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耕地数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发展,福建省耕地非农化数量日趋增多,从而影响到人类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耕地非农化在当前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耕地数量又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以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矛盾为出发点,通过回归分析,研究福建省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粮食单产与耕地资源的数量关系,寻求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省级耕地非农化适度性评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省级耕地非农化的适度性做出评判,将有助于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此,从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评判区域耕地非农化适度性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对我国近年来各省市区耕地非农化的适度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全国耕地非农化总体适度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某些耕地非农化过度或滞后的省份.因此,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过度的省份必须采取紧的土地供应政策,而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滞后的省份则应采取松的土地供应政策,这样做才能既调控了耕地非农化,又不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成超  杨玉盛 《地理科学》2011,31(11):1362-1367
针对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福建省长汀县358户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生计非农化与耕地流出之间是一种正反馈关系,农户生计非农化有效促进了农户耕地的流出;②生计非农化诱致的农业劳动力缺乏以及较高的务农机会成本是农户耕地流出的直接原因;③生计非农化总体上对耕地流入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务农机会成本对农户耕地流入起到主导的抑制作用,而地租下降等因素对耕地流入起到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务农机会成本对耕地流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耕地非农化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耕地减少的首要原因。在回顾近期国内外耕地非农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非农化产生原因以及动力机制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指出从不同角度和时空尺度研究耕地非农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进行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评价及预测,是今后耕地非农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收入差距因素,以1988-2004年为样本期,选取年内建设占用耕地新增数量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运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探讨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滞后3期的耕地非农化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滞后4期的收入差距扩大又导致了耕地非农化的加快.基于此认识,提出了慎重对待耕地非农化过程、合理分配耕地非农化收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为耕地非农化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通过对浙江省1990~1999年的耕地非农化面积、人口、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化率、城市化率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浙江省1990~1999年的耕地非农化面积为70 878.85 hm2,耕地非农化率为3.01%,年均耕地非农化率为0.32%,大约是同期全国水平的1.6倍。(2) 受经济活动周期、土地管理政策以及经济活动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耕地非农化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3) 1996年后,浙江省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与耕地的非农化基本同步。(4) 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较大。(5) 今后一段时期内浙江省仍将出现较大规模的耕地非农化。就如何减缓耕地非农化提出了努力提高现有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力度以及加强耕地保护的制度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耕地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耕地数量变化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因此,研究耕地资源与城市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为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处在脆弱敏感的自然环境下,干旱区绿洲城市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存在着显著矛盾。本文基于1996-2008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分析了甘州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性及协调性。结果表明:1996-2002年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一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2003年耕地资源变化略有波动,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04-2008年耕地资源变化逐渐趋于平稳,而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协同度除2004年呈不协调状态,其他年份呈基本协调或较协调趋势。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8-2005年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1)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为4.23%,调整力度非常小;2)经济发展的冲击可以部分解释耕地资源数量的变化,解释水平为12%以下,耕地资源数量的冲击对经济发展的解释水平在18%以下;3)耕地资源数量、经济发展均显著地受其自身波动的影响.建议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耕地利用效率等方面采取长期性、综合性的政府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运行机制及补偿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保险+社会保障+实物技术货币一体化的区内经济补偿机制"和"基于上级政府调控和财政转移支付的耕地保护区际经济补偿协商机制",并对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方式、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概念、类型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农户问卷调查,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2)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体系由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共同组成,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方式、补偿标准是影响其补偿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流失严重的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在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影响、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以及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分析了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数据的科学准确性、研究的时空尺度问题、指标体系的统一性以及模型化等,研究认为今后应深入耕地非农化内在机制的研究、加强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加大对耕地社会、生态价值的研究以及开展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