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产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伤齿龙类化石——柯氏辽宁猎龙(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它具有伤齿龙类以下特征: 数量众多且密集的上颌齿与下颌齿; 牙齿的齿冠与齿根之间显著收缩; 齿骨侧表面具有一沟, 营养孔位于该沟内; 远端尾椎背部的神经棘减弱为一个沟。它不同于其它伤齿龙类的特征主要为坐骨靴大, 侧面观近乎三角形, 坐骨闭孔突细长; 尾椎形态转变点位于第7尾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柯氏辽宁猎龙与短羽始中国羽龙(Eosinopteryx brevipenna)构成姊妹群, 位于同一分支内。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上颌骨和下颌骨前面部分的牙齿前隆无锯齿; (2)颈肋较其相关节的椎体长; (3)肠骨前缘直。辽宁猎龙代表了辽西同等层位发现的第5个伤齿龙类。骨组织研究显示辽宁猎龙的骨骼已接近成熟, 死亡时至少4岁。它为该地区的基干伤齿龙类恐龙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信息, 并丰富了目前中国已知早白垩世伤齿龙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产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伤齿龙类化石——柯氏辽宁猎龙(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et sp.nov.)。它具有伤齿龙类以下特征:数量众多且密集的上颌齿与下颌齿;牙齿的齿冠与齿根之间显著收缩;齿骨侧表面具有一沟,营养孔位于该沟内;远端尾椎背部的神经棘减弱为一个沟。它不同于其它伤齿龙类的特征主要为坐骨靴大,侧面观近乎三角形,坐骨闭孔突细长;尾椎形态转变点位于第7尾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柯氏辽宁猎龙与短羽始中国羽龙(Eosinopteryx brevipenna)构成姊妹群,位于同一分支内。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1)上颌骨和下颌骨前面部分的牙齿前隆无锯齿;(2)颈肋较其相关节的椎体长;(3)肠骨前缘直。辽宁猎龙代表了辽西同等层位发现的第5个伤齿龙类。骨组织研究显示辽宁猎龙的骨骼已接近成熟,死亡时至少4岁。它为该地区的基干伤齿龙类恐龙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信息,并丰富了目前中国已知早白垩世伤齿龙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从浙江天台白垩纪蛋化石复原恐龙类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天台盆地白垩纪地层中,已发现了甲龙类及慢龙类等恐龙骨骼化石及数以千计的蛋化石,其中许多为恐龙蛋化石。根据国内外相同类型的蛋化石中迄今已发现的恐龙胚胎化石研究成果,可大致确定其中一部分蛋化石分别是由鸭嘴龙类、巨龙类、慢龙类、盗蛋龙类、伤齿龙类和暴龙类等恐龙所产。并发现鸭嘴龙类、巨龙类和慢龙类的圆形蛋、副圆形蛋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盗蛋龙的长形蛋和伤齿龙的棱柱形蛋较少,暴龙类的巨型长形蛋最少,从而反映了他们各自在生态金字塔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钱迈平  段政  马雪 《江苏地质》2021,45(2):138-142
伤齿龙类(troodontids)与其他恐龙不同,生蛋时将蛋竖直插入巢穴内松软泥沙里。此窝产自中国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地层的恐龙蛋化石,显示该种恐龙每次产2枚蛋,从巢穴中心开始,向外依次螺旋排列,每窝可超过20枚。暗示雌性伤齿龙类与雌性盗蛋龙类一样,有1对均具输卵功能的输卵管,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个固定巢穴生蛋,并时常照看这些蛋。此外,伤齿龙类恐龙的蛋壳像某些现代鸟类的蛋壳一样坚固,足以承受其插入泥沙时的压力。而其他一些恐龙的蛋壳更像某些现代爬行类的蛋壳,是韧性的,在重力作用下往往呈扁球形。  相似文献   

5.
伤齿龙类(troodontids)与其他恐龙不同,生蛋时将蛋竖直插入巢穴内松软泥沙里。此窝产自中国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地层的恐龙蛋化石,显示该种恐龙每次产2枚蛋,从巢穴中心开始,向外依次螺旋排列,每窝可超过20枚。暗示雌性伤齿龙类与雌性盗蛋龙类一样,有1对均具输卵功能的输卵管,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个固定巢穴生蛋,并时常照看这些蛋。此外,伤齿龙类恐龙的蛋壳像某些现代鸟类的蛋壳一样坚固,足以承受其插入泥沙时的压力。而其他一些恐龙的蛋壳更像某些现代爬行类的蛋壳,是韧性的,在重力作用下往往呈扁球形。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辽宁省四合屯下白垩统义县组三个半恐龙足迹,归入似鹬龙足迹(亦译为跷脚龙足迹)一未定种(Grallator isp.)。这是义县组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描述。该行迹至少由3个造迹者所造。从足迹推断恐龙体长1.51m,属于义县组兽脚类恐龙较为普遍的体长范围。重建了尾羽鸟(Caudipteryx)和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的足部,前者的足迹轮廓与似鹬龙足迹未定种的吻合度超过后者。根据化石记录,似鹬龙足迹类型可能广泛存在于义县组的各种中小型兽脚类(驰龙类与伤齿龙类除外)中。  相似文献   

7.
浙江白垩纪恐龙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白垩系朝川组、中戴组、金华组、赖家组和赤城山组等地层中,已发现了数以千计保存完好的蛋化石,而恐龙骨骼化石却很少而且大多很残破。其中,目前能鉴别的恐龙有暴龙类(tyrannosaurs)、伤齿龙类(troodontids)、盗蛋龙类(oviraptorids)、鸭嘴龙类(hadrosaurs)、慢龙类(segnosaurs)、泰坦巨龙类(titanosaurs)、甲龙类(ankylosaurs)和结节龙类(nodosaurs)等,分布在天台、永康、东阳、丽水、缙云、金华和江山等广大区域,说明当时浙江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恐龙动物群。根据化石埋藏和沉积特征,在白垩纪时期浙江有诸多气候炎热、四面环山的大小盆地,恐龙多沿湖泊、河流筑巢生息,季节性的暴雨导致山洪泛滥,淹没了恐龙巢穴,因泥沙的快速掩埋封闭,巢穴里的蛋形成化石后保存较好。而恐龙或逃离,或尸骨被洪水搬运散落,所以、迄今除了已发现的4具不完整的骨架化石外,绝大多数是零散的骨骼。  相似文献   

8.
胡晋元  姜涛  李志广 《江苏地质》2019,43(4):595-598
中国已知的豆齿龙类化石有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新铺中国豆齿龙、多板砾甲龟龙及云南富源中三叠世康氏雕甲龟龙。记述了一件楯齿龙目豆齿龙亚目的新材料,产自云南富源法郎组竹杆坡段,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标本(编号C.1924)现收藏于重庆自然博物馆,该标本保存有完整的背甲、尾椎和四肢的部分骨骼,背甲由500多枚小骨板组成,背甲整体结构与康氏雕甲龟龙相似,但背甲中部无沟和脊,背甲骨板表面无放射沟和嵴,排列更加致密,侧壁相对更为发达,由连接紧密的3~4排骨板组成,四肢骨相对于康氏雕甲龟龙来说更为粗壮。根据上述特征,认为是雕甲龟龙属的一个新种——粗壮雕甲龟龙(Glyphoderma robusta sp. nov.),这是继康氏雕甲龟龙之后在云南富源发现的第二个豆齿龙类物种。  相似文献   

9.
关岭海生爬行动物群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丽君  吴慧珍 《地质论评》2007,53(3):318-322
贵州省关岭县上三叠统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自1999年被发现以来,先后有12属17种被报道,其中包括我国首次发现的檑齿龙类和海龙类。由于化石的保存状况以及标本的修理难度等多种原因,已经发表的材料中包括了大量的同物异名现象以及无效的属种。通过对已发表文献的全面回顾和总结,确认了该动物群中命名有效的5属6种——即周氏黔鱼龙、黄果树安顺龙、新铺中国豆齿龙、多板砾甲龟龙、孙氏新铺龙和巴毛林新铺龙,指出两种尚未命名的大型海龙类和鱼龙类的存在,这一组合基本反映了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真实面貌。同时提出了关岭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过程中,标本的真实性、化石修理及学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宁省下白垩统义县组一几近完整的幼年恐龙头骨及下颌。分支系统分析表明它代表边头类鹦鹉嘴龙科一新属种:侯氏红山龙,并发现异齿龙是边头类的姊妹群。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与油藏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印模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研究表明,区内古地貌格局由“三斜坡、三河谷、两河间丘和一梁”组成,即姬塬东斜坡、定边斜坡、靖边斜坡,宁陕河谷、蒙陕河谷、甘陕河谷,吴旗河间丘、金鼎河间丘和新安边梁。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下侏罗统延安组早期沉积。延10段属河流相沉积环境,发育的沉积微相有主河道、支流河道、河漫滩、河漫沼泽。延9段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到湖泊环境,沉积相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相同的古地貌单元、不同的沉积环境,必然造成储集砂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古地貌油藏的形成除受油源、圈闭等基本条件制约外,古地貌 沉积组合和油气运移通道也是形成不同类型古地貌油藏的重要条件。依据已探明油田的空间分布结合古地貌、上覆地层沉积环境、砂体展布、运移通道类型等多种因素归结出定边-吴旗地区古地貌油藏三种成藏模式,即斜坡区-三角洲平原组合成藏模式、河间丘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和斜坡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4,自引:18,他引:16  
中国南方是指西至金沙江-元江断裂、西北至龙门山断裂、北至城口-房县-襄樊-广济断裂、东北至郯庐断裂、东至黄海和东海、南至南海的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在各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的各种定量及定性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用法,编制出了中国南方下寒武统下部和中部、下寒武统上部、中寒武统和上寒武统的各种单因素图以及相应的早寒武世早期和中期、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古地理图的最主要特征是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的单因素图为依据。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中国南方寒武纪还是首次出现。中国南方寒武纪有7个主要的古地理单元,即滇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江南盆地、东南台地和华夏陆。滇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和江南盆地属康滇古地理体系,东南台地和华夏陆属华夏古地理体系。这两个古地理体系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南方寒武纪的两陆、三台、一盆和一坡和古地理的基本格局。是寒武世早期和中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特征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两个大不相同的演化阶段。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古地理学中是个重大的进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产的预测和勘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吉木萨尔县大龙口非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磁性特征的研究,在梧桐沟组-锅底坑组共发现78个极性异常,其中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一系列的正极性和过渡极性.梧桐沟组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和过渡极性.这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的大隆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Da段.梧桐沟组顶部和锅底坑组底部,正、负极性变化频繁,极性特征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部对比,即相当于Db段.锅底坑组下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上部对比,即相当于Dc段.锅底坑组中下部以负极性为主,上部夹1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上部磁性特征对比,即相当于Dd段.锅底坑组中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4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飞仙关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Fa段.根据磁性段的划分对比,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置于Fa和Dd之间,即本次研究测制剖面的41层和42层之间.根据各岩组的古地磁特征求得岩组形成时的古地磁极:梧桐沟组79.1°N,238.1°;锅底坑组72.3°N,322.2°;下三叠统77.5°N,320.8°.古纬度基本一致,为32°~35°N.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其他地层方法,完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enomanian/ Turonian界线大洋缺氧事件(OAE2)、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特提斯海进与海退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自下而上为克孜勒苏群、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上述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沟鞭藻、孢粉、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以及少量菊石、腕足类、海胆和鲨鱼牙齿等化石。综合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表明,克孜勒苏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Albian期,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anian-Maastrichtian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三段),吐依洛克组的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期;阿尔塔什组的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齐姆根组为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最早期,盖吉塔格组—乌拉根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晚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最上部进入渐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的海侵开始于克孜勒苏群中上部沉积期(Albian晚期—Aptian早期),但规模很有限,大规模的海侵始于晚白垩世Cenomanian早期;从晚白垩世—古新世,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大约41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南部的昆仑山山前,34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北部的天山山前。上述海侵—海退事件可能受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但构造事件对海侵的启动和结束可能更具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所记录的OAE2、K/Pg界线、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事件,其中笔者及团队第一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齐姆根组中所发现和报道的PETM事件,将有助于揭示全球近岸地区PETM的特征和生物-环境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序列,建立更加精细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框架,加强对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场地和断层对埋地管道破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朱庆杰  陈艳华  蒋录珍 《岩土力学》2008,29(9):2392-2396
场地条件和断层活动是埋地管道破坏的主要原因,避免因为场地岩土和断层的影响而造成管道破坏,是城市地下生命线工程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采用ADINA软件的Parasolid建模方式,通过定义合适的体类型和布尔操作,建立了埋地管道破坏分析的几何模型,实现了土体-断层-管道破坏有限元建模。借助模型参数选择,确定了基岩与岩土性质、管道特性等模型参数;定义了管-土摩擦和约束条件、地震波和断层位移荷载等。依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场地条件和断层参数对地下管道地震破坏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道埋藏越深,断层断距越大,管道的变形越大,破坏越严重。给出了管-土摩擦系数和断层与管道交角的最优值,并给出了几点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前的微生物岩识别和分类只根据裸眼可见的中观结构,而对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未予使用。微生物的显微结构有什么基本特征,是否可以用于微生物岩的识别和分类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作者从微生物岩形成机制和实际材料的观察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诱导钙化实验中观察到,蓝藻鞘丝藻Lyngbya的胶鞘表面有碳酸盐矿物形成: 先是在胶鞘表面形成点状碳酸盐颗粒,后来碳酸盐几乎包裹整个丝体,形成一个矿物壳。微生物岩形成的模式推演表明,微生物岩一般都有微生物留下的孔(模孔)和包围模孔的矿物壳2种基本单元。对3个地点的现代微生物碳酸盐岩和1个地点的古代(寒武纪)微生物岩的观察,发现在显微尺度上都具有模孔,此外还可能有矿物壳或胶结物。模孔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是微生物碳酸盐岩显微结构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用于微生物岩的识别和分类,以及作为分析形成机制和形成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守信 《地质科学》1981,(4):410-412
《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是《中国地层规范草案》的修改草案,由尹赞教勋授领导的一个小组起草。经过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讨论,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8.
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部,是发育在华北地台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坳陷,在寒武系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从寒武系露头剖面入手,结合钻井地层,建立露头和钻井之间的地层对比格架。对单井相、地震相、连井相的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在寒武纪构造活动平缓,各区域的地层厚度差异小。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岩心观察、样品分析以及各岩性含量的统计,识别出了台地、缓坡、陆棚等3种相类型。台地相中可以识别出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鲕粒滩、竹叶状砾屑滩等5种类型。潮坪主要指潮上坪和潮间坪,并进一步识别出了潮上泥坪、潮上云坪、潮上云灰坪、潮间灰坪等类型。基于各沉积相类型的分析,建立了冀中坳陷寒武系的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并编制了9张岩相古地理图。对古地理的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在府君山期开始海侵,发育了局限台地和潮坪;至馒头期、毛庄期海侵进一步发展,主要发育了潮上泥坪;到徐庄期以后,潮坪、鲕粒滩共存,并在张夏期海侵达到高潮。崮山期开始海退,潮坪沉积又开始出现。长山期、凤山期进一步海退,分别发育了竹叶状砾屑滩和潮上云坪、潮间灰坪等。  相似文献   

19.
臼齿构造(Molar tooth structure,MTS)是指主要由微米级微亮晶方解石充填的、具有肠状褶皱等特殊形态和结构的前寒武纪沉积构造。具有臼齿构造的这类前寒武纪碳酸盐岩称为臼齿碳酸盐岩(Molar tooth carbonate,MTC)。MTS具有全球分布、时代限定、形态多样、由微米级微亮晶方解石组成及早期成岩等基本特征,该认识早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系统归纳MTC的地理分布、发育时限、宏观形态和微观组构的基础上,再次总结性地剖析了物理作用、生物作用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3类主要成因假说的基本论点及其局限性。长期以来,作为一种大量出现于中—新元古代、具全球性分布的特殊碳酸盐岩类或沉积构造,研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是MTS形成与消失的机制。尽管MTS成因还有争议,但其所具有的早期成岩特征,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其作为前寒武纪海洋地球化学环境重建的重要研究对象。MTC的兴衰与前寒武纪海洋化学性质演化和前寒武纪一系列全球性事件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提出MTC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一是探索MTC事件与相关全球性事件(如叠层石、冰川事件等)相互响应、促进或消长的关系,MTS的兴衰如何协同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的聚散过程; 二是从MTS微亮晶方解石微观组构出发,采用行之有效的地球化学方法,将MTC的形成、演化、更替与前寒武纪海洋性质以及大气圈、生物圈的演化相结合,进一步完善MTC成因理论,为前寒武纪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砷、氟、碘等的分布和成因进行分析,开展地下水质量区划,依据地下水污染调查取得的最新系列测试数据,结合以往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编制大同盆地浅层和中深层地下水砷含量、氟含量、碘含量等水化学特征分布图,以直观反映大同盆地地下水高砷、高氟、高碘区的空间分布规律; 通过分析pH值、硫酸根含量、硝酸根含量、铁含量、锰含量与砷的关系,探讨高砷水的形成原因; 根据pH值、钙离子、重碳酸氢根离子与氟的关系,分析氟超标原因; 指出高碘区与高氟区分布的相似性和成因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周边高砷、高氟岩层是地下水砷、氟的原生来源,特定的河湖相沉积环境则为砷、碘的富集提供了原生地质条件; 北部地区氟增高与地下水位下降致使黏性土中的氟离子进入含水层有关,中部地区高氟与土壤盐渍化有关; 中部富含淤泥质黏土的湖相地层是碘富集的原生地质因素,冲积洼地地下水径流条件滞缓是碘富集的水动力因素; 干旱气候条件下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亦是高氟、高碘地下水形成的重要因素。依据砷、氟、碘、硝酸盐、亚硝酸盐、总含盐量(total dissolved salt,TDS)、总硬度、氨氮等单组分含量分布,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了大同盆地浅层和中深层地下水质量区划,可为当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地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