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研究美国Symmetricom公司的多通道比相仪TSC MMS(multi-channel measurement system)(它是一种基于双混频时差测量原理的相位测量设备)的测量性能以及进一步探索改进其测量性能的方法,搭建了TSC MMS设备的性能测试平台,测量了TSC MMS的本底噪声。本底噪声的测量结果与该设备制造商发布的2.5×10-13(10 MHz)处于同一水平。另外,对影响测量结果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用于守时工作的时间间隔计数法和双混频时差测量法,分析了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的两种测量比对设备(SR620时间间隔计数器和PCOMP多通道相位比较仪)对同一组原子钟进行测量时所得到的结果(钟的速率、RMS、测量精度和稳定度)。分析所得的主要结论是:双混频时差测量法具有更高的比对精度,更适用于氢原子钟短期(τ≤5 d)稳定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现代精密时频系统对隔离分配放大器的技术要求及其重要作用,介绍了为改进我台守时系统标准频率分配子系统而研制的一个高性能隔离分配放大器。对于5MHz信号,该分配放大器的反向隔离度和路间隔离度均优于115dB;相位噪声在1Hz达到-135dBc/Hz;噪声本底为150dBc/Hz;插入秒稳损失达到10^-13量级。在13dBm输出情况下,谐波小于-40dBc。对该分配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测试涉及的测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目前流行的模拟比相仪优缺点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数字比相仪的设计方法、具体制作和初步测试结果。样机的相位分辨力为±0.1ns,准确度为±3ns,这表明在100秒取样时间上,仪器测量的准确度可达3×10~(-11)量级,它适于对准确度优于5×10~(-8)的频率标准作频率校准和长期稳定度的测量用。  相似文献   

5.
引言目前对于频率稳定度的时域方面测量,往往较多采用比相,近年来利用双混频时差测量,也较普遍开展。但这些方法对于100ms 以下稳定度测量往往比较困难。本文探索利用自相关测量技术来检测频率稳定度。提供了独特的实验装置,它依赖于随机相位噪声的自相关特性,是对造成频率不稳定性的随机相位噪声进行直接测定,特别适合于100ms 以下稳定度测量。由于本系统是对随机相位噪声的自相关函数测定,通过终端处理,可以给出关于频率稳定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双混频时差法测频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差拍数字化精密频率测量方法,基于正弦差拍技术、同步采样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频标比对系统,可实现对5MHz、10MHz等频标信号的比对测量。实验结果证明,测量10MHz频标信号时系统本底噪声约为1×10^-12/s。系统拥有测量精度高,体积小以及成本低的特点,在时频测量领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NTSC的双混频时差测量系统试运转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新进口的由德国Timetech公司制造的双混频时差测量系统(dual mixer time difference system,DMTD)已经通过了试运行。介绍了DMTD的工作原理和设备结构。NTSC时频基准实验室的主钟(MC)信号作为DMTD的频率参考信号,5个氢钟和18个铯钟的频率信号作为被测信号与MC信号进行相位比对。用频率分配放大器输出的多路MC信号也作为被测信号用以监测DMTD本身的精度和稳定度。给出了DMTD和时间间隔计数器TIC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及误差分析。测量结果表明DMTD特别适用于频率短期稳定度非常高的氢原子钟这样的频标之间的频率和时间比对。该设备将用于NTSC的守时工作,不久的将来也将用于铯喷泉与氢钟的频率比对。  相似文献   

8.
本介绍了1985年国际搬钟时间同步实验和1987年国内搬钟时间同步实验中使用双混频时差(DMTD)测量技术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DMTD测量技术在搬钟时间同步实验中,对于确定钟速和同步精度以及严密监视钟的相位、频率跳变等方面是很有用的。它与秒脉冲(1PPS)时差测量技术可同时使用和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9.
静态测量型GPS接收机系统由8通道、单频ST-1接收机和静态后处理软件两部分组成,通过跟踪测量卫星载波信号、测距码信号及数据码(包含有星历数据)信号,获得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采用差分(主要是双差)处理方法,达到精确测定两接收机天线间相对位置的目的.基线测量精度为10mm+2ppm×D.  相似文献   

10.
一种实用型氢原子钟已在上海天文台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这篇文章描述它的设计特点,频率稳定度测试以及它的环境性能测试。测试和实用结果表明,在频率稳定度性能以及对磁场、温度和气压灵敏度等环境性能方面较之上海天文台早期实验室型氢原子钟均有根本性的改善。频率稳定度在1秒到10秒之间呈现τ^-1特征,σy(τ)=2.2×10^-13/τ;10秒到500秒之间呈现τ^-1/2特征,σy(τ)=5.5×10^-14/τ^1/2;而取样时间1000秒左右的最好稳定度在3-5×10^-15。测量的温度灵敏度为1-3×10^-14/℃;磁场灵敏度为1.1×10^-12/G,气压灵敏度为4×10^-16/mmHg。  相似文献   

11.
使用移动式亚毫米波望远镜(POST)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3200米的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射电天文观测站址测量地球大气492GHz频率处天顶方向的不透明度(τ0)的结果.在1999—2000年冬季和2000—2001年冬季的两个观测季节内累计共进行了约870个小时的测量,取得了25842组τ0的有效数据.对数据的统计表明,观测季节内τ0值主要分布在1.5—3.0之间.观测时段内大气不透明度τ0≤1.0的时间比例约占3%.在给出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将所测量的亚毫米波不透明度与国际现有亚毫米波台址的不透明度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高稳定、低功耗、多功能、小型化的数字钟 ,由数字钟插入相位噪声引起的 1pps输出信号相位抖动为 5 .3ps,前沿上升时间为 4 .6ns ,指标测量通过 2m长 5 0Ω高频同轴电缆并接 5 0Ω电阻性负载 ,输入信号为 10MHz正弦波信号 ,移相精度为 10 0ns,同步精度≤ 10 0ns,通过RS 2 32接口每秒一次的速率以ASCII码格式输出时间信息 (年、月、日、时、分、秒 ) ,在接数显钟面时其功耗为2W ,不接数显钟面时为 1.2W。  相似文献   

13.
详细地介绍了VLBI系统的地面单元中电缆延迟变化的测量方法,这种基于相位的测量方法,为相关领域的高精度延迟测量提供了借鉴。概要介绍了地面单元中电缆测量、反射调制以及相位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对各个环节作了数学上的推导分析。给出了一个电缆相对延迟值随温度变化的测试样本。  相似文献   

14.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对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意义重大.论述了一种新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单次测量可以达到亚皮秒(<1 ps)量级的测量精度.该方法利用声表面波色散延迟线作为时间内插器,时间内插器起到时间拉伸的作用,从而可以获得多个测量值,在随后的处理中,由于互相关运算的平均效果,总的测量误差将被大大降低.用窄脉冲去激励声表面波色散延迟线,输出响应为线性调频信号,通过对两次激励的输出响应作互相关运算,对运算结果的相频特性作一阶拟合,便可以精确地得出这两次激励之间的时间间隔.详细推导了测量误差的传播模型,并着重分析了3类主要噪声产生的测量误差,进而提出了减小测量误差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高稳定、低功耗、多功能、小型化的数字钟,由数字钟插入相位噪声引起的1pps输出信号相位抖动为5.3ps,前沿上升时间为4.6ns,指标测量通过2m长50Ω高频同轴电缆并接50Ω电阻性负载,输入信号为10MHz正弦波信号,移相精度为100ns,同步精度≤100ns,通过RS-232接口每秒一次的速率以ASCII码格式输出时间信息(年、月、日、时、分、秒),在接数显钟面时其功耗为2W,不接数显钟面时为1.2W。  相似文献   

16.
就上海佘山25 m抛物面天线上进行的相位相关法微波全息测量及其测量结果做了一定阐述。文章首先简要提到了微波全息测量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以及理论依据,其次介绍了我们所建立的测量系统的组成,重点讨论了基于窄带信号测量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采用自校准的数据处理手段,对测量误差做了估计和实际测试。当前我们已经取得了0.14 mm的测量精度(极限误差为0.2 mm),并分析了影响测量精度的各项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们有可能利用 VF 转换技术进行高精度的频率测量,如果把经典比相方法和该技术结合起来,则相位显示的精度将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因而频率计数器的±赫误差可被忽略。正因为如此,该方法可进一步扩展经典比相技术的测频精度,所以,这种方法有可能适用于现代原子频标的高精度频率测量。本文讨论了一些有关把检相电压转换为频率以用于测频的有关问题,诸如该方法的基本关系式。主要误差项韵分析和讨论,这又包括了 V—F 转换器件的非线性误差及相位比较系统的噪声电压 Vn,以及系统可能达到的测频灵敏度和该方法的有关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后,经过捕获、跟踪,得到码相位与载波相位两个基本测量值,然后通过测量值计算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载波相位测量值比码相位测量值具有更高的测量精度,但由于载波相位测量值具有计算整周模糊度的问题,得到高精度...  相似文献   

19.
以新月时月亮的射电辐射为温度基准和准口面温度定标的方法,在22GHz频率上于1993年7月 ̄8月测量了13.7m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的增益,根据测量的增益值(67.10±0.07db)定标了太阳射电流量。流量测量的系统差为±5.8%,偶然差为±2.7%,测量的宁静太阳亮温度(非源区)为10100±300K。除此之外,还推导和计算了不同源模型下的天线方向图改正因子Ks,并计算了太阳射电源的流量密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略介绍了一种新的六极型铯束管的结构和性能。新就新在它不用电子倍增器,而是采用高阻放大器(计置院研制),这就在我国首次成功地解决了铯束管长寿命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束光学用“点源”“点靶”轴对称地配置获得了如下的电参数:Ramseg 谐振信号:9×10~(-12)ARamseg 谐振线宽:190Hz信噪比(平均时间1秒):583铯炉工作温度(℃):95与中国计量科学院研制的线路配合,获得了如下的整机参数:频率稳定度:δg(τ=1h)=1.9×10~(11)/τ~(1/2)[δy(τ=1h)=3.3×10~(-13)]频率准确度:±7×10~(-12)(数据尚不充分)今后再做适当的改进.不难将稳定度提高到1~2×10~(-13)/h,它完全有希望成为我们国产的能长期(1年以上)连续运行的高性能的铯束频标。在国际上,六极型的铯束装置在联邦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得到了极其成功的应用,该实验室已完成了准确度高达1~2×10~(-14)作用区短到0.8米的铯束频率基准,苏联和日本也研制成功了类似的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