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登,位于山东半岛东端,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因秦始皇东巡至此“召文人登山”而得名,建置至今已有1400多年。绵延千年的发展史,为这座秀丽滨城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是“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是中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城市化发展特点的分析,阐述了地震灾害给城市带来的破坏,并结合典型城市震灾暴露出的问题,从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加固5个方面提出了现代城市抗震设防的重点对策。  相似文献   

3.
胡健民 《地球》2009,(1):48-49
现代社会中,城市化的进程直接导致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型中心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交通拥挤、各种管网系统越加复杂。城市空间的拓展,已成为大中型城市急待解决的问题。然而拓展空间,首先造成的是城市平面空间范围无限扩张,以及大规模密集、高层建筑群的崛起,因而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城市向周边地壳不稳定地区发展等,直接触发一系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且可能出现工程地质稳定性问题以及地面沉降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保人类社会的幸福和城市的持续繁荣发展,人类根据宝贵自然灾害事件的教训、经验、技术问题就城市防灾交换意见,认为: (1)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决不是抗震性强的城市,人们太习惯于大地平衡状态。随着城市生活的方便性增加,反而使田园地带安全性降低,大家对城市化发展增加危险性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5.
建筑群震害响应模拟是现代城市震害防御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效的建筑信息获取方法与科学合理的建筑群动力响应分析模型建模方法是快速、准确震害模拟的前提,也是震害防御科学管理、迅速决策和精准施策的必要保障。本文提出利用GIS平台进行矢量地图数据采集、多图层空间叠加分析及地形分析;结合我国各地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获取建筑使用功能、建成年代、结构类型及场地类别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基于真实城市信息的建筑群动力响应分析模型建模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模型精度高并且建模速度快,可实现城市区域大规模建筑群高效建模。针对成都市某街区建筑群进行数据采集和模型建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段雯娟 《地球》2015,(4):31-35
近些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然而,要解决"城中看海"的问题,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1月15日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文登县志》记载:文登七里汤,泉水一凉一热,明朝起始修建男女浴池。清同治年间,汤泊汤周边村民“即穿凿方池砌面,构成浴池,池水极热。”为了避免男女“碰车”的尴尬,温泉周边的村民们还约定俗成,或以日落为证,日落前男洗,日落后女洗;  相似文献   

8.
城市湖泊作为城市与自然之间进行水气交换的蓝色空间,具有供水、防洪、休闲、气候调节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中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不同区域的城市湖泊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目前已有研究对我国省会城市和个别大型城市的湖泊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等开展研究,但全国范围内各行政等级单元内城市湖泊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仍缺乏综合分析。本研究基于中国城市湖泊数据集,从城市分布的地域单元、行政等级、城市规模3个方面对城市湖泊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并结合自然和人类活动要素,初步探讨影响城市湖泊分布规模和丰度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2020年全国共有约11万个面积大于0.001km2城市湖泊(不包括太湖、滇池等大型湖泊),总面积约2112 km2,约占全国城市(遥感城市不透水层区域)面积的1.1%。城市湖泊的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和分异特征,数量超过70%的城市湖泊分布在约20%的县(区)级行政单元,约21%的县(区)级行政单元基本没有(<10 m遥感影像分辨率下10个像元)城市湖泊分布。城市湖泊数...  相似文献   

9.
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问题   总被引:37,自引:14,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起东 《地震地质》2002,24(4):601-605
城市范围内直下型活动断裂突发错动产生的直下型大地震 ,直接威胁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是为城市减灾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活动构造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核心是要解决城市范围内的断裂定位、断裂最新活动、断裂的深部背景、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和地面错动危险性及减灾对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作者用“有没有、活不活、深不深 ,震不震 ,错不错 ,好对策”这 6句话来表示其核心内容。文中对这些问题作了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研究的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基础设施集中等特点。城市安全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城市地震安全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唐山大地震后,在反思惨痛震害教训的同时,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抗震防灾技术和方法。本文简要地归纳了破坏性地震对城市的影响,从我国先后开展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和韧性城市3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讨论和评述了在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韧性城市的定义、研究内容、特征、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城市抗震中应重点加强研究的5个方面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研究作为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完成国务院2004年所提出的"在未来的十五年内(2020年以前)使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是地震工程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课题之一,更是现代社会对地震工程界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进行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标定及可接受风险研究不仅可以使城市灾害损失定量化评价成为可能,而且可为评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提供客观的度量标准,有助于科学合理地指导城市的防震减灾决策。  相似文献   

12.
GIS在城市土地工程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GIS在城市土地工程能力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GIS建立城市工程地质数据库、编制城市工程地质系列图及土地工程能力系列图的一套方法,并提出了一种以费用损失法为基础的城市土地工程能力分析方法,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李金贵 《地球》2014,(6):84-87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的软实力城市生态环境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大系统交织组成,具有显隐性、整体性、开放性、人缘性和极限性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盛一日,从而引发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热潮。  相似文献   

14.
近几十年发生在城市及邻近地区的破坏性地震造成的震灾损失,占同期震灾损失的85%。因此,城市应是地震防灾的重点地区。针对地震灾害的损失不可避免性;广泛的社会性;“一灾引起多灾”的综合性;复杂的多因子性等主要特点,防御及减轻城市震灾的主要对策应是:做好地震区划和城市地震烈度小区划,开展城市震灾预测与防灾规划,提高短、临地震预报水平,加强城市预报的管理与决策;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减少和控制灾害隐患;提高全民族的防灾意识;震后迅速抢险救灾;充分发挥政府在减灾中的职能等。  相似文献   

15.
谢俊奇 《地球》2011,(2):31-32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目前只有18亿亩耕地。仅仅能够满足粮食安全的基本需求,未来还要建设宜居城市。需要大量生态用地。可以说,今后的城市发展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靠侵占耕地和其他生态用地来维持快速扩张。  相似文献   

16.
全国尺度的城市建筑地震风险评估对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和城市统计年鉴等给出的宏观指标建立城市建筑数据库,通过GEAR1方法(Global earthquake activity rate model 1)和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出具体场地的地面运动强度,通过地面坡度与剪切波速的对应关系确定的场地类别来考虑地震动输入,采用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建立建筑分析模型,通过地震经济损失风险指标和建筑严重破坏和倒塌风险作为风险评价指标,给出中国大陆主要城市建筑地震风险分布图。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基于可公开获取的数据预测全国不同城市的建筑震害风险;根据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出的地面强度,地震经济损失高风险区主要是设防加速度0.3g以上地区;考虑城市人口、GDP因素后,中、东部城市因人口和财富密度较高,建筑地震风险增加明显;不同地震动选波对经济损失风险影响较小,而对倒塌风险影响较大。本文分析方法可以为城市建筑地震风险分析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从韧性城市的概念和其主要研究领域两个方面来梳理其国内外研究进展,发现国外已形成社区韧性、城市网络韧性、城市灾害恢复力和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四个研究方面.而国内研究因起步晚,其研究深度和国外相比差距显著,基本处于概念及综述研究阶段。整体来看,韧性城市研究在区域宏观层面已初见成效,在城市中观和微观层面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在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启示下,将用于复杂地理空间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地理模拟系统(GSS)理论引入城市公共安全应急领域,研究了大范围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模拟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基于第二代地理模拟系统—多智能体系统(MA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模型框架,完成应急响应多智能模型体系架构、应急智能体个体结构、应急环境描述方法、多智能体模拟环境工作原理和多智能体模型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了模拟系统平台原型.采集北京市原城八区基础地理数据为实验数据,以假想的突发事件为背景进行了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的复杂过程模拟实验,验证了运用地理模拟系统的空间动态建模方法构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的可操作性和技术体系的可行性.文章认为:复杂系统理论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可以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的复杂动态过程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复杂系统动态仿真方法和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构建的方法论和技术支持,基于多智能体和GIS的应急响应模型是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研究的关键技术,在实际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模拟时,基于Repast和Geotools实现多智能体系统与GIS系统的紧密集成,基于JTS实现空间数据分析,以及基于Terracotta集群技术解决大运算量数据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金磊 《华南地震》1999,19(3):79-84
探索城市的综合减灾能力从而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所有城市建设科技工作者及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取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城市灾害现象、致灾因子、城市综合减灾等进行分析,并对21世纪的中国城市综合减灾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所有城市无论大小,都涉及到安全、地方经济、能源与配水系统、各种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及环境等问题。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运转情况,就可为评估诸如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或人为造成的恐怖事件的易损性提供更好的方法。为了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实施长期城市计划和危险性评估方法,而不是依赖于无效的决策。这些方法必须是以对城市环境中许多复杂的变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正确评估为基础的。当灾害袭击一座城市时,其后果是复杂的,且影响很大。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它们成为划分相互依存以便有效发挥作用的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