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世界海洋的水量比高于海平面的陆地的体积大14倍,约l37亿立方千米。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40米。假如地球具有平均的球面、整个表面就会被2400米深的海水所覆盖。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体积70710万立方千米。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毗邻我国,位于亚洲和澳洲大陆之东,南、北美洲以西,南部与南极洲接壤。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的大洋,其面积达179679000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比地球上所有大陆和岛屿的总面积还要大。太平洋的平均水深为4028米,最深的地方不在它的中央,而是在周围的海沟地区。太平洋有19条海沟,最深的是马利亚纳海沟,最大水深达11022米。 很久以来,人们对太平洋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张荣华 《海洋学报》1996,18(1):21-30
本工作较详细地分析、比较了1986 ̄1989年间热带太平洋环流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应的观测资料。作为第一部分,本文给出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由表面海洋环流模式模拟得到的热带太平洋海面起伏与热带太平洋18个海岛站水位计和美国地球卫星(Geosat)观测资料间的比较。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与1986-1987El Nino和1988La Nina事件相联系的热带太平洋水位场时空演变。如1986年  相似文献   

4.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所树轮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对亚洲气候动力学树轮重建5年计划的研究已进入第3年,该项目研究的范围涉及整个亚洲以及受季风影响的从西伯利亚、蒙古、北亚到澳大利亚、大洋洲、东南亚大陆及其南部的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在前两年首先着重建设了为恢复亚洲季风气候及其引起变化的因素(如印度-太平洋海面温度场)的树轮数据网,这些数据有望对上几个世纪古气候记录中的季风气候变化循环模拟进行评估。热带地区树木年轮数据的匮乏,促使我们必须首先从亚洲热带地区获得这些数据,因此,对热带亚洲的野外调查是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在渤海冬季气温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渤海冬季温分为冷年的暖年,而后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强度指,亚洲极涡面积指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冷,暖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当渤海冬季气温属暖年时,其前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偏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属冷年时,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6.
东海的形成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地区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处于晚三叠世以来古亚洲大陆形成、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及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远程效应共同作用下。东海的海洋沉积环境是在上新世以来持续的构造沉降、弧后裂谷作用及全球海平面上升作用下形成的。东海地质构造的剖析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对于理解亚洲地形现代地形格局的形成及大江大河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荣华 《海洋学报》1996,18(1):21-30
本工作较详细地分析、比较了1986~1989年间热带太平洋环流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应的观测资料。作为第一部分,本文给出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由表面海洋环流模式模拟得到的热带太平洋海面起伏与热带太平洋18个海岛站水位计和美国地球卫星(Geosat)观测资料间的比较。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与1986-1987ElNi o而和1988LaNi a事件相联系的热带太平洋水位场时空演变。如1986年下半年暖水在日界线附近堆累和水位上升;1986年底这一高水位区以Kelvin波形式迅速向东太平洋和南美沿岸地区传播,且该地区水位场演变呈双峰结构。模式海面起伏与18个海岛站间平均相关系数高达0.79,与其平均误差为4.5cm;与Geosat观测相比,模式海面起伏相关系数的区域平均值为0.36;文中还讨论了对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工作和海面起伏观测资料在自由表面海洋环流模式中的同化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1.白令海:太平洋最北部海域,介于亚洲与北美洲之间,面积230.4万平方千米。2.鄂霍次克海: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位于千岛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面积为159万平方千米。3.日本海:太平洋边缘海,位于  相似文献   

9.
郝丁 《海洋世界》2007,(9):30-30
北极地区大致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这个区域内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北冰洋。北冰洋是所有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一个.面积为1478万平方千米,仅为太平洋的1/2;水深平均为1097米.不到太平洋的1/3。最大水深为5499米。仅为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一半,有趣的一点是.北冰洋的面积与南极洳相当.斩处位置也正好是地球的两端。坡整个地球的形状来看.就像有人从北极方向打了地球一拳。把偌大一片土地从地球另一边的南极打出去了一样。  相似文献   

10.
桑红 《海洋世界》2008,(9):40-44
太平洋作为世界第一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东经146°51’)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西经67°)与大西洋分界,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通往印度洋,面积17967.7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5.2%,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  相似文献   

11.
太平洋—南极海岭的新鲜玄武岩延伸到太平洋地球化学区域EllsaM.Ferguson等在最近对一部分太平洋—南极海岭(PAR)的地球物理调查期间,S.Cande、W.Haxby、C.Raymond和合作人员在大约64°S、171°W的破碎带Ⅶ两边海岭区...  相似文献   

12.
利用我国及美国国家气象局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月平均海温、水位、地球向处长波辐射和850hPa纬向风资料,对1980年以来的三次厄尔尼诺事件迁长原因及其特征作一分析的探讨。文章指出,El Nino事件延长的原因主要是:在El Nino事件发生后,热带太平洋在所环流半年左右的韵律活动及在赤道南、北两侧明显的大气振荡加强,从而使大气的El Nino异常过程间隔半年相继发生。  相似文献   

13.
若干海洋状况与地球运动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公炳  司有元  陆巍 《海洋学报》1982,4(3):292-302
月球运动参数对海洋潮汐的影响,早就为人们所关注,并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可是地球参数在若干海洋状况上的反应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十年来,国外这方面的工作有所加强[1],但大多偏重大西洋的研究,联系与我国直接有关的太平洋状况较少,而联系我国近海状况的则更少.本文试图阐明地球运动参数影响若干海洋状况可能的物理原因,并根据世界和我国海平面高度的若干观测资料,海洋上大气动活中心的资料,以及北太平洋6个点的海温资料,进行数理统计,然后与地球参数的相应统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讨论它们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西北太平洋异常变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根据国家海洋局全部海洋站的水温和水位资料,以及“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的ADCP测流和CTD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黑潮源流区输入西北太平洋的北向质量通量和西北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温、水位的异常变化,同时还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GEOS)/四维资料同化系统(DAS)计算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的海面潜热通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北向质量通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年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水温、水位和潜热通量的变化有着合理的因果关系.当前者减少时,后3者也明显减小.其物理解释是从热带西太平洋输入西北太平洋的海水质量和热量的减少将导致西北太平洋的减水和热量收入的减少,而热量收入的减少又将会引起水温和潜热通量的减小.  相似文献   

15.
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充满了神秘色彩,但也受到气候变化、塑料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巨大影响。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和最深的海洋。总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千米,在某些海域海地底深度能够延伸到水面以下1万多米。太平洋到底有多大?你可以想象,地球上所有陆地面积加起来,也没有太平洋的面积大。  相似文献   

16.
连续的东太平洋海岭地质一地球物理研究查明了新的构造细节,证实了构造作用在空间上(沿海岭)和时间上的一定差异性.众所周知,在东太平洋海岭活动区范围之外,转换断层具有延伸最长的痕迹.沿着这些痕迹观察到同一年龄层的线性磁异常的位移.  相似文献   

17.
裴济群岛(西南太平洋)是地球上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这是一个地壳扩张和转换断层区,它是由地球上地幔中流体的水平运动而产生的。这个区域非常广阔:它分布于太平洋——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汤加海槽和瓦努阿图海槽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太平洋北部铁锰结核调查时所取得的7个相对富集结核站位的沉积物化学资料,通过与河口、陆架及贫结核洋区的资料比较,探讨了上述站位沉积物中Fe、Mn、Cu、Co、Ni、Ca、Mg、Si和C_(有机)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地球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全球的环境变化, 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北太平洋海洋生态系统的剖析, 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 展示了地球生态系统强有力地控制着陆地的沙尘暴、大气的北太平洋季风和海洋的硅来源及输送方式。为了保持向海洋输入大量的Si, 地球生态系统控制着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显示, 地球生态系统使北太平洋的季风与北太平洋边缘的雨季在时间上密切相嵌, 顺利完成近岸洪水和河流的输送与大气的输送之间的相互转换; 同时也使沙尘暴与北太平洋Si 的缺乏在时间上紧密配合, 其强度大小与Si 缺乏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因此, 在全球的环境变化下, 海洋Si 的缺乏是在严重加剧。那么, 地球生态系统展示了强有力的控制能力, 维持向海洋水域提供大量的硅, 充分保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质学家认为,今年1月17日的日本神户大地震,标志着环太平洋地壳活动进入了高峰期,环太平洋地区将面临一个多事之秋,并且伴随地壳活动,将会出现一系列奇异现象。前不久,美国科学家就发布了一项令人吃惊的预报:因地壳活动,太平洋中一度失陷的莱伍利亚洲可能再度隆起,重获新生,世界又将增添一个洲。比亚洲略小的莱伍利亚洲,1.5万年前存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