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2.
吕梦麟  刘椿  刘海山 《地质论评》1965,23(4):343-344
近十几年来,地磁学在基本理论观测方法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基于这点,B.M.扬诺夫斯基对他1953年所著《地磁学》一书的第三和第四部分作了必要的修改和扩充,于  相似文献   

3.
刘椿 《地质科学》1973,8(4):327-339
近十余年来,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假说--岩石圈板块构造说,正在中外地学界广泛地流行着,激起了许多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工作者的强烈兴趣。一些学者运用这个假说已经解答了存在于地球科学方面长期以来所遗留下的不少难题。目前,板块构造假说正以空前旺盛的活力在向前发展并日臻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4.
根据古地磁学的原理,可由某地区在某时代的平均磁场强度方向求出该地区在该时代内的古地磁极位置。而由该地区不同时代的古地磁极位置,又可以进一步求出对应的APWP来(APWP为视极移曲线)。此时,如果我们再对不同地区的APWP进行对比,则可判断不同地区之间相对运动的历史状况。显而易见,古地磁学对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等学说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纪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纪包括二套冰成岩,其同位素年龄为7.4—7.7×10~2Ma.古地磁样品采自乌什县尤尔美那克到苏盖特布拉克一带,中心座标:经度79.5°E,纬度40.9°N震旦纪系中至少可能发生了6次地磁极性倒转,极性变化频繁,与世界其他地区震旦系的极性是一致的.震旦纪各时期内的古地磁方向变化较小,震旦纪-尼盆纪之间存在较大的虚极移.震旦纪冰成岩形成于低纬度区,这与柴达木、华南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古冰川形成的古纬度是一致的,这为冰成岩形成是全球等时性提供了古地磁依据.  相似文献   

6.
曹勇  孙知明  裴军令  李海兵  许伟  张蕾 《地质学报》2021,95(5):1448-1458
柴达木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理位置和构造归属长期存在争议.前人根据沉积地层和古生物资料认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但是这种定性认识还缺少古地磁学的定量证据.本次研究对柴达木地块欧龙布鲁克地区下奥陶统多泉山组灰岩开展了古地磁学研究,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8个采点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其构造校正后的古地磁平均方向为Ds=345.3°,Is=-14.5°,κs=54.8,α95=7.5°.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远离现代地磁场方向,且所有样品的特征剩磁分量均为反极性,其单一反极性特点与全球奥陶纪磁性地层研究确定的早奥陶世反向极性期相吻合,本文认为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很可能代表了研究剖面早奥陶世时期的原生剩磁.根据奥陶纪地磁极性特征,确定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为-43.4°N/116.9°E(dp/dm=3.9°/7.7°),相应的古纬度为7.4°N±5.5°(参考点:37.2°N/96.6°E),表明柴达木地块在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位置.综合古生物和沉积学资料,提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可能处于华南地块北部,冈瓦纳古大陆澳大利亚陆块西北的古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郧县恐龙化石分布地区古地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郧县梅铺-带晚白垩世地层以盛产恐龙化石闻名于国内外,在大量地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古地磁学研究,给出了该区的古应力方向,为该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科学考察研究中心、地学科普教育基地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鉴于我国目前正面临着本世纪第五个地震活动期,探索地震的发生规律,是个很重要的地学问题。作者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取了不同分量、不同阶次的区域地磁异常的特征线,并对比了 20 世纪以来大地震( Ms≥60)的分布,发现大地震多数分布在特征线上,特别是交叉点处。说明这些特征线反映了地壳深部构造特征,故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岩石圈磁场研究--卫星地磁学的一个新分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介了卫星磁测的历史和现状 ,并向读者推荐了全球和中国的卫星磁异常图以便研究利用 ;对中国境内的卫星磁异常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主要结果如下 :华北、塔里木和扬子地台与正异常重合 ,而碰撞造山带、褶皱带、山脉则与负异常重合 ;塔里木、四川、松辽盆地之下 ,都有一个扁平的、致密的磁性底座 ;西藏高原地壳中的磁性层在地表以下 30 km以内 ,其磁化率约为0 .0 163SI,相当于 I型花岗岩类的磁性 ;在南中国海海域 ,有两个伸展很大的磁性层 ,位于莫霍面上下 ,黄海海域的岩石圈内也有类似的一个磁性层。  相似文献   

10.
11.
“泥河湾层”的古地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外的地质和古生物学者曾对桑干河谷两岸出露的所谓“泥河湾层”进行过不少工作。1954年我国地质界正式提出把“泥河湾层”划归早更新世,从此“泥河湾层”就成为我国华北地区这一时期的标准地层。  相似文献   

12.
年纹层发育的湖泊沉积物可以提供独立的、绝对定年的时间标尺,为重建高分辨率的区域古地磁场长期变化主曲线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基于长而连续的湖泊沉积物年纹层时间标尺建立的区域磁偏角和磁倾角长期变化参考曲线大大增强了岩芯对比和古地磁定年结果的精确性。此外,满足特定条件的湖泊沉积物还可以提供古地磁场强度长期变化的记录并有助于反映宇宙成因核素(如^14C、^10Be等)产生速率的变化、太阳活动等信息;目前,湖泊沉积物纹层年代学时间标尺及古地磁研究程度较高的主要是瑞典、芬兰和北美一些地区,区域古地磁场长期变化主曲线的地理分布并不均匀,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长序列的、连续的年纹层发育的湖泊进行古地磁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仪器观测记录以前的地磁场行为。  相似文献   

13.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推覆作用的古地磁学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四川达县、万源 (本文数据 )和湖北兴山 (吴汉宁等 ,1999)的早、中侏罗世古地磁学结果为基础 ,并以安徽合肥 (方大钧等 ,1990 )、霍山 (程国良等 ,1980 )同时代古地磁学数据为参考 ,定量讨论大巴山构造带对其南突弧形前锋两侧的下、中侏罗统地层的推覆作用。采样剖面选择于四川达县 (剖面中心位置N31.4 3° ,E10 7.5 5°)及四川万源 (剖面中心位置N32 .0 4° ,E10 8.19°)。标本经室内加工 ,制成圆柱形剩磁测试样品 35 4个。剩磁测试使用 2G超导磁力仪及其配套热退磁仪 ,各测试样品的剩磁数据在经过现代地磁偏…  相似文献   

14.
确定油田钻井岩心原始方位的古地磁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南泥湾油田钻井岩心部分样品的古地磁学实验分析,表明可以提取并分离岩石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所获得的剩磁组分,即次生粘滞剩磁分量(低温分量)与原生沉积剩磁分量(高温分量)。经分析可知。采用以低温分量拟合结果为主.并辅以高温分量拟合结果的方法可以很好的确定钻井岩心原始方位,从而对油田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最近十余年来,我国古地磁学工作者曾对南方震旦纪地层以及北方蓟县的元古代地层做过一些古地磁学测定,并且对某些地质现象进行了解释。但是,对再早一些时期岩石的古地磁学研究仍属空白。地球的基本磁场主要起源于地球内部,它的参量必然反映地球的内部特征。按照地磁场的轴向地心偶极子假定,古地磁学的典型研究成果——视古地磁极移动轨迹应与地壳的构造发育演化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太行山区是华北地台中、下元古界一个颇为发育的地区,本文简要报道作者对分布在该区地质年龄约为-2300百万年至-1650百万年的滹沱超群和长城系的古地磁学初步测定结果,并结合太行山区元古代早期和中期的大地构造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17.
1983年8月1日至20日,省地质学会在昆明举办《理论地层学》和《古地磁学》讲习班,聘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守信、助理研究员刘椿分别主讲。这期讲习班共有学员83人,他们来自江西、湖南、贵州、广西、陕西、云南六个省区的地质系统与科研、教学单位。讲习班开始,省科协副主席、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李希(贵力)高级工程师致开幕词。鼓励学员们努力学习,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讲习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川滇地体、思茅地体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古地磁数据以及新生代地壳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GPS监测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的旋转变形特征.根据古地磁数据模拟计算得出~5Ma以来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带(ARF)受川滇地体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南北向偏移速率至少为~13.05mm/a,奠边俯左旋走滑断裂带(DBPF)西侧思茅地体内部自~5Ma以来至少存在~2.08mm/a的东西向伸展分量,而DBPF 5Ma以来的南北向平均左旋走滑速度则至少为~1.66mm/a,与现今GPS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带(XXF)的左旋走滑运动虽然没有切断ARF,但是川滇地体的南向顺时针旋转挤压作用导致了断裂带的南向弯曲变形,从而吸收了部分左旋走滑速率,造成左旋走滑运动在跨过ARF传递到DBPF后走滑速率发生了突变,由~10mm/a减小于2~3mm/a.缅泰地块和思茅地体在经历了渐新世-中新世时期以高黎贡山-实楷右旋走滑断裂带和ARF为边界的东南侧向顺时针旋转挤出运动之后,自5Ma开始,至少思茅地体与川滇地体一起,以XXF和DBPF为旋转边界发生了以东喜马拉雅构造节为近似中心的旋转挤出运动.  相似文献   

19.
张世红  李海燕 《现代地质》2004,18(4):415-422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接受关于地磁学、古地磁学、环境磁学方面的摘要120余篇,主要内容涉及:(1)古地磁学在古大陆再造中的应用;(2)地磁场倒转和长期变的理论、观测和应用以及磁性地层学;(3)磁化率测量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应用;(4)气候变化的环境磁学证据;(5)环境污染监测的环境磁学方法等研究领域。此外,磁法勘探也有很好的成果展出。基于物质磁学和地磁学的方法技术在日益广阔的地学研究领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正>The paper considers the formation history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flanking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The original paleomagnetic data are given on Cretaceous rocks of the Utitsa and Kiselevka formations of the Northe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