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今年以来,被誉为“江西南大门”的全南县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作为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通讯》2013,(3):33-34
2009年,国土资源部启动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工作,对推进我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深化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和体制建设、提高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作成效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通讯》2013,(18):17-17,4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2009年至2012年,我部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全国累计建成1765个,覆盖了绝大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原定五年完成的“十有县”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十有县”建设,对提高基层防治能力、有效防范地质灾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部研究决定,从2013年起,启动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永嘉县是浙东南沿海典型的以山地为主的丘陵县,年平均降雨量达1700毫米以上,属浙江省多雨型区域,东北部山区是全省暴雨中心.据调查,截至目前,全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占县域总面积的92.1%,共有地质灾害点352处,直接威胁1962户近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温州市地质灾害点数量最多的县.近年来,永嘉县按照“点面结合、动态管理、预防为主、科学防范”的要求,始终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守护生命工程抓实抓好.2010年,成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2012年,实现了基层国土资源所“五到位”;2013年,成为温州市唯一的高标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截至今年4月底,全县连续14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相似文献   

5.
《国土资源通讯》2012,(2):42-43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建设,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6.
《国土资源通讯》2011,(3):42-4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为进一步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县级地质灾害防灾机制体制,我部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通讯》2009,(8):18-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灾减灾工作方法,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和“全国县(市)、乡(镇)、  相似文献   

8.
吴起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吴起县委、县政府政府把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作为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来抓,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标本兼治,搞好群测群防,进一步加强了防灾减灾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张森介绍,吴起县目前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处,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通讯》2009,(23):6-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在法制建设、完善机制和宣传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落实县、乡、村三级防灾责任制,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路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县(市)级、乡镇级、村级三级监测网络体系的研究,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机制模型,并围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监测、管理与专业调查3项任务,设计了与群测群防体系机制相适应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结构,形成了"隐患点信息查看─灾情信息采集与上传─灾情信息接收与处置"的群测群防业务链;据此业务链,基于智能手机探讨了有关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的功能实现。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调查数据为试验数据进行了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群测群防"监测"与"管理"两项任务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常态化监测与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体系的研究,探究地质灾害排查、监测、管理、防治的业务模式,依托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的建设成果,利用InSAR、WebGIS、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设计开发地质灾害监管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监管的技术与防灾减灾机制体制的融合,形成排查、监测、巡查、监管为一体的"群测群防"信息化工作体系。应用实践表明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管理的可视化、人员管理的实时化、项目监管的全程化、资料归档的自动化,提高了地质灾害监管和防治的工作效率,是一种高效并与"群测群防"机制相配套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仙居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县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全县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区占陆域面积达87%,呈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理念,夯实党委和政府地灾防治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体系,多措并举防治地灾,通过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排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96处,使5226人摆脱了地质灾害威胁,成功避让4起山体滑坡等地灾,避免236人伤亡.全县连续14年未发生因地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2015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  相似文献   

13.
《国土资源通讯》2010,(24):F0002-F0002
<正>为大力表彰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先进典型,弘扬生命至上的时代精神,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监测员颁奖晚会近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晚会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WebGIS系统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添  唐川  李璇琼  李为乐 《测绘科学》2013,38(3):194-196
群策群防体系在我国的灾害防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基于WebGIS技术基础上,运用现代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在.NET平台上建立四川古蔺县群测群防信息系统。系统测试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能够实现地质灾害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当前的群测群防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这次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也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调度会,主要是贯彻国土资源部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和通知精神以及省防总的要求,对我们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国务院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回良玉副总理虽不分管,但知道在福建泉州召开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现场会,特意赶去讲话。参加今天会议的除省、市、县国土资源系统的代表外,我们还邀请了省直有关部门、有关技术单位的领导和负责同志以及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今天的会议,借此机会,我代表厅党组向多年来大力支持配合我们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6.
<正>从江县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山地过渡地带,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多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任重道远。作为从江县国土资源局工程师,舒培源对自己的要求是"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做好群测群防工作。人命关天的  相似文献   

17.
《国土资源通讯》2010,(7):15-16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部决定于2010年4月~9月,开展全国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宣传培训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4月20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小苏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对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各项规定和措施。二是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三是要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四是扎扎实实抓好群测群防工作。五是抓紧做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期抢险应急治理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11年以来,安徽省马鞍山市国土资源局以"高水平保障发展、强有力保护资源"为主线,以全方位创先争优为重点,坚持"五个创新",加强"五个融合",机关党建工作呈现出上下重视、活力增强、成效明显的喜人局面,探索出新型机关党建工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5月23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陕西检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强调,要加强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恢复完善群测群防体系,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