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农业与生态遥感研究室10 年发展历程和研究室的组织结构, 阐述了研究室的农业遥感、区域综合生态遥感、毒品原植物遥感、水资源遥感、城市生态遥感5 个主要学科研究方向, 论述了各研究方向的数据、技术体系、产品、研究成果, 以及研究室现有的数据、技术基础和科学管理方法, 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通讯》2012,(18):52-I0004
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国土资源局将保红线、保增长作为重要目标,突出规划管控指导、加快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土地执法监察、严格保护耕地红线、强化国土资源基础管理、提高为民服务效率,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和谐     
阳春三月,杨柳轻轻,小河吟唱,春燕呢喃。2005年的春天,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春天,一个社会和谐的春天。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新春伊始,中共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集中研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后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决定…  相似文献   

4.
改革与管理     
三中全会以来,各测绘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转变职能管理、完善测绘法规建设、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增强测绘生产单位的活力、拓宽测绘服务领域、提高成果成图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为改革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廖克  陈文惠 《测绘科学》2004,29(6):11-14
本文系统论述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系统建设的目标、原则与具体内容,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以及系统建成后的意义与作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生态环境数据库和生态环境决策支持与管理信息系统3部分组成,包括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地面动态监测系统、应急响应监测系统,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地图、多媒体动态演示系统与电子地图集、综合信息图谱,生态环境数据库、决策支持管理信息系统8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矿山煤炭资源评价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一套集图形与数据管理、模型建立、辅助决策为一体的资源条件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紧密结合煤矿实际,将煤炭资源条件评价预测、技术经济分析、开发开采决策连为有机整体,使评价结果的实用性、针对性、准确性得到显著增强。该系统在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成果,包括系统构成与主要功能、系统设计与主要应用等方面。并给出了促进成果应用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质灾害时刻威胁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实现对灾害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十分必要。本文所开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针对滑坡灾害发生特点,综合运用GNSS技术、传感器技术、现代通信及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地质灾害体全天候、全方位、高精度、自动化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结合多年开发与研究的成果,主要从系统总体设计、各功能模块、数据存储方式、数据中心软件设计与实现、系统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该系统已用于铁路路基变形及矿区灾害监测与预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质量与标准     
国家测绘局部署了全国测绘质量大检查,认为当前测绘产品质量形势严峻,主要的问题:一是产品中的差、错、漏问题十分突出,并且日益严重;二是少数作业人员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三是伪造成果。众所周知,质量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一个生产单位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它与组织领导、思想作风、技术水平、管理制度、材料、仪器设备等都有关系,也是衡量一个单位的素质和水平的标志。因此,国家有关方面曾提出实行质量否决权。  相似文献   

9.
详述了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重点对系统的设计思想、总体结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点进行了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10.
地质调查行业数据具有种类多、数量大、更新快的特点,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应用相关技术开发一套集信息采集、编辑、管理于一体的地质调查科技与国际合作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成为一种迫切需求。文章在分析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介绍了地质调查科技与国际合作项目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流程,该系统的使用可以减轻管理部门工作量,提高管理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建筑物沉降监测的方案设计过程,以成都市将军碑建筑模板有限公司研发楼为例,进行了水准基点稳定性分析,结合成果表对观测数据做了详细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2.
半自动机载LiDAR点云建筑物三维重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全自动建筑物3D重建存在需要后续人工检验,且发现重建错误需要花费额外时间修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半自动的面向对象的机载LiDAR点云建筑物3D重建方法。基于建筑物类别点云的联通分析和平面生长分割结果,提出了自动的建筑物栋数检测、单栋建筑物外轮廓提取、单栋建筑物内部结构线提取方法;同时,在计算机无法完成部分工作时,人工辅助计算机完成高程阶越线提取、识别建筑物屋顶附属物点云等工作。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适用于高密度机载LiDAR点云数据中城区大部分建筑物的3D模型重建。  相似文献   

13.
玻璃幕墙安装施工测量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某大楼幕墙施工测量的实践为例,详细介绍了幕墙安装施工测量的主要技术要点,即:建立外围控制网、墙上控制点、楼内轴线控制点,建立水平和垂直视准线以及特殊位置幕墙龙骨的定位放样。提出了轴线投测后点位和外墙高层控制点必须建立相互联系以便进行校核和调整,对幕墙工程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试验中对坐标转换的应用范围和精度要求,本文从坐标转换七参数的解算方法、精度评定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并结合某试验场区CGCS2000建设,进行了数据精度分析,为今后局域地区坐标转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层建筑物中点恢复的测量方法是在负一层测定该建筑物的中点,再引到四层楼顶,最后重新确定施工放样数据,保证该建筑物的设计要求和施工监测。  相似文献   

16.
魏征  杨必胜  李清泉 《遥感学报》2012,16(2):286-296
以车载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由粗到细且快速获取点云中建筑物3维位置边界的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格网内部点云的空间分布特征(平面距离、高程差异和点密集程度等)确定激光扫描点的权值,采用距离加权倒数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内插方法生成车载激光扫描点云的特征图像。然后,采用阈值分割、轮廓提取与跟踪等手段提取特征图像中的建筑物目标的粗糙边界。最后,对粗糙边界内部的建筑物目标点云进行平面分割,提取建筑物的立面特征并构建立面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并在建筑物先验框架知识条件下自动提取建筑物的精确3维位置边界。  相似文献   

17.
贺晓东 《测绘通报》2021,(9):157-159,164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对建筑立面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采集的三维点云数据进行拼接、去噪、提取等操作可得到完整的建筑立面点云数据。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快速获取了建筑立面数据,得到高精度的三维点云,将三维点云数据导入CAD中进行绘制,可以将建筑立面各个附属物件的位置、尺寸勾画清楚,保证立面图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广义点摄影测量理论对建筑物立面框架轮廓进行重构。广义点是对当代线摄影测量以及无穷远点(灭点)理论的升华。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线面基元进行立面重构相比于经典的点云重构方法,不仅简洁、高效,还能获得清晰的三维边缘轮廓,且自动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布料模拟法无人机倾斜摄影建筑点云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布料模拟滤波思想的启发,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密集匹配点云的建筑提取新方法。该方法引入布料模拟进行建筑顶面的初步识别,通过模拟布料下落过程,分析布料与对应密集匹配点云之间的作用,确定布料由重力下降后所停留的位置作为建筑顶面的初步识别,然后通过密度聚类算法进行建筑区分,从而实现建筑物顶面的单体化提取。通过实测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基于密集匹配点云的建筑物提取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地面LiDAR不仅能够快速获得建筑物表面精确三维坐标点云信息,并且利用自身所携带的相机同时采集建筑物的影像信息,这使得地面LiDAR在城市三维建模与古建筑精细模型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地面Li-DAR采集的点云数据巨大,离散点之间没有关系,这给建模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将地面LiDAR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建筑物点云数据,再通过移动最小二乘法来拟合建筑面构建建筑物模型,实验证明移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的建筑物模型光滑准确,能够将建筑物的细节信息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