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大面积的海洋表面实时运动状态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 而海洋内部的运动状态只能进行定点观测, 无法达到大面积的实时监测。基于海洋动力学基本原理, 在正压浅海大陆架模式下, 在三维空间构建海洋表面与内部运动状态的关系模型; 利用遥感探测的海洋表面流速与流向数据, 结合海域的浪高、风速状态参数, 运用有限差分法反演出深层海流的流速与流向信息。反演结果符合海洋动力学规律, 反映出了深层流整体分布状态, 扩展了雷达遥感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长江下游“三沙”航道整治工程中为了掌握双锏沙横流和如皋沙中汊在刘海沙水道的汇流情况,在福姜沙左汊道→双锏沙→浏海沙水道间进行了表面流速流向观测,并对测量成果和航迹线图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而为保持双锏沙的稳定、保证如皋沙群水道的长久贯通提出了一些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3.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由于其结构、原理及观测环境等因素,其流速观测结果与海水实际深度的匹配存在较大偏差。采用第31次南极科考实测ADCP及XCTD数据,通过计算实际声速,对ADCP层深计算公式进行了订正实验,使流速观测数据与其所对应的实际深度重新匹配。结果显示,深度订正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至700m处,最大订正值可达16m。相应的流速和流向也随深度的订正有大幅度的改变,而且,无论是深度还是流速和流向,其订正值均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
收集巴伦支海海域近岸1996-2015年海流数据,提取各年流速最大值得到不分方向的年极值流速序列,绘制16个方向的海流流速玫瑰图,选取N至S向9个流向的各年流速最大值得到9个分向的年极值流速序列。采用4种概率模型,即GEV分布,Gumbel分布,Weibull分布和P-III型分布,对抽取的年极值流速序列进行拟合,采用K-S检验和均方根误差法(RMSE)对分布进行拟合优度检验。选取一工程点并计算得到该点处的分方向和不分方向的年极值流速多年一遇重现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万山海洋环境监测站WaMoS Ⅱ雷达测量的数据与同步SZF遥测波浪浮标、SLC9-2型直读式海流计的数据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aMoS Ⅱ测波雷达获取的有效波高、波峰周期、表面流速、流向等海洋物理要素的变化趋势与SZF遥测波浪浮标获取的波浪数据及SLC9-2型直读式海流计测到的海流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2012年6月16—22日雷达和遥测波浪浮标对比结果为:波高、周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38,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3.3%,12.5%。6月28—29日的对比结果为:流速、流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89,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5%,4.1%。其中,WaMoS Ⅱ系统测量的有效波高值需通过对比分析进行校准,本文利用的对比分析数据时间序列较短,但经校准后,有效波高值的相关性仍可升至0.75。  相似文献   

6.
针对舰船在漂航状态(停航不抛锚)时,海流计实测数据不准问题,基于天气海况条件良好的试验海区,分析海流计数据误差原因,提出流速矢量修正海流计实测数据的方法,将修正后结果与《T-D值表》潮流推算值对比发现:13:20时刻的流向误差为0.6%,流速误差为3%;14:20时刻流向误差为1.6%,流速误差为0%,修正效果理想,误差较低,所以此方法对于漂航状态海流测量数据的修正是有效的;由此可知在浅海、近岸海域,漂航状态的舰船在海面风较小时,海流计的测量数据经流速矢量修正后精度较高,可用性较强,可以解决漂航状态海流数据不准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方面将波浪对底部剪切应力、表面拖曳力系数,辐射应力以及表面混合长度的影响引入至COHERENS.另一方面又将水动力模型COHERENS和第三代波浪模型SWAN耦合,使两模型能够随时互相交换水流、水位以及波浪信息,最终获得波流耦合模型COHERENS-SWAN并将其应用于荣喜近岸区波流共同存在情况下的波流作用模拟研究.计算所得的流速、流向和水位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FVCOM海洋数值模式建立了东中国海三维潮汐潮流的数值模型,并模拟了该海域的潮波运动。通过潮流的数值实验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半日分潮流的最大流速值随经度和纬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且极值点出现的深度呈递增趋势;最大流速的流向从低纬至高纬右旋,但随经度增大会发生左旋,流向极值点深度随纬度增大会逐步减小。低纬度海区的全日分潮流最大流速值高于高纬度海区;最大流速的流向的变化与半日分潮流相同,但流向极值点深度随经度增大会逐步增加。在垂向上,半日分潮流最大流速随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大流速的流向在流向极值点深度的上层右旋(顺时针),在下层左旋(逆时针);全日分潮流的最大流速在垂向上呈递减趋势,其流向同样是在流向极值点深度的上层右旋,在下层左旋。  相似文献   

9.
基于Surfer Automation技术的三维立体渲染图的绘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三维立体渲染图是由许多三维数据点通过透视变换 ,再加上表面灰度而生成的图形。研究了新版Surfer软件提供的Automation技术 ,用VB编程语言在客户应用程序中快速实现了三维立体渲染图绘制功能 ,做到了客户开发软件界面和功能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0.
因受陆地影响显著且盐度较低以及地理位置相对偏北,胶州湾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文章利用卫星遥感和岸基监测所获取的冰情数据并结合历史资料,对2015/2016年冬季胶州湾的冰情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了该海域2015/2016年冬季的冰日、冰期、冰型、冰厚、海冰表面特征、浮冰密集度和结冰范围以及浮冰流向流速、地理分布等冰情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卡尔曼滤波的基本原理,针对常规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存在着不连续、非实时的缺点,结合卡尔曼滤波的特点,运用三峡实测数据对GPS变形监测动态数据处理中卡尔曼滤波的应用进行研究。并采用各点点位位移速度图对所建立的函数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对状态方程的建立及初始值的选取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2.
ADCP资料处理中的船速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中鼎  梁广建  李占桥  陈淼 《海洋测绘》2004,24(5):13-15,19
船载ADCP具有走航测流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测流仪器只有停船才能观测的不足。它可以同时观测多层海流数据,获取连续性资料。ADCP测得流速是海水相对于船体的速度,在正常观测条件下,船速远大于海水流速,因而船速计算是ADCP资料处理的关键。本文对不同的船速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对使用参考层法计算船速的原理、特点和效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高频地波雷达获得的江苏如东海域大范围长期海流观测资料对苏北辐射沙洲南部烂沙洋海域夏季表层海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海流靠近近岸一侧为往复流,流向总体上呈西北-东南向,靠近外海一侧为旋转流;海域潮流动力较为强劲,夏季表层海流实测最大流速达1.47 m/s,涨潮平均流速介于0.44~0.55 m/s,落潮平均流速介于0.38~0.52 m/s,海域西北部区域涨落潮平均流速明显大于其他区域;表层潮流为正规半日潮流,M2分潮为最主要分潮,其潮流椭圆长轴范围为0.57~0.71 m/s,远大于其他分潮,其次为S2分潮;该海域夏季表层余流呈现近岸大离岸小的分布趋势,余流流向基本指向近岸方向,从离岸到近岸余流流向呈现逆时针偏转。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7年春季和冬季的海流资料分析了红海湾海区海流特征、潮流状况、涨落潮流特性、余流特征及表层漂流特征。研究海域共布设3个临时潮位观测站和11个全潮水文观测站。根据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和潮位过程曲线的关系,得出涨(落)潮流速最大的时刻和最小流速发生时刻与潮位关系并非固定在高(低)潮时或半潮面左右,由此看出,研究海域的潮波介于驻波与前进波之间,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流主导的海域。研究海域中大部分站位潮流属于往复流,少数站位潮流运动具有一定的旋转性,平均涨潮流速最大为7 cm/s,平均退潮流速最大为14 cm/s。春季大潮期和中潮期各站余流流向整体为偏东向,小潮期,除少数测站余流流向偏向南东向,其余测站余流流向偏西向;冬季大潮期和中潮期各站余流流向整体为偏西向,小潮期,湾西侧余流流向偏西向,湾东侧余流流向偏南东向。垂向上各层余流流速由表至底逐渐减小,流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利用桑沟湾海带播苗前和成熟期的海流剖面资料,对最显著的M2分潮流椭圆四要素(最大流速、椭圆率、最大流速方向和最大流速出现时间)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筏式海带养殖对潮流垂直结构有显著影响,由海带播苗前的单一海底边界层,变为海带成熟期的海表和海底双重边界层。海带播苗前,M2分潮流椭圆要素在垂向上变化不大;而在海带成熟期,从中层向海面和海底,最大流速迅速减小、椭圆率逐渐增大、最大流速方向左偏、最大流速出现时间提前。湾口中部的最大流速方向从海带播苗前的南北方向转为海带成熟期的西北—东南方向,这是由水位梯度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天津港主航道连续观测点31 d的实测海流资料,利用调和分析对主航道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同步风速资料研究风对表层余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航道附近属于弱流海区,表层平均流速为31.4 cm/s,流速总体上由表至底逐渐减小,流速方向大致集中在NW—SE向。(2)观测海域潮流以正规半日往复潮占主导,优势分潮为M2,浅水分潮较为显著,涨潮流流速大于落潮流流速。(3)观测期间表层平均余流流速为2.8~13.8 cm/s,随着深度增加余流流速逐渐减小,方向大多为NW向。该站表层余流受风的影响显著,东南风将使余流方向偏向西北。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峡枢纽工程是综合开发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建成后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必须考虑到它对长江下游流域以至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工程建设之前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这一课题的要求,本文就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区流场的影响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We discuss the results of metrological testing of a four-base acoustic current meter performed in a hydrodynamic basin, consider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measurements and data processing, and present the experimental dependences of the systematic and random components of the measurement errors on the velocity and direction of the flow. Translated by Peter V. Malyshev and Dmitry V. Malyshev  相似文献   

19.
近海海流受多种动力过程及岸线岛屿的作用呈现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复杂变化,而地波雷达由于其探测面积广、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成为研究这些变化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舟山海域多年高频地波雷达资料,通过潮流调和分析、低通滤波和相关性分析对该海域海流潮周期、极端事件、季节、年际尺度的动力过程进行了解译。研究表明,舟山海域属于正规半日潮,潮流运动形式以顺时针旋转流为主,流速大小在空间上为东北方向较大,往西南方向逐渐减小,并在近岸处得到增强。余流的年际变化并不显著,但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例如冬季为南向流,流速减小,空间分布上近岸较外海大,而夏季与之反向,为北向流,流速较大,空间分布较为均匀。进一步分析了风与余流之间的相关性,在大风期间,风与余流的速度相关系数在0.48~0.90之间,方向相关系数在0.55~0.68之间。极端事件发生时,速度、方向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2与0.91。总体而言,通过分析高频地波雷达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舟山海域海流的时空特征,为海洋灾害监测和污染物、藻华的输运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