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藏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是目前西藏地区最大的层状沉积型铅锌多金属矿床。该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独特,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本文从含矿建造、断裂构造、岩浆岩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分析入手,分析研究了矿体特征、矿石组构特征及围岩蚀变,揭示了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晚古生代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和喜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两期成矿作用,是典型的海底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形成的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铜、金多金属矿床主要由两个主要成矿系列-与海西期喷流(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和燕山期中本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成矿系列构成。文章综合分析成矿带形成的地球动力学及地球化学背景,以阐明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3.
陈连红 《矿产与地质》2007,21(3):257-261
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位于秦岭泥盆系多金属成矿带中的柞水-山阳成矿区西部,是一个受多级断陷盆地控制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矿床,而这种矿床的成矿条件非常有利于铜的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根据矿床成矿元素分带特征,结合电阻率异常预测,矿床北部具有寻找大型-超大型铜矿体的远景.  相似文献   

4.
牛佳  郑义  周永章  郭晓昱 《岩石学报》2017,33(3):753-766
盘龙铅锌矿是近年来在钦杭成矿带南段新发现的大型铅锌矿床,位于广西大瑶山西侧,属于桂中坳陷带与大瑶山隆起的结合部位。它的容矿围岩为泥盆纪上伦组白云岩。成矿过程可分为三个成矿期:1)原生沉积期,以星散状构造、似层状-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胶状-变胶状构造、草莓状构造、揉皱构造等矿石组构特征为代表;2)活化改造期,成矿元素重新活化富集形成网脉状构造、假角砾状构造、环带构造、晶洞构造、小球状构造、交代结构、压力结构等;3)地表氧化期,原生的硫化物在地表被氧化。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原生沉积期和活化改造期重晶石内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包裹体岩相学分析显示,两个期次的流体包裹体类型均比较简单,主要为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原生沉积期均一温度范围110.0~234.3℃(平均值为147℃),盐度介于0.33%~15.57%NaCleqv之间(均值为7.09%Nacleqv)。活化改造期均一温度稍低于原生沉积期,但盐度却明显高于前者,均一温度范围107.9~179.5℃(平均值为139℃),盐度范围1.81%~21.24%NaCleqv(均值为10.90%Nacleqv)。拉曼分析测试显示,两个成矿期次流体包裹体气相组分主要为H_2O。原生沉积期和活化改造期成矿流体均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和贫CO_2的特征。结合重晶石矿物的产出状态,原生沉积期流体特征与SEDEX型矿床流体特征相吻合,而对其改造的后期流体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或者SEDEX型矿床流体特征相符。联系到区域演化历史及海底热水的幕式喷发特征,本研究认为,盘龙铅锌矿是典型的古生代热水喷流沉积叠加后期改造成矿的复合"二阶段成矿作用"的结果,对古生代地层中SEDEX型矿床的改造动力来源于后期浅成低温热液活动,也可能是晚期的又一次热水喷流活动。  相似文献   

5.
凤太矿田铜矿找矿潜力分析及靶区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层控矿床理论指导下,凤太矿田铅锌矿探明计量骤增。据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理论,凤太矿田具备热水喷流沉积型铜矿的成矿环境和条件,有较大找矿潜力,铅硐山-苇子坪多金属成矿带东段苇子坪地区为优选靶区。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成因,选取金属硫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进行矿物学分析研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为该矿床成因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火山沉积热液期和中温热液硫化物期,并进一步细分为热水沉积-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碳酸盐阶段、铜铅锌-硫化物阶段和闪锌矿-碳酸盐阶段等五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标型特征表明其分别具有火山喷流沉积、火山热液改造和岩浆热液等不同成因。该矿床经历了早期火山喷流沉积,形成火山沉积(热液)矿化;中期受较大范围的火山热液充填交代;后期中酸性岩浆侵入引起的中温岩浆热液矿化,沿着断裂构造上侵,在前期矿化体中叠加成矿。  相似文献   

7.
贵州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型矿床沉积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中国南方地区早寒武世广泛分布着一套黑色岩系型矿床,其矿物组成和沉积地球化学都表现出明显的热水沉积特征,该黑色岩系沉积构造方面的研究却很少。通过对贵州寒武系底部3个不同黑色岩系型矿带Ni-Mo多金属成矿带、V成矿带、重晶石成矿带的宏观和微观构造的研究,总结了其沉积构造特征,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类喷溢和喷流过程形成的沉积构造、气-水热液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胶体及生物化学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等沉积构造和沉积构造序列,分析了不同成矿带之间的沉积构造异同,这对该类型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柞水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岩、矿石稀土总量变化较大,稀土分配模式总体均为右倾型,富集轻稀土,重稀土分异不明显,重晶石脉、矿石皆呈负铈异常,铈亏损这一特征反映了成矿过程中的海底热水溶液作用。该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且以重硫为主,主矿体含矿溶液总硫值与泥盆纪海水基本一致,反映硫源来自半封闭还原条件的泥盆纪海水。铅同位素分析表明矿床铅来源主要为深源,与海底火山活动存在一定关系。已有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和研究分析表明该矿床形成于中泥盆世,成矿作用与热水沉积成岩作用同时发生,相关证据也证明热水沉积作用是主要的成矿方式。研究认为,该矿床属热水喷流沉积成因,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可以分为海底喷气沉积成矿和改造成矿期两个成矿期,前者是本矿床最主要的成矿期,形成了热水沉积岩(重晶石岩、硅质岩等)以及细粒金属矿物,建立了成矿模式。结合区内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5条找矿标志,并通过资料研究分析,从矿区外围找矿和新区找矿两个方面进行找矿预测,指出了8片预测靶区。这为深化认识柞水-山阳沉积盆地内成矿机理和指导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铜陵地区赋存于石炭系地层底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因模型;该类型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石炭纪海底热水活动有关,属喷流-沉积型(SEDEX)块状硫化物矿床;下伏古生代地层是重要的成矿金属源区,海水硫酸盐是硫化物成矿的主要硫源。成矿热流体循环的动力学数值模拟揭示。该类型矿床底盘岩石中的流体活动和热影响范围主要局限在主排泄通道两侧较小的区域内;温度场和流场决定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底盘岩石中的蚀变和矿化强度不如以火山岩为容矿岩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伴随强大深部热流的张性同生断裂是控制喷流一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因素。海西期扬子板块北缘的张性构造体制为该时期喷流一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造山带东段西成矿田内发育一系列泥盆纪的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床,甘肃徽县洛坝铅锌矿床就是其中的代表型矿床之一。它产于中泥盆统安家岔组焦沟层上部,矿体分布受洛坝背斜和南、北两翼断裂控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石主要为纹层状、层状、浸染状、块状构造。经过详细的显微构造和SEM扫描电镜分析,鉴定出与喷流沉积有关的通道构造、淬火构造等。矿床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矿床赋矿围岩的Ba、As、Sb、B、Ag、Hg等喷流沉积指示元素值均较高,且两者均具有LREE相对富集、明显的Eu正异常和中等Ce正异常特征,对比表明,成矿流体中的REE主要继承赋矿围岩(硅质岩)。矿床包裹体及硫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温度为168~350℃,以中、高温为主;早期矿化硫化物的δ34S值(平均9.8‰)明显大于晚期矿化硫化物的δ34S值(平均5.6‰),说明后期改造作用中有地层硫的参与。综合研究表明,该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后期又受到海西期-印支期的叠加改造,并确定该矿床为秦岭后造山期板内伸展热水喷流的产物,最后建立了洛坝铅锌矿床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东昆仑成矿带典型矿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综述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肯德可克、驼路沟、督冷沟和大场等典型矿床的剖析,详细论述了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海相火山喷气沉积叠加后期改造型钴(金)矿、块状硫化物型铜钴矿和造山型金矿的成矿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并结合区域成矿模式、找矿模型和各类矿产、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出8个成矿远景区,13个找矿靶区。同时指出东昆仑各成矿带的成(找)矿潜力由大到小的依次排序为:昆南成矿带≈阿尼玛卿-北巴颜喀拉成矿带>昆北成矿带>>昆中成矿带。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发育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主元素为Cu、Mo、Pb、Zn,大部分矿床伴生Au、Ag。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体共生于同一个矿区之中,是这类矿床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是印支期的中酸性小岩体,它们具有浅成_超浅成和高侵位等特点。斑岩-矽卡岩矿床的成岩年龄和成矿年龄一致,形成于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它们是东昆仑造山带晚碰撞造山阶段壳-幔作用(幔源岩浆底侵-岩浆混合)的产物,与东昆仑地区这一时期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热液脉状多金属矿床,以及造山型金矿床共同构成了一个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3.
仇银江  张元厚 《世界地质》2015,34(3):624-638
天山造山带东段的东天山成矿带是中国重要成矿带之一。笔者分析了东天山成矿带的大地构造演化、成矿作用及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重点分析了卡拉塔格、阿奇山等VMS型Cu-Zn、土屋—延东斑岩型Cu-Mo(Au)、玉海斑岩型Cu-Mo(Au)、白鑫滩Cu-Ni硫化物等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结合石英滩金矿、康古尔金矿、康南金矿(点)、三岔口斑岩型铜钼矿、黄山东Cu-Ni矿等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以及这些矿床与康古尔构造带时空演化间的耦合关系,认为应重新审视土屋—延东等斑岩型矿床的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维权银及多金属矿床、红云滩铁铜、雅满苏铁(铜、铅锌)矿的早期蚀变特征,与新近发现的阿奇山VMS型Pb-Zn矿床的蚀变特征一致性,反映在这些地区具有与阿奇山型Pb-Zn矿床成矿潜力。航磁资料结果表明,土屋—延东斑岩型Cu-Mo矿床以西地区具有与东部黄山一带基性-超基性岩体引起的航磁异常一致性特征,说明西部地区有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存在。建议在东天山地区加强典型矿床研究,对康古尔剪切带周围的二叠纪花岗质岩石、基性-超基性岩体以及雅满苏成矿带深部进行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北部主要金矿床的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主要依据成矿作用方式,基本成矿特点及关键控矿标志等,将新疆北部的主要原生金矿新划分为7个矿床类型,分别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韧性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浅成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变质热液型金矿、石英脉型金矿及铜、金伴生型矿床。通过分析比较各矿床类型典型金矿的REE分布型式、其矿石的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型式、硫与铅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成分等资料,探讨了其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辛家咀金矿床位于后龙门山造山带北东段,是2020年新发现的一个金矿床(年度金资源量约960 kg),找矿潜力巨大.基于详细的野外露头、探槽、钻孔编录和镜下观察,发现辛家咀金矿床中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金主要以裂隙金和包裹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石英和少量多金属硫化物中.结合脉体穿插关系、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组构,将辛家咀...  相似文献   

16.
厉小钧 《地质与勘探》2020,56(4):714-721
东准噶尔汉人沟钨多金属矿床具有铅、锌、金、钨等多元素成矿特征,发育硫化物型、石英脉型等矿化类型,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矿化类型和矿产。通过对矿体赋存部位、矿化类型分布及矿物和元素组合等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矿床在水平和垂向上的矿化分带,对矿区及区域钨、铅、锌多金属矿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该矿床水平方向上以辉绿岩为中心,代表中-低温的硫化物型矿化和铅锌矿分布于代表中高温白钨矿化的两侧;垂向上铅矿-锌矿-白钨矿-黑钨矿四个分带明显,形成地表到深部从中低温到高温的成矿分带特征。矿床水平和垂向分带明显,并且随着高程的降低,成矿中心向北东方向偏移。目前勘查深度相当于"五层楼式"钨矿的远端成矿部位,深部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找矿将取得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基于笔者近几年对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岩矿测试分析研究,综合论述了祁漫塔格成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多金属矿床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时空分布和成矿作用特点。该区金属成矿元素组合复杂,矿床类型多样,矿种以F e、Cu、Pb、Zn、M o、W、Sn、A u为主,矿床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斑岩型、沉积-改造型和高温热液型等。探讨了祁漫塔格地区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以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中—晚三叠世和早古生代晚期是本区重要的成矿时期;形成于中—晚三叠世的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和含碳酸盐岩地层,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两者系同一构造岩浆活动在不同阶段、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发生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滇西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历了多期次、多类型成矿作用,形成了多条各具特色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文章通过对区内金沙江-哀牢山金多金属成矿带内北衙、马厂箐、姚安、长安等典型矿床的解剖和对比研究,发现带内金多金属矿床与经典的斑岩型矿床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是:成矿岩体岩性以碱性系列为特征,w(K2O+Na2O)超过8%;成矿流体碱质含量偏高,流体阳离子(K++Na+)含量约占流体总量的87%~95%;成矿过程中,除岩浆热液参与成矿外,岩浆气水热液与围岩间的水岩反应,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体;自成矿岩体向外依次发育裂隙脉型、矽卡岩型、构造破碎带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组成多位一体。文章基于典型矿床特征的系统总结,提出了“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的概念,并对其成矿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最终,文章构建了滇西地区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并指导相关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成矿流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洛龙洼金矿是青海东昆仑地区最典型、最具规模的金矿床之一。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将果洛龙洼金矿热液成矿期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贫矿化石英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要成矿阶段)、石英-贫硫化物阶段(次要成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随后对主要和次要成矿阶段石英脉开展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原生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气液两相、富CO2三相、纯CO2两相共3类;成矿流体总体以CO2-NaCl-H2O体系为主,均一温度为130.0~357.3 ℃,盐度(w(NaCl))为1.83%~20.1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δ18OV-SMOW值为14.8‰~17.2‰,据此计算流体的δ18OH2O值为5.5‰~8.5‰,流体的δDV-SMOW值为-61‰~-96‰;而石英-贫硫化物阶段石英δ18OV-SMOW值为15.7‰~16.9‰,据此计算流体的δ18OH2O值为4.1‰~5.3‰,流体的δDV-SMOW值为-84‰~-101‰。由此认为:主要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可能为高温低盐度富CO2变质热液和低温中高盐度岩浆热液两个端元组成的混合流体;次要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混合后更均匀的中低温中低盐度热液,但后期明显有大气降水混入。总之,成矿流体的来源、性质及其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果洛龙洼金矿为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20.
新疆哈密卡拉塔格块状硫化物矿床金银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哈密红海黄土坡VMS矿床位于东天山卡拉塔格隆起带,是卡拉塔格矿集区内新发现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体产于卡拉塔格隆起带核部火山沉积岩建造中,具有典型的VMS型矿床“上层下脉”二元结构特征。该矿床中含金硫化物矿石主要有块状黄铁矿黄铜矿、块状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块状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块状闪锌矿。文中在对各类含金硫化物矿石进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基础上,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联用技术(SEM/EDS),对硫化物样品中金、银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块状硫化物中的主要矿物形成于多个期次,主要包括VMS成矿期(黄铁矿阶段、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阶段、石英重晶石阶段)、热液叠加期(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阶段)和表生期(铜蓝纤铁矿阶段)。矿区首次发现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银金矿、碲银矿),其较大的化学成分差异指示了热液环境由中酸性中性转变为更有利于Au、Ag迁移沉淀的偏碱性。后期的偏碱性热液对VMS成矿期形成矿物产生了交代作用,使得Au、Ag活化再富集。由于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红海VMS型矿床中Au、Ag不仅赋存于VMS成矿期后期中低温闪锌矿黄铜矿阶段,也赋存于VMS成矿期早期中高温黄铁矿阶段,并贯穿整个热液叠加期。各含金矿物组合中除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外Au多呈显微不可见状态,推测Au、Ag主要以原子或离子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或矿物空位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