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地震活动非均匀度GL值作参数,使用1980-2011年祁连山西端M≥3.0地震资料进行GL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74%的M≥5地震前1—2年,在未来震中周围均有GL值异常出现,用R值对其进行评分,可以通过检验。  相似文献   

2.
李霞  郭爱香  张慧峰 《地震研究》2006,29(3):230-233
结合山东及其邻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性研究,运用GL值对该区中强震前的小震活动进行时空扫描,结果发现:多数地震前1~2年,在以震中为圆心的300km范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GL值异常变化,持续时间1年左右;对应时段GL值在时间扫描上出现持续半年左右的高值异常,小震活动的这种GL值敏感特性对未来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和地点具有较好的中期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3.
林辉  王炜 《地震研究》2004,27(Z1):14-17
用地震活动非均匀度CL值作参数,使用1971~2000年期间川滇地区M≥2.5级地震资料进行了GL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地区72%的M≥6级地震前1~2 a,在未来震中周围均有GL值异常出现,用R值对其进行评分,可以通过检验.由典型震例图像给出了异常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付虹  王炜  王世芹  林辉 《内陆地震》2002,16(3):205-212
对 1971— 2 0 0 0年间川滇地区 ML≥ 2 .5地震资料进行地震活动因子 A值的空间扫描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 80 %的 MS≥ 6地震前 1— 2年 ,在未来震中周围有 A值异常出现。用 R值对其进行评分 ,可以通过检验。通过与华北地区的部分结果进行比较 ,对两个区域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刘丽芳  付虹 《地震研究》2005,28(4):320-324
以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性的A(6)值作参数,利用1971—2000年川滇地区M≥2.5地震资料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地区有72%的M≥6.0地震在震前1—2a,在震中周围出现A(b)值异常。用R值对其进行评分,通过检验。  相似文献   

6.
强震发生前震源系统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或许会对微小的应力变化敏感.地球自转会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也会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变化.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非常微小,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变化也非常微弱,如果震源区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种微弱的应力变化或许会激发一些地震活动.这些被激发的地震活动将会表现出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显著相关性.为了考察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9.1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是否存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显著相关的地震活动,选取2000年1月-2011年2月M≥5.0地震集中活动区域为研究区域,根据USGS发布的1991年1月-2011年2月的地震目录,利用舒斯特(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与本州M_W9.1地震前发生的地震活动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用P值来评估,P值越低表示相关性越显著.结果如下:在研究区内5.4≤M≤6.9地震的P值的时间变化显示本州M_W9.1地震前从2009年6月-2010年1月存在低于0.5%的P值.当P值达最低值时,约82%的5.4≤M≤6.9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的加速期,显示出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加速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取3°×3°的空间窗,以0.1°的步长沿经度和纬度滑动对P值进行空间扫描,可以得到P值的空间分布.扫描区域远大于研究区,经纬度范围为(33°N-43°N,138°E-147°E).在P值的空间分布图上,可发现在P值处于最低值期间,低于0.5%的P值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本州M_W9.1地震震中位于这个低P值区的边缘.因此,本州M_W9.1地震前在其破裂区内存在显著的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震活动现象,说明破裂区内存在非常不稳定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应用b值空间扫描方法,分析福建地区政和-海丰断裂带上发生的ML≥4.5中强地震前b值空间扫描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断裂带上发生中强地震前,均存在b值空间扫描异常现象,且震中皆在异常区域内.b值空间扫描方法,对政和-海丰断裂带ML≥4.5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映震效果明显,对该断裂带上发生的中强地震进行中短期预测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曹凤娟  王海燕  王安东 《地震》2006,26(1):79-86
一个地震前兆观测异常所提供的地震信息一般由异常地点、异常变化量、异常持续时间以及异常完成后的延续有效时间等诸多因素所决定,因此提出了用于描述地震异常的前兆信息量S值。根据地震前兆异常信息量综合数学表达式为基础,充分结合平滑滤波、消周期及趋势项和从属函数等数据处理方法,对辽宁地区的22个前兆主要台项进行地震综合信息量S值的计算与提取。结果表明,S值综合时序曲线在辽宁及邻区(37°~44°N,117°~127°E)1980年以来的12次ML≥5.0地震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值异常(S值≥0.12),通常在高值异常出现后1~6个月内辽宁及邻近地区有发生ML≥5.0地震的可能;S值的空间扫描图像也在震中附近(约150 km范围内)出现高值异常集中区。  相似文献   

9.
钱兆霞 《地震学报》1983,5(3):313-322
本文分析了云南地区(通海、永善、龙陵、宁蒗、普洱)五次 Ms6.7大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发现:(1)大震前一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内中强地震活动明显加强,年频度达 n(MS4)20次/年,n(MS5)6次/年;(2)同时区域内 b 值相应下降;(3)大震前数月至一年内中强地震活动由原来的大范围散布状态逐渐向未来震中收缩,有的地震(如龙陵、通海地震)的前震,收缩为交叉带状.这些特征可能与云南地区的地壳构造格局和孕震过程有关,文中称这些中强地震为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0~2007年以来,青海省东部及邻区(34°~40°N,96°~104°E)ML≥2.3级地震资料进行特征参数耽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内发生的9次6.0级以上地震中有6次震前7—28个月在震中周围出现叻值异常区,并且大部分地震前的异常区存在异常出现一异常区面积扩大一面积收缩一发震的变化过程,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孙丽娜  陈婷  王晓山  金学申 《地震》2019,39(2):147-158
通过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研究地震活动基本规律, 对于了解大地震的孕育过程及地震前兆有重要意义。 采用“RTL(Region-Time-Length)”算法和“区域网格点密集值”算法对河北地区中强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利用RTL算法对河北地区1970年以来的MS5.0以上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回顾性检验, 以震例6年前地震目录为计算数据。 时间扫描结果显示, 4次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平静, 1次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增强。 空间扫描结果给出了震例震前三年以1年尺度滑动的扫描图像, 与时间结果对应相吻合。 区域网格点密集值算法所选资料与RTL算法相同, 对研究震例中的三次较大地震(ML≥6.0)进行震前三年尺度滑动的空间扫描。 结果显示, 随着时间滑动, 截至发震前, 震中附近区域网格密集值逐渐减小, 趋于平静。 通过综合应用两种方法, 发现地震活动平静的低值点和地震活动增强的高值点对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耘  高旭  谢华章 《中国地震》2000,16(3):233-241
运用刻画强震前中,小地震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的参量GL值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28次Ms≥5.0中强震前GL≥1.0的高值异常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时间上的变化特征,系统开展了该地区不同地震活动水平的计算震级下限,时间窗,空间窗的合理性研究。对计算中所选取的参数进行优化和修改;采用全时空扫描的方法研究,追踪华北地区历次中强震前GL值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区82%的中强震前约1~3.5年内,在未来震中的附近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区,地震多发生在异常区的边缘或附近。GL值异常区的时间曲线表明,异常持续时间为3~25个月不等,异常持续时间优势分布为3~14个月,约占总异常的78%;异常结束后,地震发生的优势分布为0~14个月,约占总异常数的83%,由此认为,GL值方法可能成为华北地区中强震预测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疆M_S≥7地震时空对称性及未来趋势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晶  延军平  苏坤慧 《内陆地震》2010,24(4):323-329
在时间对称性方面,通过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法对新疆MS≥7地震的可能时间进行分析,认为新疆在2015年发生MS≥7地震的信号较强。在空间对称性方面,对新疆MS≥7地震信息统计分析,发现形成的4个四边形存在关于80°E经线及40°N纬线对称的规律,即"钟摆四边形结构"。经向上,"三点同侧,往返迁移"。纬向上存在"三北一南"与"两南两北"相互转换的空间迁移规律。由此判断2015年新疆MS≥7地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位于80°E经线以东,40°N纬线以北。在信息预测方面更加逼近地震三要素的趋势预测内容,为今后新疆地震统计趋势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震非均匀度在华北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空间扫描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非均匀度GL值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前1年左右,未来震中周围的GL值中期异常区通常出现明显的收缩或消失,一些地震临震前数月还再次出现GL值异常区,讨论了使用GL值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翔  苏有锦  付虹  邬成栋 《地震研究》2012,35(2):163-170
运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参数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云南强震前尤其是强震活跃期首发强震前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强震前1~2年,在未来震中周围A值出现显著高值变化,异常阀值为A≥0.6;(2)强震前3~4年,A≥0.6的高值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外围或边界附近,省内A值异常较少。随着强震的临近,A值异常面积逐渐增大,并且向省内、未来震中迁移,震前1年或1~2年云南地区A值异常单位面积和省内外异常单位面积的比值出现明显转折回升。  相似文献   

16.
地震非均匀度在华北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炜  宋先月  谢端  王峥峥 《中国地震》2001,17(3):263-270
使用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地震非均匀度GL值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3年,未来震中周围通常开始出现明显的GL值中期异常区,此方法具有很好的中期预报效果。文中还就GL值进行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从ML≥4.7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呈现增强过程及地震活动参数表现的异常现象出发,对河南及邻区1970年至今ML≥4.7地震前b值、c值、d值的综合异常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对提高地震分析预报的可信度,较好地避免单方法预报的虚报、漏报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式,得到了12次震例在震中附近与时间相依的m值的空间演变图像,并考察了震前震源区附近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地区MS5.0~5.5地震前AMR现象与实际震中和发震时刻的关联性不明显;而MS5.6~6.4地震前67%的震例在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矩释放加速区域,说明华北地区MS≥5.5中强震前AMR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利用AMR现象对未来中强震发震地点的预测有一定的潜能和可挖掘性,但仍需其他方法相互佐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地震前兆异常信息量综合数学表达式为基础,结合平滑滤波、消周期及趋势项和从属函数等数据处理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前的11个有异常显示的前兆台项和7个无异常显示的前兆台项进行地震综合信息量S值的计算与提取。结果表明,岫岩地震前有异常显示的前兆台项S值计算结果异常显示更清晰突出,个别震前无异常显示的台项S值计算结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综合时序曲线在岫岩地震前约19个月(1998年5月开始)出现高值异常(S值≥0.18),在岫岩地震前一年(1999年初)达到最高值;S值的空间扫描图像也在震中附近出现高值异常集中区,岫岩5.4级地震震前3个月的图像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异常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前震情跟踪过程中的显著异常,认为云南境内M≥6.5地震的长时间平静、M≥6地震的丛集活动以及M≥3地震月频次高值是震前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滇东北地区M≥5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2008年后3、4级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以及2014年以来滇东北地区的高水位异常是判定滇东北地区存在M≥6地震的主要依据。在多个地震同时孕育的过程中,对判定哪个危险区先发震是困难的,但每次地震都有新的前兆异常出现,为成组地震连发过程中,新地震的识别提供了依据。云南地区3级地震月频次异常和前兆突变异常增多是鲁甸MS6.5地震短期阶段最显著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