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秦岭泥盆系成矿带热水沉积成矿系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秦岭中晚古生界沉积区属造山前盆地,中泥盆世发生的海底喷流沉积事件及随后进入造山期的构造发展进程决定了本区成矿作用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产于泥盆系中的各类铅锌矿床、铜矿床和金矿床不同程度具层控性质,矿化均与以钠长岩、硅质岩、富铁镁碳酸盐岩为特征的热水沉积或蚀变有较密切联系。基于矿床时空分布,矿物组合及共生顺序以及成矿作用演化的分析,确定它们可能是一个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这个成矿系列的建立对我国西部古生代褶皱带区域成矿研究有重要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2.
广西桂北地区晚泥盆世地层以出露范围广、沉积厚度大、古生物化石丰富而著称。近期在1∶5万区调工作中,在桂北融水县南部发现存在深水相的榴江组含锰层硅质岩和五指山组条带—扁豆状灰岩的地层,同时伴生沉积有滑塌构造等现象。五指山组灰岩原岩及滑塌角砾岩角砾成分基本都为含鲕粒灰岩,大量缝合线构造等的发现,证明了该区存在一个深大裂谷海槽,这对桂北地区的晚泥盆世地层沉积古地理及矿产研究有新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广西南部小董板城一带广泛出露硅质岩地层,这些硅质岩形成于盆地相,由于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其地质时代曾被不同的地质工作者定为晚泥盆世、石炭纪或早二叠世。1990年,笔者等为了确定这些地层年代,重新研究了这一地区的硅质岩地层,结果发现了比较丰富的牙形刺化石,如:Palmatolepis tenupunctata, Pa.minuta, Pa.subperlobata, Pa. glabra pectinata, Pa.glabra distorta, Pa. perlobata, Pa. gracilis sigmodalis, Palmatodella delicatula,Falcodus variabilis, Polygnathus sp., Pseudopolygnathus triangulus triangulus,Scaliognathus anchoralis, Siphonodella sp. 等。根据这些牙形刺,作者认为上述硅质岩地层时代属于晚泥盆世法门期至早石炭世杜内期。上二叠统底部砾岩在这一地区的不同地点不仅直接不整合在晚泥盆世地层之上,而且不整合在早石炭世地层之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参与了33条地层剖面测制工作,并对其岩石、测试分析和数据资料进行研究。从宏观与微观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广西晚泥盆世硅质岩系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并探讨其成因。认为广西晚泥盆世硅质岩系主要是受同沉积活动断裂构造所控制,并与之伴随产生的海底火山活动提供了大量的SiO_2,在海槽、海沟较深海沉积环境,经热水(热卤水)作用沉积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演化中幕式流体过程及成岩成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出发,通过分析古生界不同层位流体成岩成矿事实与盆地发展演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南秦岭早古生代—泥盆纪演化时期多幕流体过程和成岩成矿效应。幕式流体成岩成矿最早可追溯到早寒武世,区域上从东到西形成了重要的碳硅质岩中重晶石/毒重石矿床及金、铂族元素矿化;早、中志留世继续发展,形成了钠长石岩、重晶石岩、铁碳酸盐岩、硅质岩与铅-锌、金矿床;中泥盆世为最强烈的一次热水沉积活动,其规模大、热水沉积产物多样,形成了泥盆系硅质岩-钠长石岩-重晶石岩-铁白云石岩中的铅锌(铜)矿床、铁白云石硅质岩中铅锌(铜)矿床以及钠长石角砾-铁白云石板岩中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6.
广西钦州小董至板城一带,晚古生代沉积着一套二千余米厚的浅灰绿、浅灰色薄层夹中层硅质岩、泥质硅质岩夹硅质泥岩,含化石较少。广西区测队(1974)将这套硅质岩系分别划为泥盆系至下二叠统,上二叠统砾岩不整合覆其上。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汪啸风(1977)报导,在小董那道村和板城倒流村发现早泥盆世笔石:Monograptus。uniformis,M.(M.)  相似文献   

7.
辽北地区中,上元古宙凡河群,据其总的构造样式;近万 m 厚的沉积—火山建造;厚度巨大的细碧岩及其与硅质岩、英安岩、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组合;非补偿性和补偿性堆积的双层结构;平行裂陷槽延伸方向的生长性断裂和重力梯级带,以及拉伸角砾岩带、滑塌构造、碳酸盐岩的浊积岩系等,表明凡河群为中、晚元古宙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的坳拉谷沉积。其形成作用可据 Ramberg(1972)的重力不稳定模式来阐明。该坳拉谷构造作用的早期阶段控制了关门山铅—锌矿田的成矿和分布。对该坳拉谷构造及成矿作用的研究无疑对关门山矿田新一轮找矿和靶区分析是有稗益的,同时对整个华北地台北缘构造演化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广西泥盆系火山岩特征及其分布特征,并探讨了与构造、矿产间关系。认为:泥盆纪广西地壳除钦州海槽外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火山岩发育始自早泥盆世晚期塘丁时,至晚泥盆世最为强烈;主要受基底断裂或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断陷带(台沟相)海底间隙性中基性火山活动产物,以层次多、厚度小为特点,组成玄武玢岩—粗面岩建造,它与硅泥质岩、碳酸盐岩建造共生,沿NW、NE向断裂作断续带状分布,有少许层状、透镜状玄武玢岩、粗面斑岩等次火山侵入相伴生,局部地段(龙州)在该两组断裂交汇处构成一套较厚的火山岩;在岩性上有由基性—中性向酸性演变,在时间上由点到面、由弱到强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由南而北、由西向东迁移趋势,可能为泥盆纪大陆边缘裂谷型钙碱性火山岩。还指出:广西境内丹池矿带锡多金属矿床、环江北山铅锌黄铁矿床、下雷与木圭锰矿等与泥盆系火山岩有关,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9.
广西融水地区上泥盆统融县组,在广西特别是在北部地区广泛发育,其层型剖面由于年代远久部分层段未能保存下来,长期以来,对该套地层的岩性特征存在较大争议。文章通过对两条剖面岩性组合特征的详细研究,认为广西上泥盆统融县组岩性特征总体由下往上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含鲕粒灰岩—鲕粒灰岩—鸟眼灰岩及生物屑灰岩,颜色由浅变深,表明其属于晚泥盆世开阔台地相沉积为主,部分为滩后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下的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青海省中奥陶世至早三叠世的牙形剌化石,依据其产出层位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六个组合Ⅰ中奥陶世 Pygodus anserinus 组合;Ⅱ中—晚泥盆世 Icriodus expansus 组合;Ⅲ早石炭世 Gnathodus bilineatus 组合;Ⅳ晚石炭世 Streptognathodus elegantulus 组合;Ⅴ早二叠世 Sweetognathus whitei 组合;Ⅵ早三叠世 Neospathodus homeri 组合。此牙形剌组合,既丰富了我省古生代及三叠纪的古生物资料,又为相应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辽东早元古宙铅锌成矿带西起营口,经青城子东至宽甸,呈倒“S”型展布。含矿岩系为一套复杂的条带状硅质碳酸盐岩系,产于早元古宙坳拉槽内优、冒地槽过渡带的深大断裂带附近的活动环境,硅质岩是其重要的组成单元。硅质岩呈层状、条带状在碳酸盐岩中稳定分布,与层状硫化物具有同生特征。硅质岩和层状铅锌矿化的组合特征、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硅质岩和层状铅锌矿化具有相以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硅质岩是深部热液在海底喷出并于次级盆地中沉淀的产物,是一种火山-沉积型硅质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萧山虎山和长兴泗安晚泥盆世地层中的石松类化石,共有6个属9个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和3个新种,分别:SpinolepidodendronhangzhouenseGen.etsp.nov,SublepidodendronXianshanensesp.nov,Eolepi-dodendronhushanensesp.nov.。认为浙江晚泥盆世植物化应归于以Leptopnloeumrhombicum-Sublepidodendronxi-aoshanense—Xihuphyllummegalofolium为代表的组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了产于四川龙门山地区中、上泥盆统界线附近观雾山组和土桥子组的四射珊瑚。在大量珊瑚标本鉴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初期的四个四射珊瑚化石组合。根据四射珊瑚的演化规律,确定以Peneckiella珊瑚类的兴起和Pseudozaphrentis hejiazhaiensis,Temnophyllun(Truncicarinulum)beichua-nensis珊瑚类的消失作为龙门山地区识别中、上泥盆统界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桂北龙胜地区晚元古代硅质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比、认为上元古界丹洲群三门街组中与海底枕状基性熔岩相伴产出的硅质岩及震旦系老堡组硅质岩属热水沉积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富集天然气,天然气藏的分布受优质烃源岩和礁滩相储层的控制。为了揭示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背景下天然气的富集规律及预测成藏有利区,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扬子古板块地质构造背景进行分析,讨论地质构造背景控制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根据不同时期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确定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机理和分布范围;结合天然气成藏模式的认识,确定天然气成藏有利区。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湾及其后陆棚的发育演化控制了该区龙潭组主力烃源岩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发育分布,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有利配置关系;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邻近龙潭组海湾相优质烃源岩的区域为天然气成藏最有利区。总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控制了海相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分布,决定了天然气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16.
在羌塘盆地剖面地质调查基础上,综合区域最新的油气调查及地质进展,采用LA-ICP-MS测试方法,提供锆石U-Pb测年,分析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同裂谷期那底岗日组岩性组合、分布特征、喷发—沉积时限、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及裂陷机制。结果表明:那底岗日组分为两个岩相组合类型,一类是陆上喷发系列,以基性熔岩—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另一类是水下沉积系列,为沉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具有典型的双峰式组合特征,与其中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的、与裂陷相关的构造背景一致。那底岗日组的分布受上三叠统顶部的裂陷基底控制,与之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样品年龄分别为(210.5±2.1)Ma和(214.9±1.8)Ma,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那底岗日组沉积超覆于下伏地层之上。羌塘盆地在晚三叠世之前完成南北羌塘、羌塘与北部大陆的拼合,在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结束前陆盆地沉积,伴随南部班公湖—怒江洋再一次打开,开启新一轮裂谷盆地演化,形成同裂谷期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7.
辽北清河镇群是由一套蛇绿岩组成,其中硅质岩与绿片岩和碳酸盐岩密切共生。在硅质岩中釆到了下古生代化石,从而否定了辽北“辽河群”的存在。根据硅质岩的化学成分关系图解和硅质岩的平均原子量计算,以及与硅质岩共生的岩石组合等分析, 笔者认为清河镇群中硅质岩形成于深海平原,硅质来源于地壳深部,通过生物比学作用而沉积,属于大洋板块内部远海沉积的硅质岩,随着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被带到俯冲带中残留下来。  相似文献   

18.
广西早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的碳酸盐台地区发育有两个不同的四射珊瑚群落,此二群落都有其各具特点的珊瑚组合系列。其中,在开阔台地相区的四射珊瑚可划分为9个组合带,而在台地边缘相区则可划分为8个组合带。在早泥盆世早、中期,因岩相分异不明显,四射珊瑚仅可划分为3个组合带。因此证明,四射珊瑚的发展演化与沉积相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广西岑溪地区志留系为半深、深海笔石相—滨浅海腕足相的碎屑岩地层序列,属地槽型沉积产物;泥盆系为滨岸碎屑岩相—台地碳酸盐岩相—槽盆硅质岩相的地层序列,富含鱼、腕足等多门类化石,具地台型沉积特征。泥盆系与志留系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表明广西运动在本区表现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而非强烈的造山运动,其集中暴发时间在早泥盆世早期,前奏可追溯到中志留世。由于这一运动,结束了本区早古生代地槽的发展历史,此后进入准地台发展阶段,导致钦州地槽博白—玉林拗陷未能延至本区。  相似文献   

20.
湖南中部长沙、宁乡、益阳、安化、涟源、邵东等县,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和棋子桥组产丰富的轮藻化石,以宁乡县崔坪峡塘剖面为代表,有3属7种1型1新种,并首次发现了轮藻植物节部化石.建立了2个化石带(1)Trochiliscus ingricus-Eochara changshaensis组合带,分布在跳马涧组,时代为中泥盆世早期;(2)Sycidium顶峰带,分布在棋子桥纽,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并对轮藻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