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唐学贵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经验。唐教授在治疗UC时常用经方,辨证施治,灵活化裁,以清热除湿祛邪毒,以补脾温肾固其本,以活血化瘀消积滞,以疏肝理脾调情志。除口服中药外,还结合药物灌肠,并调畅情志,注重饮食“三要三忌”以及身体锻炼,临床疗效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脾益肾汤联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OA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采用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脾温肾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表(OABSS)评分、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及24h排尿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52%,对照组为83.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OABSS评分、QOL评分、排尿情况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脾温肾汤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OAB疗效确切,可改善OABSS评分、QOL评分及24h排尿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介绍张吉金诊治青春期崩漏的经验。张老在六十多年的从医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重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强调西医相关辅助检查,主张“衷中参西”。其认为崩漏以肾虚为本,心肝脾肾功能失调而致冲任损伤,月经出血期治以固冲止血,血止后主张理调心、肝、脾、肾脏腑功能,恢复气血阴阳平衡,提出“补肾调脏法”“循时调经疗法”“益肾软坚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介绍沈其霖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经验。沈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以肺气虚为主,渐及脾肾,后期肺、脾、肾三脏俱虚,痰浊、血瘀、水饮互结,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特点。COPD稳定期以本虚为主,即肺、脾、肾三脏亏虚,治疗宜以补肺健脾温肾为法,兼活血化瘀。自拟冬令咳喘膏方应用于临床,收效较佳。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对卵巢早衰多从肾论治,以肾虚为主要病机,采用滋阴补肾、平肝降燥、填精补髓、补肾活血、补脾益气、补肾养血等治疗方法。其中药组方主要以益肾药、补血药、活血药、补气药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激素水平,抑制卵泡的衰竭,促进卵泡的成熟,达到治愈卵巢早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介绍宁为民教授从痰瘀论治眩晕的经验。宁教授认为眩晕以脾肾为本,痰瘀为标,治疗当痰瘀同治,脾肾并补,临床上善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丹参、川芎、牛膝等活血药治疗。还注重调理情志,使药物与精神同治。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袁梦石教授从“脾肾不足,肝虚肺热”论治杜氏肌营养不良的经验。杜氏肌营养不良是临床罕见病,袁梦石教授认为其病机以脾肾不足为本,肝虚肺热为标,治法上应当补脾益肾、养肝清肺并重,根据治法制定治疗专方“六补汤”,补泻结合,滋而不腻,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可达维持肢体功能,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介绍朱莹教授治疗溃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的经验。朱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如迁延不愈,进展至疾病后期,多会出现脾肾阳虚的表现,病机以虚(脾肾气阳亏虚)、瘀(痰湿、瘀血内停)为主要特点,因而提出温肾暖脾、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自拟溃结宁方治疗,并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介绍龙华君教授基于“肝-肾-脑”轴论治中风病的临证诊疗思路。龙教授治疗中风病,不忘脑系病之病机,同时不泥于脑系,亦强调肾水枯涸,肝失濡润,气机升降失因,痰瘀互结,郁而化热,引动肝风,脑目受扰,脑髓逆乱,发为中风,创造性提出“肝-肾-脑”轴失衡是中风的病理关键。临证治疗时揆度虚实,进退有度,补中寓通,不拘一法,达到“补而不滞、补不碍邪、补中能消、补中寓通”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分期用药,随症加减,效如桴鼓。并附验案 1 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殷岫绮教授采用交心肾调周期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经验。殷教授认为经水出诸肾,PCOS的病机以肾虚为本,心肾不交,心(脑)-肾-子宫轴功能失衡贯穿始终。治疗上,其灵活选用调经方、双紫汤、加减肾气汤和归芍地黄汤等四方加味以补肾调心;同时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阴阳消长特点遣方用药,注重经期活血驱邪,经后期滋养真阴,经间期温通活血助排卵,经前期助阳并协调心肾,临床疗效确切。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介绍杜武勋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的经验。杜教授认为“气-形-神”与疾病密切相关,五脏六腑,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气郁则乱。其指出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根于脾肾,变于肝”,气机失调、冲任亏虚是其主要病机,故以平衡气之升降出入、滋补肝肾冲任之亏虚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用药遵循《内经》“木郁达之”“虚者补之”的要旨,以调畅气机法为基础,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再针对病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以滋补肝肾、调和冲任之法治之,做到形神共调、动静互涵,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介绍王耀光教授针药合用辨治尿道综合征经验。王教授认为本病初以邪实为主,久病则耗伤正气,倡导实则清利,虚则补益,通补兼施,遵循利湿解毒清热、补脾益肾化瘀的治疗大法,急性发作期治宜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方用自拟通淋汤加减;缓解期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方用巩提丸加减,并配合疏利三焦针法,疗效良好。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从胸痹心痛与五脏的关系及“五经配伍”阐述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治疗胸痹心痛的临证思路。胸痹心痛的病位在心,涉及肾、肺、脾、肝,其主要病机在于心脉痹阻,病因不外乎不通则痛之实证和不荣则痛之虚证。根据“五经配伍”学术思想,以补虚泻实、抑强扶弱为基本治疗原则:针对虚证,应“虚则补其母”,并抑制“克我之经”及“我克之经”,扶助表里之经;针对实证,则需“实则泻其子”,并扶助“我克之经”及“克我之经”,泻表里经。选穴多以五输穴及原穴为主,取穴原则根据穴位五行性质而定。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介绍郑日新教授治疗鼻槁的临证经验。郑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鼻,与肺、脾、肾密切相关。病因多由外感燥热邪毒,或素体阴虚脾弱引起,总以虚实夹杂为主,故治疗多以生津润燥为先、养阴清肺为本、补土滋金为要,分别予沙参麦冬汤加减、养阴清肺汤加减,以及补中益气、四君、六君、异功诸方等治之。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总结蒋士生教授治疗鼓胀的经验。蒋师认为鼓胀之病多因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所致。治疗上在疏肝理气利水之同时,尤应重视实脾。其主张从脾论治鼓胀,临证多辨为气滞湿阻、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脾血瘀四证,分别治以理气疏肝,利水消胀、健脾温中,行气利水、补脾温肾,化气行水、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胡国恒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整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教授门诊治疗失眠的医案1550份,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处方1383首,涉及中药224味;高频中药44味,包括酸枣仁、远志、首乌藤、茯苓、当归等,性味多甘平、甘温、苦寒,归经多入心、脾、肺经,功效以养血安神、润肠通便、止汗、健脾、交通心肾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药对为酸枣仁-远志、酸枣仁-首乌藤、首乌藤-远志等;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6类;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为酸枣仁汤合归脾汤加减。结论:胡教授治疗失眠主张以益气健脾、宁心安神为主,兼以疏肝清热、理气化痰、交通心肾为法。  相似文献   

17.
介绍李明权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膜性肾病是难治性肾小球疾病的一种,是肾病综合征常见临床病理表现之一。李教授认为,膜性肾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治疗上以病-证-症结合的思想为指导,以补脾肾之虚为主,兼清热毒、利湿毒、消风毒、祛瘀毒,获得显效。  相似文献   

18.
介绍雷磊教授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经验。雷教授认为,肾气亏虚是POI主要病机,治疗上多以补肾调经为主,兼顾疏肝解郁、健脾养血、调理脏腑气机。其临床擅用四二五合汤辨证加减,配合中药外敷增强药效,内外兼治,并重视精神因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从而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平衡,促进排卵,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改善卵巢功能,其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脾肾两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 例脾肾两虚型过敏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雷火灸悬灸治疗。比较2组的鼻症状总积分表(TNSS)积分、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积分及免疫球蛋白E(IgE)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48/50),对照组为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NSS积分、RQLQ积分、IgE水平、IL-10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脾肾两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高于单纯针刺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主题词检索,纳入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近20年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7篇,收集处方97首,涉及药物107种,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益智仁(71次,73.20%)、桑螵蛸(68次,70.10%)、山药(47次,48.45%)、石菖蒲(45次,46.39%)、黄芪(42次,43.30%)、麻黄(39次,40.21%)、乌药(37次,38.14%);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372次,41.98%),其次为收涩药(187次,21.06%);补虚药中以补气药(48%)、补阳药(40%)占比最高,收涩药中以固经缩尿止带药(81%)占比最高。结论:小儿遗尿临床治疗多以健脾温肾、收敛固涩止遗为法,用药以补气药、补阳药、收理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