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湿地水环境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提出湿地水环境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湿地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建立了河流型湿地、湖泊型湿地和库塘型湿地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GIS与RS技术,结合三峡库区区域特点,从自然质量、区位条件、生态安全和空间形态四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三峡库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库区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类,并利用统计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耕地质量整体较好。其中,一类、二类耕地分别占库区耕地面积的22.31%与34.18%,主要分布在库尾各区县及库中的涪陵区;三类、四类耕地分别占27.96%与15.55%,主要分布在库中各区县;单位面积实际粮食产量较高的区县内,一类、二类耕地面积所占比例较高,而单位面积实际粮食产量较低的区县,三类、四类耕地所占比例较高。该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耕地保护与土地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栽力和综合承载力,得出该地区超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37.4%、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结论。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库区立体管理模式、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和绿色GDP核算体系;倡导各产业在生态安全下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建立库区县市级管理责任定位体制,明确不同部门、地区对应库区生态流域单元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积极引导公众进行安全生产和科技减灾自救等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涛  徐刚  夏大庆 《山地学报》2004,22(6):719-724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库区地质灾害的活动状况,不仅影响三峡水库的运行安全。而且还关系到库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防患于未然。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库区蓄水后库岸再造过程和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地质灾害和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将相对增加,并呈现出阶段性。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支柱产业选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毛汉英  高群  冯仁国 《地理学报》2002,57(5):553-560
三峡库区具有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等特点,本文提出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约束下支柱产业选择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库区支柱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综合比选,将食品工业,以汽车摩托车零配件为主体的机电工业,以中药材深加工为主的医药工业,新型建材和生态旅游作为三峡库区今后15-20年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对选择结果作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及泥沙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严重的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是三峡库区泥沙重要的来源之一,威胁三峡工程安全。坡耕地是三峡库区泥沙主要源地,占入库泥沙的46%;大规模的库区后靠移民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山区开发及三峡工程建设过程的工程扰动加剧了土壤侵蚀与产沙。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行后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进一步增加入库泥沙量。为了有效控制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库区环境,从1989年开始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典型模式的水土保持工程在三峡库区广泛开展,有效控制了库区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三峡库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模式,文章分析了其治理模式与水土保持及泥沙控制效益。应用水保法评价了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并把评价结果与遥感监测分析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种评价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结果表明经过16年的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截至2005年三峡库区年均减少土壤侵蚀43.75–45.94×106 t ,减少入库泥沙12.25–12.86×106 t 。  相似文献   

7.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科学理论为指导,应用"3S"技术和地面观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对我国湿地环境质量监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国内主要湿地类型区的监测信息为平台,共筛选出了湿地景观状况、湿地生物状况、湿地非生物状况、湿地规模等4大类,共计19个监测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在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利用T.L.Saaty的标度法,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湿地环境质量监测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可评价全国范围内的湿地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我国的湿地评价、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9,(1):48-48
三峡库区的消落带湿地其实是一块风水宝地,经过合理开发利用,与周边环境度过磨合期后,不仅能优化当地环境,形成新的生态平衡,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主任陆健健教授、何文珊博士与美国、重庆大学相关学者,在对三峡库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正在优化中》的论文,并于近日在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9.
薛亮  任志远 《湿地科学》2007,5(3):237-242
以西安灞柳湿地公园为例,在综合考虑湿地公园对城市生态安全影响的多种因素下,建立了湿地公园对城市生态安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层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加权求和定量评价模型,对西安灞柳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前后西安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使西安市城市生态安全等级由建成前的相对不安全(0.646)提高为相对安全(0.665),这说明城市湿地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所在城市的生态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为进一步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面向遥感监测的中国湿地区划初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技术作为对湿地进行监测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在对湿地研究和管理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在不同地带分布有不同类型的湿地。现有的湿地分类工作尚不能满足对全国开展湿地监测的需要,也缺少地理区划理论的支持。为满足全国湿地遥感动态监测的需要,以现有湿地相关研究为基础,对湿地区划的指标体系、区划的原则、方法以及区划的等级体系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湿地区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的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湿地是具有多功能的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为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际重要湿地监测工作。国际重要湿地监测采用基于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为主的大范围宏观监测和典型湿地定位连续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进行测度的过程中,监测指标和技术方法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指标可分为湿地生态特征监测指标和影响湿地生态特征因子的监测指标,针对不同的监测指标提出了相应的监测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省80个重要湿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景观、生物多样性及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构建湿地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对13个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和赋值,计算每处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的综合得分,定量表征湿地的生态状况。结果表明:浙江省生态状况评级为“好”的湿地有20个,评级为“中”的湿地有36个,评级为“差”的湿地有24个,分别占浙江省重要湿地总数的25%、45%和30%。浙江省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湿地存在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东北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长锋  李大鸣  白玲 《湿地科学》2012,10(2):149-155
从人工湿地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以现有废弃渠道、坑塘为基础,通过开挖回填、调坡整治、基础压实等措施,建立了衡水市故城县郑口镇东北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前池、沉淀池、垂直流湿地、生态塘湿地、表面流湿地和蓄水池。探讨了人工湿地渗滤处理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采用Freundlich公式、Kikuth公式和有关经验公式,分析了渗滤系统对污水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的处理效果;研究了处理系统中垂直流、生态塘渗流和表面流的污染物去除率;针对水质、水量和环境温度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给出了渗滤系统敏感性分析结果,并与湿地去污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①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应进行敏感性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系统的控制运行预案;②湿地出水口高度应能够调节,以便控制湿地床体的"饱和"状态,充分发挥湿地渗滤、微生物的作用;③北方人工湿地的去污效果,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应采取塑料大棚或秸秆覆盖进行保温,在冬季,塑料大棚能够使湿地温度维持在13.3℃以上,日照时间基本不减少,湿地植物可正常生长;④当进水的生化需氧量浓度超过75mg/L时,应减小进水负荷,控制污染物总量在湿地高效处理范围内;⑤当日污水处理量超过3000m3/d时,应提高集污渠、前池、沉淀池的临时蓄存水位。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重庆段一级支流回水河段富营养化潜势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采用箱模型法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对重庆段主要一级支流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所预测的2010年以前的污染负荷水平,由于回水段平均水深达到15m左右,三峡水库重庆段主要支流回水段整体上不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但对于水深小于1m的库岸附近,可能出现局部富营养化。根据日本国立公害研究所的富营养化指标的标准,当总磷(TP)浓度在0.05mg/L-0.11mg/L区间时,属于中-富营养。由于三峡水库一些支流回水段的TP浓度肯定超过0.05mg/L,虽然还达不到富营养的程度,但也已接近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三峡水库成功蓄水,百万移民宣告结束,各项事业百业待兴。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要求标准高,库区农村人口数量多,就现阶段和未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加快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不失为一条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和解决库区移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以人口、经济、城镇建设和生活质量为基础指标,建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将重庆三峡库区15个区县城镇化综合水平划分成四种类型。结果表明: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格局。最后以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原则,分析城镇化动力机制,确定未来一阶段城镇化重点战略。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区退化草甸湿地为研究区,对湿地环境和功能进行评估,构建了基于生物(Biology)-环境(Environment)-服务功能(Service)的BES模型(涉及3个生物指标,4个环境指标,8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评估3种湿地恢复技术(I-补播草种+生长期封育;II-围栏封育和III-防鼠样地)对湿地恢复的效果。基于2017年和2018年的监测数据,计算湿地综合健康指数(Comprehensive healthy index,CHI)和净变动指数(Net variation index,NVI),分析不同恢复措施下湿地健康的恢复过程及其恢复程度。结果表明:① 3种修复技术在湿地恢复中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湿地的综合健康指数从2016年未实施任何措施时的0.499分别上升至0.712、0.716和0.650,湿地健康水平由警戒状态恢复至良好状态;② 评价期内恢复技术I和II对湿地恢复效果均好于恢复技术III,但未发现恢复技术I和II之间存在显著差别;③ 高寒湿地生物指标与供给指标恢复速度较快、恢复程度较好,而土壤支持等指标恢复速度较慢、幅度较小。补播草种有助于短时、高效地恢复湿地植被,而实现土壤和功能的全面恢复还需要结合封育等更多的措施和更长的周期。  相似文献   

17.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生态占补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功能与效益并不完全相同。实现湿地生态占补平衡,必须考虑占补湿地的替代性与同质性。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的替代性是解决湿地生态占补平衡的关键问题之一。建立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占补平衡的约束机制,占用自然湿地时,可以新建人工湿地,还可以恢复自然湿地。通过确保自然湿地生态量、生态功能与生态效益的均衡,减少湿地的生态损失。尽可能在同一水文单位或同流域内实现湿地生态占补平衡。资金投入要兼顾现有自然湿地的生态恢复与新建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18.
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初步探讨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框架,确定了生态补偿的范围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滨海湿地,补偿主体为政府和湿地开发利用者,补偿客体为滨海湿地管理者和保护者;提出了补偿标准测算应注意的问题和可供选择的方法;从资金补偿和项目补偿两个方面探索了补偿方式和途径;并提出了完善滨海湿地监测和管理系统、明晰滨海湿地产权、推进生态补偿市场化运作、完善生态产业等生态补偿实施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