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GPS -InSAR合成方法用于地面沉降监测的可行性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PS技术在地面沉降领域的应用已日臻成熟并完善;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始但还未成熟,目前是研究热点。GPS—InSAR合成方法是将GPS高时间分辨率和InSAR高空间分辨率进行有效的统一,使两种技术达到互补,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本文指出了GPS—InSAR合成方法用于地面沉降监测的可行性,并对两种实施方案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西安地区开展GPS—InSAR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基于GPS-InSAR集成技术地表形变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PS-InSAR集成技术进行地表形变监测是目前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本文分析了GPS和InSAR两种技术的特点和互补性,提出了GPS-InSAR集成技术数据融合的方案,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实例的分析,说明利用GPS-InSAR集成技术监测地表形变是可行的,并具有广阔地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GPS与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应用于地面形变监测已经成为地质灾害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In-SAR技术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特点与技术优势,监测中InSAR、GPS的结合能够同时提高监测在空间域与时间域的分辨率;本文叙述了GPS、InSAR结合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说明利用干涉雷达结合GPS技术对滑坡进行监测是可行的,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由于GPS与InSAR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使得二者的数据融合能够在时间域和空间域提高地面沉降监测的能力,现已成为国内外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研究重点.概述InSAR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应用现状和InSAR/GPS数据融合的研究现状,分析InSAR/GPS数据融合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GPS与InSAR数据融合在矿山开采沉陷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与InSAR数据融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测量方法在矿山开采沉陷形变监测中的不足,讨论了GPS与InSAR数据融合的技术优势及其在InSAR相位解缠算法、水汽模型和大气层延迟误差改正模型、时间域与空间域的融合模型和算法等方面研究内容,提出了GPS与InSAR数据融合的研究特点与具体方法,并给出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6.
作为蓬勃发展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InSAR和北斗/GNSS在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独特优势。应用两种手段开展综合测量,可充分利用其互补性,实现北斗/GNSS高时间分辨率与InSAR高空间分辨率的有机统一。本文首先介绍了InSAR与北斗/GNSS监测地表形变的基本原理,重点探讨了InSAR研究在20余年内的理论发展;其次综述了InSAR与北斗/GNSS技术集成及数据融合研究的最新进展;然后总结分析了当前地表形变监测应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及挑战;最后对InSAR与北斗/GNSS综合测量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InSAR变形监测方法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军  李志伟  胡俊 《测绘学报》2017,46(10):1717-1733
变形监测是星载InSAR技术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InSAR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卫星数据来源;然后对InSAR变形监测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分析了D-InSAR、PSInSAR、SBAS-InSAR、DS-InSAR和MAI等方法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而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了InSAR技术在城市、矿山、地震、火山、基础设施、冰川、冻土和滑坡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最后总结出InSAR变形监测在多维形变和低相干区测量、大气和轨道误差去除和精度评定等方面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GPS-InSAR合成方法进行地面沉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基伟 《测绘科学》2003,28(4):69-71
近年来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研究领域的实例已在国内外工程和科研实践中多见报道。与此同时 ,利用GPS技术监测地面沉降也日臻成熟与完善。GPS InSAR合成方法将这二种方法融合 ,能够在空间域与时间域同时发挥出各自优势从而提升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分辨率 ,已开始成为国内外地面沉降测量技术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GPS InSAR合成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对其目前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最后对上海地区开展此项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不同空间插值对InSAR大气延迟改正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长军  陈元洪  周吕 《北京测绘》2018,32(6):629-632
大气效应是InSAR技术用于地表探测的主要误差源之一。GPS数据作为InSAR大气延迟误差改正的重要数据源,受其站点分布疏密的影响,分辨率还无法做到与SAR影像完全相匹配,必须对GPS获取的大气延迟数据进行空间插值。本文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Kriging插值法和移动曲面拟合法(Surface Moving Fitting,SMF)三种插值方法,探讨了InSAR大气误差改正过程中的空间插值问题,并对三种插值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火山形变监测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在InSAR数据开源获取、数据处理技术快速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国内外火山形变监测与火山源参数反演相关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基于InSAR技术的火山形变监测和参数反演研究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首先,介绍InSAR的基本原理以及主流多时相InSAR技术,分析其在火山监测过程中的主要误差源;其次,总结常用的火山地表形变参数反演解析模型和数值模型;然后,结合国内外火山研究案例,分析InSAR和火山地球物理模型在岩浆转移、喷发、脱气与热液作用等火山构造动力学机制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最后,介绍中国火山形变监测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InSAR火山形变监测的挑战和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11.
GPS-InSAR数据融合解算三维形变场模型易受观测值粗差影响,且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定权方法不具备抵御粗差能力,计算效率低下。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抗差垂直向方差分量估计的GPS-InSAR融合解算模型,利用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及抗差估计理论,通过对观测值最优化分类并进行选权迭代,精确分配权重,进而有效计算三维形变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抵御观测值粗差不利影响,提高三维形变场反演精度,提升逐点式计算的三维形变场效率。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SAR、InSAR、D-InSAR的发展情况,以及InSAR、D-InSAR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实例介绍了InSAR、D-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GPS-InSAR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监测的可行性展望。  相似文献   

13.
随着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变形监测的需求日益增加,GNSS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更新了变形监测手段,弥补了单一系统的不足,提高了监测效率与精度,为变形体的稳定性监测与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本文探讨了GNSS的变形监测方案及数据处理方式,并结合盐水沟隧道工程的实例详细说明了GNSS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最终通过实例验证GNSS能满足变形监测的精度等要求。  相似文献   

14.
自本世纪初以来,伴随着测量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测量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工程、局部地壳形变和大型工程的施工放样中的应用日趋成熟。本文探讨了移动式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系统的特点、适用工程对象、数据处理解算模式、监测方案和数据后处理方法,并以实际工程案例,介绍了整个工程的监测方案设计、作业过程以及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论述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建立与优化、变形监测点的布设、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的方法,给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鲲鹏山变形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城镇化速度的加快,需要进行变形监测的建筑物越来越多。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变形监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实际监测中针对建筑群的几种比较方便实用的监测方法,以期与同仁一起对建筑群的监测方法进行探讨,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减轻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17.
赖文龙 《北京测绘》2020,(3):422-426
随着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多系统组合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为了监测超高层的变形趋势,本文利用BDS/GPS组合RTK技术对国内某超高层进行变形监测,经分析发现,BDS/GPS组合相比于单系统卫星可见数目增多,PDOP值减小,卫星空间分布得到改善,变形监测精度以及稳定性相比于单系统有了很大提高,能更精确的监测出超高层的变形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