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震前兆群体空间非均匀性指标Cv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晓青  李志雄 《中国地震》1999,15(3):199-209
本文描述了排除地台站空间分布不均匀、台站观测项目数量不同等非地震成因因素影响后的前兆群体空间非均匀性研究思路及其指标Cv值,确定了Cv值反映的前兆群体空间分布图象的类型及其判定方法。利用Cv值对华北地区1995年以来的水氡短临前兆异常群体空间非均匀性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1995年1月1日至1998年2月1日发生的5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前,前兆群体空间分布出现5次非均匀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研究华北地区部分中强以上地震震前地震非均匀度异常与区域地震前兆观测群体异常的变化过程, 发现两者在地震前的异常时空演化过程中, 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时间上, 部分地震震前的地震非均匀度异常出现后, 半年左右前兆观测异常在数量上将出现一次较大幅度的增加; 在空间上, 前兆异常展布范围与地震非均匀度异常范围大体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 地震非均匀度(GL值)在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从震例的角度, 表明可能与局部应力场变化有关。 地震非均匀度和前兆群体异常的这种准同步变化, 可能对判定地震孕育进入中短期阶段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非均匀度方法,分别提取滇西北、滇中北、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水氡观测资料的地震前兆群体异常。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满足水氡观测点所在地区成组中强地震的中、短临预报要求;且该方法能自动识别异常,排除人为主观影响,便于在其他震区进行预报效能检验。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1992年福建省南日岛5.2级地震序列特征,认为这是一次孤立型地震,震前存在多学科的前兆异常,异常群体特征具有长、中、短临阶段性及形态复杂性.地震学异常持续时间长,前兆学科短临异常突出,可能是少震区地震前兆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1994年2月16日共和5.8级地震短临预报实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东  马文静 《地震》1995,(1):20-28
本文真实地再了1994年2月16日青海共和5.8级地震前前兆异常的发展过程及对该地震的短临预报过程,同时系统地分析了前兆异常在时间,空间及种数上的分布特征。指出,在有一定前兆监测能力的地区,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一定的或成功的短临预报是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6.
前兆群体异常是强震前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利用定义的“前兆综合异常比b(t)”,对新疆不同地区、不同档地震前的群体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当前的观测条件下,无震时段综合异常比约为0.10~0.20,地震前4~9个月异常比值增大。在异常记录完整条件下,可能出现2次峰值,反映前兆异常发展中的成组特征,峰值异常比为0.50~0.70,震前0.5个月前后降到0.30,可能是地震发生的短临信号。7级地震前远场短临异常显著,在缺少近场资料时,强震多发生在群体异常的峰值前后。该方法较客观地描述前兆异常的发展过程,对强地震的短临跟踪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芬  金明培  赵家本 《中国地震》2007,23(2):175-183
本文使用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提取的方法,即应用前兆群体非均匀度ID和前兆综合信息量S数学分析,以及相关计算软件,对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及邻区(N24~28°,E98~102°)的断层形变和地下流体各种监测手段的多台项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台多测项前兆群体异常的映震效果优于多台单测项前兆群体异常的应震效果;前兆群体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较好,且一组前兆群体异常一般会对应2次以上中强地震,显示了前兆群体异常与地震成组对应关系,而不是以往单次前兆与单个地震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石绍先  程万正 《中国地震》2004,20(2):170-178
本文给出了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提取的3种方法,即前兆综合信息量S、前兆群体非均匀度ID,以及近源异常凸现值NS的数学分析。利用这些方法,对川滇地区地形变、地下流体、水化学组分等多种监测手段的多台项观测资料进行了统一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川滇地区,单个6级地震与成组强震的前兆群体异常表现有较大差异,成组强震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更为丰富。所给出的多种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和计算结果,可在川滇成组强震预报实践中应用,其中前非群体韭均匀度是以群体前兆异常分布特征是否被突破作为异常标准的,能够自动识别异常。  相似文献   

9.
郑熙铭 《地震》1994,(5):36-43
通过对1976年唐山7.8级、1983年菏泽5.9极和1989年大同6.1级.1991年大同5.8级四次地震的非测震学前兆异常(短水准、地电、水氡含量、水位等)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地震以前,邢台地区的非测震学前兆观测值均有异常出现,显示出该地区不仅有地震活动性的窗口效应,而且有非测震学前兆异常的震情窗口效应。其它地区也有相类似的情况存在。这对区域应力场研究和前兆场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强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地城前孕震区地下介质的电磁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发生异常变化。本文通过对1991年唐山5.2、5.6级地城前后静海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参数的计算及其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提取出了可靠的地震短临前兆信息,确立了将其应用于唐山地区5级以上的震预报的短临异常特征及其指标。  相似文献   

11.
邱永平 《内陆地震》2013,27(1):15-19
宁波台ZK03井水氡在汶川8.0和日本9.0级地震前后出现的异常,可能是这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和震后效应,并且出现的异常有较多相似之处。从水氡五日均值曲线来看,震前11个月开始就出现了异常,五日均值最大异常量都出现在异常结束前5个月,形成了一个“V”字形的中短期低值异常形态。同井观测的动水位同震响应也较相似,说明这两次地震波传播中对该井的水动力作用基本相同,因此也可能会出现相似的水氡中短期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2.
大同地震水氡动态图像的前兆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云贞  王吉易  张素欣 《地震》1999,19(1):90-96
采用“九五”攻关提出的水氡动态图像分析方法,对二次大同5.8级地震水氡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简介了大同地震水氡动态图像的生成方法。研究表明,地震前震源区及周围出现水氡变化率≥0.06的异常特征区,异常区的时间演化与地震具有“扩展-急剧扩震-地震-持续扩展-地震-收缩”的关系,且与多种异常发展的中期,中短期和短临阶段相对应,异常区的空间分布演化与震中,地质构造和地热等有密切关系。表明动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强震活动特征及短期震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了滇西北强震活动韵律特征及最近10多年来6.0级以上强震前震中附近中小地震活动空间演化图像。对1986年以来滇西北5.0级以上中强震前该地区M≥3.0和M≥4.0地震的活跃和平静异常以及3级以上震群进行了清理和配套性研究,定量地给出了滇西北强震短期震兆指标。得到以下主要结果:滇西北6.0级以上强震前,在全省4.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阶段或3.0级以上地震活跃阶段,震中附近3级地震比较活跃,并形成明显的条带、围空、密集等地震活动有序分布异常图像;滇西北6.0级以上地震短期异常综合预报量Y≥0.56。短期震兆模型可分为两种:①滇西北3.0级以上地震活跃异常和3~4级震群活动同时出现;②滇西北4级以上地震出现平静异常后又出现3.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包头6.4级地震前较大范围前兆资料的研究,认为一个强烈地震在发生之前,围绕震中区不同区域内,将出现具有不同特点的前兆场异常群。其近场(Δ≤100km)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长时间尺度的趋势性异常;中场(100km〈Δ≤200km)的主要特征是趋势和突发性异常并重;而远场(Δ〉200km)则一般无趋势性异常,只有急剧变化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15.
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了菏泽5.9级地夺前地下流体异常时空分布及其场兆、源兆特征。结果表明,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密切相关,断裂端部和交汇处是异常响应的第三地区。单位面积异常台项数,震中及附近地区远高于外围地区。震前1个月左右,异常台项月频次大幅度增高,单项异常的时间演化有持续型、完整型和突跳型三种类型。源兆异常具有中期、短期、临震异常配套、水化我组分同步异常变化、宏观异常多点成片、持续时间长、幅度  相似文献   

16.
高立新 《地震》2002,22(3):65-70
在“九五”各前兆学科异常识别方法、标志体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适合内蒙古地区的前兆异常识别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提取部分异常识别方法,对半年、月异常频次速率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运用地下流体资料对1996年包头西6. 4级地震和1998年张北6. 2级地震进行了中期、短期地震危险性检验。并对该方法的中、短期地震危险性预测效能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二次地震前的半年、月异常频次速率法处理的异常率明显大于原始图像异常率,证明该方法在中期和短期预测上具有一定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MS6.9地震前几种地震波参数的异常特征。该次地震前初动符号、振幅比、尾波衰减系数、尾波持续时间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地震活动空间图象、时序曲线也存在一定的异常。根据上述异常作者对该次地震作出了短临预报,预报三要素与实际地震相符。介绍了预报思路和方法,并对异常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区分"源兆"与"场兆",系地震预测探索中的重要课题。根据云南4组6级以上地震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资料,系统分析了强震源兆的流体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6级多强震的源兆区,即震中距100 km范围内,异常项目计有水位、水温、水氡、水汞及气汞;以中期、短期异常为主,临震异常很少;源兆异常台站和台项的比例均高于场兆。这些流体源兆特征的认识,可为利用流体异常判断地震危险区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洛浦MS6.0地震和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前乌什台水位异常。对比分析发现,两次MS6地震前,乌什台新46井静水位、体应变的辅助测项钻孔水位震前反向、加速上升、下降的短期异常明显,且2套水位观测震前异常时间同步性,形态相似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