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区域构造的观点看, 同板块碰撞有关的前陆盆地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两个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一系列的造山带, 而在相对稳定板块的前缘常常形成前陆盆地。由于前陆盆地的特点, 使它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都十分有利, 世界上前陆盆地是油气最富集的一类盆地。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是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褶冲带和前陆盆地的一个特例, 假定物源供给稳定, 前陆盆地可容空间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本文通过概括前陆盆地不同级别的地层层序、旋回及其成因, 揭示造山带构造运动、盆地沉积作用和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研究前陆盆地的沉积一构造演化, 提出前陆盆地的油气潜力主要取决于早期被动边缘发育程度和保存条件, "薄皮"逆掩断层带具一定油气潜力, 具有多种类型油气圈闭, 以及盆地晚期的前缘沉积有利于早期沉积的埋藏、成熟和保存等四项前陆盆地与油气关系的结论和认识, 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准噶尔前陆盆地二叠纪火山—沉积序列与盆地演化耦合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赵玉光  肖林萍 《地质论评》2000,46(5):530-535
本文探讨了西准噶尔前陆盆地二叠系序界面属性及层序的内部构成,识别并标定了6类层序界面:消截角度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削蚀不整合、削蚀上超不整合、侵蚀上超不整合和上超界面,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二叠系被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区内二叠纪火山-沉积盆地演化的序列模型。下二叠统的4个三级层序是火山沉积盆地演化的结果,与前陆盆地早期残余海的演化耦合;中、上二叠统发育的两个三级层序的时空堆叠与前陆盆地晚期地演化  相似文献   

3.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急待解决的问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是将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应用于构造活动区盆地分析的一个特例;前陆盆地二级构造层序代表了盆地不同成盆期的产物;前陆盆地的三级构造层序的成因并非受全球统一海平面变化控制,而与盆缘造山带的区域构造活动、盆内沉积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联合作用有关,是一个成盆期不同发育阶段的产物;前陆盆地地层的层序反映了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史为一个多旋回的沉积-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4.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配置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地表露头和钻井岩心的观察, 以及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对分割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充填实体的层序界面进行了识别和追踪,将该区层序界面划分为两种类型:不整合面及侵蚀沉积间断面和最大湖泛面,据此在全盆侏罗系地层中识别出13个层序界面,将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据盆地沉积特征,自西向东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层序剖面,进行盆地内不同相带间的层序对比,建立了研究区侏罗纪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中识别出4种沉积体系:冲(洪)积、湖泊、扇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在层序格架中讨论了各沉积体系的横向展布,大体是从盆地西缘到东缘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湖底扇—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曲流河的展布方式。其中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三角洲—滨浅湖分布范围广阔,且三角洲与浅湖相在垂向上频繁交替。  相似文献   

5.
压性盆地(最典型的是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是目前层序地层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压性盆地在地层填充和层序叠置样式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与被动大陆边缘经典层序地层样式以及我国东部伸展性陆相断陷盆地层序样式的显著区别。通过各种地质、钻井、测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综合分析前陆盆地构造背景下层序结构的二元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博湖坳陷侏罗系的层序发育模式,分析了二元性层序发育机理,并指出在油气勘探中,应以层序底部的岩性油气藏或构造-岩性混合油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中泥盆统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巨层序、6个超层序、17个层序。震旦纪—中泥盆世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新疆克拉通板块的裂解与拼合,塔里木盆地演化则经历了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和志留纪—中泥盆世弧后前陆盆地两个阶段。巨层序Ⅰ代表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超层序ⅠA代表震旦纪裂谷盆地充填沉积;超层序ⅠB和ⅠC代表寒武纪—早奥陶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的沉积;超层序ⅠD代表中、晚奥陶世弧后拉张盆地充填沉积。巨层序Ⅱ代表弧后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塔东地区超层序ⅡA代表志留纪挤压挠曲为主的弧后前陆盆地充填沉积;塔西南地区超层序ⅡB代表中、晚泥盆世主要以构造负荷作用为主的周缘前陆盆地充填沉积。层序地层的研究表明,构造作用在大部分Ⅲ级层序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在寒武纪—早奥陶世盆地处在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才对其层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与压性盆地控制因素相结合,通过各种地质、钻井、测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综合分析前陆盆地挤压构造背景下层序结构的二元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博湖坳陷侏罗系的层序发育模式,分析了二元性层序发育机理。并指出在油气勘探中,应以层序底部的岩性油气藏或构造-岩性混合油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层序格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顾家裕  张兴阳 《沉积学报》2005,23(2):187-193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发育于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是板块碰撞后陆内远程效应引起冲断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盆地。它与国外典型前陆盆地有一定的差异,不存在被动陆缘所形成的海相生油岩系及海相磨拉石建造。陆内前陆盆地同样富集油气,近年来广泛地受到石油地质界的关注。文章从多个方面研究分析了陆内前陆盆地与典型前陆盆地的差异性,认为其主要沉积特点是冲断作用期粗粒沉积物的叠加可形成连续的裙边状沉积体;冲断作用松懈期发育的煤系地层及泥质岩可形成良好的烃源岩;沉降中心的不断迁移与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的偏移现象普遍。根据沉积物叠加样式将陆内前陆盆地分为前展型、上叠型和后退型三类,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层序格架。最后据不同类型的盆地分析了其油气生成、储集和保存条件,这将有利于根据不同的样式针对性地进行油气勘探,从而提高勘探效率。  相似文献   

9.
对野外露头、钻井剖面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和层序地层分析,重新厘定了研究区二叠系—中三叠统不同相区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将研究区二叠系—中三叠统划分出2个超层序和19个三级层序;以超层序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制了研究区二叠纪—中三叠世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系统揭示了研究区二叠纪—中三叠世各超层序的不同体系域的相带发育规律;分析了研究区二叠纪—中三叠世3个盆地演化阶段(被动陆缘裂谷盆地阶段、弧后裂谷盆地阶段、前陆盆地阶段)的盆地充填特征,并建立了相对海平面升降过程中的沉积充填过程及动态演化模式,提出了研究区被动陆缘裂谷盆地阶段和弧后裂谷盆地阶段的低位期为盆-隆相间期,海侵期为台-盆相间的建设期,高位期为台-盆相间格局定型期,中三叠世的受印支运动破坏了台-盆相间格局,转化为前陆盆地的浊积岩沉积。  相似文献   

10.
以合肥盆地侏罗系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对其层序地层构成及格架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侏罗纪时期为一前陆盆地.从侏罗系充填沉积中识别出7个主要的等时界面,并据界面的性质和级别划分出1个构造层序、3个层序组和6个层序,且各层序的沉积坡折分布、层序界面和单元的形成及其时空展布、演化明显受秦岭大别冲断-逆冲带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作用所形成的前陆盆地构造沉降单元控制.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剑门关一带晚侏罗世沉积体系与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世球  佘继完 《地球科学》2001,26(3):235-240
晚侏罗世是龙门山前陆盆地演化的关键时期, 因而沉积体系与古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比较沉积学的方法, 通过对沉积序列与旋回的详细研究, 将研究区晚侏罗世沉积体系分为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冲积扇沉积体系以及河流沉积体系; 基于沉积背景和演化的分析, 确定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是研究区晚侏罗世古环境演化和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的控制因素; 依据古流和物源分析, 确定西北部的龙门山是本区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12.
位于印度板块北缘和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之间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属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特提斯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奥陶纪至古近纪约5亿年期间发育一套基本连续的海相沉积,厚度达14 km,是研究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的最佳地区。作者在对该区显生宙地层主干剖面和辅助剖面详细观察研究以及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基础上,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地层划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3个沉积相组、15个沉积相和若干个沉积亚相。作者通过对该区沉积盆地的地层系统、沉积相、沉积特征的系统研究,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1)奥陶纪-泥盆纪为稳定陆表海演化阶段;2)石炭纪-二叠纪为大陆裂谷盆地演化阶段;3)三叠纪-侏罗纪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4)早中白垩世为前陆早期复理石盆地演化阶段;5)晚白垩世-古新世为前陆晚期磨拉石盆地演化阶段;6)古近纪-第四纪为造山隆升断陷盆地形成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盆地经历了由陆表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和层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1)上三叠统与中、下三叠统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2)须二段与小塘子组的分界面;3)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的次级构造不整合面;4)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根据层序界面的发育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每个层序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盆地扩张体系域(BE)和盆地收缩体系域(BW)2个体系域。晚三叠世四川盆地的演化主要是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其中TS1为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S2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阶段,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开始逆冲推覆;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使得整个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三塘湖盆地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早石炭世晚期,盆地褶皱基底形成;晚石炭世早期,总体处于碰撞期后伸展构造环境;晚石炭世晚期,洋壳消亡,断陷收缩与整体抬升,形成剥蚀不整合.早二叠世,进入陆内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中二叠世,盆地进入推覆体前缘前陆盆地发育期;晚二叠世,构造褶皱回返,前陆盆地消失;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中期,进入统一坳...  相似文献   

15.
北祁连西段志留纪残留海盆地形成于加里东构造旋回主造山阶段晚期。早志留—晚志留世沉积充填构成一完整的Ⅰ型沉积层序,盆地充填具典型的双向演化趋势,发育4段式层序结构。沉积盆地充填特征反映了北祁连微洋盆闭合后残留海盆地向前陆盆地演化变迁的过程。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成果,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残留海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类型、地层格架。并依据上述内容对盆地充填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过程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地层学杂志》2002,26(1):62-67,79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巨型造山带内 ,夹于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个与两侧缝合带逆冲作用相关的沉积盆地 ,由羌北盆地 (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 )、羌南盆地 (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和中央隆起带构成 ,其中中央隆起是北部前陆盆地和南部前陆盆地共有的前陆隆起 ,显示为对称型复合前陆盆地 ;该盆地形成于晚三叠世 ,并持续发育至早白垩世 ,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复理石和磨拉石 ,具有总体向上变粗变浅的充填序列 ,以不整合面可将其划分为 5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 ,其中晚三叠世诺利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主碰撞期 ,晚三叠世瑞替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 ,早侏罗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初始逆冲推覆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主碰撞期 ,中白垩世构造层序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与金沙江缝合带冲断抬升的产物 ,为中生代羌塘盆地关闭后的磨拉石建造  相似文献   

17.
序言前陆盆地是由板块碰撞引起侧向挤压,进而形成冲断推覆体(thrust mass)加载于大陆边缘,使大陆地壳周缘前陆隆起(peripheral forebulge)形成的一种不对称盆地,它的一侧与发育周缘前陆隆起的克拉通大陆为邻,另一侧靠近冲断推覆体。靠近冲断推覆体侧的一端主要发育陆源碎屑沉积,而靠近克拉通大陆的一边则发育成为碳酸盐台地。由于碰撞后大陆岩石圈的持续俯冲,造成冲断推覆体跨过先前被动大陆边缘,进而向克拉通陆内迁移发展,致使碳酸盐台地最终全被陆源碎屑掩埋。最初,冲断推覆体位于海平面之下,随着冲断推覆体叠加而成山链,加载于大陆边缘薄的外部地壳之上,沿缝合线形成一个深而狭长的边缘海槽地,接受陆源泥和深海沉积物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带地质特征、构造演化历程及盆地内部中生代地层充填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羌塘盆地中生代构造属性及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羌塘盆地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早、中期被动陆缘盆地,晚三叠世晚期—侏罗纪羌北前陆盆地和羌南陆被动陆缘裂陷—坳陷盆地及早白垩世前陆盆地等地质演化历程;盆地南北边界构造带复杂而有序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构造演化,决定了羌塘盆地中生代为一复杂的多旋回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9.
巴颜喀拉古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反映在巴颜喀拉残留盆地到边缘前陆盆地的转化的沉积记录中。鉴于这个前陆盆地与其向克拉通延伸的组成部分-四川盆地现为龙门山逆冲带所分隔,以致已往的沉积盆地研究多针其相割裂,本文将结合巴颜喀拉洋的消亡过程,把这两个盆地视为一个统一整体来加以分析,研究其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0.
巴颜喀拉-川西边缘前陆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巴颜喀拉古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反映在巴颜喀拉残留盆地到边缘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记录中。鉴于这个前陆盆地与其向克拉通延伸的组成部分——四川盆地现为龙门山逆冲带所分隔,以致已往的沉积盆地研究多将其相割裂,本文将结合巴颜喀拉洋的消亡过程,把这两个盆地视为一个统一整体来加以分析,研究其演变历程。
晚二叠世,扬子板块向西楔入的同时,发生向北(昆仑-柴达木陆块)和向南(羌塘-昌都陆块)的双向俯冲消减。本文提出了巴颜喀拉洋的主体闭合,从而开始转化为边缘前陆盆地阶段的时间是在拉丁(T22)中晚期,而不是晚三叠世的见解。这点可由拉丁中晚期时,四川盆地川中广大地区形成与前陆挠曲沉降相对应的前陆隆起得以证明。此时期发生的前陆沉降,结束了被动边缘的饥饿(T1—T21)沉积盆地状态,充填了厚逾2,000—10,000m的类复理石沉积,并向扬子克拉通边缘超覆。随着逆冲带的由北向南推进,在诺利一瑞替期形成了滨海含煤磨拉石和陆相含煤磨拉石(逆冲褶皱带地区大多后期被剥蚀)。晚三叠世中晚期,逆冲带侵位推进到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龙门山地带,从而前陆盆地迁移入四川盆地内,进入陆内汇聚的后造山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阶段。晚白垩世一早第三纪,因四川盆地晚期的抬升,这一前陆盆地便逐渐萎缩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