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喜双  宋惠珍  刘洁 《地震地质》1999,21(3):268-274
据塔里木盆地结构和盆地地层资料建立了盆地三维地质模型,用三维有限单元方法计算模拟了塔里木盆地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了在构造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盆地由浅至深各构造层应力变化特征,并研究了盆地内油气藏聚集与地应力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9—2014年渭河盆地及邻区GPS资料,利用Shen提出的连续形变场与应变场计算方法,获得渭河盆地及邻区的水平形变场及应变率场,结合构造地质、地震目录等资料对渭河盆地及邻区的现今地壳形变及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得到如下结论:(1)鄂尔多斯地块南缘西段和东段GPS形变场变化差异明显,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形变场...  相似文献   

3.
震源应力场、形变场和倾斜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灼礼 《地震学报》1980,2(2):169-185
本文从水平构造应力作用观点出发,研究了各类震源的应力场、形变场和倾斜场,推导了由垂直形变资料估计地震矩和震级公式.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比较符合.最后对强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弹性回跳理论的正确性和普遍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紫坪铺水库地区蓄水前后视应力标度率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志高  张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2):2861-2868
本文利用紫坪铺水库台网记录到的波形资料,计算了2004~2008年170个ML≥1.0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紫坪铺水库震源参数计算结果与其他大陆地区有明显不同:(1)拐角频率远低于其他大陆地区结果,表明库区地震波传播经过了较强的衰减过程;(2)视应力计算结果比其他地区小3个数量级,可能是由于库区地震波的高频成分衰减强烈,低估了能量集中在高频的小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分析了蓄水前后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以及视应力和地震矩关系(视应力标度率)变化,结果表明:相同地震矩的地震蓄水后拐角频率增加,地震高频成分相对丰富;蓄水前视应力与地震矩的关系不明显,蓄水后视应力随地震矩的增加而增加.视应力标度率的改变可能是蓄水后地震震源物理过程逐渐改变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5.
地壳变形与地应力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地质研究表明,地壳变形与地应力变化直接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本文在分析甘肃东南部地区地应力及地壳变形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前兆物理现象的对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地应力变化与地壳形变、地震活动性以及区域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其方法和结果拓宽了不同观测资料横向综合分析的路子,使其在地壳动力学、地震地质研究和地震预报中得到更广泛、更进一步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王衍棠  林珍 《华南地震》2007,27(3):49-56
概述了北黄海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和速度分析的原理,通过对北黄海盆地速度谱的解释和计算,得到了层速度、平均速度、砂岩百分含量等信息,利用这些速度资料识别多次波、辨别坳陷区和隆起区,进行时深转换、构造分析以及岩性分析,为北黄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沉积相分析以及资源量计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GPS测量结果等资料,对汶川地震前后太原盆地应力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太原盆地构造应力场的影响较为显著,不仅改变了应力场的方向,也改变了应力值的大小;应力场特征由震前NNE-SSW向拉张应力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为主,转为震后NEE-SWW向挤压应力为主且接近华北地区应力场。该变化态势有利于局部应变能积累,因而可能是太原盆地中小地震活跃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地质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太原市盆地区的构造特点,根据新生界厚度、微断块结构特点,提出太原市田庄断层以北盆地区与晋中盆地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同忻定盆地具有某种可能联系。建议对北北西向构造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1303年山西洪洞M8大地震距今已700年. 为了分析长期地震危险性,本文将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划分为5个震源段,根据历史地震和GPS观测资料,估算出各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与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进而根据最近30多年的台网地震资料计算获得的b值图象,分析不同段落现今应力积累的相对水平. 主要结果表明:临汾盆地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为2.211016~3.031016Nm/a, M7.5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为1 560~2 140 a. 灵石——洪洞段M8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在4300~5100 a之间, 相当于平均矩率为2.581016~3.101016Nm/a. b值图象显示灵石——洪洞段与临汾盆地段现今处于低或较低的应力水平,可能反映自1303年M8和1695年M7.5大地震破裂后,这两段的断面强度至今仍未恢复. 候马段和介休——汾阳段具有相对较高的应力水平,并结合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判定这两个段落可能是未来强震的潜在危险段.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临汾盆地历史地震资料、地震地质背景以及现今地震目录,首先,利用精定位的地震目录,绘制临汾盆地区域ML≥MC(完整性震级)地震的3D图像,分析现代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临汾盆地地质构造单元将其分为6个区域,由最近40年的精定位地震资料计算以下4个地震活动性参数:①b值(反映应力积累水平),②a/b值(反映最大期望震级),③∑(√E)(反映断裂单位长度的应变能年释放率),④N(反映断裂单位长度的地震年频次).  相似文献   

11.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东部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从原始地震资料分析入手,利用研究区波阻抗、道积分、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等多种地震资料特殊处理方法及AVO油气检测技术,并结合沉积相和区域地质资料,对北黄海中部坳陷A构造的储盖层分布、含油气性等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分析预测,认为研究区A构造中新生带地层纵向上主要有两套有利的储盖组合,且构造中部和翼部含油气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江汉洞庭盆地的非对称扩张与潜地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第四纪地质和构造地貌等资料,参照目前可以接受的应力-荷载模型、热扩散模型和非对称扩张模型,较详细地论述了江汉洞庭盆地(JDB)的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活动断裂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相关特征,尝试性地预测未来强震危险程度,并提出若干抗震防灾的对策,目的在于为JKB的长远开发规划、生命线和重要城市的抗震减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延-怀盆地新构造与地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延-怀盆地属新生代断陷盆地。本文据第四纪沉积、地貌特征、地球物理和历史地震等资料,对本区之新构造划分为六个类型,又根据每个类型的活动程度,结合新、老构造格局和地震活动性,对本区地震活动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哈密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海华  丁中一 《地震地质》1997,19(4):83-378
根据地质、地震剖面、重力等资料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分析了新疆吐哈盆地内各块体的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吐哈盆地的发育模式。根据地质模型,并充分考虑了地质时间因素,建立了包括大区域平面模型、南北向剖面模型和台北凹陷三维模型等计算模型,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了古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变形场。结果表明:吐哈盆地自侏罗纪以来一直受到近南北向的挤压,但盆地各段边界上的作用方向略有变化。模拟结果还显示出盆地的不对称形态以及主应力方向随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平陆一带位于三门峡盆地东缘,构造部位决定了其易于应力积累,地震活动频繁。该区历史上曾发生1815年6级强震,破坏严重。文章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三方面研究该地区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简要介绍该地区所处的地震地质环境、第四纪地层地貌特征,从场地的观点,统计分析该地区土层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为地震工程地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对2017年9月23日朝鲜ML3.4地震进行地震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稳定性评估,获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地震矩心深度为3 km,标量地震矩为1.34×1014 N·m,矩震级为MW3.4.地震矩张量结果分解后,双力偶分量(DC)为96.4%,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CLVD)为-0.8%,震源体体积变化的各向同性分量(ISO)为-2.8%.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为144°,倾角为74°,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为341°,倾角为15°.其中一个节面的参数为:走向248°,倾向60°,滑动角-94°.地震震源体积变化分量很小,震源机制类型属于典型的由断层剪切位错引起的正断层型地震事件,且主张应力T轴方向与区域近地表应变率场方向一致.由于朝鲜2017年9月3日核试验释放的能量对局部区域应力场进行了扰动,致使核试验场附近地壳岩体处于破裂的临界状态,2017年9月23日朝鲜ML3.4地震事件可能是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山体滑动事件.  相似文献   

17.
依兰萝北地堑盆地地震地质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依兰萝北地堑盆地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资料及新构造活动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震地质基本特征,指出地堑盆地西北侧的三角形地块具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介质条件和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8.
福建漳州盆地新构造运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漳州盆地是晚更新世以来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从盆地的形成、地质地貌特征到地热地震活动,无不受到断裂构造(尤其是活动断裂)的控制。用定量方法对钻孔资料所揭示的第四沉积物的岩相、岩性、厚度及水文地质等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以断裂构造、地貌等特征,将漳州盆地划分为四个新构造区,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断块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新构造地质特征。漳州盆地的新构造地质史是断裂控制下断块差异活动的历史,现今仍有很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9.
岫岩Ms5.4地震前后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视应力的定义出发,介绍了采用振幅和震中距计算地震矩,进而实现用区域地震模拟资料计算视应力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了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4地震前后视应力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检验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用矩张量反演的方法,通过对1982年10月19日河北卢龙MS6.1地震的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求解,认为卢龙盆地的主压应力轴方位角为N74deg;E,近东西向;而盆地的北边变为N43deg;E;在盆地中心有些部位主压应力轴转为北西方向,与盆地周边的主压应力轴方位几乎垂直. 这说明在卢龙地震中构造的不同部位地壳应力方位很不一致,反映出卢龙地区构造活动的复杂性. 一方面,由于卢龙位处中国大陆东部,受到来自东部的日本海盆地在太平洋板块驱动力作用下的挤压;另一方面,卢龙又夹持在燕山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因而受块体边界的限制也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