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中学地理强调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对各种地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即要求学生既具备地理知识素质,又要具备地理实践能力素质。所谓地理实践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等,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用过去传统教学方法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层面上的教学活动很难实现。而研究性学习在此方面恰恰具有特长。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决不是为了取代和削弱地理课堂教学,相反,它有赖于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地理学科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又会促进学生加深、拓展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它们之间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网上搜集资料 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受到时空环境的限制,无法安排学生当堂搜集、整理研究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料。因此,搜集地理信息资料及初步分析的工作必须在课前完成,否则将难以解决时间的有限性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这一对矛盾。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前奏,搜集、整理地理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人教版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要求学生课前以学习小组为单元,上网查阅并下载洋流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实例,并从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污染、航运等方面的影响,将实例进行分类整理,并力求简明扼要。  相似文献   

3.
黄继良 《地理教学》2005,(7):38-38,37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尝试从与周围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这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思想理念的重要体验。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过程,并非结果。相对于传统学习中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研究性学习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比老师更便捷的得到各种信息或是新“知识”,老师的知识面不一定就比学生宽。在中学教学不再强调讲授式教学的现在,如何锻炼学生不被纷繁的讯息淹没,而是能利用资讯思考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以“旅游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为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吴凯 《地理教学》2012,(7):31-33
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建立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使教师、学生与信息媒体在互相合作、交流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经过实践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个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信息资料中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信息资源、培养信息能力的新型学习范式。在该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述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创造并传递新的信息。本文以“中国的农业”为例,阐述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操作。  相似文献   

7.
程菊 《地理教学》2001,(5):12-13
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试验)》,新增了“研究性学习”板块,并将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和亲身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推行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该大纲还规定“高中学生每学年一般要求承担两个以上专题的研究”,为研究性学习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11,(24):56-56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至今已十年有余,全国各地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经历了新奇尝试、路径探索、理性思考和成熟回归的阶段,目前逐渐步入正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给学科教学带来新意。十年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提高,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13,(24):59-59
【背景和意义】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至今已有十多年,全国各地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经历了新奇尝试、路径探索、理性思考和成熟回归的阶段,目前逐渐步入正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给学科教学带来新意。十多年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提高,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对传统的课程体系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从研究性学习成效的角度来看,只有落实到学科教学,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切实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从主流阵地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研究性学习的“特质魅力”引入课堂,  相似文献   

11.
贾明 《福建地理》2003,18(3):57-60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牵涉的范围广,可采用的研究方式多,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又是学生能力提高的瓶颈,因此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指导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引发的有关问题作探究思考。  相似文献   

12.
联系现实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说,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有生活。“让地理走进生活,才能使学生接受地理、喜爱地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吴晓楠 《地理教学》2010,(4):42-43,49
一、组建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背景 “课外活动”一词出现较早,泛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活动。从90年代起,我国课程计划中增设“活动课”,多以部分学生在课外组成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中进一步将其明确为“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内涵、意义 课题研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设计出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是一种使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活动。它是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新课改中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存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概念看,两者之间很相似,共同点都是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活动,但有以下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学科项目化学习常态课堂是指具有项目化学习相对完整要素和流程的常态化课堂,通过入项活动、项目实践、展示活动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本文以杭州采实教育集团钱颀枫老师执教的“走进中华佛手之乡”课堂为例,探讨初中人文地理学科项目化学习常态课堂的操作流程,以期为学科项目化学习落实到常态课堂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谢红彬  林明水陈芸 《福建地理》2006,21(2):130-131,141
文章论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并结合《旅游环境学》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以“自驾游”为例,探讨了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14,(4):64-64
【背景和意义】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至今已有十多年,全吲各地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经历了新奇尝试、路径探索、理性思考和成熟回归的阶段,目前逐渐步入正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给学科教学带来新意。十多年来学生的创新意汉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爿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初中新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为此,笔在实践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朱长江 《福建地理》2006,21(2):153-154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根本变化。本文立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总结了开展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20.
雷鸣 《地理教学》2005,(6):15-16
日常生活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会形成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一定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与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我们把这些看法和思维方式称为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高一学生一般年龄为十六周岁,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知识,因而,他们在学习某一地理知识之前,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的,这些“生活体验”知识将对其学习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