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廖书庆 《地理教学》2021,(13):58-60
地理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其核心,也是"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前提及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依据教材内容、借助课外材料、结合地理实验、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当然,问题的创设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设的,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把握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使之成为问题式课堂教学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一个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问题情境下发展综合思维,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笔者以“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为例,通过亚马孙热带雨林大火的时事热点引入新课,创设了以“两个思维冲突一个矛盾”为主的课堂教学流程,整节课通过引发思维冲突并深挖其原因,解决思维冲突并产生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措施而展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探索问题式教学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张玲娟 《地理教学》2013,(21):40-42
一、用“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能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例如,引用人教版必修地理1教材第29~30页的动手操作型活动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节中的“热力环流”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4.
张现瑶  朱丽东 《地理教学》2020,(7):22-25,52
6D-STEM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基于“解法流畅性”的探究模式,对于解决地理教学中的对策性问题具有独特优势。文章从理论上阐明了该模式的基本理念,进而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为例,利用6D-STEM模式并采用情境创设、地理实验等形式设计教学流程,总结出基于该模式开展教学的一般模式,最后提出应用该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双新”背景下,高中地理学习是一个侧重在原有经验基础上通过自主或合作建构形成新经验、不断提升学科素养能力的过程。基于素养本位的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框架,选取真实情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激发思维冲突,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自我探究学习、同伴合作学习、“小先生引领”等途径,逐步形成地理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方法,并运用已建构的思维方法解决具体地理情境问题。形成深度学习“问—究—思—创”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构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中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云萍 《福建地理》2006,21(1):58-60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地理学习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课改要求,本文就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应符合“新颖性、开放性、启发性”等要求,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应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求取得最佳成效。  相似文献   

7.
张微笑 《地理教学》2022,(12):20-23
区域地理的部分知识点较零散但涵盖面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易落入全盘知识讲解的误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进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主题情境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即在确定区域主题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同一情境下的不同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探究其形成原因,在整个过程中整合区域核心主干知识,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南美洲的雨与旱”为例,从确立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出发,精选与主题相关的真实地理案例、组织素材以创设一系列情境、巧设问题链并融合学生活动,解决区域地理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徐梁  马小雪  王玮 《地理教学》2023,(24):29-31+40
问题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方式,通过创设区域地理情境和设计相应问题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针对课堂教学中问题式教学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创设地理问题情境、设计地理问题链、探究地理问题链和总结评价四个角度,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模式导向下的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途径及优化策略,并以“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为例展开教学设计,以期为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夏森烈 《地理教学》2020,(10):34-37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建立地理知识结构并合理表达地理观点。“问题”的确立应与情境相关联,情境的创设应走近学生学习备考的“困”区、日常生活的“领”区、对于生产的“盲”区、学术模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金冶 《地理教学》2022,(8):23-26
本文基于思维型课堂理论梳理了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型,包括创设情境与认知冲突、思维互动与自主建构、梳理归纳与思维监控、拓展提升与应用迁移四个教学基本过程。基于此,本文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创设复杂开放的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置递进的任务和问题链引导学生在思维互动中自主建构,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梳理思维结构,最后创设新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迁移应用中实现思维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甘灵  杨莉 《地理教学》2021,(4):36-37,11
在新一轮课改的指引下,如何将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融合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习意识和分析能力,成为教学实践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对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初中跨学科教学的背景、意义与教学模式展开研究,并以九年级“小龙虾的‘逆袭’”为例,进行了基于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大力推进学生的“解题”能力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转变,对考试命题科学化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命题过程从问题情境的选材,到问题情境的学科转化,再到试题设问的落地,需要分别对问题情境的价值取向、学科体现以及能力素养测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考量,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导向教学、服务选拔”的命题理念,衔接中学一线教学实际。  相似文献   

13.
地理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一般为:1.创设情境: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活动状态。这里所说的情境主要是指教学情景,它既包括每一个认识环境中的问题情境,又包括每一个活动环节中的活动情境,还包括教师为整个课堂教学所创设思维场、情感场等课堂氛围。2.出示材料:针对学习内容,出示相应的学习材料。在学生开始学习前,教师应该对材料进行必要的说明,对问题和任务交代清楚。  相似文献   

14.
邰英角 《地理教学》2014,(8):54-57,19
创设问题情境是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挖掘学生潜能。论文围绕着"问题情境化"与"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创设思路,具体从"引趣"、"着味"、"斟度"和"把脉"等方面来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许欣  申玉铭 《地理教学》2022,(10):33-35
在新课改背景下,创设基于真实乡土情境、社会实践、任务驱动等的教学设计,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为例,在真实乡土情境中,以阶梯式问题链为导向,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探索农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6.
佘勇强 《地理教学》2021,(14):21-24
新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为四级水平,情境是其划分的维度之一.为达成素养目标,如何创设与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相应水平的教学情境,如何在不同教学内容统筹下选择合适的情境材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以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具体课例介绍如何创设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7.
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地理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地理教育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应该成为地理教育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问题式教学的指导建议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建构了基于认知冲突的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思路,并以“风积地貌”为例,以“平潭岛磹水村大沙山”为主题情境,创设问题链,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完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为例,依托真实情境,创设了一条基于全球、全国、长三角、杭州萧山区等不同尺度空间下“主题公园布局影响因素分析”的认知主线。该教学设计渗透地理空间尺度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区位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培养其区位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素养。  相似文献   

20.
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体会,首先提出7种较常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然后提出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的3个原则,以期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