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吉林延边地区早二叠世一个新的陆相地层单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吉林省延边地区汪清县大兴沟镇和盛村附近含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陆相地层的发育特征,结合前人对延边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地层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和盛组,用来代表延边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山秀岭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和早—中二叠世大蒜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之间的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其时限为早二叠世晚期(亚丁斯克—空谷早期)。和盛组层型剖面为吉林省延边地区汪清县大兴沟镇和盛村剖面,厚230m,主要由灰色、灰黑色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的陆相沉积组成,与下伏地层山秀岭组假整合接触,与上覆大蒜沟组整合接触。和盛组与上覆大蒜沟组构成华北板块北缘早—中二叠世一个海进地层序列。和盛组的建立为探讨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的分界、研究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在延边地区的东延提供了重要的地层证据。  相似文献   

2.
贵州紫云晒瓦晚二叠世深水相地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高勇群  杨逢清  彭元桥 《地层学杂志》2001,25(2):116-119,124
通过对晒瓦晚二叠世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的初步研究 ,认为晒瓦晚二叠世地层属于深水相沉积 ,可划分成4段 ;并根据双壳类、腕足类延限和发育特征 ,分别建立了一个双壳类化石带 (Claraia primitiva- H unanopecten exi-lis组合带 )和二个腕足类化石带 (N eochonetes substrophomenoides- Orthothetina ruber组合带 ,Acosarina dorsisulca-ta- Crurithyris speciosa组合带 ) ;在对牙形石、双壳类和腕足类等典型化石的综合研究基础上 ,首次划分出吴家坪阶和长兴阶 ,改变了以往本区晚二叠世年代地层未细分的状况 ,提高了划分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林西地区新发现的叶肢介和介形虫等化石,证实了大兴安岭南部存在早三叠世地层。这套地层为具有红层性质的河—湖环境产物,与下伏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有较大的差异。林西组中—下部以海相沉积为主,并发育浊流沉积,反映直到晚二叠世中期大兴安岭南部仍有残余海盆存在,应是造成晚二叠世南北植物化石仍保持区系特征的主因。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揭示,大兴安岭南部的晚古生代板块构造活动一直到印支构造旋回才结束。  相似文献   

4.
西藏羌塘中部增生杂岩的不断解体对于该区古生代—三叠纪地层格架的厘定及特提斯洋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对西藏荣玛乡亚丹地区的增生杂岩进行实测剖面时,发现一段早二叠世大陆斜坡相深水重力流形成的海底扇细碎屑岩沉积,北侧被新生代康托组红层覆盖,南侧与玄武岩等基性岩块呈断层接触,沉积序列不完整,主体为一套海底扇中扇-外扇厚层粉砂岩夹水道砂岩透镜体。碎屑岩层中垮塌沉积的生屑灰岩夹层含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Schwagerina,Chalaroschwagerina parampla共4属10种■类化石,指示地层时代为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1∶25万日干配错幅区域地质调查将该地层归为吞龙共巴组,主要为混积陆棚相沉积。依据岩石地层及化石组合时代,厘定本套海底扇沉积为下二叠统曲地组。结合前人报道的早—中二叠世含■灰岩建造,以及羌塘中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基性岩的大陆裂谷背景,认为羌塘中部早二叠世沉积代表了中特提斯洋演化的初始阶段,并推测在空谷阶之后发育小规模洋盆。  相似文献   

5.
幸福之路组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部地区,该组可分为三个岩性段。下段为杂色砾岩,厚173~342m,平行不整合于上二叠统林西组之上;中段为紫红色杂砂岩及粉砂岩,一般厚520m;上段为细粒碎屑岩,厚860m以上,其顶部被上侏罗统地层所不整合覆盖。在上段地层中含丰富的双壳类、叶肢介、植物等化石,具有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生物相混生特点。但从区域地层对比来看,该组在岩性及构造变形方面,与晚二叠世地层存在明显差异,其时代应归属于早三叠世沉积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科右中旗—突泉地区出露一套缺少化石、遭受接触变质作用的巨厚层碎屑岩,其先后被划归为早二叠世索伦组、晚二叠世林西组、下寒武统。取自该套地层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数据表现为2个主要年龄区间:255~354Ma,峰值年龄为263Ma和283Ma;413~529Ma,峰值年龄为485Ma。另有5颗锆石的年龄值分别为625Ma、965Ma、1372Ma、1707Ma、1727Ma。263Ma的峰值年龄限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下限应为晚二叠世,结合区域地层对比,认为是晚二叠世林西组。该地层年代为突泉盆地下伏第二低阻层为林西组的推断提供了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盘县煤田(图1)廿余年的煤田地质工作以及贵州省地层古生物工作队(1977)对该区二叠与三叠系的划分界线没有明确的具体位置。实际工作中有将晚二叠世含煤地层称宣威煤系的,近几年又改称龙潭组的(包括滇东,沈玉蔚,1975)。含煤地层上覆早三叠世早期地层,有沿用滇东“卡以头层”的名称,亦有叫绿色砂岩层和“P·T”过渡层等等。 盘县地区相当“卡以头层”这段地层总厚在70—150米之间,可分上部的绿色砂岩层和下部的粉砂岩、砂质泥岩过渡岩性段。下部一般厚30—40余米,二者在地貌上分界明显,大比例尺填图曾单独  相似文献   

8.
论卡以头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尚彦 《地层学杂志》2001,25(2):129-134,149
卡以头组为介于宣威组和东川组之间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 ,主要为黄绿色、灰绿色、褐黄色夹紫红色砂岩、砾岩和泥质岩组合 ,海相层底部夹少量灰岩 ,不含煤层和 Claraia。该组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 ,海相多为早三叠世地层。建议以威宁哲觉剖面为卡以头组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9.
季鑫鑫  李明  冯洪真 《地质论评》2009,55(1):113-120
本文研究了贵州紫云四大寨地区的晒瓦群中部的牙形刺计有8属、3种、1比较种和6未定种(形态属种).根据牙形刺组合的面貌特征和Sweetognathus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分析,该牙形刺组合的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茅口期),同时提出该牙形刺组合所在的晒瓦群中部应当归于中二叠统上都,表明该区的晒瓦群并不仅仅代表了晚二叠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10.
刘红梅 《中国煤田地质》2001,13(3):10-11,19
宣威组中段上部(13^#煤顶板至7^#煤)是恩洪-富源地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含煤性最好的层段,研究表明该层段为网结河沉积。河道沉积为多层叠置的砂体,湿地沉积主要有菱铁质泥岩,粉砂岩和煤,并夹有大量的薄层席状砂岩(决口扇沉积)。网结河的发育可能主要受控于海平面的变化。全区分布的稳定厚煤层形成于河道大规模废弃之后。  相似文献   

11.
本区长兴组底部普遍发现一薄层砾岩,经酸解分析,内含丰富的牙形刺和鱼牙化石。根据化石确定,此层砾岩在不同地区为不同时代:浙江长兴煤山,砾岩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之末;安徽广德独山和江苏张渚园田,砾岩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之初。此砾岩的出现说明本区龙潭组沉积之后有一短期侵蚀,并代表长兴组沉积的开始。因此长兴组沉积在各地不同,应是一穿时的地层单位。它始于晚二叠世早期之末至晚二叠世末。并根据岩相分析结果认为本区长兴组是一个由北东向南西展布的浅海台地到台前凹陷的低能海进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2.
对发育于福建建瓯市迪口镇竹洲村的"竹洲砾岩"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表明,该砾岩既不是前震旦系马面山群龙北溪组的底部砾岩,也不是构造砾岩,而是相当于晚三叠世大坑组(T3d)层位的底砾岩,不整合沉积在前震旦系迪口组之上.这一发现对深化研究该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建西南部长汀、上杭一带广泛发育一套海相砂、泥质及硅质沉积的浅变质岩系,经过1:25万瑞金市幅区域地质调查,在证实“丁屋岭砾岩”的时代为晚泥盆世而从浅变质岩系中划分出去后,笔者将整合于早-中寒武世林田组之下的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姜畲坑组、赖坑组、南岩组和黄连组。  相似文献   

14.
安徽铜陵地区早、晚石炭世地层之间砾岩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系列地层剖面的测制,在铜陵、南陵、泾县地区早、晚石炭世地层之间发现了沉积石英质砾岩和岩屑砾岩,肯定了本区在早、晚石炭世之间曾经历一次海平面下降和风化剥蚀作用,致使早石炭世地层在许多地方残缺不全,由于石英质砾岩与岩屑砾岩在岩性、沉积特征、成因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分别称为浙溪组下段和浙溪组上段。早期的石英质砾岩由于受到后期的冲积扇沉积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剖面上表现为缺失。岩屑砾岩的沉积厚度、砾石大小等在纵、横向上变化较大,明显受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从孢粉化石证据论冀北后城组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布于冀北地区的后城组是一套以河流相红色砂砾岩为主的地层,此前在不同地点的该岩组中曾发现中侏罗世晚期的叶肢介、瓣鳃类和爬行动物化石和晚侏罗世的介形类和孢粉等化石。新近在蔚县后城组发现的孢粉组合与此前在宣化堰家沟、万全渔儿山西侧后城组晚侏罗世孢粉化石组合面貌具有明显的差异,时代属中侏罗世。孢粉化石证据说明冀北的后城组系—套中—晚侏罗世沉积。  相似文献   

16.
藏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呈近东西带状展布,下部主要为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流纹岩、玄武岩,上部主要为含砾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生物碎屑泥灰岩。笔者等野外调查中首次在下伏的上三叠统肖茶卡组顶部发现古风化壳,结合在那底岗日组底部识别出来的不同底界类型和底砾岩特征,证实那底岗日组与下伏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早期磁性地层研究中也曾发现了该沉积间断的存在,间断时间被认为约2Ma。运用已有的生物地层资料确定肖茶卡组地层的沉积时间(晚三叠世诺利期一瑞替期),从而推测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形成时代略晚于这个时间,很可能早于前人关于该套地层的时代认识。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可能对研究东特提斯地区的晚三叠世生物绝灭、气候变化以及海退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We report here U-Pb age and in situ Hf isotopic results for detrital and magmatic zircons from one conglomerate and four tuffite samples from the Late Triassic Nadigangri Formation across the North Qiangtang depression, Tibet. Coupl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propos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geochron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Nadigangri Formation. The deposition ages of tuffite from top to bottom in the Woruo Mountain, Quem Co and Dongqu River, are 203 Ma, 226 Ma, 221.5 Ma and 221.1 Ma, respectively. The detrital zircons yield a younger cluster of ages of 201.5–225 Ma from the conglomerate of the Quem Co Formation. The Late Triassic Nadigangri Formation defines a temporal range approximately between 201 and 225 Ma(Norian-Rhaetian), including three predominant groups of 220–225 Ma, 210–217 Ma and 201–205 Ma, which correspond with the three main rifting episodes of initial rifting, further rifting and final rifting. Positive εHf(t) value and low model ages in younger detrital zircons suggests a juvenile character. However, the Hf isotopes of magmatic zircons display the presence of reworked ancient crust with 1.1–1.8 Ga. These results provide strong constraints not only on the temporal range of the Late Triassic Nadigangri Formation, but also on the onset of the Qiangtang Mesozoic rift basin.  相似文献   

18.
西藏改则地区上三叠统亭共错组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亭共错组是发育在羌南地块上的一套晚三叠世磨拉石建造,以浅灰-紫灰色杂色砾岩为主。夹少量灰色细-粗砂岩。总体为一套河床一边滩相沉积。在粉砂岩夹层中获植物化石Neocolamites carcinoides Harris,Neoca/am/tesn卿淞Sze,Neocalamites sp.,时代为晚三叠世。亭共错组的建立完善了上三叠统肖茶卡群的地层系统。亭共错组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关系的发现,为研究羌南地块向羌塘盆地转化的时限、藏北地区的印支运动和古特提斯的终结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