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景辉 《地下水》2014,(4):185-186
林皋水库灌区是白水县重要的中型灌区,设施灌溉面积11.23万亩。而灌区煤矿相重合,由于煤层埋藏较浅,煤矿开采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较严重,致使灌区渠道常常出现裂缝变形,致使渗漏严重,影响灌溉输水。经过多年实践,在抗旱应急中,采用铺设彩条布方法,实现裂缝渠道防渗,方法既简便易行又有实效。  相似文献   

2.
结合一煤矿采空区场地作为新建高层住宅小区场地,通过开采条件、地表移动变形综合确定煤矿采空区的稳定性;采用工程类比法、采空区特征判别法、活化影响因素分析法、地表剩余变形判别法等判别采空区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建议采空区场地采取吸收地表沉陷变形的柔性措施和抵抗地表沉陷变形的刚性措施来确保拟建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伯方煤矿的开采规模不断扩大,采空区形成地面裂缝,地面沉陷等大量的地质灾害。矿区地表裂缝可分为二组,主裂缝对应于开采边界与边界平行,次裂缝与开采区工作面二侧斜交,整体呈半圆弧形且平行于工作面向前逐渐发展。研究表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煤矿的开采条件,地表的覆盖条件和构造地质条件等有关。采用合理的开采方法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采用剥离充填式土地人工复垦方法可以尽快地恢复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4.
张体刚  王爱苹 《地下水》2012,34(6):118+136
闸门调节是灌区工程中经常采用的手段,闸门控制的研究对于节约能源、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约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位山灌区二、三干渠节制闸为例,详细说明了闸门远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术,重点介绍了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济宁市煤矿矿集区地面沉陷现状遥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济宁地区煤矿资源丰富,但煤矿资源的开采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陷。本文旨在调查济宁市煤矿矿集区地面沉陷的现状。在调查过程中主要采用最新获取的GeoEye-1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研究区内地面沉陷造成的危害。通过遥感调查发现研究区内有地面沉陷积水坑47个,积水面积达2828hm2。地面沉陷已造成了20个村庄的搬迁,破坏土地约2667hm2,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本文使用遥感手段开展地面沉陷调查工作,充分反映了研究区地面沉陷灾害的实际情况,也充分体现了遥感技术快速、宏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煤沉陷属于渐进式的地质灾害,具有发生比较缓慢、历时长、不容易察觉、危害性大等特点。钟家山煤矿区采煤沉陷灾害始发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盛,20世纪90年代后期少有发生。区内采煤沉陷表现形式以裂缝、塌陷坑为主,主要发育于采空区、巷道及老窑分布区域。目前采煤引起的地表变形已基本稳定,但局部区域发生地面塌陷的可能性高,仍需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7.
已闭坑多年的凌源市虎头石煤矿矿区范围内要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为确保土地整理工程安全,对其进行地表沉陷稳定性评价。本文通过虎头石煤矿采空区的采深采厚比及采空区埋深与覆岩破坏高度大小判断地表变形是否连续,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地表移动变形计算,通过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和地表移动变形分析和评价矿区采煤沉陷稳定性,为类似煤矿地表沉陷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日,河南省地矿局测绘队完成了河南省主要煤矿沉陷区现状项目调查,发现平顶山、永城两地煤矿沉陷区达202平方公里,造成塌陷和地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多煤组、多煤层的重复开采,使得地面多次反复沉陷。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数学模型是用数学方法表述,经过概化地下水系统,在系统分析地下水补、径、排的基础上,对地下水预测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随着南干渠灌区建成后水量的变化,本文通过选用适宜的数学模型,对灌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行模拟计算,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对灌区地下水升幅进行预测,对灌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五家维灌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建最早的现代化灌区之一,建于1952年,总控制面积90万亩,现有耕地40万亩。灌区主要引用乌鲁木齐河和头屯河的地面水和灌区内的地下水进行灌溉,总引用水量约2×10~8m~3。灌区骨于水利工程有猛进、八一和沙山子三座水库。主要引水干渠为和平渠、猛进干渠和八一东、西干渠,全长约100km;渠道上有各种类型建筑物70多座。灌区位干乌鲁木齐市北约50km的天山北麓和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冲积平原上,海拔450—550m,南北长80km,东西宽20km。灌区年平均气温4.6—6.2℃,极端最高气温为43.8℃(7月),极端最底气温为-41.6℃(1月),地面平均  相似文献   

11.
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的煤矿采空区地表沉陷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煤沉陷已成为煤矿区危害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工程地质灾害,在对赵各庄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采空沉陷区地质灾害发育及成因特征,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的规划开采区域采空区地表沉陷预计,可初步预计采空区地表沉陷特征并对其引发地质灾害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以苏家里新村地面及建筑物裂缝调查结果和沉降监测资料为基础,应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对非采矿因素引起的裂缝进行综合的定性分析,并应用FLAC3D程序对受煤矿采空区影响的建筑物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同时归纳分析了对由于采矿因素和非采矿因素导致的地面及建筑物裂缝的成因、位置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苏家里新村地面及建筑物裂缝是开采沉陷引起的地表变形、填土地基不均匀沉降、河流冲蚀边坡坡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为该矿区地面建筑物的修复加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矿山开采可能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威胁矿区的社会稳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快速准确监测矿区沉陷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本文以山西省大同煤矿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共13景Sentinel-1影像,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 SAR)进行地表沉陷监测研究,获取大同煤矿地表累计沉陷量,使用已有研究成果对比验证了本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大同煤矿沉陷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南郊区西部以及南郊区、怀仁市、左云县和山阴县四县市交界处,监测期间最大、平均沉陷量分别为381.43 mm、13.88 mm,总沉陷面积约为207.91 km2,根据7个重点沉陷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发现沉陷呈现持续扩张趋势,推断地表沉陷仍会持续较长时间。研究证明了In SAR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的可靠性,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开采沉陷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游仙山煤矿位于三姑泉域北部径流区。从煤矿开采角度出发,结合泉域保护区现状,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结果,进而对煤矿开采后,对地表水和三姑泉域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煤矿开采沉陷引起的地表塌陷不会改变区域总体地形地貌类型,地表不会形成积水区;煤矿开采产生的导水裂缝带对上覆含水层的破坏,有可能影响上覆含水层对泉域岩溶水的越流补给量。研究对区内煤矿开采和三姑泉域保护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煤矿的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综合分析了煤矿区地震、滑坡、地面沉陷与塌陷、煤与瓦斯突出及突水等主要地质灾害。通过对各类灾害特征、成生机理及危害的研究,认为(1)煤矿地质灾害严重地危害着矿山正常生产和人民生活;(2)煤矿矿震生成主要是脆硬-软地层结构、褶皱构造、构造活化区及地下水突变、采煤卸载等内外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3)煤矿滑坡、地面沉陷及塌陷、煤与瓦斯突出和突水等地质灾害是矿区工程活动破坏了地质构造和生态环境、山体原始平衡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地质灾害链和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文》1959,(2)
为了給青銅峽灌区新建和旧渠道的有效利用提供資料,1956年和1958年先后在青銅峽灌区內进行了干、支、斗、农四級渠道的輸水損失測驗工作。測驗渠段共35段,計干渠4段,支渠1段,斗渠2段,农渠28段,測次共119次,計干渠52次,支渠13次,斗渠14次,农渠40次。提出“1956年青銅峽灌区渠道輸水損失測驗报告”和“1958年青銅峽灌区測驗补充报告”,这些資料是在沒有經驗,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提供的,現在将过去所做的工作方法、工作体会及測驗分析成果提出,希給以指正。  相似文献   

17.
郭炳跃  何敏  刘建东 《江苏地质》2012,36(1):99-103
徐州煤矿资源丰富,煤矿的开采和利用,在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却造成了大规模的地面沉陷,区内大量的农田、建筑物、道路等受到影响和破坏。InSAR测量技术的差分干涉图用于监测厘米级甚至更微小的地面形变,具有全天候、大面积监测地面沉陷的优势。以徐州地面沉陷监测为例,介绍了InSAR测量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陷监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灌区节水灌溉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节水灌溉尺度问题,指出产生节水灌溉尺度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灌溉过程中回归水的重复利用.结合漳河灌区的实际,讨论了水稻种植区在不同尺度下的水平衡要素及其在节水尺度效应中的作用;说明随尺度的增大,水平衡过程变得复杂化,节水尺度效应现象也更突出.利用漳河灌区田间试验数据和灌区长系列的历史资料,分别从田间、中等、灌溉干渠和灌区共四个尺度,定量地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对水分生产率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不仅可以提高田间尺度的灌溉水分生产率,也促进了漳河灌区灌溉水分生产率的整体上升.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开采沉陷覆岩移动地表裂缝的发育状况,论文基于沉陷盆地主断面移动变形特征,将地表移动变形影响区划分为拉伸区、压缩区和先拉伸后压缩区,并分析了各区的裂缝发育特征;先拉伸后压缩区合理解释了裂缝的自修复现象;运用下沉曲线计算模型借助于数学计算软件,计算了沉陷盆地主断面下沉曲线的长度,提出了基于下沉曲线长度计算判断采动拉伸区裂缝发育的方法;从理论上推断了一定条件下压缩区地表可产生挤压凸起,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地表裂缝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20.
灌区塘堰分布分形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塘堰服务于灌区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用水等,是灌区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是地貌侵蚀与发育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基于GIS数据库和空间分析功能,以湖北漳河三干渠灌区塘堰为例,应用分形理论对塘堰分布进行了分析。区域内塘堰面积服从双曲分布,一定范围内具有标度不变性,在概率空间中表现出分形结构的幂律性质。采用覆盖塘堰像元的方法求取了整个灌区和14个子区域的盒维数和信息维数,也表明塘堰的空间展布是一个分形体。最后分析了盒维数和信息维数与地形因子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