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营凹陷南斜坡低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利用显微光度术,对东营凹陷南斜坡低熟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进行了6分法的分类和定量研究,解剖了几口重点井不深度显微组分的特征,组成和分布,发现小古囊藻在本区某些层段尤其丰富,丛粒藻,盘星藻,渤海藻分布不均匀,全岩中矿物沥青基质与干酪根中的无定形含量呈正相关,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与烃类转化关系,结合藻类热模拟实验,从有机岩这的角度证实了有机质在成烃演化过程中有低熟和成熟两个主要成烃阶段,低熟阶段  相似文献   

2.
未熟—低熟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岩石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边缘学科 ,目前作为常规研究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评价中。文中主要根据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工作 ,简要总结了未熟—低熟烃源岩显微组分分类与特征、显微组分组成与母质类型、有机质丰度评价、有机质热演化、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分析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 ,充分显示了有机岩石学在未熟—低熟油气评价中良好的应用价值。未熟—低熟烃源岩具有显微组分组成非均质性、有机组分分期生烃和有机质“二段式”热演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未熟-低熟烃源岩中显微组分含量平均占全岩体积的4.64%,矿物沥青基质含量相对偏低。显微组分中富含腐泥组,惰质组含量很低,相对发育壳质组和镜质组,具有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混合生源的特点。藻类体是歧口凹陷主要的生烃组分,矿物沥青基质是歧口凹陷烃源岩中值得重视的生烃组分。  相似文献   

4.
胡国艺  王铁冠 《沉积学报》1997,15(A12):138-141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线性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对盆地金湖凹陷下第三系阜宁组阜二段低熟烃源岩和烃组分及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甾烷类-C29在饱和烃中含量很高,正构烷烃呈三峰型分布,以nC22或nC20为主峰。最后根据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正构烷烃中低碳数和中等碳数正构烷烃可能主要来源于菌藻类,高碳数大部分可能主要由藻类贡献。  相似文献   

5.
未熟—低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岩光片镜鉴和显微荧光分析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500余块未熟-低熟烃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岩石学研究。未熟-低熟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具有显著的非均质性。不同地区显示出陆源组分与水生生源组分不同的“配比”关系,反映出其有机质组成的复杂性。并确认藻类体,孢子体,树脂体,木栓质体,壳屑体和矿物沥青基质等组分是其最常见的生烃组分,基于对镜质组反射率R0和孢子体荧光变化等演化指标特征的分析,认为未熟-低熟烃源岩有机质早期热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般都表现为“二段式”变化。其变化界限大致以R0等于0.50%-0.55%为界。  相似文献   

6.
综合应用有机碳丰度、岩石热解、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和有机显微组分等多项指标,对松辽盆地双城凹陷下白垩统营四段烃源岩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该套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并探讨该凹陷内原油的可能来源.结果显示,营四段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平均为2.97%,有机质类型为Ⅱ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为高等植物,其次为层状藻等水生生...  相似文献   

7.
白雪峰  张海桥 《世界地质》2011,30(2):231-237
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发育大磨拐河组一段、南屯组二段及南屯组一段等3 套主力烃源岩层系。对本区内已钻7 口探井烃源岩分析评价表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 型为主,整体达到好烃源岩标准,但烃源岩成熟度差别较大; 凹陷深部3 套源岩均属成熟烃源岩,西部陡坡带虽然暗色泥岩厚度大,但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只有南一段为成熟烃源岩,南二段和大一段均属于未熟--低熟烃源岩。原油色谱--质谱分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表明,本区南屯组原油主要来自该组烃源岩,为自生油气。  相似文献   

8.
赤峰盆地元宝山凹陷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借助色谱和色质等先进测试手段,对赤峰盆地元宝山凹陷6个油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元宝山凹陷的原油属重质稠油,成熟度低,生源物质以菌类和藻类微生物为主,后者大于前者;其生源物质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湖相还原环境,利用有机显微组分荧光光谱研究了本区烃源岩的成烃机制,认为原油是生物类脂物早期生烃的产物,还对原油的稠化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能是由其生源物质决定的,而后期又受轻微生物降解的影响,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迥然不同,同时,将本区原油与其他熟知的典型稠油进行对比,突出了本区原油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采用先进的多馏分绝对定量、非烃技术,配合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分子地球化学角度对东营凹陷八面河"未熟-低熟油"成因进行了剖析。成熟度、单体烃绝对定量、多馏分与多参数综合对比揭示,以往研究确认的埋藏较浅的有机质富集层段-沙四段未熟-低熟页岩段并非该区"未熟-低熟油"的主力烃源岩,该区原油主要来自已进入生油门窗的成熟烃源岩,未熟-低熟烃源岩供应的油气量非常有限。八面河"未熟-低熟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未熟-低熟油,该区原油成因机理仍然遵循干酪根晚期降解成烃理论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青东凹陷低熟油生烃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东凹陷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开展凹陷内低熟油成因机理的研究有利于评价油气资源潜力并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原油的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低熟油主要分布于凹陷边缘的沙四上亚段储层中。油源对比显示低熟油主要来自凹陷内沙四上亚段低熟烃源岩。研究区沙四段烃源岩具备形成低熟油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沙四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I)和腐泥-腐殖型(II1)为主;泥页岩与蒸发岩共生的咸化还原环境因富含高矿化度地层水而有助于有机质早期转化生烃;烃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经过低温化学反应、细菌活动、生物催化作用等可形成低熟油。该研究对青东凹陷油气勘探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寻找低熟油气藏是研究区未来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全岩有机岩石学分析方法,对库车坳陷北部山前带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主要富氢组分、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北部山前带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烃源岩显微组分总含量最高,恰克马克组烃源岩最低。中生界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具有镜质组含量高、壳质组和惰性组相对发育、腐泥组贫乏的特征。不同层位具有一定差异性,克孜勒努尔组和塔里奇克组中镜质组含量较高,恰克马克组壳质组相对发育。孢子体、壳屑体、角质体和藻类体是其主要的富氢组分,恰克马克组富氢组分相对含量最高。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有利于生气,镜质组反射率Ro为056%~187%,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冲断前缘烃源岩显微组分总含量与热演化程度均相对较高,为烃源岩的最大成熟生烃中心。烃源岩高生烃潜力与高的壳质组含量和低的陆源有机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与热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贤庆  王铁冠 《现代地质》1999,13(4):439-443
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光片镜鉴技术 ,系统研究了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主要生烃组分及热演化。南堡凹陷烃源岩总体上具有以陆生高等植物生源的有机物质占优势 ,富含镜质组、贫惰性组的特点 ,孢子体、藻类体、壳屑体和矿物沥青基质为该区主要生烃组分。利用镜质组反射率 Ro 和富氢组分显微荧光的变化 ,讨论了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的特征 ,初步提出了有机质热演化阶段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3.
早古生代海相烃源岩成熟度的有机岩石学评价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肖贤明  吴治君 《沉积学报》1995,13(2):112-119
本文应用有机岩石化学方法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典型烃源岩研究,建立起了应用沥青反射率、微粒体反射率、动物壳属体反射率及海相镜质体反射率评价烃岩成熟度的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西部地区中、新生界储层中广泛分布着轻质油和凝析油。这些原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中等—高含蜡量的特点 ,含蜡量为 5 .5 %~ 2 2 .1% ,高分子量正构烷烃 (n C35~ n C87)含量较高 ,属中—高蜡轻质油或凝析油 ,其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既不同于常规的高蜡原油 ,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凝析油。吐哈盆地中、新生界高蜡凝析油或轻质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湖相泥岩和煤系地层中泥岩或煤 ,其形成主要取决于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和有机质演化程度。研究区侏罗系湖相泥岩和煤系地层泥岩或煤岩中有机显微组分均以镜质组和壳质组为主 ,壳质组中角质体和木栓质体含量较高 ,具备了既可形成凝析油 ,又可形成高蜡油的条件。由于镜质组与部分壳质组演化形成烃类化合物的活化能相当 ,因此又具备高蜡油与凝析油共生的地球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15.
激光拉曼光谱法分析多种显微组分荧光变化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激发488 nm激光的氩离子激光器作为RENISHAW inVia型激光拉曼光谱仪的光源,建立了多种显微组分荧光变化(FAMM)分析方法,并对镜质体反射率明显抑制的东营凹陷有效烃源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有效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越好,镜质体反射率抑制程度越高,有效烃源岩的真实成熟度应主要处于0.64%~1.30%,而不是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所反映的0.37%~1.10%。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东部林西地区是二连盆地外围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的重要潜力区之一.为了研究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对野外露头剖面的林西组烃源岩开展了总有机碳、有机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及岩石热解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林西组烃源岩总有机碳分布在0.63%~1.30%,平均为0.87%,所有样品含量均大于0.6%;有机显微组分分布在0.27%~3.66%,平均值为2.08%,其中95.24%的样品达到1.0%以上,表明有机质丰度达到了“较好”至“好”级别;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在1.26%~2.58%,平均值为1.88%,其中90.47%的样品含量大于1.3%,镜质体反射率较高,表明有机质成熟度达到“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岩石热解氢指数分布在8×10-3~89×10-3,平均为27.52×10-3,表明有机质类型归属于Ⅲ型.综合评价表明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属于“较好—好”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有机成熟度及演化史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原生有机组分(镜状体和动物有机组分)反射率是评价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有机成熟度的有效方法。从分析的探井和露头区110多个寒武系样品有机组分反射率数据来看,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均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尚未发现目前仍处于生油窗阶段的寒武系中等成熟的烃源岩。利用BasinMod-1D软件计算了250口探井,26条地震测线中约340个人工井点有机成熟度随时间的变化,据此编制不同地质时期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有机成熟度平面变化图。目前满加尔凹陷中下寒武统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在3%以上,中下寒武统烃源岩成熟度相对较低区分布在塔中隆起主垒带、塔北隆起的凸起区(英买力凸起)和巴楚断隆—部分地区,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 在1.6%~2.0%之间。  相似文献   

18.
刘思逸  高平  肖贤明  刘若冰  秦婧  袁桃  王旭 《现代地质》2022,36(5):1281-1291
目前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显微组分缺乏统一的分类方案,命名也较为混乱,给页岩气勘探与评价造成了困难。为此,采用全岩光片和有机地球化学(TOC、δ13Corg)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显微组分进行有效识别与特征总结,探讨其可能成因,并判断其有机质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显微组分主要由海相镜质组、腐泥组、动物有机碎屑组和次生组组成。其中,海相镜质组由无结构镜质体组成,呈浑圆状或长条状,具有强的光反射能力,但分布并不广泛;腐泥组主要由无结构腐泥体组成,为藻类遭受热降解过程而形成的无结构且无固定形态的显微组分,在富有机质页岩中广泛分布;动物有机碎屑组主要包括笔石表皮体、几丁虫和放射虫有机碎屑体;次生组由次生沥青体组成,广泛分布在页岩基质孔隙中,呈无固定形状。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主要发育腐泥组和次生组,其次为动物有机碎屑组和海相镜质组,其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且腐泥组和次生组含量越高,有机质类型越好,其生烃潜力越大。  相似文献   

19.
陈道秀  林洪枝 《沉积学报》1997,15(2):173-178
本文主要应用透射光、反射白光和荧光相结合的综合光学法对珠江口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份进行了煤岩学鉴定及荧光参数的测试,并采用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新技术对镜质组份中的超微组份进行研究。通过热解模拟剖析了不同显微组份组合烃源岩的生烃潜力。(1)发现了本区显微组份的独有特征,即镜质组本体中镶嵌有丰富的壳质和腐泥组份,并命名为壳镜组,同时结合无定形的细分,划分了壳镜组的亚组份。(2)在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对镜质组中的超微类脂体进行了划分定量。(3)盆地烃源岩共划分了三种类型、七个显微组份组合,其中A2,B1是主要给合,其次是B2,明确了壳镜组和超微类脂体是主要生烃母质。(4)研究了不同显微组份组合的生烃潜力,壳镜组具有单位有机碳生烃潜力高的特点,肯定了盆地的含油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