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气现象霜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观测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地面气象观测经验和资料统计分析,对有利于形成天气现象"霜"的天气条件及观测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冬季观测霜的技巧。当测站受寒潮或强冷空气影响时,过程中期(云层消散1-2 d后)最易出现霜;一般情况下,干枯的草面上比生长着的草面上更易形成霜;背风处比迎风处易形成霜。观测时要重点查看背风处及低洼处的草面,尤其是干草面是否有霜形成;夜间可用手电筒照看草面,若有霜,草面上会有一些闪闪发亮的现象,再用手触摸草面,会有一种发硬的感觉。天亮后至日出前,要全面查看一遍观测场及视区内的近地物体上是否有霜,以避免日出后轻霜快速融化而漏记录霜。  相似文献   

2.
利用自动站草面温度判定霜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气探测工作中,判定霜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贴地(或贴近地物表面)层温度〈0oC。在实际观测中存在空气最低温度〉0℃、地面最低温度〉0℃、草面最低温度〈0℃的不同观测日,天气现象中分别记录有霜和无霜的问题。应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可以对当日是否出现霜作出准确判定,这对大气探测工作,特别对初霜目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早晨.在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有霜,而观测场内大部分草坪上、观测场周围的菜叶上及测站四周的麦苗上却不见霜,只见露.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在1℃以上.这时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的霜是否应记录呢?我站有的同志认为,只要看到霜.不论在哪里看到或者范围大小均应记录。但我认为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的霜不应记录。原因是:《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上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4.
露、霜、结冰天气现象综合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思源  傅伟忠 《气象科技》2014,42(3):359-363
通过自动气象站的连续观测资料,结合人工观测的天气现象,根据露、霜、结冰的成因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基本指标作为综合判据。选取气温、相对湿度、地面温度、草面温度和近地面温度作为主要因子,综合考虑降水和天气状况对这些天气现象形成的影响。采用两个气象观测站的分钟观测资料以及人工观测天气现象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初选因子和精选指标,利用多要素的组合方法,提炼出自然状态下出现露、霜、结冰现象的综合判别指标,获得了较好效果,拟合率在80%以上。为进一步认识这些天气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提供参考,也能为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草(雪)面温度变化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从2004年1月1日起全年开展露天环境温度、柏油路面温度及草面(雪面)温度等特种观测项目的观测工作。为了进一步开展特种气象的预报工作,加快特种观测项目的应用步伐,本文利用2004和2005年特种观测资料及常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吉林省各主要城市的草面温度和气温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草面最高温度明显高于最高气温,而草面最低温度又低于最低气温。但草面温度和气温的日变化、月变化、季变化却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到了各个城市的不同季节的草面极端温度的预报方程,利用2006年实况资料对预报方程进行试报检验,误差小于3℃的确率在60%以上,所以此方法可以为预报草面温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冬春季节 ,天寒地冻 ,降雪形成的积雪常常持续多日 ,晴朗的夜晚 ,往往在积雪面上有霜生成。由于霜与积雪都是白色 ,难以辨认 ,若不仔细或未能很好辨认时 ,会漏记霜的现象。积雪面上生成的霜应如何观测呢 ?首要一点 ,是根据霜生成原理 ,观测是否具备霜生成的天气条件 ,即夜间是否天气晴朗、微风、湿度大。若具备生成霜的天气条件 ,再进一步利用光线 (夜间可用人工光 ,早晨可用自然光 )斜射雪面进行细心观测 ,若发现在光线的斜射下 ,整个雪面的颜色较为深暗 ,且有细微、明亮并闪烁着的冰晶 ,这就是霜。霜与积雪之所以有区别 ,是因生成霜的冰晶…  相似文献   

7.
如何判断自动气象站草面温度的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玲玲 《广东气象》2010,32(1):59-60
针对新增的草面温度观测项目,利用2008年11月19~20日蕉岭站、2009年1月17日潮州站的自动气象站草面温度观测数据,对草面温度观测资料产生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如何进行人工判断审核,提出可依据草面与地面温度、气温、天气现象的变化趋势是否一致,来判断草温数据是否出现跳跃、是否异常,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草面温度与初霜预报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和龙市气象局2007-2011年草面温度和0cm地面温度(以下简称地面温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草面温度在夜间比地面温度低,在秋冬季更容易达到0℃以下,草面温度能更好地反映出形成霜的温度变化过程,利用最低草面温度和16-20时草面温度降温幅度建立2级判别方程,结果显示该判别方程显著,对初霜的预报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利用连云港赣榆区气象观测站2014年逐时的草面温度、0 cm地面温度和气温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三要素的月平均值、月极端最高、最低值特征以及草面温度与0 cm地面温度、气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全年变化来看,逐月平均值0 cm地温草温气温;逐月极端最高值0 cm地温草温气温;逐月极端最低值草温0 cm地温气温。在晴天和阴天多云状况下草温与0 cm地温、气温呈明显的正相关,阴天较晴天变化幅度小;阴雨天气时白天草温与气温明显下降,而0 cm地面温度降幅平缓且温度较高;有降雪时0 cm地面温度高于草温和气温,且变化较为平缓。用草温比用0 cm地温和气温能更好地判定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统计1990-2012年仙游县霜天气的环流形势,分析2006-2012年仙游县霜个例的气象要素——地面温度、风、云量、相对湿度.结果发现:①500 hPa的槽后西北气流型、经向槽或横槽型、长波槽型为霜天气的优势型;②仙游县平流辐射霜从风向转偏西的22时开始孕育,地面温度出现最低的06-07时生成,日出后风向转偏东的09时迅速消融;③云量、风、相对湿度、地面温度等气象要素对霜的观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冬季,当500 hPa环流出现有利霜形成的形势;夜晨天气晴好、2 min风速为0.6 ~2.0 m/s且风向偏西、相对湿度在50% ~ 80%之间、地面温度趋4℃或更低的条件下,霜极易在06-07时生成.日出之前,要全面巡视观测场及周边的草、近地物体,做好霜的观测.  相似文献   

11.
正1引言根据地方需求,同时能够更好的为地方服务,兰西县气象局自2008年把草温定为观测项目,由于草面温度观测时收集的是近地层植被表面温度,因此草面温度最能说明植物生长季近地表层温度的自然情况,本文通过对草温和地温的春夏两季、晴天和阴雨天的不同天气条件下,草面温度和地面温度的变  相似文献   

12.
气象要素对草面温度的影响分析及其质量控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天气学原理,分析天气现象变化(辐射、云、降水、风)与草温变化的密切关系,找出草面温度的各种不同天气变化规律,对草面温度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草面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石家庄地区5个观测站2008~2010年逐日的草面温度、地面温度和气温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草面温度平均值、极端值、日较差特征以及草面温度与地面温度、气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全地区年平均草面温度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特点,西南部山区最高;年平均最高草面温度中部地区最高,年平均最低草面温度西南...  相似文献   

14.
同辐射条件下不同下垫面温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2006年3月1日开始,嵩县气象局自设了水泥面、草面的温度和最高、最低温度观测项目,通过对探测获得的资料与日常地温场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找出了裸地、水泥地、草地3种不同下垫面之间温度的差异:年均温、年均最高最低温度、年极端最高最低温度.草面均低于水泥面和裸地,而冬季草面平均最高温度和极端最高温度高于水泥面和裸地.  相似文献   

15.
华北平原中部草面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华北平原中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试验基地2009~2011年逐日的草面温度、地表温度和气温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草面温度平均值、极端值、日较差特征以及草面温度与地表温度、气温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省于2002年始开展了柏油路面、草面、露天温度特种观测项目。本文以通化市2002-2003年观测数据为样本,对柏油路面、草面、露天温度极值规律进行了揭示,并对各项观测温度极值的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及探讨,最后给出了一整套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7.
<正>1引言根据气象服务的需求,绥化市北林区气象局2008年开始增加草温观测项目,草面温度观测时探测近地层植被表面温度即为浅草活动面上的温度,最能说明植物生长季近地表层温度的自然情况,本文研究了不同季节(春夏)、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阴雨),草面温度和地面温度的变化规律,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参考资料。2资料方法以绥化市北林区2008—2014年5—10月间逐月平均草温、地温作为观测资料,用变温对草温及地  相似文献   

18.
成霜的气象条件与观测方法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霜这一天气现象的形成进行监测,探索霜生成的气象条件,总结观测霜的方法,保证在相应的天气条件下能及时观测、记录霜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19.
草温与露点温度对结露和结霜指示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显罡  马舒庆  杜波  廖明水  赵乃君 《气象》2012,38(6):745-750
利用密云国家基准气候站和电白国家基准气候站2009—2010年自动站的观测记录和人工结露、结霜观测资料,以及平谷国家一般气象站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自动站的观测记录和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资料,分析了结露、结霜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结果表明:诸多气象要素中,草温和草温与露点温度差对露或霜结成具有指示性作用;电白站95.0%结露发生在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1.1℃时,密云站95.0%结露发生在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1.2℃时,密云站95.0%结霜发生在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1.3℃时;结露主要发生在最低草温0.5℃以上,从平谷站自动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结露发生在0℃以上,结霜发生在0℃以下;很多情况,百叶箱高度上的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并未达到饱和,而贴地(或贴近地物)的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3.1℃时,电白、密云站不出现露、霜的比率分别是16.8%和11.7%;因土壤湿度南方比北方大,草温与露点温度差为正的比例南方较北方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露霜观测的综合判别技术,2014年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试验基地建立了近地面温湿度观测系统,利用近地面温湿度、自动气象站以及露霜的人工记录和图像自动记录数据,研究露霜综合判别技术。初步确定草温与近地面露点温度之差为露霜形成的主要判别因子。当草温与近地面露点温度差小于某一阈值时发生结露结霜天气现象,且这个阈值与日最低气温有关。资料分析显示,利用综合指标判别露霜得出结果与实测结果对应较好,一致率达到84.5%。近地面温湿度观测对露霜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