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的侵蚀问题,历来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黄土高原的环境演变和水土流失问题也是黄土高原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研究从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变化、降水量变化和土壤侵蚀量变化等几个方面,简要回顾了国内学者在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领域内的成就和问题提出了粗浅看法和建议.文章认为,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总体植被景观以草原为主;降水量也有显著变化,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东南-西北方向移动;土壤侵蚀强度也有阶段性变化,全新世早中期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晚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晓英 《地理学报》2014,69(4):575-575
正政治地理学作为西方人文地理学最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在西方学界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但由于受国情体制的影响,中国的政治地理学研究一直没有很好地展开。2013年12月,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先生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填补了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空白。全书共30多万字,分为范式的转换—从沿革地理、政区地理到政治地理;政区地理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学术术语;中国历史上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的关系;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三循环;行政区划幅员的确定。行政区域划定的基本原则:犬牙交错与山川形便;行政区划地理分布的变迁;行政区划变迁中的文化因素;行政区划的等第变化;军管型的特殊政区;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环境变迁学术讨论会,1989年12月1日至4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5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了近50篇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会议还就环境变迁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时间尺度上下跨越300万年,而以全新世中期和历史时期为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剖面炭屑记录的火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3个典型黄土—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炭屑浓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探讨该区域剖面中炭屑含量变化及其所记录的火环境变化特征。马兰黄土堆积时期,气候干旱而不稳定,地方性和区域性火频繁发生,炭屑含量较高;全新世早期,气候由冷干向温湿过渡,但仍较干旱,炭屑含量相应也较高;全新世中期是全新世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炭屑含量出现全新世时期的最低值,但在夏商文化时期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炭屑含量出现峰值,则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全新世晚期,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人类活动加速了火的频率和强度,炭屑含量大幅度增加。在全新世不同时期,黄土高原东、西部的炭屑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黄土高原东部火活动较为微弱,而西部火活动相对频繁,这是火环境条件区域差异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汉中盆地全新世沉积物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汉中盆地全新世沉积物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表明 ,汉江第一、二、三级阶地的松散沉积物具有风成黄土的特点。将其粒度成分和各项参数与黄土高原全新世典型黄土的对比分析 ,证明了汉中盆地在全新世时期有风成黄土堆积和古土壤形成。  相似文献   

6.
郭文 《地理学报》2023,(12):2922-2938
新唯物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客体导向哲学”和“重返物质”研究而兴起的学术思潮,该思潮主张广义对称和本体论重构,是人们理解人地关系和社会文化实践的全新视角。目前地理学界对新唯物主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其学术进展的介绍和述评层面,在内涵、发展、演化、应用等方面还未作出较好回答。有研究认为,新唯物主义否定了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是一种“去人类中心主义”和否定实践的唯心主义思潮,这难免会让人们对新唯物主义理论气质产生疑虑、怀疑和迷惑;也有人担忧,呼吁文化地理学的唯物主义范式,是否会重蹈早期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覆辙?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分析了新唯物主义出场的现实背景、后结构主义“物质/话语”存在的问题以及支撑该思潮的理论基石,并对新唯物主义在文化地理学中的认知转向、研究取向以及追踪并感受物质的空间和地方运作、物质空间互动及社会文化意义生产、人与非人类共创地理环境及生态秩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在文化地理学新唯物主义范式的实践主体和能动力差异方面,回应了学术界关于新唯物主义和传统唯物史观关联问题的质疑;在分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与演化基础上,厘清了文化地理学新唯物主义范式不是对传统...  相似文献   

7.
孙东怀  周杰 《中国沙漠》1995,15(4):339-344
通过黄土高原及其临区104个地点地表土壤磁化率值与当地的现代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回归分析,建立了磁化率与降水量的转换函数。在遍布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典型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测量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转换函数,初步恢复了全新世气候适宜期,黄土高原及黄土/沙漠过渡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8.
黄土是记录新生代晚期以来全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最好载体。河南黄土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详实地记录了区域古气候短周期的演替旋回。首先,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研究,对河南黄土发育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然后,阐述了河南地区黄土分布及其地貌类型、黄土地层的划分、全新世黄土的研究以及黄土与考古文化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4个热点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河南地区黄土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了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刘晓琼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7,27(5):775-779
 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深入了解和研讨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和沙尘暴活动对于丰富全新世环境变迁理论、认识现阶段的沙尘暴活动,促使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关中平原中西部地区全新世地层中粒度、磁化率、CaCO3和pH值四项指标,综合分析了本区全新世11 500—3 100 a BP期间的成壤环境演变及与之相关的沙尘暴活动信息。  相似文献   

10.
最新一些研究结果强调了全新世期间的长期增温趋势,综合全球平均海平面、大陆冰盖面积、大气温室气体和太阳辐射证据来看,这比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全新世期间的长期降温趋势,更具有合理性。回顾历史,结合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发现支持“中全新世大暖期”和“晚全新世降温趋势”的证据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最核心的问题为晚全新世加强的人类活动对代用指标或者证据的强烈扰动,使得其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气候变化过程。鉴于目前全新世温度历史争论的核心关键在于晚全新世,因此有必要加强晚全新世温度变化研究。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或者利用对人类活动不敏感的代用指标开展研究,有望可以获得更可靠的晚全新世温度历史重建结果,为准确认识中华数千年文明的长期温度变化背景,进而理解期间的“人地关系”演化历史,并最终客观认识现今面临的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山地学报》2008,26(2)
王青:男,40岁,博士,教授。第七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人文地理学专家(2006年),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及山区发展领域的教学和科研。1997年在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中围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9月。2006年6月,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9月~2007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现为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2.
毛曦  高松凡 《地理研究》2012,31(11):2115-2121
从中国大陆出版的教材及通论性着作的内容来看,我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主要以中国历史地理为研究对象,对国外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及学术进展的了解乃至研究较为薄弱。我国台湾省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大陆有所差异,陈芳惠所着《历史地理学》主要从一般原理意义上整合世界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进行内容编撰,姜道章所着《历史地理学》重点论述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情况。启示如下:建设中国的历史地理学,除了需要继续推进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外,更应系统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和进一步加强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等学科问题研究,进而在整体推进我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期待有通论性的“历史地理学”教材及着作的早日问世。  相似文献   

13.
王守春 《地理研究》1985,4(3):104-104,45
沙漠变迁是干旱区环境变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六十年代初,侯仁之首先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沙漠变迁,近几年来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涉足这一领域,取得许多成果,也出现不少分歧。中国地理学会和北京环境变迁研究会于1984年11月在重庆联合召开的环境变迁学讨术论会上就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变迁问题展开的讨论,反映了研究工作的蓬勃气象。对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都市文明发祥地之一,因而历史时期中国都市的分布变迁问题在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以古都学、历史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等的学科内容作为理论基础,在宏观的时间、空间视阈下,将中国历史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相结合,分析了不同时期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迁移轨迹、变迁原因等问题,并首次将中国历史时期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划分为:(1)围绕三河地区的频繁迁移;(2)沿东西轴线的波动迁移;(3)沿南北轴线的近海迁移。  相似文献   

15.
两千年来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科学理解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的历史逻辑、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找准历史方位,确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方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集成现有研究成果,梳理了两千年来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过程,总结了主要要素的变迁特点,探讨了这些历史变迁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研究表明,两千年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的多尺度准周期波动、黄土高原破碎化、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扩张、河口三角洲海岸在泥沙沉积作用下逐步外移、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湖泊萎缩、森林和温带草原面积下降。人文地理环境变迁突出表现在人口增长和格局变化、经济中心向东南迁移、耕地向外围扩张、交通网络由道路网和运河网向立体化综合交通网转变。依据上述变化的历史逻辑,未来基本自然地理格局和地理界线仍将长期存在,长江和黄河中下游星罗棋布的湖泊水系已难再现,南粮北运成为历史,但森林覆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交通网络建设仍需进一步推进,同时还要加强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防控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日本旅游地理学的百年传统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玉实  赵玉宗 《地理研究》2018,37(10):2039-2057
以日本出版的旅游地理学著作和主要地理类学术期刊刊载的旅游地理学相关论文为线索,总结和述评日本旅游地理研究的历史演进与特点。日本旅游地理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历程,学科发展始终与其社会发展及旅游方式的阶段性变迁相应。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萌芽,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学科初创与成长后,已步入了旅游个性化时代的多元发展期,在传承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并确立了独立分支学科的地位。基于区域地理(地志学)视角,偏重微观空间尺度的旅游地实证研究已沉淀成为日本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特色。同时,旅游发展形势与学术研究的转向对日本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际和国际交流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比较成熟的旅游地区域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代际传承实践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黄土高原腹地甘肃合水MJY-A全新世土壤剖面磁化率、粒度、全铁、TOC、TC、CaCO3等气候代用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全新世早期,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气候虽比较温和干燥,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壤的自然过程;到了全新世中期,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地表植被发育,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强烈,土壤发育依旧表现为自然的成壤过程,形成深厚的古土壤-黑垆土(S0);到了全新世晚期,气候开始恶化,干旱少雨,植被急剧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形成的现代黄土层(L0)覆盖了土壤(S0)使之成为埋藏古土壤,土壤发育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现代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退化,并不全是由自然要素本身固有的规律所造成的,而是在自然要素本身变化的背景上叠加了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的一个最古老的分支——历史地理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甚至出现了《新历史地理学》这一概念。本文试图在分析国外文献的基础上阐述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在搜集资料用来评述历史地理研究现状时碰到的一个大难题是《历史地理学》在概念上不确定。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和地理这两门学科的影响下平行产生很多学术方向后形成的。这些学术方向彼此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它们不是互相补充,而常常是相互竞争。历史地理学的某一分支的代表往往把历史地理学的内容仅局限在自己分支的方向上,对其它分支则缺乏正确评价。这种偏见阻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辉 《地理研究》2003,22(6):810-810
由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完成的《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一书,已于2003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我国的沙漠历史地理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由北京大学侯仁之院士开创和倡导的,并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学问。所谓沙漠历史地理,是关于沙漠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经营活动(如滥垦、滥牧、滥樵、滥用水资源等)导致的生态平衡破坏、沙漠化扩大等环境问题的演变过程和内在机制。数十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从无到有,  相似文献   

20.
江苏建湖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建湖地区若干全新世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分析,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地区自早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古环境变迁,探讨了本区全新世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