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乐清湾水环境特征及富营养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2-2003年乐清湾海域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乐清湾海域水化学要素在不同季节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探讨了陆源污水、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乐清湾水域DIN和DIP浓度全年平均分别为0.630mg/dm^3和0.039mg/dm^3秋、冬季几乎100%测站属劣四类水质,春、夏季近90%超过四类水质标准.水体营养状态指数(E)值各季平均在4~9,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研究指出沿岸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及水产养殖业的无序、无度发展是造成该水域严重富营养化的三个主要原因.认为目前乐清湾水质已不能满足该海域功能区划提出的要求,必须进行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2.
烟台邻近海域水质与富营养化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4年8月、2001年8月和2006年8月在烟台市邻近海域3个区域的监测资料,分别运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评价了3个区域水质质量状况,并运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进行了营养状况评价.结果表明:由3 a的评价指数可知,芝罘湾及四千里湾的水质状况有很大改善,水体不再呈现出富营养化状态;套子湾海域的水体呈现出富营养化的状态;烟台外海水质情况良好,但倾倒区海域水质状况略差,建议将倾倒区向烟台外海迁移.  相似文献   

3.
福宁湾水质状况及其水体富营养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炜  李奶姜  李婕 《海洋通报》2008,27(1):111-115
根据2002年至2004年4-10月福建福宁湾水质监测资料,对该湾几个重要化学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及N/P值进行了分析;并以 DIN、PO4-P、COD、Chl-a为富营养化评价指标,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NQI)评价该海湾水体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3a来磷酸盐、无机氮等重要化学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福宁湾海域主要表现为P限制,该海域水质除2004年夏季为贫营养化以外,其他均为中营养化或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4.
山东威海双岛湾海域营养状态及有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7年3月双岛湾海域水质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评价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评价法、营养指数评价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评价法对该海域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H值、DO、COD、无机氮、磷酸盐部分测站超<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二类水质标准;NQI值在1.01~3.17范围内,平均值为2.18,E值在0.45~12.35范围内,平均值为5.02,呈现明显富营养化;A值的范围为1.15~6.81,平均值为4.05,有机污染相对较严重.总体上该海域已受到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9年9月岚山港海洋临时倾倒区海域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质量指数法对该倾倒区的水质进行了评价;采用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及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该倾倒区2000-2009年水质状况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9月影响该海域表、底层水质的主要因素为无机氮、铜、铅和锌;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数Q表明2000年至2009年该倾倒区海水水质优劣顺序为:2000年>2006年>2004年>2009年>2008年,2000年至2009年该倾倒区海水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有机污染指数A呈上升趋势,但海水水质为贫营养水平,无富营养化现象,水体质量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于2019年春、夏、秋季对福建省闽西南近岸海域海水营养盐和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应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2种评价方法对该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对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环境因子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机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季节上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空间上呈各河入海口向远岸海域逐渐降低的趋势,内湾附近海域污染最严重;调查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氮和无机氮,且与盐度、pH和溶解氧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陆源径流对该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013年4月底和11月中旬对盐城大丰港周边海域开展的海域水质现状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讨论了该海域富营养化指数和营养状态质量指数的分布现状。结果显示:春秋两季富营养化指数范围分别为3.34~13.70、1.66~15.96,平均值为7.70和6.35;春秋两季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范围分别为3.35~9.80、2.93~6.03,平均值为4.69和4.09;富营养化指数与营养状态质量指数分布总体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王港河河口附近有高值区,说明大丰港海域营养盐主要还是受陆源污染影响;两种评价方法显示大丰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大丰港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质状况较差;利用N∶P摩尔比值进行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中发现,大丰港海域水体中无机氮水平较高,活性磷酸盐的含量相对不足,大丰港周边海域属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4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5年3月(冬季)对青岛崂山湾四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含量及结构特征,运用单因子指数、富营养化指数和灰色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了该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DIN为崂山湾的主要污染因子,营养盐及COD浓度近岸略低于湾中部及湾口。夏季航次氮磷营养盐浓度低于其他季节,冬季航次COD浓度略高。全年N/P平均值为68.35,营养结构特征为磷限制。富营养化指数均值为1.34。灰色聚类分析表明,春季Ⅱ级站位比例为92.86%,无Ⅲ级站位;夏季Ⅱ级和Ⅲ级站位比例分别为64.29%和21.43%;秋季Ⅱ级和Ⅲ级站位比例分别为92.86%和7.14%;冬季100%为Ⅱ级站位。灰色聚类分析法适用于海湾富营养化水平评价。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2014年2月乐清湾海域23个站位的海水监测数据,选取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石油类和重金属等参数,分别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有机污染指数、富营养化指数和综合水质指数等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乐清湾海域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处于严重富营养状态,水环境质量较差,其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过高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天津港南部海区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3月和7月的调查数据,对天津港南部海区海水的营养水平及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考虑到水质状况和水体营养水平是水体中多项指标分析评价的综合结果.本文先通过单项指标评价法和营养指数法进行评价。然后又通过集对分析方法,选择化学需氧量(COD)、无机磷(DIP)、无机氮(DIN)、叶绿素a(Ch1—a)等作为评价指标,对该区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集对分析方法更能反映海水的实际富营养化状况,计算结果显示天津港南部海域两期调查中除21,26.27和29站位在7月呈富营养化状态其余站位海水均在中营养(Ⅳ)及以下水平状况,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水质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2年8月和2013年1月对三沙湾海域开展的海域水质现场连续调查数据,阐述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沙湾海域夏冬季无机氮含量范围分别为0.059~1.669、0.569~0.940 mg/dm^3,均值为0.582、0.676 mg/dm^3,活性磷酸盐含量范围分别为0.036~0.071、0.050~0.070 mg/dm^3,均值为0.056、0.060 mg/dm^3.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陆源径流入海区及大量网箱养殖区,总体呈湾顶向湾口递减趋势,氮磷含量表层高于底层,冬季高于夏季,大部分海域都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根据CN/CP比值评价结果显示,三沙湾大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为氮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三沙湾海域无机氮与硝酸盐含量相关性极显著(r=0.989),表明硝酸盐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无机氮还与盐度(r=-0.923)和温度(r=0.939)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论证了沿岸径流对三沙湾营养盐的输入有重要影响.活性磷酸盐与铵盐、亚硝酸盐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本次调研结果为三沙湾海域富营养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广西北海湾COD与水文生物要素及不同形态氮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探讨了北海深COD值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文,生物要素及不同形态氮,磷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河流输入对本湾COD值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春、夏季、冬季最小,秋季则以沿岸排废,排污影响为主,水文要素对COD值的分布起主导控制作用,生物化学作用仅占次要地位;春、夏、冬三个季度月COD值与氮含量的相关性较为显著,秋季则与磷含量的相关性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鱼卵、仔稚鱼的种群动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2014?2015年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莱州湾海域20个站位进行表层水平拖网调查。4个航次共采获鱼卵135 275粒,仔稚鱼2 456尾,隶属于9目16科20属。鱼卵、仔稚鱼主要种类变化依次从春季的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鰉(Liza haematocheilus),到夏季的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布氏银汉鱼(Allanetta bleekeri),到秋季的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再到冬季的长绵鳚(Zoarces elongatus)。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群落多样性随季节变化,其中,夏季的丰富度指数(D)和多样性指数(H′)最高,秋季均匀度指数(J′)最高。鱼卵、仔稚鱼从春季到夏季的种类更替率最小。利用R语言聚类树的融合水平值定义划分水平,选择具有最大跳跃的分组水平,将鱼卵、仔稚鱼分为春组、夏秋组和冬组3个组群,春组和夏秋组、春组和冬组主要分歧种均为鳀,夏秋组和冬组主要分歧种为长绵鳚和赤鼻棱鳀。本研究补充了莱州湾海域鱼类早期补充资源的基础数据,旨在为莱州湾渔业资源评估和养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三沙湾2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31属84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夏季和冬季分别鉴定出31属71种和31属67种,主要属种以中心纲硅藻为主,如爱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hrenbergii)、波状辐裥藻(Actinoptychus undulatus)、横滨盒形藻(Biddulphia grundleri)、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等.在生态习性上,底栖海水种占绝对优势.硅藻丰度从湾顶向湾外递减,夏季丰度高于冬季,平均丰度分别为9 003个/g和6477个/g.沉积物粒度分析显示,三沙湾表层沉积物以粉砂质粘土为主,研究表明三沙湾硅藻丰度与平均粒径存在一定相关性,夏季硅藻丰度变化范围为2 104~28 209个/g,粒径范围为5.26~7.36Φ,硅藻丰度与平均粒径变化范围都较大;而冬季硅藻丰度变化在1 929~14 372个/g之间,粒径范围为5.51~6.98Φ,相对夏季其变化较小,论证了水动力是影响硅藻沉积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影响三沙湾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探讨,三沙湾表层沉积硅藻主要受潮流、深度和盐度等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余少梅  陈伟 《台湾海峡》2012,31(2):160-165
利用2006~2007年春、夏、冬季3个航次的CTD资料分析闽江冲淡水扩展范围季节变化特征.通过分析闽江口及邻近海域温度、盐度的平面、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闽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由于闽江口附近受到闽浙沿岸流的影响,冲淡水的扩展范围难以确定,但从盐度分布情况不难看到闽江口表层被盐度低于25的具有明显冲淡水特征的水体覆盖.夏季闽江口被温度高于27℃、盐度低于25的冲淡水覆盖,冲淡水前沿向东北扩展至罗源湾、三沙湾.冬季闽江径流减弱,闽江口主要受到闽浙沿岸水的影响,基本看不到闽江冲淡水的痕迹.春季、夏季闽江冲淡水明显的影响闽江口时,闽江口附近海域被25盐度等值线包围,25盐度等值线可作为闽江口明显受冲淡水影响的指征.  相似文献   

16.
以深圳沿岸海域为研究区,以MODIS/AQUA卫星遥感产品为数据源,结合实测浮标数据修正了VGPM中叶绿素a含量的估算进而分析深圳沿岸海域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深圳沿岸海域2014年2、5、8、10月的净初级生产力在空间分布上从近海向外逐渐降低,初级生产力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局面,且未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2)4个海区的叶绿素a含量均表现为夏季最高秋冬季次之,但各海区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珠江口主要受季风造成的浮游植物种类与细胞密度的季节变化影响,大亚湾主要受营养盐限制,大鹏湾的主导因素为湾内余流的季节变化,深圳湾的叶绿素a含量主要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季节变化有关.(3)珠江口的初级生产力春夏季高于秋冬季;大鹏湾的初级生产力夏季最高,且季节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表现一致;深圳湾的初级生产力夏季最高,且季节变化趋势与海表温度表现一致;大亚湾的初级生产力波动明显,夏冬季海洋初级生产力数值总体高于春秋季.  相似文献   

17.
福建福宁湾无机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2002-2003年福宁湾海域的监测资料对NO2-N、NO3+N、NH4-N三态DIN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表明:NO3-N、DIN含量均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NO2-N含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福宁湾海域赤潮高发期水体DIN中三氮所占比例与年平均相比变化最大的是NO3-N,其次是NH4-N,NO2-N最小;NO3-N、DIN与盐度均呈明显负相关;NO3-N与DIN呈明显正相关;NO3-N是福宁湾海域DIN的主要存在形式;三态氮中仅NO3-N为福宁湾海域浮游植物生长限制因子;浮游植物对DIN的吸收主要以NO3-N形式为主。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8年1月—2008年11月在铁山港海草生态区进行4个季节月综合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首次对水体中5种形态氮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态N的含量变化具有海草生态区特点,TN含量明显偏高,DIN含量却显著偏低,依次排列为:TN>DN>DON>PN>DIN;其中TN、PN和DIN均以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出现,ON则呈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特征,只有DON表现为夏季高、秋冬季次之、春季最低。相关分析显示:各种形态N之间以TN与PN、DN与DON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多达非常显著(P≤0.01)的正相关水平,但在季节上却以秋季最为突出,所有形态N之间均以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出现,具有很好的同源性。整个海区不同形态N/P比均较高,年平均值均在24.64~50.68之间,P相对于N呈匮乏状态,与N的补充源较丰富有关,海草枯落物在其中起重大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辽东湾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分4个季节调查了辽东湾海域的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结果表明:夏季辽东湾的聚球藻(Synechococcus)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1.89×104 cell/mL。秋季次之,冬季居第三位,春季最低。夏季比其他3个季节的聚球藻丰度要高一个数量级。夏季辽东湾的微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3.79×103cell/mL,秋季次之,冬季与春季相差不大。夏季比其他3个季节的微微型真核藻类丰度要高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20.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urbidity & phytodetritus (Chl.a and pheopigment), and their seasonal variations were measured in the deep water column of Sagami Bay, Japan, in June 1999, February 2000 and May 2000.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at eight stations along an east-west section of Sagami Bay using a CTD/water sampling system equipped with a memory-type infrared back-scattering meter which had been calibrated for the suspended particles collected in Sagami Bay. Turbidity increased close to the bottom in both summer and winter,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 benthic nepheloid layer throughout the year. But 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turbidity was much larger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a and pheopigment also increased in the benthic layer in summer, sometimes reaching values of more than 0.01 and 0.2 μg/l, respectively, much higher than those reported in hemipelagic regions of the ocean. In winter, on the other hand, Chl.a kept a constant low value throughout the deep water colum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turbid water mass formed in the benthic layer in summer derives from the deposi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phytodetritus in spring and the resuspension of these aggregates, which are subsequently decomposed in the benthic layer during the following autumn. Unlike the benthic boundary layer, the turbidity of intermediate water was lower in summer rather than in winter. Because the phytoplankton aggregates exported from the surface water during the spring bloom not only supply phytodetritus to the benthic layer but also scavenge the suspended particles in the water column, the steep vertical gradient of turbidity observed in summer may reflect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suspended and sinking particles in the deep water colum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