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型藻酶解单细胞用于贝类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海藻工具酶将紫菜和裙带菜解离成单细胞作为饵料对海湾扇贝亲贝和幼体、魁蚶亲贝和皱纹盘鲍稚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海湾扇贝亲贝全喂紫菜细胞其效果与喂全微藻的效果相近,亲贝都能成熟,排放精卵和正常胚胎发育。微藻与紫菜细胞混合投喂可加速性腺发育,性腺指数较高。全喂紫菜细胞能够满足幼体的生长发育和变态。但变态率、生长率较全喂微藻和混合投喂的低。(2)紫菜细胞和微藻分别或混合投喂魁蚶亲贝,都能满足亲贝的性腺发育,进行正常受精、孵化和变为D形幼体。(3)用裙带菜细胞投喂稚鲍与人工配合饵料比较,能显著提高稚鲍的存活率。研究表明。由大型藻生产单细胞饵料,在海产动物育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采用5种不同饵料投喂斑节对虾幼虾,研究各饵料对幼虾的体长、体重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周期为20天;然后用投喂攻毒的方法分别感染WSSV,观察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12天。结果表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的幼虾,其体长、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1),随后依次为贝肉组、鱼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虾片组。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也有差异:投喂感染WSSV后,卤虫组和鱼肉组成活率最高,明显高于贝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和虾片组(P〈0.01)。PCR检测表明,感染后全部幼虾个体为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饵料对斜带髭鲷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5种饵产分别投喂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33日龄稚鱼,27d后测定其全长和成活率。结果表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斜带髭鲷稚鱼生长最快,成活率最高。全长增长达2.22-2.82倍,平均成活率达21.8%-22.5%;投喂枝角类,斜带髭鲷稚鱼生长也较快,全长增长1.99-2.07倍,平均成活率18.2%。投喂轮虫和人 工配合饲料,斜带髭鲷稚鱼的生长和成活率均很低,全长增长分别仅为1.63-1.72倍和1.47-1.56倍,平均成活率分别仅为1.3%-2.0%。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枝角类的试验组,分别有41.2%-100%个体发育至幼鱼阶段,而投喂轮虫和配合饲料的试验组,全部个体仍停留在稚鱼阶段。可以认为,卤虫无节幼体和枝角类是斜带髭鲷稚鱼较适宜的饵料。  相似文献   

4.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探讨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配合饵料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生长的影响。通过60d度验得出:在各配合饵料组中,蛋白质含量为49.52%的试验的相对增重率(46.84%)体长相对增长率(15.96%)、蛋白质效率(60.35%)和饵料转化率(29.85%)等均为最佳。配合饵料组鱼体肌肉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也均优于对照组,而更接近野生鱼。经回归方程分析,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为48.37%~49.24%。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年度的小试和生产性试验,从越冬亲虾入池至产卵过程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其成活率和性腺发育要好于投沙蚕、四角蛤的鲜活饵料组(对照组),生产性试验的产卵量、孵化率和幼体变态率优于对照组。试验用饵的成本比对照组低45.3%。  相似文献   

6.
饵料对花尾胡椒鲷仔稚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6种饵料分别投喂花尾胡椒鲷15日龄的仔鱼,15d后测定其成活率、全长、体重和捕苗操作后1d的死亡率。结果表明,投喂经自制的乳化鱼肝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或经自制的乳化鱼肝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加轮虫,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成活率最高(86%~98%),生长快,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低(0%~2.7%);投喂轮虫,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成活率也较高(86%~88%),但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较高(5.9%~9.1%),而生长最慢;投喂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仔稚鱼成活率最低(68%~78%),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最高(48.3%~542%);投喂桡足类或桡足类加轮虫,成活率较高(78%~90%),捕苗操作后未发现死亡,但生长较慢。龙尾胡椒鲷15日龄仔鱼在停止投饵的情况下,4d即全部死亡。可以认为,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是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最佳饵料,桡足类也是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优质饵料。  相似文献   

7.
于1996年9-10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实验基地,采用人工投喂的方法,给牙鲆幼鱼投喂含不同含量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的人工饵料,研究牙鲆幼鱼对饵料中n-3HUFA的消化、吸收以及n-3HUFA的含量与日增重率、饵料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饵料中添加0.60%—2.40%的n-3HUFA可有效提高牙鲆幼鱼的日增重率和饵料效率;肝脏中n-3HUFA的含量与饵料中n-3HUFA(尤其是DHA)的含量成正比;牙鲆幼鱼对饵料中n-3HUFA的表观消化吸收率随其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企鹅珍珠贝亲贝培育、人工催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水池培育达一星期,暂养期间人工诱导不排精产卵的亲贝,移至天然海区吊养,可提高亲贝成活率,有利于性腺发育,换水或短时间露空后,投喂过量的饵料,能有效诱导企鹅珍珠贝排精产卵。  相似文献   

9.
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饵料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Ⅰ期(Z1)至Ⅱ期(Z2)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Z1可以不投饵,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能明显提高Z2活力和Z2至Z3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在幼体培育前期(Z1)投喂单胞藻,轮虫,后期(Z3以后)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密度后,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幼体日粮难以确定育苗期间卤虫无节幼体的最佳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监测泥蚶不同组织器官镉含量的变化及构建相应泥蚶镉排出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投喂两种饵料微藻——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alin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成贝镉排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饵料微藻对泥蚶外套膜、鳃、内脏团和肌肉的镉排出均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且投喂混合藻种的效果优于投喂单一藻种。经10d暂养净化后,泥蚶不同组织器官的镉排出率大小依次为内脏团鳃外套膜肌肉,其中投喂混合藻时可食用部分(即肌肉部分)的镉排出率和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的排出速率均比不投喂饵料微藻的对照高出1倍左右[30.02%vs16.13%;0.036μg/(g·d)vs0.017μg/(g·d)];同时,通过上述动力学模型还可算得,投喂饵料微藻的泥蚶体内镉的生物半衰期可比对照组缩短14—22d,其食用部分预期达标时间可缩短12—13d。  相似文献   

11.
秦浩  李玉全 《海洋与湖沼》2014,45(4):834-838
为探讨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国明对虾仔虾为材料,设置300尾/m2(DL)、600尾/m2(DA)、1200尾/m2(DH)3个密度梯度,鲜活卤虫和人工配合饵料2种饵料及饱喂(FF)、少喂(LF)、不喂(NF)3个投喂丰度,测定中国明对虾的体长增长、存活率,以及投喂前、投喂时、投喂后对虾之间的争斗行为等指标。结果表明,仔虾间的争胜行为随生存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生长和存活率逐渐降低;饵料种类和丰度能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P0.05)。结果显示,生存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会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投喂鲜活饵料有利于提高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2.
对虾养殖生产中,饵料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鱼粉涨价,采用豆饼配合饵料养殖对虾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用。本文总结了各地投喂豆饼配合饵料对对虾幼虫和稚虫的存活率、生长特性和饵料利用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A)、菲律宾蛤(Venerupis Philippinaram)仔(B)及自制配合饲料(C)作为饵料,分别研究了上述3种饵料对二龄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生长、肝脏消化酶活性以及软体部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鲜活饵料的投喂更有利于管角螺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配合饲料的摄食效果较差,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其特定生长率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其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在整个实验区间的胰蛋白酶活力的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先降后升,鲜活饵料组则较稳定;45 d 后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皆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的(P<0.05);表明管角螺在饥饿时,消化酶可能存在补偿性分泌,优先利用糖原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3)不同饵料对管角螺软体部的灰分和水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鲜活饵料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皆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  相似文献   

14.
对虾养殖水质与饵料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投喂不同厂家生产的对虾配合饵料致使水质因子变化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水体的pH、溶解氧及氨氮含量的变化和饵料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且影响到对虾的生存。而养殖水体的盐度、温度的变化和饵料的相关性不甚明显。文中还对配合饵料影响养殖水质因子变化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于1993年9月在山东省胶南市鱼苗繁殖地池塘采得萼花臂尾轮虫,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对其摄食5种淡水浮游藻的最适密度及其相应的种群增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轮虫摄食这5种藻的最适密度(×106cell/ml)分别是:蛋白核小球藻,45;斜生栅藻,25;小球衣藻,5;卵形隐藻,0.2;中型裸藻,0.1。导出了藻的细胞大小(x)和最适投喂密度(y)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5.5+216/x(r=0.9826,P<0.01)。在5种藻的最适密度下比较了投喂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是,5种藻中以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为最优,其它依次为卵形隐藻、小球衣藻和中型裸藻。据此,认为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是该轮虫批量培养乃至工厂化培养的首选饵料。  相似文献   

16.
张季申 《海洋科学》1994,18(1):10-12
本试验采用不同的饵料投喂青蟹的早期幼体,比较饵料效果,为青蟹人工育苗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991年7月份在本所清江试验场内进行试验。试验用的青蟹早期幼体~蚤状I期幼体全部采用清江试验场人工孵化的幼体。文中以Z1青示蚤状1期幼体,Z2为蚤状II期幼体。人工饵料为酱油粕(乐清虹桥酿造厂提供)、蛋黄、人工轮虫(美国“OceaStarInternational Inc生产的O.S.I牌人造轮虫)。动物性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lilis)。在室温条件下,将青蟹Z1放在1500…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通过投喂不同饵料后,研究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蟹肝胰腺、性腺和肌肉等可食部分含量、营养成分及脂类组成的变化。肌肉营养成分测定表明:育成规格对粗脂肪、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有一定影响(P0.05或P0.05);饵料对水分、粗蛋白、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和磷脂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肝胰腺营养成分测定表明:育成规格对粗脂肪、胆固醇和磷脂含量有一定影响(P0.05或P0.05);饵料对水分、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性腺营养成分测定表明:育成规格对粗脂肪、粗蛋白、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有一定影响(P0.05或P0.05);饵料对水分、粗蛋白和磷脂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杂鱼组三种规格粗脂肪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总体试验结果表明:育成规格以及饵料对中华绒螯蟹雄蟹可食部分含量和营养成分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饵料种类和摄食水平对中国对虾蜕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鱼肉、虾肉、蛤肉、沙蚕、配合饲料和以上 5种饵料的等干重混合物投喂体重为 ( 1.5 3 0± 0 .0 47) g的中国对虾 3 0d ,并对体重分别为 ( 2 .988± 0 .2 0 0 )g ,( 7.960± 0 .45 0 ) g ,( 14 .177± 0 .868) g ,( 19.0 12± 1.413 )g 4个规格的中国对虾采用配合饲料分别按每天体重 0 % ,0 .5 % ,1.0 % ,1.5 %和过量 5个摄食水平进行投喂 2 8d ,对中国对虾的蜕皮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 ,饵料种类对中国对虾的蜕皮次数 (MT)、蜕皮量、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及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都有显著影响。实验期间中国对虾的蜕皮次数范围为 2 .3 1~ 3 .98次 ,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为 1.16%~ 2 .72 % ,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为 0 .14 1~ 0 .488g。不同摄食水平对中国对虾的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及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前者随摄食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后者随摄食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摄食水平对 ( 2 .988± 0 .2 0 0 ) g的对虾的蜕皮次数 (MT)和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的影响较大 ,而对其余 3个规格的对虾影响较小。摄食水平对对虾每次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及单位体重每次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的影响仅表现为饥饿或较低摄食水平与其它摄食水平差异显著 ,而更高的摄食水平对它们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微拟球藻的水产饵料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高密度培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alina),对比研究了该藻作为直接饵料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育苗和间接饵料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微拟球藻生长迅速、细胞颗粒小、富含EPA等不饱和脂肪酸、营养比较全面,同时具有较厚细胞壁的特点。通过不同的光生物反应器和高密度培养技术,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微拟球藻的高密度培养,藻液细胞密度维持在5~15亿个/mL的高密度水平,最高达到36亿/mL。藻体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因培养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其中每个细胞内的叶绿素含量在8.60×10-13g±0.65×10-13g,类胡萝卜素含量在1.45×10-13g±0.12×10-13g。作为直接或间接饵料,微拟球藻在不同水产动物培育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性很大。其中,微拟球藻作为饵料直接投喂栉孔扇贝幼虫,虽可被摄食但不容易消化,造成食物在栉孔扇贝幼苗胃内滞留盈胀,最后出现代谢性饥饿和营养不良现象进一步影响个体生长,该藻在栉孔扇贝幼虫培育中的饵料效果不很理想。相反,利用微拟球藻培育轮虫(Rotifer),然后再将后者投喂牙鲆仔鱼,作为间接饵料微拟球藻不仅大幅提高牙鲆的成活率,同时还明显增加牙鲆的生长速度,是培育仔稚鱼开口饵料轮虫的优质微藻。微拟球藻在不同水产动物育苗中应用效果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该藻是否能够被充分消化吸收。因此,有效破碎微拟球藻细胞壁技术和提高消化吸收措施都将推动该藻在水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饵料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郑乐云 《台湾海峡》2004,23(3):341-346
使用5种不同的饵料,投喂全长6.72mm的点带石斑鱼,分析和比较不同饵料的营养成份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饵料中粗蛋白的含量在48.8%~72.8%之间,粗脂肪含量在5.4%~10.3%之间,相差很大,但点带斑鱼幼鱼均能正常生长,且存活率无明显的差异.对5种饵料的脂肪酸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饵料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的含量之间的比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比其含量本身更加具有明显的影响,DHA与EPA相对含量的比值为6.3的1组,其幼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比值为1.73~2.75的其他4个饵料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