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阐明逆冲推覆构造地理分布,较全面论述逆冲推覆构造地质特征,系统概括逆冲推覆构造对铀成矿作用。逆冲推覆构造不但形成了导、运、移、储完备的三维立体构造网络系统,而且使贯通基底的构造复活,诱发次火山岩浆侵入,形成了岩性差异明显并具多层岩性结构的“立交”式岩层构造组合,创造了有利于成矿的一个封闭、半封闭的地质环境。推覆体下隐伏构造是岩浆侵入、矿液运移的良好通道和存储空间,致使深部成矿热液在局部富集形成矿体。矿化部值一个足富集于次火山岩接触带产状变化或形态变异处;另一个是富集于隐伏逆掩断层与基底NE向构造交汇的复合部位。  相似文献   

2.
滇中小水井金矿成矿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水井金矿床形成,经历金元素初始富集形成矿源层、成岩期后剪切-逆冲推覆构造活动中的构造-热液作用富集成矿、中酸性岩浆沿剪切构造带及裂隙系统侵入活动形成含矿热液叠加富集成矿、表生氧化-淋滤再富集成矿等四个成矿期。将构造-热液期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石英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萤石-重晶石-碳酸盐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煤层气勘探开发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解决煤矿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意义重大。结合我国区域构造与演化过程及煤层气地质条件,将煤层气富集产气模式划分为4种主要类型:构造简单裂隙系统、褶皱系统(较浅向斜轴部、褶皱翼部、次级构造高部位)、冲断构造系统(褶皱冲断带、高陡冲断构造)和构造叠加系统模式。其中,(1) 构造简单裂隙系统模式发育在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区,煤层气以深成热成因为主,也可受岩浆热接触作用影响,在裂隙中等发育区形成高产富集区。(2) 褶皱系统模式中,较浅向斜轴部挤压应力利于煤层气保存从而富集产气;褶皱翼部压力分布均匀,封闭性较好,其含气量与渗透率匹配适中形成富集高产带;次级构造高部位模式主要是在构造作用下形成的伴生构造(背斜、鼻隆构造、断块等)高部位形成构造圈闭,生成“气顶”。(3) 冲断构造系统模式中,褶皱冲断带模式中逆冲断层阻止了煤层气的逸散,在靠近逆冲断层的相对构造高点富集产气;高陡冲断构造模式发育在复杂断裂区,深部煤层气在一定温压作用下,解吸游离至上部地层,重新被吸附或部分仍呈游离状态而富集产气。(4) 构造叠加系统模式形成于受多期构造活动共同作用的煤储层中,不同的应力方向和机制引起的构造叠加使含气量和渗透率相匹配,煤层气富集且有一定产量。因此,区域构造特征控制着煤层气富集产气的每个模式,构造演化过程决定了富集产气的不同模式。这些富集产气模式对系统认识中国煤层气富集规律,指导“十四五”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西凤县金矿类型与金的预富集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怀奎 《黄金地质》2001,7(1):73-78
陕西凤县地区金矿主要有蚀变岩与石英脉型。地层预富集是金矿形成的物质基础;岩体为金矿形成提供了Au源,而且沿构造蚀变带提供了热源,是Au活化成矿的一个重要条件;多期次热液沿构造破碎带进行交代改造形成蚀变预富集,是金矿成矿的关键。庞家河成矿模式为层预富集+蚀变预富集+后期多次热液交代富集成矿;佐家庄成矿模式为岩体(脉)预富集+构造蚀变预富集+多种热液叠加成矿。NNW向断裂带是寻找蚀变岩型金矿的主要标志;印支期与华力西期花岗岩-闪长岩带的内外接触带是寻找石英脉型及蚀变岩型金矿的主要构造带;金的预富集带是金矿成矿的有利部位,紧靠商丹大断裂南侧续分布的残余存小岩块旁侧都发现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正>不同于北美克拉通页岩气,川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自沉积、成岩、成气以来,发生多期强烈的构造变形,隆升剥蚀强烈,断裂极其发育,致使游离气散失,吸附气被置换,页岩气富集规律和保存条件复杂。川南地区页岩气富集规律:1多期构造演化和抬升剥蚀背景下,构造与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成藏的首要条件,正向构造、超压对页岩气的富集具有重要作用,但并非正向构造就能形成高产富集,而要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看其是否具有形成高压的过程。与常规油气勘探一样,在复杂构造区、高演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含油气盆地构造应力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构造应力场是影响油气运移和富集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构造应力形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与油气富集的圈闭构造;另一方面,不连续状态的瞬间构造应力和连续状态的长期构造应力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驱动力。分析了构造应力场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着重讨论了确定含油气盆地应力场的方法,并探讨了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富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毕家山多金属矿床为-沉积-再造型矿床。再造成矿作用期间,构造对矿质的初步富集、活化与再造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意义。作者运用显微构造和组构研究方法,对矿区北东东向构造带的形成条件以及金属矿物变形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的形成温度、压力条件与铅、锌等矿质活化,迁移所需要的条件相适应。断裂活动导致了区内金属物质在受控于东西构造带的初步富集的基础上,重新活化,以塑态流动方式迁移,在适当的构造部位再次富集成矿,并沿断裂带,随着变形程度和变形温度的降低,呈现出Cu、Zn、Pb物质的分带富集现象。  相似文献   

8.
周建民 《云南地质》2013,32(2):174-176
矿床赋存于断裂构造中,受构造控制,具有明显的后期改造和次生富集现象,属中低温热液脉状充填型矿床,经后期改造和次生氧化富集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9.
毕家山多金属矿床为—沉积—再造型矿床。再造成矿作用期间,构造对矿质的初步富集、活化与再造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意义。作者运用显微构造和组构研究方法,对矿区北东东向构造带的形成条件以及金属矿物变形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的形成温度、压力条件与铅、锌等矿质活化、迁移所需要的条件相适应。断裂活动导致了区内金属物质在受控于东西构造带的初步富集的基础上,重新活化,以塑态流动方式迁移,在适当的构造部位再次富集成矿,并沿断裂带,随着变形程度和变形温度的降低,呈现出 Cu、Zn、Pb 物质的分带富集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王学栋  栾诚  刘冰 《地下水》2012,(4):46-47
褶皱构造是砂页岩,砂砾岩地层中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形态。向斜、背斜裂隙展布的方向,裂隙性质受构造应力及构造强度的控制。裂隙的共生组合有其规律性。褶皱构造裂隙水的补给、运移、汇流、富集与褶皱构造的成生机制有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褶皱构造裂隙水的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1.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矿集区赋存的地质背景 ,包括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壳幔结构、深断裂及浅层断裂系的导流性、区域流体活动、地层建造及岩浆侵入事件等研究 ,建立了矿集区形成与演化框架 ,并提出了形成的必备因素。成矿诸因素间彼此关联、耦合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必备而优越的条件。地质演化历史中构造体制转换事件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基础 ,其引起的区域壳幔物质交换、岩浆活动等系列事件及耦合作用为区域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成矿物质、良好导流网络、丰富成矿流体、持续成矿能量等必备条件 ,最终导致矿集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沿河大漆铜矿为一沉积改造型铜矿床,矿体产出严格受地层控制,赋存在三叠系巴东组第二段紫红色砂岩与灰、灰绿色砂泥岩中。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特征、矿床成因等特征的初步分析,认为矿床在形成过程中,沉积作用起主导因素,成岩期的各种地质作用对矿床的形成起进一步的富集作用,加上后期的氧化作用使其再富集。  相似文献   

13.
蒋志荣  罗显辉 《云南地质》2009,28(3):259-262
锑矿化集中于喜马拉雅期石英斑岩内接触带,存在矿源层形成、充分分异及近地表成矿三个阶段。可作为滇西碱性岩锡矿床典型。  相似文献   

14.
哈陇休玛钼多金属矿床是东昆仑成矿带东段目前仅有的中型斑岩型矿床。为了查明其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物质来源,构建矿床成矿模式,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流体包裹体和H-O-S同位素研究。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显示,哈陇休玛矿床发育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两种类型包裹体,成矿流体呈现中高温(集中于280~340 ℃)、高盐度(w(NaCl),集中于6.00%~18.00%)和中等密度(集中于0.64~0.92 g/cm3)特点,成矿深度为2.4~4.1 km,形成于中浅成环境。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但主体以岩浆水为主;S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部岩浆。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哈陇休玛矿床成矿模式为印支晚期东昆仑地区发生强烈壳幔混合作用,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混合岩浆,含矿流体在随混合岩浆上升的过程中发生流体沸腾,并与大气降水混合冷却,导致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促使成矿物质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5.
塔东铁矿严格受层位控制,产于新元古界塔东群拉拉沟岩组中,属于大型沉积变质型磁铁矿床.赋矿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具有低SiO2、高MgO、富Na2O的地球化学特征,火山岩成分点集中分布于造山带(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区;亲幔元素(Cr、Ni、Co)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含有较高的总稀土和高度富集LREE,贫HREE,显示在火山岩成分中加入较多的陆壳成分.该矿床形成于与板块俯冲体系有关的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
蒲开兴  石庆鹏  文星桥 《贵州地质》2011,28(3):200-205,234
通过对古邦金矿区控矿因素即地层、构造及岩相古地理研究,认为区内南华系长安组含金较高,为金成矿提供一定的物源;矿区金矿化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薄脉型金矿;区内南华系长安组为一套冰期—间冰期沉积,其地层岩性对区内金成矿具专属性;该区劈理密集带内发育有断裂构造的(构造蚀变带)明显地控制了金矿化体的展布;呈密集的陡倾斜压剪性...  相似文献   

17.
The formation of the Tongyu gold deposit, controlled by regional polyphase deformation-metamorphism.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composite antiform-shear slip fracture zone. Late-stage reworking of theTaihua Group accounts for the enrichment of ore substances. It is a typical syntectonic gold deposi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deposit involved four stages: (Ⅰ) the state of preparation of ore sub-stances, in which primary source beds originated: (Ⅱ) the stage of remobilization of ore substances, in whichregional progressive metamorphism and migmatization and thermodynamic-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led toremobilization of gold and its initial local concentration: (Ⅲ) the stage of gold deposit formation, in which re-gional folding produced concordant and cross shear-slip fractures and under the dynamic action gold was sepa-rated and migrated in a certain direction and concentrated to form a gold deposit: (Ⅳ) the stage ofsuperpositon, reworking and exposure of orebodies, in which the block uplifted and the deposit againunderwent reworking through faulting and mechanical differentiation.Thermodynamic mineralization played adomin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deposit.  相似文献   

18.
山东平度刘戈庄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戈庄石墨矿为赋存于古元古代荆山群陡崖组徐村段含石墨变质岩系地层中的沉积变质型矿床,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含矿岩性为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石墨透辉变粒岩、石墨透闪透灰岩,变质相达麻粒岩相,经历多期区域变质作用形成。该文采用最新成矿理论,对典型矿床的构造背景、物质来源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刘戈庄石墨矿矿床成矿模式,对利用该模式进行石墨矿成矿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昌华  刘星  罗荣生 《云南地质》2006,25(3):286-290
在不到10km^2的范围内,集中发现了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常见的多种矿化类型: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不整合面上金矿(大厂层)、基性火山岩金矿、火山碎屑沉积型金矿、石英脉型金矿、现代河流沉积中的砂金,且存在不同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0.
范建辉  赵含军  李阿者 《云南地质》2011,30(3):323-325,304
盘龙山铁矿成矿物质在热动力条件下迁移,在区域变质及构造作用下,达到绿片岩相的热动力作用下富集成矿化体,之后经漫长风化淋漓富集,原地堆积形成工业矿体,属沉积—变质改造型铁矿之风化淋漓富集残坡积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