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辽宁建平北部海西—印支期韧性剪切带卷入变形的岩片为早二叠世八家超单元二长花岗岩、太古宙曹家烧锅片麻岩(TTG岩系)。该剪切带构成了辽西地区华北地台与内蒙兴安褶皱系两个构造单元重要分界线。剪切带从东至西,构造线方位由EW向逐渐转向NEE至NE向。剪切带内各类构造岩具眼球状构造、条带状及细纹状构造,普遍发育有A型褶皱、σ型长石残斑、压力影、S-C组构等指向构造,表明剪切方向由NE向SW左旋剪切,具走滑逆剪切特点。区域构造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古亚洲洋的消减,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碰撞对接作用派生的剪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桂东南那卜地区宁潭超单元及其围岩中,主期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可分为2类NE向右行走滑性质的韧性剪切带;NW向逆冲推覆性质的韧性剪切带.通过对以上2类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显微组构以及运动学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构造应力是NE-SW向的,在这一应力的作用下,使早期NE向和NW向构造重新活动,从而构成了一种NE向走滑-NW向逆冲的相互转换程式,即NE向右行走滑性质韧性剪切带和NW向逆冲推覆性质韧性剪切带相互转换的韧性变形体系.  相似文献   

3.
豫西双龙韧性剪切带是位于秦岭造山带核部的一条韧性剪切带,由两侧到中心依次发育了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及假玄武玻璃一系列动力变质岩。该韧性剪切带是东秦岭造山带核部网结状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的一条,对其开展显微构造研究,对了解东秦岭造山带的变质变形环境及构造演化具有一定地质意义。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韧性剪切带进行岩石学和矿物显微构造特征分析,对韧性剪切带的性质及温度、古差应力、应变速率等变质变形环境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表明,双龙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性质为左行剪切,变质变形温度约为400~500℃,古差应值约为51~61MPa。  相似文献   

4.
发育于鲁西隆起区尼山凸起内的尚河韧性剪切带,其韧性变形在不同阶段主导变形机制不同:初期的变形机制以晶格错位和显微破裂为主;中期以韧性流动、物质扩散迁移为主;晚期以晶质塑性变形和颗粒边界滑动为主。在剪切带的发育过程中,岩石的物质成分和体积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构造岩的矿物组合和形变特征判断,该剪切带具右行走滑性质,其剪切位移量为1048m。尚河韧性剪切带变质变形温度较低,属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秦岭碧口地区韧性剪切带广泛发育在中元古代碧口群内,呈NEE~SWW向延展,向南倾斜。韧性剪切带内广泛发育有拉伸线理、S-C构造、剪切褶皱、鞘褶皱、剪切透镜体构造以及旋转碎斑系、多米诺骨牌式构造、不对称微褶皱等不同尺度的运动学标志,剪切指向表明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式为自南而北的逆冲型。构造式样的不对称及L-S构造岩的发育表明剪切带为区域非共轴变形机制,对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和形成时代做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显微构造研究,滩间山金矿田韧性剪切带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本区发育区域韧性剪切带和控矿韧性剪切带,并以NW、NE向为主;NE向区域韧性剪切带是NW向区域韧性剪切带的扭折带;控矿韧性剪切带在区域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育而成;经历了多期(次)活动,最终生成脆性断裂。韧性剪切带是金矿形成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成矿作用随剪切带的多期(次)活动同步演化.形成多阶段矿化富集,脆韧性和韧脆性剪切变形是两个主要的成矿阶段。不同方向区域韧性剪切带相互叠加部位是成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7.
东天山觉罗塔格金矿带构造变形与成矿预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东天山觉罗塔格金矿带构造变形特征明显,横向分带可分为3个变形子带,组构差异显示走向分段韧性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相伴的脆-韧性变形转换带较为普遍。脆-韧性变形转换过程受多种动力作用方式控制,造成多种变形方式同存互竞,常见微破裂、碎裂流和晶内滑移。有两种转换过程,宏观上各圈层的变形连通和微观上主要地质体内的变形开合使脆-韧性变形转换带内流体强烈对流,并富集成矿。近年来在该区带发现的一系列金矿床(点),约85%都分布于脆-韧性变形转换带中,数值模拟显示脆-韧性变形带控制金矿床,其中的张性扩容构造控制金矿体。此已成为该区剪切变形带内控矿的重要特征和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8.
四道沟金矿位于丹东韧性剪切带中部。矿区出露岩石多为构造岩,依据变形强度可分为未变形残块(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初糜棱岩(糜棱岩化变砂岩)、糜棱岩(主要是绢云石英糜棱岩)和超糜棱岩四类,横穿剪切带这四类岩石多次出现、规律组合。矿体产出的位置、形态以及矿化类型均受控于这几类岩石的空间分布格式。四道沟金矿的矿体产于中等变形程度的鳞片状构造带中,其上盘实际为一个巨大的变砂岩透镜体,它起了“封闭”的作用,使含金流体在其下盘聚集、沉淀,而鳞片状构造带下盘由糜棱岩和超糜棱岩组成的强变形带可透性好,为含金流体来源通道。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韧性剪切带控金机制——金活化、迁移通道和聚集空间。  相似文献   

9.
吕梁山区晚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在收缩构造体制下形成一系列线状同斜倒转褶皱及逆冲推覆型韧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并伴随有壳源型花岗岩浆活动。韧性剪切带主要发育在近周营—罗家岔一带的吕梁群两侧边界上,为区内规模大、影响广的区域性构造。由北至南,主剪切带走向由近南北向过渡为向东西向延伸,剪切带内构造岩石类型主要有变余糜棱岩、构造片岩。剪切带内矿物拉伸线理及各类旋转应变标志指示上盘相对下盘逆冲推覆;从剪切带所涉及的地质体及与周围构造的相互关系确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五台运动末期的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10.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矿床之一。系统的地表调查和坑道编录表明,矿区不同岩石单元构造变形及力学特征不同,既有赋存于滩间山群绿片岩内部的早期深层次韧性-韧脆性变形构造,也有赋存于滩间山群原c岩组紫红色砂岩中的晚期浅层次脆性变形构造。结合区域上柴北缘造山带构造演化事件时间序列以及矿区构造特征的分析表明,韧 性-韧脆性变形构造与陆-陆深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及俯冲板片的折返有关,矿区浅层次脆性变形应形成于滩间山群原c岩组紫红色含砾砂页岩沉积之后。应力场恢复显示早期韧性-韧脆性变形构造形迹的主应力σ1 方向主 要 为 NE/NEE-SW/SWW 方 向,倾角 为5°~ 60°,表明矿区早期变形阶段具有 NE/NEE-SW/SWW 向近水平挤压、左行走滑、斜向逆冲的性质;而晚期脆性变形恢复的主应力方向有2个,锡铁山沟地区表现为EW 方向,无名沟-中间沟地区为 NW-SE方向。对不同中段控矿断裂构造形成时的主应力状态恢复结果显示 NW 向断裂构造主应力σ1 状态为 NE-SW 向,显示压扭性逆冲-走滑断层性质,而 NE向断裂构造主应力σ1 状态为 NW-SE向,显示张扭性正-滑断层性质,分别为上述早期和晚期变形应力场的产物。锡铁山矿体分布受控于左行逆冲和左行滑覆构造运动,矿区北西部成矿较为有利,成矿后的 NEE-EW 向断层左行运动对矿体产生破坏作用,导致西侧矿体南移,东侧矿体北移。   相似文献   

11.
一、韧性剪切带中的脆性构造 韧性和脆性构造变形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韧性变形以连续的塑性流变为特征,其主要变形机制包括晶体塑变、质量传递(如扩散、压溶等)和晶界迁移3种。变形产物为糜棱岩系列岩石,而脆性变形则以不连续破裂为特征,其产物是各类碎裂岩。大量证据显示这两种构造形变及产物可在同一构造带中共生,韧性剪切带中的脆性构造可分为同期和后期脆性构造两种。  相似文献   

12.
桂东南射广嶂伸展滑脱韧性剪切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覃小锋 《南方国土资源》2000,13(2):11-16,38
文章介绍了在桂东南1:5万长山幅、那卜幅区调过程中,首次在射广嶂一带识别出4条规模较大的伸展滑脱型韧性剪切带和一系列小型顺层韧性剪切带,这是该地区地质研究的重要突破.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综合分析,详细叙述了这些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岩石组合、显微组构以及韧性变形过程中的岩石转变等,初步探讨了韧性剪切带的应变、形成环境和变形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辽东青城子地区早元古宙辽吉岩套的构造变形作用与构造演化。作者提出了青城子推覆构造的三阶段演化模式。早期阶段,即第1变形幕形成了北西向转南西向的同斜倒转褶皱,构成了青城子推覆体的雏形;第2变形幕以剪切体制为主,辽吉花岗岩活化和底辟重就位形成了推覆体构造,并产生了逆冲型韧性剪切带;第3变形幕形成了叠加在推覆体构造上的北东向倾伏背斜、向斜构造,并使推覆体构造发生整体机械变位,最终奠定了青城子地区的宏观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4.
尾亚韧性剪切带形成于石炭纪晚期.根据其宏观变形构造、显微变形构造等变形特征,说明其经历了早期的推覆剪切和后期的右行推覆剪切两个主要演化阶段.对该区的构造演化及指导找矿增添了一点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北大城金矿是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小型金矿。韧性剪切带分布在北大城—马鹿沟一带,总体呈北东东—近东西向展布,发育于太古宙建平群小塔子沟组的区域变质岩中。韧性剪切带早期以韧性剪切为主,晚期以脆性变形为主。韧性剪切带内由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组成。宏观微观构造明显。金矿化带分布在韧性剪切带内的晚期断裂构造中,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  相似文献   

16.
前人对阿尔金断裂研究较多,而对其西南延伸部分库牙克-龙木错一段涉及较少.库牙克断裂经历了韧性右行走滑、脆性左行走滑作用和堑垒式正断层三个主要变形阶段.断裂北东向斜切昆仑造山带,二叠纪末在造山带中形成北东向右行韧性剪切带;新近纪初期表现为较大规模的左行走滑,使断裂两侧造山带地质体和构造形迹左行位移80 km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一、嫩江断裂带的主要特征 1.三叠纪-中侏罗世NE向韧性剪切带和花岗质碎裂岩带 三叠纪-中侏罗世构造形迹表现为NE向韧性剪切带和碎裂岩带,构成大杨树盆地早期基底构造,它是嫩江断裂带在中生代早期表现形式。发展屯-靠山屯-老窝棚底韧性剪切带分布在发展屯-靠山屯-老窝棚底一带,呈NE向断续分布,发生断裂的地质体为中泥盆世~晚志留世泥鳅河组,岩性为糜棱岩化变砂岩、长英质糜棱岩。查哈阳东南博荣山剪切带分布在查哈阳东南的博荣山,发生断裂的地质体为二叠纪花岗岩,岩性为花岗质糜棱岩。  相似文献   

18.
胶南造山带西段显示了以韧性剪切带为主,穹隆构造、弧形构造及复杂的叠加褶皱共存的构造格局。主要的剪切系统有近水平拆离型、平行造山带走向的高角度走滑型、呈弧形展布的推覆型和造山带边缘隆-滑型韧性剪切带。走滑型剪切带是该区变形最明显的一组强剪切应变带,其运动性质以右行平移为主;弧形韧性剪切带由垂直造山带走向的近南北向转为平行造山带走向的近东西向,呈向NW凸出的弧形,自SEE向NWW方向推覆;造山带边缘韧性剪切带具明显的纵向分段性,反映了其在隆升的同时形成了垂直造山带和平行造山带的运动分量。主要的穹隆构造有尚庄穹隆、丝山穹隆、甲子山穹隆和官山穹隆。尚庄穹隆由片麻理围斜外倾、环形韧性剪切带及环状分布的包体群所显示,是岩浆强力定位造成的真正的片麻岩穹隆。弧形构造主要有龙古弧、诗雒弧和临沐弧,它们显示了胶南造山带三维空间上的“立交桥”式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野外工作中,于遂昌─大柘变质岩断块(下称遂昌变质岩断块)北西侧,麻车─后山垵等地的地表或探矿巷道内,相继发现了多处糜棱岩化岩石露头,认为这一带存在一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经对该带的地质,地球化学及金银矿分布的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指出该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银矿化活动可分为两个期次,即早期金在韧性剪切活动中初始富集,晚期的脆性变形在局部地段形成金矿体。提出在该韧性剪切带找矿工作中,应重视继承韧性剪切带的脆性断裂和断裂带内的浅色蚀变组合及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辽北法库地区构造岩的观察和研究,确定了本区存在一大型推覆韧性剪切带。根据同构造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确定该韧性剪切带形成时期为海西-印支期,这与天山-兴安褶皱系最终形成时间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