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关注。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精准实施生态补偿,该研究评估分析了张承地区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流动规律,定量揭示了北京市与张承地区在生态系统服务上的区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张承地区可供给重要生态系统服务1895亿元。这些生态系统服务主要来源于承德市及张家口市东部的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但仍有47%的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潜力有待发挥;此外,张承地区21%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可流动惠宜至北京市,其中以水为介质和以风为介质流动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分别为34%和12%。从不同县域来看,赤城、涿鹿、崇礼、怀来、宣化和沽源供给着61%的可流动至北京市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因而与北京市有着较高的生态服务联系,北京市生态补偿政策制定应重点关注上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1,自引:11,他引:61  
程国栋  张志强  李锐 《地理科学》2000,20(6):503-510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生态建设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迥异、生态退化问题千差万别,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亟等研究和解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并特别指出,应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科学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必须采取基于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退化问题的分类指导的生态建设策略;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开展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立法,以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家生态特区构想及其科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次提出了“国家生态特区”的概念及其科学基础。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生态安全。但生态问题与贫困、区域发展道路和方向紧密联系,涉及因素多、复杂程度高,简单的工程性应对存在明显缺陷。我国西部存在战略重要、生态脆弱、贫困集聚的 “三位一体”地区。应给予其特殊政策,包括持续的生态补偿,变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部门治理为综合规划,改变区域发展方向和衡量指标,实施生态战略及跨越式发展战略,走特区发展模式。在这类地区建立国家生态特区符合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能源安全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扶贫攻坚战略,具有比较完备的政策基础。建立国家生态特区可以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我国生态建设的示范基地及地区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可以有效地破解我国生态战略区的经济与生态困局,解决生态移民难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消除国家生态安全隐患,奠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金沙江下游地区近8万km2,约1000万人口,共30个县,其中22个为国家贫困县;计划修建的四大电站装机3800万瓩,超过两个三峡电站;在生态安全、能源、扶贫方面都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可以考虑作为第一个国家生态特区。建议重新定位它的发展模式,给予相应的国家政策,使其发展既符合地区发展目标又符合国家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中国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县域尺度对中国主要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开展后评估研究,分析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指数与第三级指标的相关性,对生态功能明显衰退地区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9?2015年,“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生态功能中高水平区县占比从78.68%降低至68.13%;优化开发区域生态功能中高水平区县占比由53.85%减少至37.28%,明显降低区域主要分布于京津冀东南部、环渤海地区;重点开发区域生态功能中高水平区县占比由73.78%降低至69.21%,明显降低区域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东北地区。生态退化的城市化地区均伴随不同程度的生境质量指数降低、生态空间减少、开发强度以及人口密度增加现象。生态功能与第三级指标的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生态空间占比>生境质量指数>开发强度>人口密度。建议强调发展控制,加强生态保护,实施分区分类管控,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京津唐地区由于降水量不均,常出现丰枯交替或连枯、连丰现象,近几十年来呈现涝年减少、旱年增多趋势。该文利用MODIS数据,采用温度植被干旱法,结合京津唐地区的地形植被覆盖条件,利用2010年6-7月共5d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借助分裂窗法反演地表温度(Ts),构建NDVI-Ts和EVI-Ts特征空间,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确定干、湿边方程,建立了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法(TVDI)的干旱监测模型,对京津唐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了TVDIN和TVDIE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利用TVDI法对京津唐地区进行遥感干旱监测是可行的,并且TVDIE比TVDIN监测效果更好,MODIS数据可很好地满足大范围实时动态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市场潜力模型,运用2009-2011年数据计算了京津冀各城市的综合市场潜力、市场潜力贡献份额及市场潜力差距,得出以下结论:1)京津冀区域市场潜力空间格局以京津为中心,由内向外递减,可分为3个等级:北京、天津和廊坊地区市场潜力最高,唐山、保定、沧州和石家庄次之,秦皇岛、邯郸、邢台、衡水、承德和张家口最低;2)廊坊、唐山、保定、沧州、承德和张家口地区的市场份额主要来自京津,与京津联系最密切;3)河北和京津市场潜力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要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京津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选择地把京津一些产业向河北转移。基于此,进一步对京、津和河北省各行业产业市场潜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探讨了京津冀各行业产业转移和合作的基本思路,对京津冀空间结构优化及产业转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变化轨迹分析方法的生态用地流失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有研究割裂了生态用地流失这一基本变化过程的不足,本文基于变化轨迹分析方法,从过程完整性角度探求了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态用地流失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草地、水域和耕地的流失,流失面积的40%转为人工表面;② 林地、草地和水域流失的空间自相关性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7 km×7 km空间尺度上3种生态用地流失空间正相关性较强,且随距离阈值增加而降低;③ 距离阈值为10 km时,林地、草地流失高发区集中分布在京津冀西北部地区,水域流失高发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渤海湾附近,生态环境保护应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角度,打破区域发展不均衡,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干旱区的绿洲与山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山地森林具有多功能性,在山地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下游地区则具有生态保护作用。奥依塔克是昆仑山少数几个森林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协调林业、牧业、旅游业、人民生活需求的过程中,形成了山地森林可持续管理的“奥依塔克模式”,即各有关单位共同负责、利益共享。我国干旱区山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在于:(1)加强山地和山地森林的意识;(2)建立区域性山地森林建设的裣机制;(3)解决森牧争地矛盾;(4)解决山地林业生存与发展的矛盾;(5)林带以下森林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典型的区域性生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森林及湿地的破坏等。其中水土流失分布比较广泛,它会造成本地区和下游地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所以四个版本教材均以此区域作为水土流失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0.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建立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是保住人民生命线的根本举措。水土流失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应以允许土壤流失量(即T值)为基础,一方面确保各地块的土壤流失降至最低,以保持地块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使区域性的水土流失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促进区域性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并极大地减轻中下游的泥沙淤积和洪水灾害。另外,还应因地制宜地推行多样化土地利用、发展多功能农业,建立斑块镶嵌性与生态多样性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总体而言,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应突出三大重点:(1)以坡地梯田梯地化、建立梯田梯地农业与地埂经济为重点的耕地与园地利用与治理;(2)以乔灌草结合、多层配置为重点的林地和陡坡退耕地的利用与改造;(3)着力于地面绿化(而非"空中绿化")的荒山荒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谢大伟 《干旱区地理》2017,40(3):692-699
在工作实践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县为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乌鲁木齐县通过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实施“两居”工程为主导的生态移民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及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乌鲁木齐县的生态环境,加快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就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提出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规划控制为引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城市郊区休闲生态农庄迅速发展,但由于部分生态农庄缺乏科学规划与布局,直接造成了郊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的破坏。休闲生态农庄通常包括五大功能模块,其中每一个功能模块都有其特殊的生态问题。因此,其布局规划应在分析以及梳理模块之间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对以物质与水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生态链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使土地利用、功能区及路网水系的布局符合生态规律,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国内休闲生态农庄规划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制约污水作为西部干旱区陆域生态用水的技术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探讨了制约污水作为西部干旱区陆域生态用水的技术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污水未纳入陆域生态用水的范畴,缺少干旱区陆域污水排放标准、干旱区陆域生态用水水质标准和利用污水时污水排放标准和用水标准之间的优先执行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陈怀录  姚致祥  苏芳 《中国沙漠》2005,25(3):356-363
城市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西部正在掀起迅猛的城镇化浪潮,但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其城镇化应该有特有的路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是产生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但强烈的人类活动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则是引发和加重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是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西部社会经济条件下,非农化进而城镇化是实现社会经济转型,从而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生态协调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嵩  孙才志  范斐 《地理科学》2018,38(3):342-350
建立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的共生演化Logistic模型,通过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对Logistic模型中的基本指数进行求解,进一步计算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共生系数,结果表明:天津和上海两市发展模式已摆脱资源索取模式,其海洋经济生态共生模式的探讨意义较小;其余沿海九省中,河北、江苏、广西和海南4省处于反向共生水平,辽宁和山东两省呈现并生模式,浙江和广东呈现出生态受益的偏利共生模式,福建则呈现出经济受害的偏利共生模式。根据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生态共生模式,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沿海省市今后的经济和生态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以环境为代价,取得了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应避免重蹈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发展的道路。以地处广东省北部山区的东源县为例,针对资源环境优势,提出东源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抓好绿色产品开发,加快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专业镇带动农业产业化,并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自2001-2006年,中国科学院与英国鸟类研究中心联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和昆仑山、青海玉树地区、西藏那曲地区的猎隼(Falco cherrug)分布状况与繁殖生态进行深入调查。考察行程上万公里。卫星跟踪显示在俄罗斯、蒙古繁殖的猎隼迁往青藏高原越冬。但是,实地调查表明,在新-青-藏还有一些繁殖种群;繁殖区的海拔高度从600 m,上升至5 200 m。根据观察,猎隼喜欢沿用旧巢,多数巢属于"垃圾巢"。因为高原缺乏合适的巢材,那些人类遗弃的皮管、铁丝、皮带、破布、汽车零件、骨片、绳子等垃圾充斥于巢穴之中。考察期间,共找到100多只猎隼成鸟、约35个猎隼巢或巢区;分布地点涉及昆仑山脉、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山脉、北塔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脉等,包括新疆奇台、且末、青河、塔城,青海楚玛尔河、五道梁、曲麻莱、雁石坪、玉树,西藏安多、那曲等。猎隼巢址多位于悬崖凹陷处(21个)、河岸砂土洞(5)、桥梁(2)等处;巢高于地面7~30 m。通常沿用渡鸦、大鵟、棕尾鵟、金雕的旧巢,有同步繁殖现象。附近有鼠兔、雪雀、地鸦、岩鸽、石鸡、沙鸡等活动。巢区沿着山脉或者丘陵连续分布,巢间距最近2.5 km,通常4~8 km或更远。在准噶尔盆地其繁殖密度1.1~1.6对/1 000 km2。通常4~5月产卵,窝卵数3~5枚;5月上旬和中旬已有部分幼鸟出壳。虽然在中国捕捉猎隼现象十分猖獗,但考察结果依然令人振奋。建议中国猎隼研究小组(CSRG)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卫星跟踪、GPS定位、电子微芯片标记(PIT)、DNA指纹图谱分析、人工猎隼栖架和巢穴招引技术等,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和管理机制,为猎隼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我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本理论。以甘肃省平凉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为例,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方面比较分析、定性评价了平凉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水平。在此基础上,从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可行性的角度,指出平凉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具有外部支持、有限目标、在生态工业发展中把污染物的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结合起来、强化典型农业生态区示范等特殊性。生态示范区建设模式具有地域特色,只有关注地域特色,生态示范区建设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9.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asis and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asisBoth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asis. Natural oasis is a kind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formed mainly by water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Its prosperity and adversity primarily depends on the flow direction and discharge of a river. With the increment of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 however,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asis in arid area. The evolution of oasis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the cont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