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侯以霆 《地质论评》1987,33(4):381-384
一、应用热释CO__2方法找矿的地质前提热释CO_2找矿法,是运用地球化学的理论,通过分析土壤和岩石中与矿有关的CO_2含量,获得CO_2异常进行寻找隐伏矿床。它是在基本搞清某区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并确认成矿条件较好、有找矿远景,地表尚未出露矿体或矿体出露不好的地区找矿。  相似文献   

2.
李兆鼐 《地球科学》1997,22(3):268-274
主要讨论火山岩和相关侵入岩地区金矿的形成机制问题,把整个成矿系统分为成矿热流体体系和控矿环境两个部分,把热流体分为近地表和高位两粝岩浆-热流体体系;把控矿环境划分为火山中心、高位岩体和复合在其上的构造破坏带等6类空矿系统,全面分析了各类控矿系统内具有共性特征的物质能量综合场,指出金矿的形成过程也是成矿物充休体系与控矿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金的局部富集不仅取决于体系与环境之间、体系内部各  相似文献   

3.
李兆鼐 《地球学报》1997,18(2):150-161
本文主要讨论火山岩、次火山岩和相应侵入岩地区各类金矿的蚀变分带和形成条件,作者把成矿系统分为成矿热流体体系和控矿环境两个组成部分。热流体体系分成近地表和高侵位的两种类型,控矿系统分为火山中心控矿系统、高侵位岩体控矿系统和有区域性断裂系统复合的上述控矿系统。与近地表岩浆热流体体系有关的浅成热液金矿可分为低硫、高硫和富碲3个类型,与高侵位岩浆热流体体系有关的有斑岩型和浅成侵入体型。全面分析了与两种热流体体系有关的各类金矿产出的的地质环境、蚀变矿物组合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提出了成矿热流体体系与控矿环境相互作用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四维记录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测汞在金矿床深部含矿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介绍了汞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热释汞测试方法,并以冀西北水晶屯金矿为例,对矿床主要工业矿体的赋存地段(Ⅱ号矿脉),进行了深部含矿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的汞化合物在评价金矿床深部含矿性中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其评价效果同微量元素评价效果相比有良好一致笥。  相似文献   

5.
殷萤  徐外生 《物探与化探》1991,15(6):453-458
本文介绍了蔡家营矿区壤中气CO2和岩矿石中热释CO2异常的分布特征。通过CO2异常分布与矿体赋存关系的研究,对异常形成机理做了初步探讨,阐明了厚覆盖区CO2异常的分布规律,以及在寻找隐伏矿、查明区域控矿构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厚层覆盖区地球化学找矿的方法和手段,国内外近几年试用了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它是寻找掩埋矿、盲矿,直接圈出隐伏的含矿、导矿、控矿构造的一种有效的新途径。 国外近几年有些关于用热释CO_2寻找隐伏的有色金属矿床,测定土壤或岩石中吸附状态和低溶的碳酸盐中中CO_2(与矿有关的)方面的报道。为了扩大找矿深度,我们自1982年先后在湖南、广东、上海、南京等地区的已知矿床上,对土壤和岩石热释CO_2这一找矿方法作了探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通过铁铜铅锌四个不同类型矿床测定了六条土壤削面和一个钻孔  相似文献   

7.
主要讨论火山岩和相关侵入岩地区金矿的形成机制问题.把整个成矿系统分为成矿热流体体系和控矿环境两部分.把热流体分为近地表和高侵位两类岩浆-热流体体系;把控矿环境划分为火山中心、高侵位岩体和复合在其上的构造破碎带等6类控矿系统,全面分析了各类控矿系统内具有共性特征的物质-能量综合场,指出金矿的形成过程也是成矿热流体体系与控矿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金的局部富集不仅取决于体系与环境之间、体系内部各因素之间和外部各控矿条件之间的耦合程度,而且也与金元素大范围、长时间充分补给和小范围局部富集的时、空条件有关.作者把这套认识概括为“内外多元耦合、四维局部富集”的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8.
东乡铜矿剥离断层系统及其控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国林 《矿产与地质》2001,15(3):157-161
东乡铜矿床主要控岩控矿断裂系统属于剥离断层系统,主要矿体赋存于剥离断层系统各断裂破碎带由陡变缓处,剥离断层形成较早,持续活动时间长,可为矿液活动提供通道,为地层中成矿物质活化提供热动力,也是矿液沉淀的有利场所,对东乡铜矿寻找接替资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大瑶山及其西侧铅锌成矿带是广西境内主要的铅锌产地,区内的铅锌矿床按其成因主要划分为沉积-热卤水改造型和接触交代(夕卡岩)两类,产出铅锌矿床较多.文章通过对研究区内铅锌矿床的含矿建造和构造控矿因素分析,详述了研究区内铅锌矿床在控矿层位、控矿岩性、控矿岩相以及断裂构造控矿和褶皱构造控矿的特点,进而为研究区内下一步找矿指出方向,并总结出该区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介绍了滇黔桂金三角地区金矿成矿构造环境,研究及总结出该区微粒浸染型金矿的四种(断裂,褶皱、环形构造,不整合面)控矿构造类型,并对构造控矿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构造分级控矿,控矿构造与容矿岩石组合控矿,褶皱构造与断裂联合控矿等规律,及“不整合面构造带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成矿及控矿构造体系”的新观点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汞测量用于地震预报研究实例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着重对1986—1988年先后在云南、北京、四川开展水汞测量的8个测点汞量变化与10次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的大量数据表明:水中汞测量受干扰少、正常情况下背景稳定、在地震前反应灵敏、变化幅度大、异常易于识别,汞量测量将成为短临预报的有效新方法。本文将介绍这一批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2.
活动断裂带的壤中气汞量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树田  邓金宪 《地质论评》1998,44(5):547-552
在覆盖区应用壤中气汞量测量研究活动断裂是一种新方法,它不仅能较准确地确定活动断裂的位置,还可以确定其产状,规模,活动性及相对强度,甚至可以作为确定断裂力学性质的参考,本文简棕了断裂带壤中气汞量测量的基本原理,并以长江三峡,长春,吉林等地利用该种方法研究活动断裂的成果为例,说明该项研究的效果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壤中气汞量测量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壤中气汞量测量的发展历史,介绍了适用于壤中气汞量测量的原子吸收测汞仪和金膜测汞仪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测量方法,指出了影响壤中气汞异常的因素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降水是影响壤中气汞测量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雨或透雨过后,壤中气汞含量急剧降低,甚至使异常消失 ;降水量较小,有时会使壤中气汞含量显著浓集。  相似文献   

15.
物化探方法对古墓完整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湖南春秋战国—秦汉古墓葬地质条件、埋葬特征与周边环境,遵循准确、简便、快捷和经济的原则,选择并运用放射性氡测量、汞测量和探地雷达等方法,对湘西北某县AB战国楚墓群4个大中型古墓和长沙杨家山古墓开展物化探综合勘查试验,取得了古墓完整性勘查研究的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在一个多金属矿区用汞量测量寻找盲矿体的生产试验的过程和效果。在已知的矿床上做了九条试验剖面,在矿脉的上部或前缘均有明显的汞异常。在全区进行了1:5千比例尺的汞量测量,全区圈出29处异常,对一部分异常用钻探验证,在预定的部位发现了矿体。  相似文献   

17.
汞量测量及α杯氡测量在探测秦始皇陵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秦始皇陵开展了汞量测量试验研究中, 上方在陵墓发现了高强度的汞异常区, 表明深部确有汞源存在, 异常范围可能反映了地宫的大体平面位置。热释汞研究证明秦始皇陵上方土壤汞基本由低温汞组成, 实际上土壤汞测量是低温汞特征的反映。壤中气汞与土壤汞比较两者具有一致性, 相比而言土壤汞更稳定。α杯氡测量在勘查地下汞源和确定陪葬坑的位置等试验中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回顾地矿部建立四十年以来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的发展。自1952年地质部成立化探室以来,化探经过早期创业阶段;到60年代化探方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队伍逐年发展壮大;1978年以后,化探开始全面迅速的发展。主要在区域化探、金矿化探、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汞量测量以及化探样品分析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最为显著。近10年来,区域化探在全国覆盖面积达401万平方公里,化探在寻找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找矿效果,化探方法技术水平比以往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化探工作方法方面,特别是特殊景观区化探工作方法研究,样品分析技术和质量监控,标准样的制备,计算机技术在化探中的应用,以及化探仪器的研制等均达到国内外较高水平。我部的化探工作展望未来,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在今后地质找矿以及环境、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RG—1型单波长冷原子吸收热释测汞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卫敬生  李荣春 《岩矿测试》1999,18(3):205-210
介绍了采用“化学选择表面吸附”方法在气路中使用和NaOH及Na2O2排除固样品热解产生的干扰气体的RG-1型单波长冷原子收测汞仪,仪器抗干扰能力≥3A,允许直接热解纯硫20mg及可能热解释放大量干扰气体的单矿物50mg。主要技术眼过了双波长的塞曼原理测汞仪。  相似文献   

20.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物探新成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钦 《物探与化探》1996,20(2):131-140
羊八井地热田的物探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直流电法为主,辅以地面重、磁测量,目的是圈定浅层热储的空间范围。后期则为了满足勘查深部热储的需要,采用大地电磁测深、频率电磁测深、微地震、地噪声测量等方法,与重、磁、电测深资料及化探、地质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进一步肯定热源应为深达10km以下的局部岩浆房;深层热储主要位于热田北区,赋存于花岗岩破碎裂隙带中,深度约为1000-3000m,已有钻孔证实温度可超过300℃;热田南区的浅层热储属次生热储,热流体主要来自北区深部,在向南东渗流过程中,有大量冷潜水混入,使之降低了温度,但增加了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