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利用最新的全球海潮模型(Csr3.0,Fes95.2,Tpxo2,Csr4.0和Scw80)和中国近海海潮资料,基于标准地球模型负荷格林函数,采用Agnew的积分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倾斜固体潮观测中的海潮负荷效应。文章计算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25个基准站8个主要潮流的倾斜负荷,数值结果说明对某一潮波而言,倾斜负荷振幅达10^-9弧度,沿海地区达10^-8弧度或更多。文章构制了北京和上海等8个主要台站的倾斜负荷随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海潮K_1,O_1和S_2分波对中国大陆重力、倾斜和应变的负荷效应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一种倾斜潮汐椭圆表示法,它可以直观地表示地表潮汐倾斜的时空特征。文中绘制了中国大陆三个分潮波的负荷效应分布图,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作者提出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根据Schwiderski海潮图计算了全球海潮M_2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计算结果表明,M_2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主要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潮的控制,负荷潮椭圆长轴迹线呈两端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弯曲的弧线,负荷潮椭圆长半轴在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可达十几毫秒,而在大陆西部新疆地区仅为0.3—0.4毫秒。  相似文献   

4.
时萍  孙文科 《地震学报》1988,10(2):183-191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和讨论了海潮负荷效应计算的精度问题。建立了总的及单项的误差估算模型。对中国大陆M2波重力、倾斜和应变的负荷计算都给出了精度估值。结果表明,海潮负荷效应计算精度明显地受地球模型和海潮图精度的限制,尤其是地球模型选取不同,对结果影响更大。越靠近沿海,其相对精度越低。并对目前的负荷研究、改正精度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孙文科 《地震学报》1987,9(2):176-186
本文研究了海潮重力负荷效应的计算方法和中国大陆海潮(M2波)负荷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给出了顾及测站高程的计算负荷效应的公式.从理论上证明了应该改化'n因子,这样不仅消除了由伪潮高所产生的误差|2fH*|,而且使引力项加快了一阶收敛速度.对已有的远近区结合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确定了截断角0和逼近阶数 m 之间的取值关系,认为取0=12和 m=17是最合适的.计算了中国大陆共200个点的负荷效应,给出振幅分布图,并且就其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周江存  孙和平 《地震学报》2005,27(3):332-338
利用11个全球海潮模型和中国东海及南海近海潮汐资料,计算了海潮负荷对中国及邻区重力场的影响,进而讨论了用近海潮汐资料修正全球海潮模型对负荷结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用近海潮汐资料修正全球海潮模型对沿海地区的负荷计算影响较大, 因此在计算海潮负荷对沿海台站的影响时, 必须顾及近海潮汐效应. 计算M2波海潮负荷时, 选择CSR4.0, FES02, GOT00, NAO99和ORI96海潮模型, 则对于内陆大部分台站负荷的近海效应在0.1times;10-8m/s2量级; 而计算O1波时, 如选择AG95或CSR3.0模型, 则在0.05times;10-8m/s2量级. 这说明模型中的各个潮波在我国沿海的准确性并不是一致的, 因此模型的选择是比较复杂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计算地倾斜负荷潮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计算了全球Schwiderski海潮模型K_1、O_1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绘制了K_1、O_1分波负荷潮椭圆及其长轴迹线,沿长轴方向分量的等潮时线,长、短半轴等值线诸地倾斜负荷潮参量在中国大陆境内的分布图,给出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图象,为国内的地倾斜固体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M2波理论应变潮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研究和讨论了我国大陆固体潮和海潮负荷效应的M2波理论应变潮汐模型。推导了球扇波应变张量大地系数和计算公式,着重研究和计算了M2波海潮应变负荷效应,讨论了计算方法,计算中采用了到目前为止最新的Schwiderski(M2)全球海潮图和沈育疆近中国海潮汐图;给出了40个点的负荷效应结果,并绘制了中国大陆固体应变潮、海潮应变负荷效应同相位,相差π/2相位以及总效应的应变花。为理论研究,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改正提供了理论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沈育疆等编绘的海潮图,用Farrell给出的地倾斜负荷格林函数褶积积分法,计算了海潮O1和K1分潮对我国北京等12个测站地倾斜固体潮的海潮效应。对泰安等测站地倾斜固体潮的观测值进行了海潮改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计算地倾斜负荷潮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计算了全球Schwiderski海潮模型K1、O1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绘制了K1、O1分波负荷潮椭圆及其长轴迹线,沿长轴方向分量的等潮时线,长、短半轴等值线诸地倾斜负荷潮参量在中国大陆境内的分布图,给出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图象,为国内的地倾斜固体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吴庆鹏  朱文璐 《地震学报》1992,14(4):485-492
根据 Schwiderski 海潮图,利用笔者提出的计算应变负荷潮的积分 Green 函数方法,计算了全球海潮 K1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应变负荷潮,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负荷潮诸分量在中国大陆的分布图.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K1分波应变负荷潮主要受太平洋海潮的控制.在广东、广西南部沿海地区,它们明显受南海海潮的影响;在西部地区,除太平洋海潮外,负荷潮还显著受印度洋海潮的影响.在东部沿海地区,K1分波应变负荷潮的振幅可达固体潮振幅的15%-50%,在西部内陆地区亦可达百分之几.因而,在解释 K1分波应变固体潮在中国大陆的观测结果时,必须考虑负荷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计算应变负荷潮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计算了全球Schwiderski海潮模型M_2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应变负荷潮.根据负荷潮的分布特点,中国大陆大致可以分成以东经100°为界的东、西两个区域.在东区,负荷潮主要受太平洋海潮的控制;在西部内陆地区,除太平洋海潮外,它们还明显地受印度洋海潮的影响.根据本文计算结果绘制的M_2分波应变负荷潮在中国大陆的地理分布图,为如何正确考虑M_2分波负荷潮对应变固体潮观测结果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计算应变负荷潮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计算了全球Schwiderski海潮模型M2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应变负荷潮.根据负荷潮的分布特点,中国大陆大致可以分成以东经100°为界的东、西两个区域.在东区,负荷潮主要受太平洋海潮的控制;在西部内陆地区,除太平洋海潮外,它们还明显地受印度洋海潮的影响.根据本文计算结果绘制的M2分波应变负荷潮在中国大陆的地理分布图,为如何正确考虑M2分波负荷潮对应变固体潮观测结果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精密重力潮汐改正模型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理论和实验重力固体潮模型,充分考虑全球海潮和中国近海潮汐的负荷效应,建立了中国大陆的精密重力潮汐改正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固体潮模型会对重力潮汐结果产生相对变化幅度小于0.06%的差异;在沿海地区海潮负荷的影响约为整个潮汐的4%,而中部地区约为1%,其中中国近海潮汐模型的影响约占整个海潮负荷的10%,内插或外推潮波的负荷约占海潮负荷的3%.通过比较实测的重力数据表明,本文给出的重力潮汐改正模型的精度远远优于0.5×10-8 m·s-2,说明了本文构建的模型的实用性,可为中国大陆高精度重力测量提供有效参考和精密的改正模型.  相似文献   

15.
利用TPXO6全球海潮模型和中国东海和南海潮汐资料研究了近海潮汐效应对我国沿海部分台站负荷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海效应对位移的水平和垂直分量的影响均达到了mm的量级,其中在厦门站的影响最大,水平和垂直分量的振幅分别接近3 mm和15 mm,因此近海潮汐效应是沿海地区GPS动力学应用中应该考虑的负荷效应中的一个因素.另外,各台站负荷位移水平分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不一样的,最大值对于不同的台站出现在不同的方位,并且对于垂直分量,在上海站和在其他沿海站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反相关系.本文结果可为GPS资料处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福建省5个台站地倾斜资料的变化规律,计算了资料的内在精度。福建省内优秀台站的资料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内陆台站资料主要干扰因素是强降水,沿海台站资料的主要干扰因素是海潮干扰。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昌平基地iGrav-012超导重力仪最新观测资料,对其作仔细地预处理,根据调和分析方法精密测定了重力潮汐参数,基于负荷理论与卷积积分技术获得了包含HAM11a,DTU10,EOT11a在内的14个全球海潮模型的重力海潮负荷效应,利用近周日频段内潮波振幅因子的共振效应求解了自由核章动(FCN)的本征参数.调和分析结果表明,重力潮汐的观测精度非常高,标准差达到1.184nm·s-2.基于加汉宁窗的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获得地震频段的地震噪声等级(SNM)为0.206,说明该台站是低背景噪声的.周日主波O1和K1经海潮模型作负荷效应改正的平均有效性分别为83%和85%;使用13个高精度海潮模型进行迭积计算获得的FCN本征周期为430.0(427.8,432.3)恒星日,品质因子Q值为-5137.  相似文献   

18.
田韬  杨军  卢永 《华南地震》2005,25(3):16-24
从理论上讲,纬度对潮汐因子造成影响的改正值极小,一般不予考虑.通过对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上18个地倾斜观测台站的地倾斜潮汐观测资料进行调和分析,研究倾斜固体潮潮汐振幅较大的两个潮波O1波和M2波NS、EW分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γO1、γM2的空间分布与该带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之间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并对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如海潮负荷效应、仪器本身的频率响应差异以及局部负荷效应影响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3台LaCoste-Romberg型弹簧重力仪(G-589、ET-20和ET-21)在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的长期重力潮汐观测资料,在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上精密测定了中山站和长城站的重力潮汐参数,其中主波振幅因子的标准偏差优于0.5%.各潮波的观测振幅在中山站比在长城站的小得多,两站周日潮(O1)的观测振幅因子相差约7%,而半日潮(M2)的观测振幅因子相差超过40%,气压和温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很明显.海潮负荷对两台站潮汐观测的影响非常显著,采用Schwiderski全球海潮模型对观测结果作海潮负荷重力改正.结果表明,经海潮改正后,各潮波的观测残差有较大幅度的减小,但是,由于采用的海潮模型没有顾及台站近区的海潮负荷效应,所以,O1 波的振幅因子对相应理论潮汐模型值之间存在大约4%(中山站)和9%(长城站)的偏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介绍了海潮负荷效应对卫星重力测量影响的基本理论,并采用不同分辨率的FES2004、TPXO7.2和GOT00全球海潮模型计算了海潮负荷对卫星重力结果前60阶的影响;并用各个模型之间的差异作为海潮模型精度的估计量,计算了海潮模型误差对卫星重力结果的影响,与GRACE恢复的重力场精度的比较说明:海潮负荷效应主要影响卫星重力观测结果的低阶系数,35阶以下的影响都超过了目前重力场恢复精度;尽管由于卫星测高技术的发展,全球海潮模型的分辨率及精度均得到很大提高,但目前的全球海潮模型用于GRACE重力场恢复的前12阶的改正还是不够精确.受近海地区特殊海岸线及复杂海底地形的影响,整体精度仍得不到提高,利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中国近海模型对不同分辨率全球海潮模型进行局部精化,进一步提高了全球海潮模型的整体精度,同时改善了卫星重力场恢复中的海潮负荷改正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