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Younger Dryas时期东亚季风气候和中国东部沙区沙漠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杨桃峁剖面,高分辨率地记录了YoungerDryas时期东亚季风气候和沙漠变化历史。在AMS14C测年基础上,磁化率、粒度和有机质含量等替代性气候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表明,YoungerDryas时期东亚季风气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总的表现为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相同的干寒特征,即沙漠总的具有扩大的趋势;但又与南北半球大气相互作用,特别是赤道太平洋地区气压异常引起亚洲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有关,表现出降水变化特点,沙漠出现逆过程变化,存在短暂成壤固定时期。  相似文献   

2.
晚冰期以来毛乌素沙漠环境特征的湖沼相沉积记录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苏志珠  李小强 《中国沙漠》1999,19(2):104-109
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海则滩湖沼相沉积剖面,真实地记录了晚冰期以来东亚季风气候和沙漠演化历史。在地层沉积相划分和测年基础上,据地球化学元素和孢粉等气候指标分析表明,该区古气候变迁序列为:12kaBP前干燥寒冷;12~10kaBP气候转暖湿;10~8.5kaBP以温湿为主,在10~9.5kaBP出现YoungerDryas冷干事件;8.5~3.0kaBP温暖湿润;3.0kaBP后气候趋于半干旱与现代气候较接近。这种气候演化规律是受地球轨道因素影响,通过东亚冬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晚更新世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古季风的时空演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庞奖励 《中国沙漠》1999,19(1):72-77
通过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粒度、同位素等的对比,认为黄土高原在末次间冰期有3次东亚季风环境效应突出的时期,分别距今130~116ka、116~94ka和84~74ka。季风锋面深入到榆林以北的地区。末次冰期有3次西北季风环境效应突出的时期,分别距今75~60ka,45~30ka和20~10ka,季风锋面推到长江流域,沙漠边界南移到定边与榆林之间。期间西北季风效应减弱,东亚季风锋面推进到吴堡与定边-米脂之间。全新世以来,东亚季风环境效应不断增强,在全新世中期达到最强,季风锋面推进到榆林以北地区。  相似文献   

4.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漠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阎满存  李华梅 《中国沙漠》1998,18(2):111-117
根据不同地貌单元地层沉积相组合、典型剖面热释光和14C测年以及粒度、孢粉和化学元素等资料分析,重建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漠演化的过程。进而讨论了沙漠演化与冰期气候波动和东亚季风环流盛衰变化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黄镇国  张伟强 《热带地理》2007,27(2):97-101
夏代至清代约4000 a的历史时期,中国热带西部的气候波动比热带东部微弱。东部的5个冷期之中,周、战国至西汉、晋、唐末至南宋冷期,在西部仅有个别冷波动的实例,反而可以举出较多的暖波动现象。明清小冰期东、西部基本同步。东部的3个暖期(汉、唐、元明)在西部也有相应的表现。中国热带历史时期的冷波动与太阳活动的平静期有一定的相关。热带东、西部气候波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而西部则受南亚季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肖南  董治宝  刘铮瑶  拓宇  石寰宇 《地理研究》2021,40(7):1887-1901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国际古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巴丹吉林沙漠是亚洲内陆第二大流动沙漠,拥有世界最高大的风积地貌——沙山,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研究的重要载体。沙山的形成演化与其所在沙漠的环境变迁有关,且真实地记录了区域与全球的气候变化。沙山形成过程研究应从区域地质和环境演化入手。本文从地质演化、环境演化、沙漠沉积、沙漠水文、沙山地貌和沙山形成发育等6个方面阐述了有关巴丹吉林沙漠的高大沙山、沙漠湖泊和沙漠自身的形成演化。认为构造-气候事件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一级控制,地球运行轨道变化是二级控制。自新构造运动始至其趋缓,构造-气候事件始终是巴丹吉林沙漠环境气候的主控因素,地球运行轨道变化也起很大的作用。此时西风环流是中国北方沙漠带环境气候的主要驱动力。新构造运动趋缓后,地球运行轨道变化是中国北方沙漠带环境气候的主控因素,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逐渐显现,东亚季风环流是该地区环境气候的主要驱动力。古水说可以很好地解释沙漠湖泊水的来源问题,沙漠湖泊是通过浅层的地下水路依靠保存在地下的古水来相互补给的。宏观上沙漠湖泊是风蚀湖,高大沙山的维持与沙漠湖泊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风成说可以较好地解释沙山的成因。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将沙山、沙漠及其演化一同进行研究,重建沙山和沙漠的演化历史,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南极地区冰雪消失对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修群  谢倩 《地理学报》1993,48(5):394-402
本文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北半球夏季南极地区冰雪覆盖的消失对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影响的过程。结果表明南极冰雪消失不仅影响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而且通过引起热带环流异常如增强东亚季风环流和减弱Walker环流等引起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夏季气候的异常。南极冰雪覆盖的消失将给全球气候带来严重后果。文中也对南极冰雪气候效应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时代与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根据较广泛的含风成砂地层的野外调查与有关室内样品分析结果,浑善达克沙地至少形成于晚第三纪。当时受暖干亚热带动力高压控制和较弱东亚季风影响,出现温暖干旱荒漠、半干旱草原及森林草原之间的环境变化,形成亚热带红色季风性沙漠沉积。第四纪,受东亚季风及其变迁影响,环境在温带荒漠草原至森林草原之间波动变化,出现一系列沙丘活化、沙漠扩展与沙丘固定、沙漠收缩的波动过程,形成温带黄色季风型沙漠沉积。  相似文献   

9.
东亚季风边缘活动带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徐袁  钱维宏 《地理学报》2003,58(Z1):138-146
由于其同时具有的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东亚季风边缘研究有利于加深认识季风以及生态系统在过渡带上的特性,而且它对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重要的气候学指导意义.从天气学原理角度出发,分析指出青藏高原等地形以及海陆热力差异是对东亚季风边缘影响的重要因子,ENSO和全球变暖等因子对季风边缘活动也有影响.阐述了季风的年际变化,季风边缘,季风边缘进退等概念.通过对代用资料如湖相沉积,湖面大小变化,陆相沉积以及农牧交错带演变研究的综述,对古季风的演变做了分析,指出近几千年来干旱化趋势的存在.利用现有气象观测资料所作的东亚季风边缘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很少,这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方面,已有的气候平均态的研究可以对此做一定的指导.同时,北方干旱化和东亚冬季风边缘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方面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李尚锋  姚志平 《地理科学》2007,27(Z1):111-117
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EASSM)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对中国大陆的中东部、日本、朝鲜半岛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综述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范围研究成果,分析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范围变化的可能原因,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这对于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进退、季风边缘带的气候变化、中国北方干旱化和生态环境的演变等科学问题的研究都有借鉴作用.季风活动的范围是一个动态区域,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的边界可用其活动所能到达地区的概率来划分.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的范围和边界的变化不仅与热带季风向北爆发的强弱有关,还与极地和中高纬度的环流系统,以及青藏高原对季风的动力、热力作用都有密切的关系,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要加强定量描述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变化的研究工作,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科学界定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1.
1.根据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等季节变化明显的气候类型能指示季节。例如,当罗马、洛杉矶、旧金山、雅典、塔兰托、马赛等炎热干燥时,或珀斯、开普敦、好望角、圣地亚哥多雨时,或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时,尼罗河处于汛期,赞比西河处于枯水期时北半球为夏季,反之为冬季。  相似文献   

12.
新疆气候与环境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情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分析近年来新疆地质时期与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研究方面大量的文献资料与成果,并对现代器测时期的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分析法构画了新疆下世纪上半叶气候与环境的可能情景,认为新疆气候与环境初期于的晚白垩世,主要形成于第三三纪,至今总的干旱情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13.
黄渤海海岸季节性风沙气候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黄渤海海岸气候形成因素和影响风沙活动的各种气候要素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指出冬、春季研究区受东亚大陆气团的影响,形成了干旱、多风的风沙气候环境,尤其是渤海海岸地区冬、春季气候条件与我国内陆沙漠区和严重沙漠化地区相似,也存在风沙灾害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亚洲季风与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之关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基于中国553个气象站点1958~2000年日降水量资料、北方295个气象站点同期(20(cm)蒸发皿资料,界定出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各自的范围。利用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1951~1995年)与印度夏季降水量(1951~1998年)资料, 分析了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东南-西北界10年际空间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近50年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的动态变化是影响中国的季风环流强弱作用在空间上的实物表现, 季风环流的强弱变化控制着气候界线空间摆动的范围与方向, 其年代际变化是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的根源。分析显示, 在现代情况下, 农牧气候界线位置的空间摆动主要反映人类生产活动强度的强弱差异, 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海则滩湖沼相沉积剖面,真实地记录了晚冰期以来东亚季风气候和沙漠演化历史.在地层沉积相划分和测年基础上,据地球化学元素和孢粉等气候指标分析表明,该区古气候变迁序列为12 ka BP前干燥寒冷;12~10 ka BP气候转暖湿;10~8.5 ka BP以温湿为主,在10~9.5 ka BP出现Younger Dryas 冷干事件;8.5~3.0 ka BP温暖湿润;3.0 ka BP后气候趋于半干旱与现代气候较接近.这种气候演化规律是受地球轨道因素影响,通过东亚冬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极地热状况异常与冬季季风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广成 《地理研究》1991,10(3):37-42
应用1951—1986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资料定义了冬季季风高压,并就季风高压与极地热状况的关系及其对东亚气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季风高压强弱变化对我国冬季气温具有显著影响,对苏联远东南部地区及日本等地的气温趋势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周边沉积了中国东北地区目前已知的保存完好、沉积年代最久远的黄土,是研究区域干旱化过程和沙地演化的理想材料。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附近约1.08 Ma以来约60m厚黄土剖面的高分辨率粒度分析,发现该地区黄土具有典型风成沉积特征,并且其沉积过程受东亚季风在冰期-间冰期周期性变化影响。由于距离粉尘源区较近,这些黄土序列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冬季风增强导致的源区沙漠/沙地的阶段性干旱化和发生于~670ka和~943ka的两次沙漠/沙地扩张事件。新揭示的干旱化事件与中国西部-中部的环境演变过程一致,可能是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阶段性全球冰量增加、温度降低驱动中国东北地区更新世气候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150kaBP以来巴丹吉林沙漠东南区域地层序列的新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边缘查格勒布鲁剖面中更新统/上更新统下部、上更新统下部/上更新统上部和上更新统上部/全新统的地质界线依次发生在59AGS/60L、39FD/40G和9L/10FD之沉积界面上。其时限依次大致为150kaBP、75kaBP和10kaBP,该剖面记录了150kaBP以来25个旋回的沙漠与湖相等沉积交替变更的历史过程。通过该剖面粒度和SiO2、Al2O3、Fe2O3、FeO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软体动物化石指示的古生态等综合研究表明,所述这些沉积旋回是自那时以来,在北半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影响下,冬夏古季风往复更迭所导致的非季风沙区沙漠期与间沙漠期多次正逆交替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晚新生代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前人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和青藏高原最近几百万年阶段性隆起的古地理事实,提出我国季风初步形成于晚第三纪,全面发展于高原达到约3000m的第四纪中期,即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中国季风系统形成现代模式.并且季风的强度和影响范围随青藏高原的上升而增大,于全新世发展到现有规模.因此,我国和整个东亚季风的出现,仅可追溯到晚新生代.  相似文献   

20.
古气候分析典型实例的对比.表明中国热带第四纪的气候波动,海域与陆域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早、中更新世及末次盛冰期,而晚更新世以来直至历史时期,海陆的气候波动基本同步。中国热带万年尺度的气候变化.既受地球轨道参数的驱动,亦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千年和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太阳常数本身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