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洋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是地球化学变异和物理变化的过程,板块构造每100~200 Ma可以完全更新大洋盆地.而岩石圈则是地球的地幔到地壳、地壳到海洋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传递与转换形成的产物,独立的阳光与演变的洋壳提供了生命在独特的海底和次海底的类似地球早期生态系统的生长环境.洋壳的形成到重新俯冲到地幔,始终伴随着海水的相互作用,海水与其他物质最终经循环又重新进入了地幔.  相似文献   

2.
华北克拉通是古老克拉通遭到破坏的一个典型例子。近几十年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都证实了华北克拉通东部自中生代以来遭受了强烈的改造和破坏,表现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岩石圈减薄。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领域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存在很多争论,而数值模拟手段也逐渐成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前人利用数值模拟手段从拆沉、热侵蚀、俯冲脱水、化学交代等不同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很多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学观测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学模型支持,为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成因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克拉通破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的数值模型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要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成因机制,在未来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1)从二维粗略模型向三维精细模型的过渡;(2)考虑更为实际的岩石流变学特性、相变过程;(3)利用板块重建等技术为数值模型提供板块运动历史等运动学约束;(4)拆沉、热-化学侵蚀、俯冲脱水等作用相互耦合的动力学模拟。  相似文献   

3.
本文完成台湾岛及其邻区的二维重力建模和构成此处岩石圈密度剖面。依据密度参数将岩石圈划分为大陆型和大洋型。大陆岩石圈比大洋岩石圈轻,因而在其所有岩层中显出微弱的密度分界。大洋岩石圈的地壳、地幔都具有大的密度反差。在陆洋岩石圈块体的接触区内,确定了台湾岛复杂构成的叠置的密度结构——台湾密度构造。该构造划分出反差的密度边界和具有增高的高密度,形成不均一性。台湾密度体的形成同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碰撞区的,时常发生在台湾带内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5月 ,北京大学李江海副教授在河北遵化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 ( 2 5亿年前的 )大洋岩石圈残片。去年国庆 ,他率领科研小组又在辽西地区发现了新的古大洋遗迹 ,从而证实华北古大洋遗迹构成的缝合线至少超过了 2 0 0km。据悉 ,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大陆碰撞最早的直接证据 ,也是迄今唯一带有大洋岩石记录的大陆缝合线。李江海博士估计真正的大陆缝合线可能在60 0 km左右 ,这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还要到几个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专家认为 ,大洋岩石圈往往消失在大陆碰撞之中 ,2 5亿年前的大洋地壳历经沧海桑田后一直残留至今 ,实在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5.
克拉通是10亿多年来未受构造运动影响的大陆区域。相对低的表层热流、金伯利岩内的金刚石包裹体以及约250km深处具有高地震速度的比较冷而厚的龙骨状突起把克拉通与其它大陆岩石圈分开。虽然通常认为克拉通为地球岩石圈的稳定带 ,但是 ,岩石圈厚度的变化以及比后克拉通边缘处相对强烈的侧向温度和粘度变化仍然会引起克拉通边缘之下地幔中小规模的对流。研究表明这样的对流通常被称为边缘驱动对流 ,由一直延伸到克拉通边缘之下的地幔过渡带(大约660km)的下降流和距离克拉通边缘大约500~1000km处的上升流构成。上述研…  相似文献   

6.
日本“太古代公园”计划 ( The ArchaeanPark Project)是一个与洋中脊有关的研究项目 ,其全称是“太古代公园 :热液通道下的生物群与地学环境的相互关系”( Archaean Park:interaction between Sub-Vent Biosphere andGeo-environment) .该计划由日本科技厅设基金支持 ,共有 1 5个研究机构参加 ,计划 5年完成 ( 2 0 0 0— 2 0 0 4年 )。大洋中脊热液区下面那种高温而缺氧的环境与太古代生命起源时的情况相似 ,这项计划就是通过钻探和监测来探索发生在海底热液系统内的底部生物圈和地壳流体运动 ,因此而命名。本文主要介绍该计划 2 0 0 0…  相似文献   

7.
霍明远曾利用地质-地球物理等八个参数,在定性描述边缘海与大洋具相似性的基础上,利用Fuzzy数学方法,求取了边缘海与大洋相似度约为0.7。本文试图在地球化学方面探讨南海(作为边缘海的一种类型)中央海盆洋壳与大洋壳的差异性。Roncv等(1969)发表了大陆、次大陆型和洋壳的体积、质量和平均化学成分的资料,本文选用该资料中洋壳化学成分分析中的10种成分作为标准集合。  相似文献   

8.
南海西南海盆的岩石圈张裂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海西南海盆的西北边缘和东南边缘在地形地貌上不对称,在地质构造特征上东南边缘为上板块边缘,西北边缘为下板块边缘,它们为一对共轭边缘。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和海底扩张活动中,上地壳呈脆性,发生过脆性变形,产生了一系列倾斜正断裂及一系列断块,断块沿断层面转动,在地表出现一系列半地堑,在拉张应力的进一步作用下,上地壳沿断层面被拉开;下地壳呈塑性,发生塑性变形,最后以瓶颈方式被拉断。由此可见,在张性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是分层而异的:上地壳以简单剪切方式变形,下地壳以纯剪切方式变形。因此,整个岩石圈的变形方式是分层变形的  相似文献   

9.
大洋和大陆边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大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布在 (45 0± 15 0 )℃等温面内 ,并且随着加载时岩石圈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 ,大洋岩石圈的挠曲刚度强烈地依赖岩石圈的热结构。一些海隆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降低 ,可能是岩石圈经历过热活化 ,岩石圈热年龄降低的结果。大西洋一些群岛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小于理论值 ,则反映了岩石圈结构的不同。在海沟 ,板块的挠曲也是影响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因素 ,它降低了岩石圈的强度。在被动大陆边缘海陆岩石圈交界处 ,向陆的方向 ,岩石圈弹性厚度比同年龄的大陆或大洋岩石圈的小 ,表明强度明显降低 ;向大洋方向 ,岩石圈的弹性厚度与正常的大洋岩石圈弹性厚度吻合。在活动大陆边缘的挠曲前陆盆地和造山带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变化较大 ,部分地区受先前的岩石圈低强度影响 ,而表现出岩石圈强度的弱化。同时 ,这种方法还广泛地用于大洋中脊岩浆侵位、地幔流动、南太平洋超级海隆的动力学机制、大陆边缘的变形和构造演化、新生岩石圈的力学性质和流变学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箭 《海洋世界》2005,(6):35-36
在世界上的大洲大洋中,大洋洲、北冰洋、南极洲是最后一批被人类发现的。它们的名字均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很晚才被确定下来。大洋洲(Australia)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学者提出,已知的大陆非常广袤,而且都在北半球,南半球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南半球也应该有块大陆,否则地球无法保持平衡(地球其实并无这种平衡的必要)。公元2世纪时,古罗马天文学家、地理学家革老丢·托勒密把这块大陆绘入了他的世界地图,标出的拉丁文地名为Ter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