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矿区位于松潘-甘孜褶皱系巴颜喀拉褶皱带与秦岭褶皱系南岭皱褶带复合部位的岷江南北向构造带内,即所谓"川陕甘金三角"地带.轴向近南北的香腊台复背斜及F_1、F_9、F_(10) 3条走向南北的大断裂,构成了本区南北向线状构造格架.其中,F_1总长达40余km,纵贯全区,折面向西陡倾.石炭一二叠纪的碳酸盐岩地层沿F_1逆冲于三叠纪陆源碎屑岩系地层之上.已知的5个工业矿体,呈尖灭再现分布于F_1下盘lO-100余m宽的断裂破碎带之炭(硅)质黑色岩系中.因此,F_1实为集导矿、配矿、  相似文献   

2.
矿床分布于九甲-墨江断裂带中,单个矿体产于F_1、F_2两断裂所夹持的上古生界浅变质沉积岩系与南西侧浪泥塘-麻子村超基性岩体的接触带附近,矿体严格受断裂(F_1、F_2)控制,其规模、形态、产状随断层规模和产状变化而变化;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万仁虎 《地质与资源》2004,13(3):143-147
大巩山金矿床在大地构造上处于中朝地块东南缘的蚌埠隆起东段,郯庐断裂带的两条次级断裂——朱顶-石门山断裂和五河-红心铺断裂所夹持的部位.矿区内出露五河群最下部的西堆组,并构成蚌埠复背斜的核部,断裂有北北东向、南北向、北西西向和北东向4组.南北向断裂在宏观上控制金矿体的产状和规模.向西缓倾的南北向断裂控制石英脉型金矿体的发育和产出,而向东陡倾的南北向断裂控制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的产出,这是与不同时期南北向断裂成生演化和岩浆活动作用密切相关的,也与该区及邻区成矿年代学研究成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扬子北缘黄陵地区晚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渠洪杰  康艳丽  崔建军 《地质科学》2014,49(4):1070-1092
扬子北缘黄陵地区古构造应力场于晚中生代经历发生了重大转变,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三叠纪碰撞造山之后陆内构造变形的体现。由黄陵背斜周缘晚中生代盆地充填记录所反映出这一变革的起始时间为中侏罗世晚期。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盆地内沉积了以桐竹园组为代表的河流-湖泊相岩层,由沉积碎屑成分和古水流统计所得出的物源区为北部的秦岭地区,黄陵背斜上部可能也接受了碎屑沉积;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沉积中心发生了改变,表现为仅仅在黄陵背斜西侧的秭归盆地内有所保存,沉积环境以曲流河到辫状河流和三角洲为主,物源区则局限于黄陵背斜;早白垩世初期,周坪盆地和宜昌盆地为沉积中心,近缘冲积扇和辫状河流体系占据主体,物源区依然为黄陵地区,两盆地在黄陵背斜南缘可能相连,黄陵背斜上部的原下侏罗统被剥蚀;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远安盆地逐渐发育,盆地西缘为冲积扇-辫状河流体系,中、 东部则以曲流河-湖泊沉积环境为主体,并间有干旱沙漠环境。原型盆地再造结果显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盆地展布具有近东西向特点,古地貌总体呈现出北部为山脉、 南部为盆地的格局;中侏罗世晚期以来,盆地呈近南北向,黄陵背斜逐渐形成山脉,盆地位于其东西两侧。两期盆地沉积特征反映了扬子北缘古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向转变为近东西向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巴什布拉克铀矿区位于喀什拗陷西缘乌恰县境内,天山地槽褶皱带与西昆仑山地槽褶皱带的夹持地区.该夹持地区为一复向斜盆地,由中部次级背斜及其南北二侧的次级向斜组成.中部背斜已被断裂构造复杂化,称卡巴加特背斜.南侧的次级向斜为西昆仑山褶皱带山前盆地.北侧的次级向斜为南天山冒地槽山前盆地,称巴什布拉克盆地.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隆起带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重建了东营凹陷构造演化过程 ,提出在盆地古近纪同裂陷期充填序列中 ,沙三段底界面S6′界面具有构造变格意义 ,过该界面盆地的构造应力场发生了由近南北向拉伸到NW—SE向拉伸的转换。在此基础上重新解析了盆地中央背斜隆起带 ,并指出中央背斜带是一个复合的构造系统。其东段的辛镇背斜的性质为受控于陈南铲式断层的大型伸展断弯褶皱 ,主要的活动期为Ek—Es下3 时期 ;而其西段为东营—梁家楼—现河弧形生长滑脱断裂系统的组成部分 ,主要形成于Es上3 —Es2 沉积时期。上述认识对于中央背斜隆起带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西南中生代地层时代与划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鲁西南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交叉处之西北侧,为鲁西台背斜西南侧之一断块坳陷;坳陷内又由近东西、南北向两组断裂分割成一系列的小断块。这些小断块盆地大都赋存着石炭二叠纪煤系;在煤系之上,覆盖着巨厚的中生代地层,如滕县煤田、济宁煤田、兖州煤田、汶上宁阳煤田以及郓城、巨野、成武、单县、金乡、鱼台等断陷地带,都有着广泛的分布(图1),厚度各地受剥蚀的情况不一而有很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方法对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褶带进行勘探。将所得的电性剖面与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有机结合后,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综合地质解释,发现研究区由大黑山隆起、西北缘断褶带及伊通盆地三个地质单元构成。通过电性剖面特征共划分出两条北东向的断裂(F_1,F_2),一条近东西向的断裂(F_3),确定了各地层结构,以及地层单元间的接触关系为构造接触。  相似文献   

9.
正1 大地构造位置鄂尔多斯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张抗等,1989),是一个多旋回叠合型盆地,是中国现存的最为稳定、完整的构造单元。盆地南北缘分别受近东西向展布的祁连—秦岭构造带及阴山构造带边部深大断裂的控制,而太行-吕梁山及贺兰山南北向构造带分别构成了盆地东西边界,形成南北向展布的矩型盆地。该铀矿床位于盆地的北东部。2 矿床后生蚀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
铜川矿区位于渭北石炭二迭系煤田西瑞,煤田大部为黄土覆盖,岩层零星出露,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左右。矿区主要构造有赵家原背斜,史家河背斜,井家堡背斜,陈炉镇断层(F_1),董家沟断层(F_2),枣庙挠曲断裂带(F_3),高阳断层(F_4),白龙潭断层(F_5),杜康沟断层(F_6)等。总的说来,褶皱以短轴背斜为主,断层除枣庙和杜康沟为北西西向逆断层外,其他均为北东向正断层。矿区中小型构造,根据生产矿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齐姆根-桑株河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齐姆根-桑株河地区可划分出铁克力克断隆和塔西南坳陷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塔西南坳陷可进一步划分出齐姆根凸起、克孜勒塔克凹陷、叶城-和田凹陷、铁克力克北缘斜坡等4个三级构造单元.主要构造样式为逆冲推覆构造,有海西末与喜山晚期两次大规模逆冲推覆,沿推覆向可划分出根带、中带、前锋带及外缘带.与其相配套的是自南向北的高陡背斜带、中背斜带和低背斜带等3排背斜构造.克孜勒塔克凹陷与叶城-和田凹陷分界断裂为20号断裂,它是一条自古生代以来长期发展的区域性大断裂,控制了南北两侧沉积和构造发展.研究区经历了基底形成、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克拉通内挤压绕曲盆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前陆盆地及统一内陆盆地等6个发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云南保山核桃坪铅锌矿床是滇泰马断块成矿省之保山-腊戍-东枝断块成矿带内发育的一个大型夕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严格受近南北向的断层和白冲河背斜的控制,呈层状、似层状沿断裂断续产出,部分为透镜状、脉状或不规则状赋存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大理岩化灰岩中,  相似文献   

13.
唐渊  刘俊来 《岩石学报》2010,26(6):1925-1937
青藏高原隆升、周边地貌形成是新生代时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的重要响应。在滇西北地区发育了一系列由晚新生代(上新世以来)活动断裂所控制的盆地,例如宾川盆地、洱海盆地、鹤庆盆地、弥渡盆地等。宾川盆地是近南北向程海左行走滑断裂在走滑剪切作用下产生的北西向正断层和北东向走滑断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较大的拉分盆地。洱海盆地是由两组陡立的共轭张剪性(Transtensional)断层组限定的,为一伸展断陷盆地,总体上反映了近E-W向的区域伸展。滇西北地区发育的其它晚新生代盆地,如弥渡盆地、鹤庆盆地、剑川盆地等,也为区域走滑断裂及其分支断裂所控制,并且这些分支断裂在区域上为一组NE-SW和NW-SE向的共轭正断裂,反映了该区域近E-W向的伸展。将藏东南三江地区发育的活动断裂按照其走向分为三组:(1)NW-SE走向的断裂,如红河断裂、无量山-营盘山断裂等;(2)近N-S向断裂系,以程海断裂、小江断裂等为代表;(3)NE-SW走向的断裂,如丽江-剑川断裂、鹤庆-洱源断裂和南定河断裂等。这些断裂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断裂活动性或者是走滑性质或者是伸展属性,它们的组合型式也揭示出藏东南三江地区在上新世以来表现为近E-W向的伸展。区域上,在藏东北部地区发育的断层构造组合普遍反映了以近E-W向挤压为主导的应力场。推测这一现象为上新世以来藏东地区上地壳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做顺时针旋转所致,区域上受印度-欧亚会聚过程中印度板块顺时针旋转诱发的差异性应力场制约。  相似文献   

14.
在湖南省新化县的东北部,涟邵煤田涟源含煤区的西南部,坪烟背斜的东翼,发育有一个完美的入字型构造,命名为集云入字型构造(图1)。构成该入字型构造的主干断裂为集云压扭性断裂(以下按编号简称 F_1),分支构造为褶皱系列,皆位于 F_1之东侧。卷入该构造的地层有下石炭统石磴子组、梓门桥组及中上石炭统壶天群。  相似文献   

15.
鄱阳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16.
湘中锡矿山式锑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中锡矿山式锑矿形成于晚白垩-古新世,空间上与岩脉关系密切,各锑矿床、矿化点都伴有或附近发育有煌斑岩及中-酸性岩脉群,在锑矿成矿同期地质事件中,还有周缘一些中-新生代红色盆地的形成及基性火山岩喷发,据之,提出湘中锡矿山式锑矿成矿与燕山晚期拉张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有关.锑矿床(点)基本上都产出于两组或两组以上断裂的交汇点附近,3组断裂的交汇部位对应于最主要的锑矿床(点).矿体具体受断裂交汇部位附近的次级短轴背斜轴部、倾伏背斜的倾伏端及其翼部被纵向陡倾角断裂构造所切穿的部位控制,是断裂导矿与背斜构造圈闭的体现.岩性组合控矿表现为易于硅化蚀变交代的砂质碳酸盐岩与隔挡层泥质岩所构成的岩性圈闭.根据包裹体均-温度和盐度测定成果,推算成矿压力为(200~300)×105Pa,成矿深度约为1 km.  相似文献   

17.
非洲S盆地是西非Iullemmeden盆地东南边缘的一部分,现有地质资料认为S盆地是一个向西南倾斜的单斜盆地。为初步查明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格架为评价盆地的含油气潜力提供依据,在S盆地展开了1∶5万重磁调查。本文依据盆地的实测重力数据及已有地质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与解释推断,在研究盆地不同深度空间的重力异常时发现,S盆地具有上下两层断裂系统:下层为一套控制盆地形成与发育的近南北向的基底断裂系统,是西非裂谷系一系列近南北向的地堑式盆地的组成部分;上层为一套有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共同组成的盖层断裂系统(部分运动强烈的切入基底),这套断裂决定了盆地的最终形态并控制着油气流的运移通道和储存空间。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各个山前盆地内发育了大量断裂和褶皱,是青藏高原向北扩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对这些断层和褶皱的研究有助于探讨青藏高原向北扩展和隆升的机制问题。酒西盆地是位于祁连山最西端的山前坳陷盆地,其内部正在发育最新生的白杨河逆断裂-褶皱带。本文通过对白南断裂-白杨河背斜的地质调查、阶地测量以及探槽开挖工作,对酒西盆地内部最新生的白杨河逆断裂-褶皱得到了几点认识:①白杨河逆断裂-褶皱是酒西盆地内新生的逆断裂-褶皱,是酒西盆地边界断层无法完全吸收青藏高原向北扩展的变形量所产生的次级构造。②白南断裂-白杨河背斜符合断层相关褶皱中的断弯褶皱模型,并存在膝折带迁移的现象。③白杨河背斜的起始隆升时间在中更新世后期,即距今300ka左右,平均隆升速率约0.21mm/a;构造强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新世以来隆升速率约0.36~0.5mm/a。④白南断裂是全新世活动断裂,全新世以来发生过至少2次古地震。在近1ka以来至少存在一次最新的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9.
<正>云南省勐腊县道班河铜矿床位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最南端,思茅-新山铜铅锌成矿带南部,为勐腊南坡铜矿床的南延部分(吕晓宏,2011;范昆琨,2013;李波等,2013a,2013b)。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上统曼宽河组(K2m)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为矿区铜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下第三系古新统勐野井组(E1m)地层出露较少,主要为钙质粉砂岩、泥岩与褐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该层产出有丰富的膏盐层。矿区构造主要有金厂河-尚勇背斜,呈南北向展布,中部被  相似文献   

20.
鄱阳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