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个多地震地区,有史料记载以来,地震就是这一地区的重要自然灾害。仅据1925年以后地震灾害粗略统计,全州死于地震灾害人口约达一万三千至一万五千人之多,这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已是一个相当巨大数字了。近三十年来,已发生破坏较大的地震四次,给炉霍、甘孜、道孚、  相似文献   

2.
福建历史地震与地震灾害特征史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2005年复核审定的“福建省历史强震简目”为基础,将收集到的强震参数与“福建省志·地震志”的记载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建立统计对比表,突出历史大地震的参数、地震影响和地震灾害特征,并就历史地震资料的修订和使用提出看法,充分认识和反映该地理区域真实的历史地震活动和震害影响,为福建地区历史...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众所周知中国西部及毗邻地区,从1897年印度阿萨姆8.6级地震到1957年蒙古阿尔泰大震,这六十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形成了中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高潮期,以后便进入了相对平静,甘肃河西地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1932年昌马7.5级大震,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和同年民勤7级大震。此后地震活动很快平静下来,近三十年来5级和5级以上地震都很少发生,既使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华北、西南大震频  相似文献   

4.
梳理了现有3种地震灾害人员死亡评估模型,并基于甘肃地区历史中强地震(MS4.7~6.0),对人员死亡评估模型进行震例计算.结果表明:①针对甘肃地区中强地震,3种模型的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可用于地震后快速盲评估计算,为地震后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②当中强地震震中烈度达到Ⅷ度时,这3...  相似文献   

5.
本文看重从余震能量的分布及地质条件来研究江苏省溧阳县6.0级地震序列活动。一、历史地震活动背景溧阳县位于江苏省南部。历史上江苏省杨州以南除1624年2月10日杨州发生—6级地震外,无其他6级以上地震记载。这是一个地震活动水平低的地区、溧阳县自公元1402年至1900年为止先后共发生有感地震计13次之多记载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科学与历史问题。否定其最大的理由在于因历史记载产生的矛盾。依《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建造候风地动仪,而其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过一次地震,即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甘肃陇西地震。一般认为候风地动仪记到的是此次地震。矛盾之处在于对公元138年甘肃陇西地震的历史记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后汉书·五行志》 记载当时京师“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即在陇西地震的同时,京师也发生了破坏性的地震;而《后汉书·张衡传》却说“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记载的是在陇西地震发生时京师并无任何有感地震发生。由此,有人认为,在公元138年候风地动仪记录地震的同时京师就已经发生强烈有感地震了。人都有感,地震动仪记到也就不足为奇了。更进一步,由于历史记载出现矛盾,地动仪无出土实物,发明后很快遗失,因而就认为候风地动仪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其存在性值得怀疑。本文针对这个记载矛盾做出另外一个解释,论证在东汉时有两个京师,一是长安,一是洛阳,京师震指的是长安,而候风地动仪放在河南洛阳。从而对历史记载中的矛盾有所解释,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候风地动仪存在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陈惠云  冯志泽  傅辉  徐秀杰 《地震研究》2019,42(2):179-186,I0002
基于1997—2017年中国大陆247次地震灾害资料,统计了电力系统在97次地震中遭受的灾害损失情况,并分析了其在不同震级地震中的灾害经济损失情况及特点。结果表明:①电力系统平均每年遭受4.6次地震灾害;②灾害性地震造成电力系统成灾占比随震级增高而增大,M<5.0、5.0≤M<5.9、6.0≤M<6.9、M≥7.0地震成灾占比分别为13.6%,38.9%,56.2%和62.5%,平均为38.5%;③电力系统地震灾害损失随地震震级增大而增大,但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④电力系统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新疆、甘肃等中国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出版说明     
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数十年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造成的灾害损失之大震惊世界。从汶川地震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这是目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历史地震核查就是核查地震的宏观震中,而宏观震中应是地震能量的辐射中心。由于过去在认识上的误区,在历史地震的确定中,往往把破坏最大的地区定为震中,这样就有可能把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定为震中。1558年,在广东省的西部与广西省交界处发生了一次中强地震,在199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中,将其震中定位于封川。本文通过查阅有关的县志和府志,阐述了地震发生时的人文环境,包括行政建制、政治局势、经济与文化、地质条件以及各地间的关系等,同时还结合地震破坏的地基条件和单边地震记载点的分析,认为以上所确定的地震震中,仅是地震所诱发的地质灾害,而不是地震的辐射中心——释放能量最大的地区。同时,通过1558年地震记载点与1584年肇庆2个地震记载点的比较,说明了这些地震的震中相近。最后,根据地震影响范围(地震记载点)确定了1558年地震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
正阿尔金断裂作为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将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分隔开来,并切割了青藏高原北部的不同构造单元,控制高原北部的几何学特征及基本的构造格架。断裂全长达1 800 km,走向以北东东向为主,是我国最大的走滑断层及最活跃的构造断裂之一。研究发现,晚更新世到全新世时期阿尔金断裂发生过5次古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800年左右,据历史记载,1900年以来断裂上发生过1924年新疆民丰7.3级双震,1932年甘肃昌马7.6级地震,2008  相似文献   

11.
Vertical differential movement rates of the fault on north margin of the Weihe downfaulted basin in recent 2000 year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data of shifts of the head of Zhengguo canal, dug in Qin dynasty and the data of burial depths of historical relics and the data of level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Ming dynasty this fault experienced the highest differential up-and-down movement, about 6.6 mm/a, while the rate became lower since Qing dynasty, about 2.6 mm/a. The high rate activity coincided with the period of high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Weihe downfaulted basin in the 15 – 16th centurie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4, 195–200, 1992. This project is 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2.
甘肃西部地区深部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重力资料,采用单层地壳模式反演了甘肃西部地区的地壳厚度。根据艾利的均衡假设,进行了均衡补偿的归算,编制了莫霍界面图和均衡异常图。作者对甘肃西部地区的地壳变异带形成的力源进行了简要的探讨,结合历史地震资料,讨论了地壳构造、均衡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历史上发生过地震诱发海啸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渤海"海溢"的记录,但"海溢"是否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海啸还存在疑问,而且渤海海域基本不存在发生重大海啸的海沟型地震构造背景,因此,渤海地区是否发生过海啸的争论从未停止.本文在分析历史地震和古籍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历史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结合对渤海沿岸海啸堆积物的地质调查,认为渤海海域历史上基本没有发生过破坏性海啸事件,即使存在过海啸,到岸浪高也不会高于0.5 m,而且仅限于东营—潍坊一带.  相似文献   

14.
甘肃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要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历史资料记载,甘肃省因地震死亡人数超过4万。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是地震强度、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轻震时造成的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5.
甘东南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性与近期震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甘东南及其邻区历史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和198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性异常的分析,认为甘东南地区2004年3月4日玛曲4.8级、8月26日礼县4.5级、9月7日岷县5.0级地震和2003年11月13日的岷县5.2级地震,可能都属于新一轮地震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前奏,表明甘东南及其邻区近年来正在孕育一个6级左右乃至更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16.
安徽西南宿松-枞阳断裂中段活动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西南的宿松-枞阳断裂有历史记载以来曾发生多次中、小地震。综合近年来在该地区进行的一些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积累的资料,利用宏观、微观构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配合断层物质测年等手段,对该断裂中段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说明了近代中、小地震沿断裂发生的地质背景,并对断裂未来地震活动水平进行了初步预测,为弱震地区断裂活动习性综合评价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7.
公元180年甘肃表氏地震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史料记载,各种地震目录均将东汉灵帝光和三年秋(公元180年)表氏地震震中定在甘肃省高台县西(39.4°N,99.5°E),震中烈度Ⅹ度,震级7(1/2).本文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表氏新旧县城遗址的实地考察,对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震中位置作了如下修正:震前的表氏县城位于甘肃省肃南县明花区新墩子城,也应是震中所在地,其地理位置为39.6°N、99.3°E,精度2类;震后重建的县城在今骆驼城或草沟井城.通过对史料震害的认真分析,并将本次地震与两汉时期8次6(1/2)级以上地震及高台附近地区9次地震的地震参数、震害和波及范围进行对照,最终将震中烈度修正为Ⅸ—Ⅹ度,震级修正为7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105°~120°E,20°~35°N的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区,自有史记载以来,少有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却有不少5~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研究此类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很有必要。对此,经初步分析认为:1)中国东部大多数中强地震发生在早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带附近;2)中国东部大多数5~6级中强地震都与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分布有关;3)具有明显第四纪活动的构造地貌特征的地区,如线性断层地貌或地貌面的线性分布区具备孕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4)有历史记载以来4~5级地震活动带的空区或缺震地区,也存在发育5~6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在2003年12月25日甘肃山丹-民乐6.1级地震前,用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及邻区几个区域的空间相关长度增长的现象。在得出的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区域发生了山丹-民乐6.1级地震,表明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分析对中强地震的地点预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地震资料记载点数量的变化情况入手研究了中国大陆5个地区的历史地震资料记载的完整性,结果表明由于明朝以后地方志的发展历史地震资料才趋于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