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勇勇  吴普特  赵西宁 《中国沙漠》2015,35(5):1217-1225
为指导垄沟灌溉技术参数的合理设计,利用验证的HYDRUS-2D模型模拟不同土壤物理性质、耕作技术参数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的垄沟灌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采用空间矩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因素对入渗湿润体特征量及椭圆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矩分析垄沟灌溉入渗湿润体呈扁平椭圆状;初始含水量对湿润体特征量的影响较其它因素小;垄沟灌溉宜在质地重的土壤条件下应用;随沟底宽度和灌溉水深增大,椭圆面积亦增大,椭圆长短轴差异明显,显著加大水平侧渗距离,砂壤土宜窄沟种植,黏壤土宜宽沟灌溉种植,较高的灌溉水深可增加侧渗,有利于提高灌水均匀度。空间矩分析为研究土壤水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一种强有力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紫色土坡面水流跌坑形态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跌坑的形成是坡面侵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细沟开始出现的临界形态,跌坑的贯穿标志着细沟的形成。本研究采用模拟降雨与微地形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不同雨强下紫色土坡面跌坑的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分布。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初期紫色土坡面水流跌坑边界模糊,横断面上跌坑基本在相同水平线上,与紫色土颗粒组成较粗有关;1.83~2.33 mm/min的雨强下,顺坡跌坑平均间距变化于8.2~9.4 mm之间,跌坑深度顺坡分布呈现较大的波动性,平均深度介于1.4~1.8 cm,总体上随雨强呈增大趋势;横断面上跌坑宽度变化相对较大,平均宽度介于9.4~16.3 cm,随雨强变化趋势不明显;跌坑水平间距除边界外相对稳定,地势低洼处优先形成跌坑,但也并非尽然;基于运动波理论分析认为,紫色土坡面跌坑的连续分布是坡面流运动波的能量周期性波动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3.
将基于样本调查数据的群落—地形因子回归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昆虫属性空间格局预测结合,是昆虫-地形关系定量研究的新途径.通用可加性模型(GAM)的非参数属性使之具有对不同数据类型的广泛适应性,成为这种“回归分析+空间预测”途经的有效手段.不同程度上依赖于数字高程模型的环境空间数据集是实现空间预测的必要条件.我们利用广义可加模型方法,定量分析了3种不同生态种蝗虫与地形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种不同生态种的蝗虫具有不同的模型结构、模拟效果以及结果的稳定性,反映了所受地形因子影响的差异.(2)蝗虫的广布种与地形因子关系最弱,局部地形的变化仅对其密度变化有影响;常见种受地形因子的影响明显高于广布种,同时受大尺度的海拔与微地形的剖面曲率影响;稀有种分布格局对地形条件的选择性最强,同时受限于海拔、坡度和坡向.(3)模拟结果对常见种以及稀有种的模拟全部有效;对广布种的预测基本失败.(4)模型预测变量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决定了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非线性关系体现了蝗虫密度-地形指标的不确定性,除模型解释的变化外,其他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以及随机因素也影响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滇中不同植被恢复策略下土壤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按树林、荒坡灌草丛、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常绿阔叶林5种不同植物群落恢复措施下,土壤入渗性及其相关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大小顺序为:次生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荒坡灌草丛>云南松林>桉树林,其值分别为0.64、0.52、0.52、0.20、0.14 mm/min;到达稳渗率的时间为云南松林和桉树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符合Horton入渗模型.在不同的植物群落恢复下,随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的升高,土壤容重下降,总孔隙度及有机质含量递增;土壤入渗与土壤容重成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及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在滇中地区以植物群落结构恢复为主要手段而间接的改善土壤性质,进而改变土壤入渗的影响因子,这样才能达到水源涵养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5.
北京山区由于山坡陡峻、构造发育、岩体破碎,加上气候条件,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较为频繁.密云县是北京山区泥石流高发区,冯家峪镇则是密云县泥石流发生最多的区域.密云县冯家峪镇西白莲峪历史上发生多次泥石流,其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泥石流堆积形态多样,大烂碴沟泥石流堆积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泥石流堆积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以期丰富北京山区泥石流基础资料,同时对完善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危险区区划有所裨益.在收集当地泥石流发生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详细的调查了西白莲峪大烂碴沟的自然地理状况和泥石流堆积物的特点.大烂碴沟上游沟谷剖面呈"V"形,切割明显,地形坡度一般在32.以上,而下游沟谷剖面呈"U"形.从泥石流形成的年代和冲刷痕迹推测,"U"形沟谷为泥石流冲刷形成.整个流域成扇形,泥石流形成区面积为0.58 km2,流通区面积为0.09 km2.大烂碴沟流通区沟道极短,这样,形成区汇集洪水到达流通区后,严重冲刷沟谷坡脚,破坏基岩的稳定性,造成两岸岩石滑坡、崩塌和沟床岩石的整体性搬运,从而形成泥石流.流域出口处有泥石流扇形堆积体,砾石含量较多.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结合的方法对大烂碴沟泥石流的堆积物特点进行研究,具体如下:(1)地貌特征:采用野外量测与填图的方法,主要调查堆积扇的部位及其地形、沟道比降与宽度,堆积物外部形态等.(2)结构组成:主要有颗粒级配、岩性组成、砾石排列与分选性、堆积物的结构与构造特征,以及粒态、擦痕、砾石包裹情况,大漂砾粒径、堆积位置与排列等颗粒特征.砾石的调查通过在沟道内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砾石进行abc长度和倾向调查.以上参数通过现场观测、测量取得.选定泥石流堆积区典型部位Ⅰ和Ⅲ,通过挖圆形探坑,取出全部颗粒.将颗粒直径大于10 mm的大颗粒筛出,称重,将剩余颗粒1 kg左右带回实验室分析.粒度分析的主要方法为:平均粒径比中值能更正确地反映碎屑颗粒的集中趋势,按福克和沃德的平均粒径的表达式Mx:φ16 φ50 φ80/3判别碎屑颗粒的集中趋势;采用由福克和沃德提出的标准偏差σ=φ84-φ16/4 φ95-φ5/6.6判别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采用福,克和沃德的偏度公式:SK1=φ16 φ84 2φ50/2(φ84-φ16) φ5 φ95-2φ50/2(φ95-φ5)判别粒度分布的不对称程度;峰度是用来衡量粒度频率曲线尖锐程度的,也就是度量粒皮分布的中部与两尾端的展形之比,采用福克和沃德提'出的峰度公式KG=φ95-φ5 φ80/2.44(φ75-φ25)判别.在查阅历史资料和堆积物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大烂碴沟泥石流堆积扇的发育和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泥石流堆积扇的形成受到初次水石流和二次粘性泥石流两种泥石流形成过程的影响,水石流形成堆积扇主体,粘性泥石流则起到显著改变堆积扇形态特征的作用.大烂碴沟泥石流堆积扇的演变过程和特征明显受到大烂碴主沟和西白莲峪主沟水流的影响.从外部特征来看,堆积扇可以分为Ⅰ,Ⅱ,Ⅲ和Ⅳ四个区,其中Ⅰ,Ⅱ,Ⅲ区表现为二次泥石流堆积特征,Ⅳ区表现为初次泥石流堆积特征.两次泥石流形成过程中固体物质的运动方式、搬运距离和侵蚀强度不同,其堆积扇在不同分区的沙砾粒径、排列方向和圆度也反映出两次泥石流的形成特征.该研究结果对今后进一步探讨北京山区泥石流形成机理和运动过程以及为北京山区泥石流防治制定有效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01001土壤风蚀的137Cs示踪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严 平 2001-1~2003-12   40001002 辽河三角洲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空间调控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李秀珍 2001-1~2003-12   40001003 从黄河冲积扇淤积量反演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土壤侵蚀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谭利华 2001-1~2003-12   40001004 大陆型冰缘带岩石冷生风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朱立平 2001-1~2003-12   40001005 近地表风沙与风速廓线的互馈机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治宝 2001-1~2003-12   40001006 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南京大学徐逸伦 2001-1~2003-12   40001007 中国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与区域管治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 南京大学张京祥 2001-1~2003-12   40001008 土壤空间变异与景观模型支持下的土壤遥感解译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史 舟 2001-1~2003-12   40001009 西部膨润土资源的物化性质及其应用专属性评价研究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马北雁 2001-1~2003-12   40001010 旱后复水及根源信号ABA对小麦根系水力传导度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秧秧 2001-1~2003-12   40001011 南极地衣的生物风化作用及其土壤发生学意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陈 杰 2001-1~2002-12   40001012 土壤中无机纳米微粒的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吴景贵 2001-1~2003-12   40001013 铜污染土壤超积累植物修复的络合强化机制及环境风险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吴龙华 2001-1~2003-12   40001014 土壤侵蚀水力学机理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张光辉 2001-1~2003-12   40001015 极化和干涉雷达数据反演积雪参数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李 震 2001-1~2003-12   40001016 海洋油气藏烃类渗漏形成表面油膜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黄晓霞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01017多种类型大型空间数据库集成方法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朱 庆 2001-1~2003-12   40001018 基于三角网的整体影像匹配与三维表面重建方法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江万寿 2001-1~2003-12   40001019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名注记自动化和智能化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樊 红 2001-1~2003-12   40001020 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铁循环的环境磁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张卫国 2001-1~2003-12   40001021 氮/水输入-产量-淋失量响应及氮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国梁 2001-1~2003-12   40001022 湖泊环境对西南季风气候响应的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彭金兰 2001-1~2003-12   40001023 中国酸雨区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超标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陶福禄 2001-1~2003-12   40031010 典型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 北京大学陶 澍 2001-1~2003-12   40061001 喀斯特流域结构与枯水径流特征分析 贵州师范大学梁 虹 2001-1~2003-12   40061002 云南西部城镇密集区城市化特征、机制与调控入示范 昆明理工大学吴启焰 2001-1~2003-12   40061003 海南砖红壤稀土元素背景值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海南师范大学毕 华 2001-1~2003-12   40061004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田土壤肥力退化机理及培肥措施研究 西藏农牧学院蔡晓布 2001-1~2003-12   40061005 稀土尾矿百喜草植生复育后期退化主因、对策和机理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董闻达 2001-1~2003-12   40061006 云南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与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 云南大学杨子生 2001-1~2003-12   40061007 大开发驱动下宁南山区生态重建的环境图谱研究 宁夏大学隋玉柱 2001-1~2003-12   40061008 滇西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位研究 云南大学杨桂华 2001-1~2003-12   40071001 青藏高原半混合型湖沉积过程与湖泊环境纹泥记录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世杰 2001-1~2003-12   40071002 山地效应温度空间分异及其对植被景观作用机理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江 源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03《竺可桢全集》的编纂及竺老科学创新轨迹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樊洪业 2001-1~2003-12   40071004 干旱区生态用水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贾宝全 2001-1~2003-12   40071005 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环境脆弱程度的比较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延军平 2001-1~2003-12   40071006 渭河流域全新世短尺度气候水文事件高分辨率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黄春长 2001-1~2003-12   40071007 高寒草甸地区陆面过程耦合模式及观测研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姚德良 2001-1~2003-12   40071008 地下水对地表过程的作用及其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于 强 2001-1~2003-12   40071009 荒漠绿洲边缘区植被变化与主要水文过程的关系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赵成义 2001-1~2003-12   40071010 泥石流应力本构关系现场试验研究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王裕宜 2001-1~2003-12   40071011 华南热带内陆晚第四纪环境变迁南北向大断面研究 广州地理研究所黄镇国 2001-1~2003-12   40071012 沙丘背风坡交错层理与形态和不同尺度气流之间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哈 斯 2001-1~2003-12   40071013 长江河口涨潮槽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的定量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沈焕庭 2001-1~2003-12   40071014 波浪潮汐共同作用下岸滩演变预测技术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包四林 2001-1~2003-12   40071015 云南拱王山与台湾高山末次冰期冰川与季风演化特征研究 北京大学崔之久 2001-1~2003-12   40071016 黄河壶口瀑布-小浪底水库段河流地貌变异模型 北京大学李有利 2001-1~2003-12   40071017 喀斯特双生态环境系统相耦特性与洞穴景观稳定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宋林华 2001-1~2003-12   40071018 荒漠起尘风洞模拟与近地层粉尘流结构观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连友 2001-1~2003-12   40071019 浅水湖泊水动力过程对底泥和悬浮物作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 2001-1~2003-12   40071020 滴灌条件下农田水分循环过程及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康跃虎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21冻土场地的地震动特性研究 哈尔滨建筑大学徐学燕 2001-1~2003-12   40071022 冰雪无线电回波信号特征分析及其冰川学意义 中国极地研究所孙 波 2001-1~2003-12   40071023 西南季风区温冰川冰雪现代过程研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何元庆 2001-1~2003-12   40071024 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甲烷记录的恢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徐柏青 2001-1~2003-12   40071025 北极地区某些区域雪冰及气溶胶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孙俊英 2001-1~2003-12   40071026 中国地区产业竞争力研究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费洪平 2001-1~2003-12   40071027 集中投资地区土地系统生态安全决策评价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许 刚 2001-1~2003-12   40071028 微机产业的柔性生产综合体及其地方创新网络研究 北京大学王缉慈 2001-1~2003-12   40071029 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互作用下中国农村工业集聚区研究 河南大学苗长虹 2001-1~2003-12   40071030 住宅区位选择与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异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文忠 2001-1~2003-12   40071031 河西走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及其反馈过程研究 兰州大学王乃昂 2001-1~2003-12   40071032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西安城市群为例 西安外国语学院王兴中 2001-1~2003-12   40071033 东北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与都市区划界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修春亮 2001-1~2003-12   40071034 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研究--以广州为例 中山大学阎小培 2001-1~2003-12   40071035 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的分形结构及其演化机制 信阳师范学院陈彦光 2001-1~2003-12   40071036 内蒙古东部天然樟子松林空间格局形成的驱动力分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效科 2001-1~2003-12   40071037 区域发展中的双核结构模式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陆玉麒 2001-1~2003-12   40071038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北京大学韩茂莉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39坝上农业可持续发展机理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马 礼 2001-1~2003-12   40071040 2000年来长江上游森林分布变迁与水土流失综合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蓝 勇 2001-1~2003-12   40071041 城市景观生态优化的空间途径及其实践研究 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贵才 2001-1~2003-12   40071042 夕阳产业地域的形成、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东北为例 北京大学李国平 2001-1~2003-12   40071043 流域土壤和水资源研究模型的集成和系统化及其应用 南京师范大学曾志远 2001-1~2003-12   40071044 江西鹰潭小流域景观生态水文过程监测和模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 斌 2001-1~2003-12   40071045 煤矿区重构土壤特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改良对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胡振琪 2001-1~2003-12   40071046 酸沉降下红壤中养分离子加速淋失过程的电化学法原位示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蒋 新 2001-1~2003-12   40071047 利用抑氨膜降低稻田中氮素损失的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尹 斌 2001-1~2003-12   40071048 几种土壤中胶膜的物质组成、性质及元素形态与转化 华中农业大学刘 凡 2001-1~2003-12   40071049 两相反应:腐殖酸-金属离子反应机理的新探索 西南农业大学魏世强 2001-1~2003-12   40071050 丛枝菌根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李晓林 2001-1~2003-12   40071051 多养分肥料与土壤的反应机理及对养分形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健民 2001-1~2003-12   40071052 腐殖质对土壤固钾和释钾作用的影响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梁成华 2001-1~2003-12   40071053 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特征参数稳定性和尺度转换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侯彦林 2001-1~2003-12   40071054 坡地景观草灌细根稳定土壤结构的空间格局与减沙效应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 勇 2001-1~2003-12   40071055 土壤有机质变化对红壤可蚀性的影响及其规划应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 2001-1~2003-12   40071056 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灾害预警体系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丁国栋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57浑水入渗禁锢土壤空气压力减渗效应及机理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援农 2001-1~2003-12   40071058 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粉莉 2001-1~2003-12   40071059 Cs和Be复合示踪研究坡耕地侵蚀产沙时空分布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明义 2001-1~2003-12   40071060 星载雷达对华南土地利用变化的快速监测研究 广州地理研究所黎 夏 2001-1~2003-12   40071061 卫星数字图像自动解译中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 北京大学秦其明 2001-1~2003-12   40071062 SRTM干涉测量的植被效应与散射机理分析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王 超 2001-1~2003-12   40071063 基于环境因素的沿岸水域叶绿素遥感探测研究 中山大学陈晓翔 2001-1~2003-12   40071064 基于GIS的现代黄土地貌演化过程动态仿真研究 北京大学邬 伦 2001-1~2003-12   40071065 数字地球空间数据模型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杨崇俊 2001-1~2003-12   40071066 基于GIS的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曾永年 2001-1~2003-12   40071067 “数字地球”空间数学基础若干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胡 鹏 2001-1~2003-12   40071068 GIS中图象数据位置不确定性理论问题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杜道生 2001-1~2003-12   40071069 地理空间图元语义关系模型与空间推理图式符号系统研究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鲁学军 2001-1~2003-12   40071070 海洋测深网平差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刘雁春 2001-1~2003-12   40071071 地球空间多维信息的表达图形学基础框架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杜清运 2001-1~2003-12   40071072 北方沼泽湿地中汞和甲基汞的环境过程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王起超 2001-1~2003-12   40071073 难降解有机有毒污染物在水/沉积物/生物体系中的转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子健 2001-1~2003-12   40071074 珠江三角洲水产养殖水体的物质平衡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中山大学温琰茂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75砷污染土地的植物修复过程与机理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陈同斌 2001-1~2003-12   40071076 无磷洗涤剂对太湖富营养化影响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黄文钰 2001-1~2003-12   40071077 黄土区大型露天采煤废弃地生境再造与群落重组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白中科 2001-1~2003-12   40071078 环境技术孵化与转移的空间演化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永龙 2001-1~2003-12   40071079 水稻植株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规律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蔡祖聪 2001-1~2003-12   40071080 切沟侵蚀的危害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伍永秋 2001-1~2003-12   40071081 公元1600年以来贺兰山树轮气候记录及东亚季风演变 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刘 禹 2001-1~2003-12   40071082 华南过渡热带埋藏古木群与历史时期气候突变事件 北京大学崔海亭 2001-1~2003-12   40071083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和洪涝事件序列环境考古研究 南京大学朱 诚 2001-1~2003-12   40071084 东亚热带孢粉纪录与南海环境变迁相关关系的高分辨研究 中山大学郑 卓 2001-1~2003-12   40071085 热带中国陆地生态系统C贮量及其历史变化格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韩兴国 2001-1~2003-12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选取3个不同地下水埋深区域(地下水埋深分别为3 m、7.3 m、13.7 m)取样并测定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对于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下水埋深处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均先减小后增大,盐分的变化相对比较复杂;砂土最大毛细上升高度大约为1.8 m;黏土层具有聚水积盐的作用,其分布处含水率和含盐量都比较大;灌溉水影响深度为1.2 m。研究结果充分考虑了地下水埋深在土壤水盐分布中起的重要作用,在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建立合理的灌溉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利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准确估算内陆河流域蒸散发与农业灌溉效率,对研究内陆河流域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的SEBAL模型,对2017—2018年疏勒河流域蒸散量进行定量估算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并结合降水量与净灌溉水量数据,对疏勒河流域昌马灌区的年内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 疏勒河流域2017—2018年日均ET呈单峰变化趋势,最大值为6月的5. 03 mm·d–1,最小值为12月的0. 55 mm·d–1,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2) 疏勒河流域四季ET差异显著,夏季ET达到最高的201. 83 mm,春秋次之,冬季最低为53. 92 mm;ET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流域上游ET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3) 昌马灌区各灌溉时段不同的灌溉水量造成了各灌季蒸散量的差异,灌区ET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与东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灌区边缘。(4) 昌马灌区年内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春灌、夏灌、秋灌和冬灌分别为0. 76、0. 71、0. 69和0. 55,年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 67。  相似文献   

9.
陶瓷杯与蒸渗仪测定硝态氮和氨态氮淋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硝态氮(NO3--N)和氨态氮(NH4+-N)淋溶量测定方法因草本植物和土壤类型不同而异。试验采用陶瓷杯(ceramic suction cups)和蒸渗仪(lysimeters)分别测定草地土壤NO3--N和NH4+-N淋溶量。蒸渗仪直径为50 cm和深度为70 cm,土壤类型分别为新西兰Gorge silt loam、Mataura sandy loam和Lismore stony silt loam,重复4次。陶瓷杯水平插入蒸渗仪不锈钢筒,陶瓷杯插孔中心离不锈钢筒底部距离分别为35 cm(上陶瓷杯)和60 cm(下陶瓷杯)。在试验前,喷灌72 h冲洗蒸渗仪土壤溶液,使淋溶液NO3--N浓度接近0 mg·L-1,然后1次性施加250 kg N·hm-2尿素溶解液,用喷灌系统喷灌蒸渗仪,每周喷灌1次,喷灌系统误差使Gorge、Mataura和Lismore土壤喷灌强度分别为15.0、19.0和18.7 mm·h-1,1次喷灌持续时间为3 h。在Gorge和Lismore土壤,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量差异显著。在Gorge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64、68和54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0.43、0.49和0.43 kg N·hm-2;在Mataura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57、68和62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0.51、0.37和0.23 kg N·hm-2;在Lismore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61、103和99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1.70、2.24和2.04 kg N·hm-2。在结构发育良好的Gorge和Lismore土壤,陶瓷杯不适合测定NO3--N淋溶量,但适合应用于砂土质地和发育不完善Mataura土壤。NH4+-N淋溶累计量占NO3--N淋溶累计量的0.37%~2.93%,在测定和计算氮淋溶时,NH4+-N淋溶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0.
孙程鹏  赵文智 《中国沙漠》2021,41(6):148-156
绿洲是由农田、林地、沙荒地、湖泊和湿地等多种景观组成的镶嵌体,农田、林地、沙荒地是该镶嵌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探究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入渗特征对深入了解绿洲内部水循环和水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农田、防护林地和沙荒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及入渗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差异显著,较沙荒地,防护林地和农田0—40 cm土层土壤黏粉粒含量分别增加了100.25%和285.23%,土地利用对干密度和总孔隙度影响较小,仅防护林地表层(0—10 cm)干密度减小(1.37±0.12 g·cm-3)、总孔隙度增大(48.22%±4.56%);(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性能存在显著差异,与沙荒地相比,农田和防护林地土壤初始入渗率分别减小了75.49%和37.05%,饱和导水率分别减小了80.04%和42.02%;(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水流模式,防护林地和农田土壤水流入渗非均匀性显著高于沙荒地,其优先流比分别是沙荒地土壤的3.84倍和5.46倍;(4)土壤初始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与黏粉粒含量显著负相关,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与黏粉粒含量和总孔隙度显著正相关,土壤入渗性能和水流模式均受土壤质地的影响,表明土壤质地是土地利用对土壤入渗影响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1.
Furrow irrigation with film-mulched agricultural beds is being promoted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because it im-proves water utilization. Two-dimensional infiltration patterns under film-mulched furrows can provide guidelines and criteria for irrigation design and operation. Our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soil water dynamics during ponding irrigation infiltration of mulched furrows in a cross-sectional ridge-furrow configuration, us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mathematical simulations. Six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with two soil types (silt loam and sandy loam), were investigated to monitor the wetting patterns and soil water distribution in a cuboid soil chamber. Irrigation of mulched furrows clearly increased water lateral infiltration on ridge shoulders and ridges, due to enhancement of capillary driving force. Increases to both initial soil water content (SWC) and irrigation water level resulted in increased wetted soil volume. Empirical regression equations accurately estimated the wetted lateral distance (Rl) and downward distance (Rd) with elapsed time in a variably wetted soil medium. Optimization of model parameters followed by the Inverse approach resulted in satisfactory agreement between observed and predicted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and SWC. On the basis of model calibration, HYDRUS-2D model can accurately simulate two-dimensional soil water dynamics under irrigation of mulched furrow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etting patterns between unmulched and mulched furrow irrigation using HYDRUS-2D simulation. The Rd under the mulched furrows was 32.14% less than the unmulched furrows. Therefore, film-mulched furrows are recommended in a furrow irrig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2.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探究干旱灾害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明晰灌溉水平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27个省份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测算农业技术效率,探讨农业技术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干旱灾害、灌溉水平与农业技术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业技术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1.09%,技术效率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西北和华北农业技术效率较低,华东和华中技术效率较高。干旱灾害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灌溉水平有利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当灌溉水平超过38.88%的门槛值时,会缓解干旱灾害对农业技术效率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涡动相关系统测定新疆石河子棉区覆膜滴灌棉田的CO2通量,分析2010年棉花各生育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日变化特征,并将[NEE]拆分为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呼吸(Reco),分析三者的生长季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播种期和苗期,棉田白天和夜间的NEE变化幅度都较小;其他生育期NEE白天呈‘V’形变化,夜间为正值且变化小。NEE的日变化主要受太阳总辐射影响。GEP、Reco和NEE的生长季变化趋势与叶面积指数变化相对一致,最大日累积量均出现在花铃期,分别为11.8,8.0和-6.2 g C·m-2·d-1。播种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的日平均[NEE]分别为2.6,1.6,-1.2,-2.8和0.5 g C·m-2·d-1。整个生长季棉田NEE累积量为-122.2 g C·m-2,表现为碳汇。由偏相关分析可得,GEP,Reco和NEE的生长季变化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其次为饱和水汽压差,再次为太阳总辐射和土壤温度,结果表明气温是影响棉田GEP,Reco和NEE生长季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气温对棉田GEP,Reco和净碳吸收起促进作用,而饱和水汽压差对其起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涌流灌溉作为一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非常适用于水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对辽宁西部半干旱褐土区的涌流畦灌进行的试验研究,在应用YSM畦灌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简便易解的涌流畦灌模型并通过模型仿真对灌水质量进行评价,得到藻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5.
降雨、灌溉入渗和潜水蒸发在卫宁平原地下水循环中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评价卫宁平原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和蒸发量,通过设立中卫、中宁两个包气带原位试验点,观测期为2013年6月~2013年11月和2014年4月~2014年10月,获取了两个试验点不同埋深处的土壤水负压、温度、岩性及水分运移参数,并采用定位通量法计算试验点的地表蒸散发、入渗量和潜水面蒸发、入渗量。结果显示:在包气带岩性相同、灌溉期相同(7~10月)、总灌溉量相近条件下,作物的灌溉模式决定了灌溉对潜水的补给强度:玉米少次大量(150 mm·次-1)灌溉对潜水的补给量为373.65 mm,远远大于茄子多次小量(50 mm·次-1)的灌溉模式下的152.3 mm;而在包气带岩性相同、种植作物相同、灌溉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同时期潜水面净补给强度相近:中宁试验点2013年7~10月份潜水面净通量为32.88 mm,2014年同期为57.42 mm。在降雨情况或灌溉量较小(50 mm)的情况下,植被的生长会阻碍水分在包气带中的下渗;在灌溉量较大(100 mm和150 mm)的情况下,植被的生长会促进包气带水分的下渗。  相似文献   

16.
黑河额济纳绿洲灌溉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绿洲来水条件、绿洲演变过程及绿洲灌溉方式研究后认为, 额济纳天然绿洲灌溉应结合水源条件、地形条件及绿洲分布情况, 宜以埂坝灌溉和浸润灌溉方式为主, 沟灌、畦灌等多种灌溉方式并举的绿洲灌溉模式, 并对进入额济纳绿洲的来水进行了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