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捷克采用新技术复原因遭地浸采铀而污染的地下水的工作取得进展。位于波西米亚地区北侧的斯特拉日地浸砂岩型铀矿是捷克、乃至东欧地区最大的采用原地浸出工艺开发的砂岩型铀矿,由于多种复杂原因,斯特拉日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地下水系统遭到污染。经过捷克境内外相关人士的通力合作,制定出了一份关于复原斯特拉日地浸砂岩型铀矿遭污染地下水系统的方案,需治理地域的面积达27km^2,约需资金62亿美元,地下水复原需要的时间为100a(指地下水中的各种元素含量水平恢复到原先未采铀时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酸法地浸采铀对铀矿层的地下水环境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当开采结束后将形成酸性地下水污染羽。为恢复含矿含水层的水质,必须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自然净化是一种较经济的方法,但是必须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本研究以某退役地浸铀矿采区含矿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应溶质运移模拟方法来研究酸性污染羽在含水层中的自然净化作用。研究中使用PHT3D模型模拟污染羽的运移,模拟反应组分共12种、沉淀溶解矿物共6种,模拟时长为5a。模拟结果表明:酸性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形成了由方解石、Al(OH)3(a)和 Fe(OH)3(a)反应所控制的pH缓冲区;随着酸性污染羽的向下游高pH值地下水区域移动,方解石溶解与石膏沉淀反应可使SO42-浓度产生明显下降,其他主要金属离子污染物也有明显的自净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浸采铀矿山地下水污染碱性中和清洗法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浸采矿方法可引起地下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文章对地下水污染过程及治理机理进行了阐明,针对地浸铀矿山的污染特点,提出了碱性中和清洗治理方法的设想,并对碱性中和清洗法治理地浸铀矿山的地下水环境污染的方法及治理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模式PHREEQC1.6来模拟计算中和清洗液的最佳pH值,提出了对现场清洗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重要指标——清洗比,实验结果表明,碱性中和清洗法对治理地浸矿山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效果明显.为我国地浸矿山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Devladovo前地浸采铀场的环境研究成果,评价了对地浸采铀场进行农业再耕作15年之后土壤剩余污染的变化。研究表明1975年所作的关于该区土壤自净作用的预测是不实际的。上部土壤层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地下水分析表明在地浸采铀场的地下水下游1.7km处都有含硫酸盐和硝酸盐很高的残余溶液晕。因此,地下水的自净作用强度是十分微弱的。  相似文献   

5.
净化地浸残余溶液的微生物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硫酸法地浸采铀后的残余溶液使地下水受到污染,而现有通用的物理、化学净化方法不仅成本高,效果也不够理想。用还原硫酸盐的特种细菌却可以不仅使Fe、Cu、Pb、Zn等重金属变为难溶的硫化物,使U、V、Se、Mo等变价元素还原并从水中析出;同时还可以使Al、Cr、Be、Mn等水解元素沉淀,从而使水净化。半工业及工业试验证明,这种生物净化技术不仅简单可行,效果良好,且投资很少。  相似文献   

6.
地浸采铀矿区地下水中UO22+和SO42-迁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地浸出(简称地浸)采矿又称为"溶液采矿"或"化学采矿",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传统的新的采矿技术,它是一种集采矿、选矿、冶金于一体的新的采矿理论和采矿方法,是将溶浸液直接注入地下含矿岩层中,利用矿物与水溶液的化学反应来获取有用金属和化合物.目前国内外在一些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矿床中都在逐渐应用溶浸采矿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和成功的尤其是铀矿床的溶浸开采.原地溶浸采矿具有基建投资少,生产成本低,建设周期短,生产效率高,资源回收率高,适于开采低品位贫矿,保护地表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地浸采矿将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采矿结束后必须对地下水进行修复和复原(Mudd,2001;IAEA,2005).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新疆伊犁512矿床成功地建成了地浸采铀矿山,目前已有多座地浸矿山投入生产,部分矿山已经采完或即将采完,急需开展地下水的复原研究.本文选择新疆某终采地浸铀矿区,对地下水水中主要污染物UO22+和SO4-的迁移的寿命进行数值模拟,并以此探讨选择合适的地下水复原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工农业生产的大问题。自一九六六年上海市开展人工回灌地下水以来,虽缓和了地面沉降,但也影响到地下水水质。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回灌水质的好坏、灌井的布局、回灌的工艺、灌量的大小、贮存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现用回灌水源虽经净化处理,但仍有有机物、有害物质存在,因之,在回灌井周围不同程度的污染了地下水。其中以酚的污染较为突出,往往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自一九七四年开展地下水中酚的污染监测工作以来,承蒙兄弟单位大力协助,在此一并感谢,因系统资料积累较少,仅就现有资料谈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8.
地浸采铀技术已成为世界采铀的主流工艺,采区退役后地下水环境修复亦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文章简要介绍了碱法、中性和酸法三种典型地浸采铀技术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地浸采铀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以酸法地浸铀矿山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为例,重点介绍了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原理与应用,归纳总结了其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下一步应加强在酸性与氧化环境中能使铀固定并长期稳定的新技术,高活性、强适应性修复菌群的选育、驯化技术,地下水异位-原位协同生物修复技术,以及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在铀矿地浸地下水环境中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溶解-沉淀等行为与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环境矿物材料在土壤,水体,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9,自引:11,他引:28  
本语文在简要阐明了环境矿物材料对污染和净化机理与净化功能的基础上,明确了环境矿物材料的领域,重点展望了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改善及燃煤固硫除尘等三类状态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领域中应用的前景。认为经济、简便、有效地用于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的无机界矿物学方法类似于有机界这方法,均是自然界地球系统中天然自净化作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自90年代初我国铀矿地质系统引进地浸采铀技术和大规模开展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以来,核工业西北地质局和203所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翻译了多本专著文集,分别由原子能出版社、地震出版社和203所情报室编辑出版。现将部分书籍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1 地浸采矿技术类1-1 《溶液采矿法的地质工作研究》(夏同庆、刘家俊、白凤周译,原子能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书中论述了溶浸采矿地质工艺研究的任务和方法,以及具渗透性、能用溶浸开采系统开采的金属矿床的地质工艺条件的评价及其结果的解释;叙述了为溶浸采矿而进行的地…  相似文献   

11.
环境矿物材料在土壤、水体、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利用   总被引:42,自引:14,他引:28  
本文在简要阐明了环境矿物材料对污染物的净化机理与净化功能的基础上,明确了环境矿物材料的应用领域,重点展望了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改善及燃煤固硫除尘等三类状态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领域中应用的前景。认为经济、简便、有效地用于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的无机界矿物学方法类似于有机界生物学方法,均是自然界地球系统中天然自净化作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洛河冲积平原包气带对入渗水污染物净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包气带是地下水补给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通道,包气带的性质直接控制了地下水的污染化速度和程度。文章以洛阳市区洛河河床岩性(以砂砾石为主)以及由亚粘土、亚砂土、中细砂等介质构成的包气带为研究对象,分析河床和包气带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并对其天然的自净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结论如下:洛河河床岩性对各种污染物(NO3-除外)的净化能力均达到90%以上;亚粘土、亚砂土、中细砂等包气带介质层对重金属(Cu2+等)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而对Cl-、Cr6+的净化能力则较弱,在短时间内介质中就达到饱和而失去净化能力;在环境条件相近及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包气带厚度与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污水经过包气带,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防止地下水污染。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包国良  周鹏鹏 《地下水》2012,34(5):28-30,48
溶浸采矿工艺是直接向花岗岩风化层中注入酸、碱等化学试剂,然后从浸出点抽取浸出液以获得所需元素。这一工艺显著的环境影响是化学试剂将会直接污染到花岗岩风化层中地下水资源。且在南方部分地区,花岗岩风化层往往会富集具有供水意义的地下水资源。在这种矿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分析矿区花岗岩风化层的地下水资源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类型以HCO3-Na和HCO3-Na.Ca为主,且与该地区的地质背景情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成因是岩石风化与大气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大气降水渗入岩层并经过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等复杂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最终形成现今的地下水类型。阐明矿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的基础上,对溶浸采矿区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陕北风沙滩地区包气带风积沙的抗污能力,在榆林煤化工厂厂区及其周边地区选择4个试验点,采用双环入渗法,选择渣场炉渣浸出液(Cd、Cr、Cu、Mn、Ni和Pb重金属污染物溶液)进行渣场污水入渗试验,采用人工配置污染物溶液(COD、氨氮、F、石油类和挥发酚)进行了配污试点试验。渣场污水入渗试验过程中,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剖面上大部分污染物的含量都小于入渗前的含量;而渗后样的测定结果则表明包气带风积沙对污水中Cr、Cu、Mn、Ni和Pb的净化能力较强。配污试点试验表明包气带对无机污染物的阻滞作用会延缓其对地下水的污染,石油类在包气带中的运移速度缓慢,难以在水流的作用下到达含水层,而COD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挥发酚对含水层的污染能力要小于COD。应考虑采取适当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增大包气带厚度,以加强包气带对地下水的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刘鲜民  王现国 《地下水》2009,31(5):79-82
包气带是地下水补给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通道,因此包气带的性质直接控制了地下水的污染化速度和程度。以洛阳市区洛河河床岩性(以砂砾石为主)以及由亚粘土、亚砂土、中细砂等介质构成的包气带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河床和包气带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并对其天然的自净机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结论如下:洛河河床岩性对各种污染物(NO3-除外)的净化能力均达到90%以上;亚粘土、亚砂土、中细砂等包气带介质层对重金属(Cu^2+、Pb^2+等)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而对Cl、Cr^6+净化能力则较弱,在短时间内介质中就达到饱和而失去净化能力;在环境条件相近及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包气带厚度与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污水经过包气带发生较强的过滤、吸附、离子交换、生物化学降解等作用,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防止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17,(5)
当前,我国地下水过度开采现象较为严重,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与非饱和带现象日益严重,引发了地下水六价铬污染问题。六价铬因其致毒性严重,成为地下水安全的重要威胁因素。主要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净化功能降低、水位流动异常、地下水位补给源变化会与六价铬高度的迁移性相结合,使六价铬随着地下水的流动不断扩散,随地下水位下降而沉积。六价铬污染现象不仅发生在铬工业污染染区,非铬工业污染区也会因地下水位的下降、漏斗区域的出现、饱和带的变化等出现累积与扩散,因此地下水过度开采对于六价铬污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要治理地下水六价铬污染问题,应将地下水位修复与污染修复相结合进行,同时治理,对治理效果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水力梯度科学合理,使地下水位流动科学,地下水的自动净化能力与六价铬的污染处理效果相结合,取得更好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与治理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方生  陈秀玲 《地下水》2001,23(1):8-11
我国北方地下水超采地区,引发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和地下水质污染等问题。而在尚未或很少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河水灌区,仍然存在着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治理地下水环境问题,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在井灌区拦蓄降雨径流及汛后河水回补地下水,在河水灌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利用地下微咸水及经过处理的污水发展灌溉,治理污染源防治地下水污染,提高用水效率,采取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控制和减少地正点水开采量,并需跨流域调水补源。  相似文献   

18.
沈阳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逐年趋向恶化。本文在阐明区域环境条件、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地下水质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集中供水城市地下水常量组份的灰色预测模型,并应用模型对该区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详细的预测研究。由于在模型中引用了溶液理论,建立了水化学平衡控制模型,使预测结果的可信程度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一旦蓄水层的一部分受到污染,对地下水质量管理的工作就得从防止污染转为消除或隔离污染。下边简要的论述一下用来控制受污染的地下水的运动的某些方法。1.改变抽取方法。地下水的过量抽取,常常使蓄水层的污染加剧以至咸水入浸。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改变抽取布局,以消除过  相似文献   

20.
溶质迁移的理论是水环境评价及其整治的科学基础。溶质迁移理论包括水动力弥散、分子扩散和水文地球化学的水岩作用。文章讨论了地浸场地残留溶液对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围岩对污染水的自净和地下水环境恢复的功能,对三种预测污染水对环境影响方法的计算蛄果进行了对比。通过以上讨论,展示水文地球化学在水环境评价和整治工作中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了在水环境评价和整治工作中正确确定弥散系数、阻滞系数、饱和阻留容量、阻滞速率、溶质迁移速度的重要性。文中通过实例介绍了饱和阻滞容量、阻滞速率、溶质迁移速度等参数的求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