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苏文 《中国地名》2014,(2):16-1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绸的国家。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刺绣也产生发展起来。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考古发现,距今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就开始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了。在此后四五千年时间内,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因而被古代世界各国称之为“丝同”。  相似文献   

2.
桑禹 《中国地名》2014,(2):20-2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绸的国家。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刺绣也产生发展起来。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考古发现.距今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就开始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了。在此后四五千年时间内,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因而被古代世界各国称之为“丝国”。  相似文献   

3.
海越 《中国地名》2014,(2):22-2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绸的国家。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刺绣也产生发展起来。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考古发现,距今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就开始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了。在此后四五千年时间内,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因而被古代世界各国称之为“丝国”。  相似文献   

4.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6,29(4):462-462
丝绸之路将成为“能源之路”两千多年前,中国开辟的丝绸之路闻名世界,两千年后的今天,中国正沿着丝绸古道建设一条能源大动脉,以便新疆和西亚国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源源不断输送到我国东中部地区,古丝绸之路承担起了新的使命。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新疆及其周边国家有着丰富的石  相似文献   

5.
简论南海丝绸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每提起丝绸之路,人们很自然想起发自长安(今西安市)、洛阳,经河西走廊,穿过新疆中部,到达西亚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这条道路在隋唐以前是我国输出丝绸及其他商品的主要交通干线。 但应该看到,丝绸之路并非单一输出丝绸,实际上是一条中外通商大道。丝绸之路并非一条。据文献记载,早在纪元前,我国的丝绸就分别从陆、海两路向外传播,形成了多条海、陆丝绸之路。其中最重要的首推河西走廊上丝绸之路及南海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6.
1996年5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初版的《丝绸古道旅游》一书是一本从历史、地理学科角度研究丝绸之路的专业书。丝绸之路闻名于世,是古代沟通欧亚文化、宗教、经济的重要渠道,曾推动过历史和文明的进程。近些年来世界上掀起一股丝绸之路的旅游热及访古热。尽管国内外已有一些丝绸之路文章图片介绍,但迄今尚缺少一本完整的有学术水平的历史考证及深层次旅游指导的书籍。《丝绸古道旅游》一书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理、古生态学方面作了填密的考证及论述,特别提出了我国西北地区、新疆全境的旅游区划,是作者创新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还联系了…  相似文献   

7.
<正>"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个战略的产生是国内外局势变化、特别是世界格局变化的结果。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需要在引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需要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借助"丝绸之路"这个文化符号,中国向世界传递出"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以及包容性全球化的倡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基础性规划。"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这两个新时期国家战略如何对接融合发展成为重要命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总体上动力不足;探讨了我国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特点,以及六大国际走廊的城镇化发展态势与格局;提出了一带一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可能影响,会给沿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带来重大机遇,促进我国城镇化更加全面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起,张骞奉汉帝之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我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交通。这条横跨亚洲大陆的中西贸易通道,以运销我国的丝织物而闻名于世界,被誉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西汉经隋唐以至北宋,兴盛千余年,对沿途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们通常把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西汉国都长安定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千余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外贸易的扩大,丝绸之路的路径是有所变化的。丝绸之路的西段,在西汉时期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沿南山(今昆仑山)北麓行进;北道沿北山(今天山)南麓向  相似文献   

10.
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化交流的桥梁,也是连接汉民族和西域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纽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包括北方、南方和海上丝绸之路;后指北方丝绸之路,也是对中国绿洲产生重要影响的丝绸之路,它以西安为始点经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出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09,(11):38-38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的成功,其爆炸威力,相当于美国当年投到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150多倍。震惊世界的蘑菇云异常炫目耀眼。氢弹的爆炸成功,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今世界,原子弹、氢弹在各国都属于国家绝对机密,再友好的国家,对此也是守口如瓶。  相似文献   

12.
由南京大学张同铸教授主编、国内近十位专家共同编著的《世界农业地理总论》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生产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世界各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而且在农业生产布局、技术革新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经验和教训。我国是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多农业人口。人口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食物主要来自农村,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产品和劳动力也主要来自农村。研究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经验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农业地理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的区域合作、联合开发与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对于我国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只有区域联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旅游带的资源潜力,加强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间的省际合作,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中国段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和意义.从阐述丝绸之路的历史起源与价值地位和丝绸之路的申遗背景和现实意义入手,论述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实践进程及丝绸之路跨国旅游合作的现实可行性,并提出了"丝绸之路"中国段跨国合作申报世界遗产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位置,孕育了地质公园丰富的资源。本文主要分析了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类型,包括地质遗迹、文化遗迹和生态及人文资源等,并分析了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贡献以及在敦煌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中国段佛教石窟差异性 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云健  张忍顺  杨桂山 《地理研究》2007,26(6):1087-1096
作为佛教东传的主线,沿丝绸之路中国段留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其分布与该区域丹霞地貌的分布大致重叠。由于各地区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岩性的差异,石窟在分布、形制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沿丝绸之路主线佛教东传的路线为基础,分别阐述丝绸之路天山北线、河西走廊、陇东、河湟谷地以及陕西彬县丹霞地貌区的佛教石窟以及敦煌石窟的特点,分析各地石窟形成自身特点的自然原因。文章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分布、形制以及艺术特色与丹霞地貌的内在联系,认为除宗教政治因素外,丹霞地貌是丝绸之路石窟分布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石窟形制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比较了其他类型地貌与丹霞地貌在开凿石窟方面的优劣,认为丹霞地貌拥有最适合开凿石窟的地貌形态与岩性。综上,文章认为丹霞地貌的存在是丝绸之路沿线出现大量佛教石窟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6.
广州是华南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焕庭 《热带地理》2003,23(3):294-298
概述了中国在史前已发明了养蚕与纺织丝绸,用作宗教祭祀器物,周秦用于服饰和书写纸,并流传海外.丝绸之路就是古代中国向国外输出丝绸等并从外国输入货物所经之路,有海陆多条.华南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据<汉书>记载111BC有日南港、徐闻港和合浦港.据现代学者研究,秦汉时(200BC前)有番禺港(今广州);南宋和元代(12~14世纪)有刺桐港(今泉州).最早的始发港问题引起争论,焦点集中在徐闻说与番禺说.文中为进一步讨论而整理了持徐闻说和否定番禺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武林  龚姣  林珍 《热带地理》2021,41(6):1199-1208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为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提供了机遇,可加速经济要素跨国流动,促进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基于2019年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贸易社团及节点中心性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贸易网络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和扩散性,且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标度性质,两极分化较为显著;2)贸易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圈层结构特征,德国、中国、美国、荷兰处于核心圈层,是贸易网络的枢纽;3)贸易网络可划分为1个北美社团、1个以东亚国家为主的社团和3个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社团,其空间分布表现出连续性特征,各社团内部贸易联系密切,中国是所属社团的核心;4)贸易网络呈现出枢纽辐射式和全连通式共存的结构,强度中心性呈嵌入式的单元格局,接近中心性呈集中连片区块状分布特征,中介中心性的极化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低碳绿色发展转型的关键。本文利用1990―2020年世界195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经济、社会4个维度测度各个国家(地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并基于STIRPAT模型和EKC理论对比分析中国及不同收入群体国家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世界各国(地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中亚洲和欧洲地区的提升最为明显,中国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则呈现出起步低、速度快的发展趋势。(2)世界各国(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正在稳步提升,综合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区域的发展阶段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高收入国家(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主要是由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主导的,而低收入国家(地区)城镇化的主导类型则是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渐从以城镇人口带动的“量”转变为协调发展的“质”,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3)高收入、高城镇化和低收入国家(地区)综合城镇化与人均碳排放上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中低收入、中高城镇化和低城镇化国家(地区)存在“U型”曲线关系,目前中国还处于人均碳排放随着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上升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地理本性进化与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基础探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铮  韩钰  胡敏  朱艳硕  吴静 《地理学报》2016,71(6):940-955
从克鲁格曼的地理本性论出发认识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基础。本文通过收集2000-2012年的世界主要21个国家(地区)的金融业和制造业增加值,运用区位商模型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金融业与制造业发展集中度,同时对各国资源输出情况进行对比,最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全球一体化使世界典型国家(地区)类型趋于明显,呈现新的“三个世界”特征:美国、英国、瑞士、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属金融业主导国家(地区);泰国、中国大陆、韩国、德国、日本、越南和中国台湾属制造业主导国家(地区);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墨西哥属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印度和法国目前在多领域均得到发展,属过渡型国家。这种地理本性决定的经济分工分类,是各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基础,将影响他们的地缘政治经济学立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木质林产品方面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和广泛的合作空间,据此基于2001—2019年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47个主要出口对象国家的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其出口贸易效率、贸易潜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47个国家木质林产品的出口贸易效率整体水平一般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性,但未来出口贸易潜力与提升空间巨大;未来贸易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双边经济规模的发展和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改善,以及加快中国木质林产品转型升级。从提升与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推动国内林产工业的转型、加大政府对木质林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等3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