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田间土壤水全时空调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孟贵  张德忠 《地球科学》1997,22(6):656-659
阐述了田间土壤水全时空调控的概念与措施,分析了土壤水流动系统与田间土壤水调控的关系。通过覆盖、微地貌与种植方式结合等措施可以调控土壤水流动系统的上边界条件,通过改良土壤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水流动系统浅部介质的渗透性与储水性,从而形成优化的田间微水文系统,微气候系统与微流动系统,使土壤水流动系统变动带的水分更多地向根系汇流区汇流,提高水分利用率,以棉花种植方式与微地貌结合的试验为例,论证了棉田土壤水调  相似文献   

2.
通过现状农业—水资源—环境系统分析与诊断发现,黑龙港地区农业结构失调,背离资源条件发展农业,超采地下水,已使该区面临水资源不能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恶化的威胁;认为①立足水资源条件发展农业,是建立协调优化的农业—水资源—环境系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②采用综合措施有效利用土壤水,科学灌溉微咸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是提高水资源对农业贡献的关键;③加强综合科技投入和农村市场经济建设,发展集约化农业,是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证;④提高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行相应的能力建设,是实现黑龙港地区农业—水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资源的特性及若干指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均衡要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壤水资源的概念,深入分析了土壤水资源的特性(对降水的依赖性与相关性、不易保存性、不可开采性、就地利用性和可调控性)。提出了土壤水理论无效库容、土壤水最大次调节量、土壤水可利用量等指标,并初步探讨了河北王瞳试验场土壤水资源的特征。王瞳试验场土壤水理论无效库容为355nm,土壤水最大次调节量为314mm;土壤水储存量和土壤水可利用量随气象条件、灌溉以  相似文献   

4.
种植条件下土壤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选择天山北麓平原两种代表性作物冬小麦和玉米,人为控制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进行了种植试验,分析研究了种植条件下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机理。计算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冬小麦和玉米各生育期和全生长期的实际蒸发蒸腾量、潜水补耗差、包气带土壤储水量变化量及同期的潜在蒸发量,结果表明潜水埋深对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及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引入了包气带一潜水系统水分转化量均衡临界深度(Z0)概念,发现潜水埋深小于Z0时,潜水向土壤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潜水和土壤水同时对作物需水具有重要动态调节作用,潜水埋深越浅潜水的动态调节能力越强,但是潜水埋深过浅又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当潜水埋深大于Z0时,土壤水向潜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土壤水对作物需水仍具有动态调节能力,而潜水基本失去或完全失去对作物需水的动态调节作用,但是有利于潜水入渗补给,增加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阜新地区气候分析,总结出区域内历史上干旱、洪涝频繁发生,并带有连续性、交替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为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作物生长规律,探讨作物生长期的需水量,实行有效合理灌溉,如何管好、用好有限的淡水资源,研究一定区域内自动土壤水监测方式及实时进行任何区域内的土壤水监测,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农业灌溉需水量有严格的时间性要求,在半干旱地区,常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相矛盾。作物需水低峰或不需水时,往往丰涝同步偶合;作物需水高峰时,却又旱缺并逢。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天然水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本文拟以泾惠灌区为例,对泾惠渠灌区水资源利用途径作以粗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6,(5)
黑龙港地区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该地区农业发展受到水资源条件的严重制约,为使现有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结合该地区水资源特点,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节水技术的发展方面,通过灌区改造、渠道防渗、微喷灌溉技术、田间径流拦蓄、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等工程措施对农业节水技术进行有效发挥,使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农业节水技术上得到有效应用,促进该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对河北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田水盐调控现实与面临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田土壤盐碱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之一,为创建适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农田水盐调控方法,在总结农田盐分来源及其累积动力特征的基础上,从土壤盐分影响土壤供养能力和作物生产能力两大方面,分析土壤盐分对土壤-作物系统功能的影响途径,明确农田水盐高效调控方向。根据不同时代的治盐理念,将水盐调控发展历程分成4个阶段,以抑制盐碱胁迫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为切入点,解析水利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的作用特点和调控目标及适用范围。根据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与提质增效需求,凝练盐碱胁迫农田控害增效水盐调控理念,提出水盐调控策略,即调控根际水盐传输动力特征,重构农田水盐分布空间格局,提升农业改土促生措施功效;指出农田控害增效水盐调控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总结了创新水盐调控理论有待深入研究的基础科学问题,以期为盐碱胁迫农田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农田在不同调控措施下的土壤水蒸发量,以衡水试验场为例,以土壤水流动系统为指导,设计沟播盖腐熟秸秆、沟播不盖秸秆、盖膜穴播、平播对照4种不同调控措施下的田间试验,运用土壤水分均衡原理和土壤水分通量法,计算了不同调控措施下的土壤水蒸发量.结果表明,盖膜穴播田块的土壤水蒸发量最小,沟播盖腐熟秸秆次之,沟播不盖秸秆最大,说明盖膜穴播的土壤水分调控效果最好,而秸秆覆盖的效果优于不盖秸秆.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研究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98,自引:7,他引:9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水是联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纽带,在水资源的形成、转化及消耗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与农业、水文、环境等领域都有密切联系。所以土壤水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土壤水研究走向多学科的交叉,如水热盐的耦合运移,冻结土壤中水分的运移,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热运移等。土壤水运动机理研究也更加深入,如优先流、土壤水参数的测定及确定、土壤水参数的空间变异性等。土壤水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也有一些突破,如有限解析法、特征有限元法、交替方向有限元法等。土壤水研究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如用于水资源评价、土壤水分与作物的关系、水环境评价等。  相似文献   

11.
膨胀土壤标准吸湿含水率及其试验方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姚海林  杨洋  程平  吴万平 《岩土力学》2004,25(6):856-859
提出了土壤标准吸湿含水率的概念,说明了其物理意义,并给出了试验标准。通过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土壤标准吸湿含水率与膨胀土的蒙脱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之间是线性相关的,反映了膨胀土的本质属性。土壤标准吸湿含水率不仅在膨胀土的分类中,而且在细粒材料的表面物理性质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姜德文 《地学前缘》2021,28(4):42-47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观是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指导思想。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自身规律,水土保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有其科学性与不可替代性,防治水土流失应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施策,系统和综合是水土保持学科建立和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水土流失在中国广泛分布并长期存在,而且治理程度及年治理进度较低,极不适应生态文明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辅助于重点治理,以小促大,大面积、快速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等融为一体,以系统治理观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采取系统、全面的措施,重视山地经果林开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保护。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为扰动破坏区,全过程、全方位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水土流失是一种累进性地质灾害 ,其实质就是土壤侵蚀作用。陕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黄河中游共有 1 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 ,而我省境内就有 4 8个。剧烈的水土流失使得地区生态平衡失调 ,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各种灾害频繁发生 ,严重阻碍地区经济发展。近几十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加大了治理力度 ,但效果不尽人意。因此 ,需要研究水土流失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因素 ,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浅埋条件下越冬期土壤水热迁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雷志栋 《冰川冻土》1998,20(1):51-54
应用土壤冻融过程中水热耦合迁移模型,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浅埋条件下整个土壤冻融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越冬期土壤水热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快速冻结阶段土壤冻结速度随深度线性减小.冻结过程中某一深度处的含水量增量与冻结速度呈双曲线型相关关系.提出了土壤冻融过程中的特征含水量概念,以描述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包气带土壤水运移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包气带土壤水运移过程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中亟需回答的关键科学问题。环境同位素方法可获取其他方法难以获取的水文过程信息。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羊圈沟小流域降水、包气带0~150 cm土壤水和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木质部水等样品的同位素δD和δ18O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羊圈沟小流域降水同位素组成受蒸发作用影响较大,呈现明显分馏效应。包气带土壤水、降水与木质部水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月份变化特征。降水是土壤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灌丛的水分利用来源主要为降水和土壤水,符合降水-土壤水-植被水的运移特征。灌丛木质部水和20~40 cm土壤水δD和δ18O最为接近,20~40 cm土壤水是灌丛水分利用的主要来源。研究揭示了包气带土壤水运移过程及植物水分利用来源,为土壤水运移过程、模型结构与参数识别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华北山区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镇东台沟坡地径流实验小区上进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探索降雨过程中体积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基质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和前期土壤含水量较为稳定以及蒸发微弱等条件下,不同场次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时间与降雨强度之间呈现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同一场次降雨过程中,坡地内不同部位不同土壤层次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时间与土壤层次和土层部位相联系。降雨过程中体积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基质势的动态变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得出的坡地土壤水特征曲线表明了坡地砂质土壤在含水量较大时土壤吸力较小、含水量减小时土壤吸力迅速增大的水力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