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型转化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河型研究是河流动力学及河流工程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沉积学家判别地下不同成因砂体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河型的分类大都基于河流的平面形态,而这一分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方案,许多研究者注意到河型并不是离散的,存在一系列连续变化的河型,同时,顺直河、曲流河以及辫状河这些常见的河型之间可能发生突变,河型转化是当前国际河流学界研究的前缘和薄弱环节。本文通过综述河型转化在现代沉积、模拟实验、露头以及地震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河型转化主要受到构造作用、沉积物供给、气候条件和海(湖)平面变化四大因素控制,其中前三个因素对于古河型的演化至关重要。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一条河流从上游往下游,往往具有由辫状河→低弯度曲流河→高弯度曲流河→网状河的演化规律。但是河流的位置并不是决定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只要符合条件,即构造作用、沉积物供给及气候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河型就可能发生转化。然而,河型转化的研究成果尚未引起石油地质学家们的足够重视,并没有被充分的应用到古代河流的解释中去,这将是今后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河型转化机制研究对于分析河流沉积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松花江干流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 Earth和Arc GIS软件对河流形态参数进行精细测量,进而对不同河段河型发育特征及转化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松花江干流中下游存在曲流河、辫状河和直流河3种类型,依据地貌特征、平面形态和弯曲度自上而下划分为3段,其中上段为低坡度背景下河流逐渐加宽且植被密度逐渐降低的曲辫共存型河流,中A段为低坡度背景下河流较宽且植被密度高的简单辫状河,中B段为高坡度背景下河流宽度集中且植被密度低的直流河,下段为高坡度背景下河流宽度频繁变化的复杂辫状河;2)曲流河向辫状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植被密度降低引起的堤岸抗侵蚀能力减弱,辫状河向直流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河流被两侧山谷夹持且伴随坡度陡增造成河流下蚀能力增强,直流河向辫状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支流注入导致流量和输沙量增大;3)建立了松花江干流中下游3种河型转化模式,上段为渐变曲—辫转化,中段为突变辫—直转化,下段为突变直—辫转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Palogue油田Yabus组独特的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体系,利用定量统计和成因动态分析方法,通过引入"微相砂体密度"变量,深入总结了辫状河和曲流河不同的垂向岩相序列,从空间演化角度详细阐述了辫状河和曲流河的差异沉积过程及其河型转化规律,建立了同一物源体系下不同阶段河型转化的沉积模式,并明确了河型转化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Yabus组河流沉积体系先后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早期辫状河形成阶段,沉积物顺流加积形成垂向沙坝;中期辫—曲交汇沉积阶段,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减弱,河流沉积作用转变为侧向加积,在辫状河道中形成斜列砂坝,且辫流坝开始向河道边部迁移形成曲流河点坝;晚期曲流河发育阶段,河道弯度大且砂体沉积规模小。  相似文献   

4.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Palogue油田Yabus组独特的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体系,利用定量统计和成因动态分析方法,通过引入“微相砂体密度”变量,深入总结了辫状河和曲流河不同的垂向岩相序列,从空间演化角度详细阐述了辫状河和曲流河的差异沉积过程及其河型转化规律,建立了同一物源体系下不同阶段河型转化的沉积模式,并明确了河型转化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 Yabus组河流沉积体系先后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早期辫状河形成阶段,沉积物顺流加积形成垂向沙坝;中期辫—曲交汇沉积阶段,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减弱,河流沉积作用转变为侧向加积,在辫状河道中形成斜列砂坝,且辫流坝开始向河道边部迁移形成曲流河点坝;晚期曲流河发育阶段,河道弯度大且砂体沉积规模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平面二维河流数学模型,系统研究概化河道的河型转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成功模拟得到了初始比降、流量、入口含沙量增大和河岸抗冲性减弱时,河流从弯道向分汊、游荡河型转化的过程。根据模拟得到的河道平面形态、横断面形态、河床纵剖面,沿程水面线及沿程输沙率的变化,分析了河床初始比降、入口含沙量、流量和河岸抗冲性等各种因素对河型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得到的河型转化过程,与经典的河型成因及河型转化理论给出的趋势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6.
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是现代河流水利学研究关注的重要河流要素,不同于曲流河点坝和辫状河心滩,但在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中鲜有关注。选取现代松花江典型河段,开展基于水动力学的沉积数值模拟,恢复曲流串沟型江心洲的演化过程,建立了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洪水期曲流河发生漫滩冲刷,串沟发育扩张,截弯取直,形成分汊河道及江心洲地貌;2)分汊偏移角、相对梯度优势可用于预测短期汊道存在的稳定性;3)串沟型江心洲形成于曲流点坝残余沉积之上,发育洲头侵蚀、洲尾加积、翼部双侧积,但垂向加积主要发育在顶部,不构成沉积主体结构。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曲流江心洲沉积模式,揭示了曲流河江心洲内部结构及分汊河道水动力特征,对现代河流治理和地下河流沉积储层刻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同盆地中侏罗世河流沉积体系及古河型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随继 《沉积学报》2001,19(4):501-505
通过对大同云冈出露的部分中侏罗统的沉积物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岩相和结构单元的研究,识别出该剖面是由下伏的曲流河沉积体系和上覆的辫状河沉积体系组成的。由此认为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早期为曲流河沉积环境,此后开始转化为辫状河流沉积环境。河型的转化受制于流域基底差异抬升的影响,而流域气候由湿润向半干旱-干旱的转化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主控水动力条件的三角洲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砂体分布频率和规模尺寸.为了定量表征陆相三角洲的主控水动力条件,将其按水动力相对强度分为浪控、河流影响型浪控、波浪影响型河控、河控4类.实测层段的露头岩心柱状图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三工河组为河流影响型浪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而西山窑组为波浪影响型河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两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均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砂体,分别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但河流影响型浪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席状砂为主,分布频率高达57%;波浪影响型河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主,分布频率分别为42%和33%.河流影响型浪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的宽厚比均明显大于波浪影响型河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应砂体的宽厚比;河口坝砂体属于残余成因单元,宽厚比定量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9.
稠油热采过程储层中粘土矿物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稠油热采过程高温高压条件下水-岩反应的3种研究方法,即岩心分析法、实验室模拟法以及流体化学成分研究法;不同温度条件下储层粘土矿物的转化过程及途径不同,即在注汽井井眼附近储层中粘土矿物向膨胀性蒙皂石转化,在远离井眼地区储层中粘土矿物向其它类型矿物发生转化;以及粘土矿物发生转化的2种结构模式-溶解、沉淀型模式和继承型模式。最后探讨了高温高压条件下粘土矿物发生转化的影响因素。改变这些影响因素可使粘土矿物向着将储层伤害降低至最小的方向发生转化,有利于稠油储层保护和提高热采效率。  相似文献   

10.
辫状河现代沉积研究与相模式──中国永定河剖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永定河是一条多河型河流,自上而下,包括了辩状河→曲流河→分流网状河的河型空间转换。其间辫状河段可明显区分为两类亚型:即冲积扇区的高坡降辫状河和冲积平原区低坡降辫状河。二者在河流形态、沉积物特征等方面显示不同。而沉积作用机制和砂体沉积模式是近似的,二者均进行垂向加积作用,均发生五个级次的沉积再作用面,均发育三个级次类型的薄夹层:滞留层、落淤层、颗粒降纹层与颗粒流纹层。其中落淤层最具指相意义。在河道经常摆动迁移过程中,最终形成砂体广泛展布的“叠覆泛砂体”。这种辫状河沉积模式──“叠覆泛砂体”为油气储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场所。  相似文献   

11.
中天山马鞍桥石炭纪沉积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出露于中天山马鞍桥、巴仑台北的石炭纪地层属于大塘阶晚期至威宁期碳酸盐和碎屑岩的混合沉积。沉积特征和微量元素标志显示该套地层主体为潮坪-泻湖相沉积,仅顶部为河湖相沉积。砂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骨架颗粒的百分含量均显示,该套地层的蚀源区为岛弧火山岩系和中酸性花岗岩系的中天山微板块。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该套地层形成于中天山微板块与南天山弧后盆地碰撞的挤压背景,即前陆盆地中,构造和海平面变化是该套充填物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大别造山带花岗岩类和正片麻岩的Rb/Sr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成伟  郑祥身 《岩石学报》2000,16(3):420-424
根据花岗岩类和片麻岩的Rb/Sr比值和其他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性质,大别造山带可以分为下列四个带:(1)北大别北带:是一个灰色片麻岩和基性、超基性岩带,其灰色片麻岩的Rb/Sr比值为0.01~0.09;(2)北大别南带:为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强裂混合岩化的区域,其片麻岩的Rb/Sr比值为0.11%~0.40,花岗岩类为0.3%~0.9;(3)南大别带:为一构造混杂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和混合岩化均有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断流后三角洲(水上平原)的滑塌构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钟建华  李理 《沉积学报》2000,18(1):7-12
黄河断流后三角洲 (水上平原 )上的滑塌构造非常发育,在分流河道中几乎随处可见,它们主要发育在边滩、心滩外缘、周缘或内部的水道中,还可以发育在河床上。滑塌作用形成了三种产物:滑塌壁或滑塌缝 滑塌体和滑塌碎块及滑塌变形基底。滑塌壁或滑塌缝按力学机制可能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张性 另一种是剪性。滑塌壁或滑塌缝的规模不一,大者长度可超过十余米,甚至二十余米,小者长度只有 3~ 5cm 滑塌体规模差别也较大,大者高度可超过 1m,长度可达 3~ 4m 小者高度和长度仅数cm。通过观察发现,滑塌构造的产生与波浪的掏洗和流水冲蚀有关,与地震和斜坡滑动关系不大。黄河断流后在某些低洼河道积水成“湖”,“湖”水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波浪。波浪不断拍击导致边滩、心滩产生滑塌,形成一系列相应的滑塌构造 再者,黄河断流后边滩、心滩广泛暴露,黄河三角洲地区降雨后使边滩、心滩和河床上汇集成径流,径流的冲蚀也可以形成一系列滑塌构造。有的滑塌构造被风成砂埋藏后很容易被何存下来,而充填滑塌缝之间的风成砂经成岩作用之后则有可能转变成砂岩岩墙。  相似文献   

14.
土的三模量增量非线性模型及其推广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殷建华 《岩土力学》2000,21(1):16-19
介绍了三轴条件下的两个三模量增量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式。 其中一个用 K , G, J 表述的关系式便于常规有限元计算使用。在次弹性理论基础上将三轴条件下的用 K , G , J 表达的三模量关系式推广到一般的三维应力条件下。给出了三维本构关系的张量形式和矩阵形式, 并对矩阵形式中典型项目的物理意义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国产滤纸吸力-含水量关系率定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蒋刚  王钊  邱金营 《岩土力学》2000,21(1):72-75
简要介绍了滤纸法测吸力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国外滤纸率定曲线的研究成果。 应用压力膜吸力仪进行了国产滤纸的率定实验, 得到了国产滤纸脱湿过程的率定曲线和脱湿—吸湿过程率定曲线, 分析了该率定曲线的性状, 与国外滤纸的成果进行了比较,得出了有关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6.
近2600年来内蒙古居延海湖泊沉积物的色素含量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东居延海S1探坑剖面色素含量,结合碳酸盐、介形类化石、腐殖酸、磁化率及化学元素等多环境指标分析结果,探讨该区近 2 6 0 0年来环境气候波动特点。研究区气候变化大致经历几个阶段:温暖湿润(2 6 5 0~ 2 5 6 0aB.P.)→湖泊菱缩,气候偏干暖 (2 5 6 0~ 2 36 0aB.P.)→暖湿气候背景下湖泊的扩张 (2 36 0~2 1 2 0aB.P.)→冷湿向冷干转换,湖泊由大湖开始菱缩 (2 1 2 0~ 1 6 0 0aB.P.)→气候暖湿,湖泊再次扩张,(1 6 0 0~ 6 5 0aB.P.)→湖泊由扩张到菱缩,气候由冷湿向暖干变化 (6 5 0aB.P.-至今 )。同时尝试把色素与其它指标的结合作为指示湖泊古初始生产力的有效性,以及识别沉积记录有关人类活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乌-奎高等级公路下煤层采空Ⅳ区注浆治理中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论述乌鲁木齐-奎屯公路下煤层采空Ⅳ区注浆治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注浆压力、注浆工艺、外加剂等作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韩庆军  邵济安 《岩石学报》2000,16(3):385-391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喀喇漏沁地区含镁铁质-超镁铁质堆晶岩和基性麻粒岩捕虏体的闪长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闪长岩全岩和单矿物K-Ar年龄为219~223Ma。(2)闪长岩与其中的堆晶岩和基性麻粒岩捕虏无成因联系;(3)各类闪长岩可能是太古宙斜长角闪岩高度部分熔融的产物;(4)闪长岩的形成与研究区早中生代的底侵作用有关,反映了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德尔尼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陈亮  孙勇 《岩石学报》2000,16(1):106-110
德尔尼蛇绿岩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玛沁地区,蛇绿岩以构造岩片形式出露于阿尼玛卿造山带具缝合带性质的东昆仑南缘断裂附近,岩上对简单完整,主要由基性、辉长岩和蛇纹岩3个单元组成,彼此成构造接触关系。来自3条剖面的基性熔岩样品主元素、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样品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在多种环境判别图解中一致投入N-MORB区域,稀土总量你具有轻稀土亏损型的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表明该蛇绿岩形成一汞脊环境,属  相似文献   

20.
结构性软土中打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根据结构性土体的变形特征和屈服准则, 建立打桩力学模型。 原状土变形具有典型的应变软化现象, 土体破坏满足摩尔-库仑准则, 用柱孔扩张理论, 分析了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