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卫星磁测的过去·现在·未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昌达 《物探与化探》2003,27(5):329-332
论述了卫星磁测的历史、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介绍并对比了3颗磁卫星(Magsat,Oersted,CHAMP)和由它们测得的与中国大陆和海域大地构造单元有关的6个卫星磁异常.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和南海卫星磁异常的初步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境内存在6个明显的卫星磁异常,其中4个分布在大陆,2个分布在南海.塔里木、四川、松辽和南海曾母盆地地区磁性层的下界面在莫霍面之下,上地幔顶部约10 km厚的一层呈强磁性,磁化强度约为2 A/m;西藏高原地壳呈弱磁性,磁性层厚度小于30 km,磁化强度约为0.66 A/m,而该区莫霍面深度约为60~70 km.因此,Wasilewski等提出的"莫霍面是一个磁性界面"的论断,不能普遍成立.  相似文献   

3.
最新的岩石圈磁场模型及中国磁异常特征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最新的地球磁场模型,包括MF5,NGDC-720和WDMAM。模型MF5是由CHAMP卫星测量得来,它的球谐展开阶次为n=16~100,对应的波长段为400~2500km。模型NGDC-720和WDMAM是综合了卫星磁测、航空磁测、海洋磁测与地面磁测得到数据经过处理后得来,它们有不同的球谐阶次和分辨率。NGDC-720模型是由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The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NGDC)提供,它的球谐阶次从16阶到720阶,对应于由2500km到56km的波带。M.Purucker博士公布的WDMAM参考模型1是一张分辨率为3′,高度位于WGS84上方5km的磁异常图,它向上延拓后的结果与MF5中的岩石圈磁异常保持一致。作者根据国际上公布的CHAMP、NGDC-720与WDMAM Candidate1的最新数据,绘制了中国及毗邻地区的磁异常图,对中国及毗邻地区明显的大地构造,如造山带,盆地等地区的磁异常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塔里木、四川、松辽等盆地地区及华北平原部分地区模型中均表现为正异常,西藏高原、天山造山带等地区表现为负异常,而一些深大断裂表现为磁异常高梯度带。通过四川盆地和西藏高原地区三个模型的相互对比,我们发现模型阶次越高,它所反映的磁性体(尤其是浅部地质体)的情况越丰富,不同的是四川盆地的结果随着阶次的增高就越接近航磁结果,而西藏高原随着阶次的增高却和航磁结果差别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Zhao  SK 许惠平 《世界地质》1991,10(3):39-50
由磁卫星(MAGSAT)资料绘制了中国区域磁异常图。资料首先分为拂晓和黄昏二组且对每一组分别进行处理。这二组数的各阶相关系数表明短波(≤540km)特征以非壳噪声为主。根据这二组数据中波长在540~2300km谐波得出了磁异常图。它代表了在卫星高度约400km处中国地壳磁异常,其幅值在—6~7nT之间。研究区域处于中、低磁纬度,磁异常并直不同接发因源相关。为克服这一困难,把磁异常图转化成反映地磁化率横向变化的地壳磁化率图。在反演中老虑了地磁场方向和强度的变化。该磁化率异常图呈现了区域构造,前寒武克拉通为强磁性,而山脉和缝合带为低磁性区。  相似文献   

5.
卫星磁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卫星磁异常研究进行了评述,包括:卫星磁异常研究的主要内容,卫星资料处理,卫星磁异常图、理论计算、地质解释及我国的卫星磁异常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正富 《地质与勘探》2018,54(3):584-591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在青海巴颜喀拉地区开展了1∶5万高精度航磁测量,项目组通过总结测区内的岩(矿)石磁性规律,分析磁场特征及研究区域成矿模型,精选了部分航磁异常来开展地面查证,取得了较好的金矿找矿效果。本文研究了在青海巴颜喀拉地区、利用高精度航磁测量成果快速高效找寻金矿及有色金属矿的技术方法,总结出不同区域的磁场背景与岩(矿)石磁性特征,其构造破碎蚀变带引起的磁异常并不相同,可能是负磁异常,也可能是正磁异常,并认为研究一个地区的磁异常特征,首先要研究区内的岩(矿)石磁性参数特征。  相似文献   

7.
库车—塔中—塔南剖面磁异常反演与塔里木盆地基底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塔中—塔南剖面进行磁异常反演,提取异常体的剩磁倾角,结 合古地磁、构造热事件和岩石磁性等资料,研究盆地基底的演化。结果表明,南、北塔里木 地 块经历了不同的热演化史:北塔里木基底主要受早期古生代构造热事件的影响,中央隆起和 南塔里木基底主要受二叠纪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在南、北和中区内都有沿深部断裂发育的剩 磁倾角较陡的磁异常体,与火山岩对应。二叠纪之后,地壳相对稳定,盆地基底的演化基本 结束。  相似文献   

8.
低磁纬度地区ΔT异常解释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我国海南省诸岛礁及广阔的南海海域,位于磁赤道带两侧的低磁纬度区内,在以水平磁化为主的环境中,磁性物体所产生的ΔT异常特征与处于中纬度地区的中国大陆广大地区的ΔT异常特征差别较大,长期以来,对其认识与解释都感到困惑。通过对实测资料的应用与研究,分析了不同磁化条件下,ΔT、Za、Ha异常的关系,提出了低磁纬度地区ΔT异常的解释思路、“倒相180°解释方法”,改进了低磁纬度地区化赤、化极等磁化方向转换的稳定性和变倾角转换问题,论述了ΔT总导数模量定性与定量解释方法等。认为不仅可解决低磁纬度地区的磁异常解释问题,而且在对全球磁异常的认识与解释时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巴西某铁矿磁异常的处理分析,总结了层控型磁铁石英岩铁矿的磁异常特征,并利用化极与三维反演相结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手段,对磁异常携带的磁性体信息进行了更深的剖析和提取,通过化极结果圈定了磁性分布范围,利用三维反演结果确定了磁性体在地下的展布形态,钻孔验证结果充分说明物探推断的准确性.工作区位于低磁纬度区,这里提出的数据处理方法为低磁纬度区磁异常的认识提供了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航磁——大地构造解释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国胜  王绳祖 《地质科学》1997,32(4):455-464
地表地质研究及中国航磁异常表明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具以下3种类型:沉积盖层区(深浅层结果反映正常构造层序)、构造盖层区(地表及浅层为外来推覆山系,与深部构成异常构造层序)和航磁异常地质历史时期各期沉积-构造事件叠加的记录。按郯庐断裂两侧华北、扬子地台区航磁-构造异常带的可比性,郯庐断裂总位移可达500km.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航磁-大地构造分区为:Ⅰ光蒙区、Ⅱ华北区、Ⅲ哈萨克斯坦区、Ⅳ塔里木区、Ⅴ青藏高原区、Ⅵ扬子区、Ⅶ华夏——台湾区。  相似文献   

11.
王懋基  宋正范  尹春霞 《物探与化探》1998,22(5):329-335,328
用卫星雷达测高确定海面高度可以容易地转换成重力异常。南海应用密轨道的GEOSAT/GM和ERS-1卫星测高数据获得了高分辨率的重力复盖。在这个新的重力图上揭示出许多有意义的、过去未能清楚显示的构造特征,其中包括扩张脊,转换断层,岩石层弹性板厚度,大陆边缘性质,以及新的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卫星重力异常与油气资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健  周国藩 《地球科学》1997,22(6):643-647
利用中国地区360阶局部重力场模型IGG93E,计算出不同阶窗的卫星重力异常,然后利用Molodensky单层密度积分方程将卫星重力转化为分层面密度异常,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并探讨了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与卫星重力异常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分布与101-180阶卫星分同密度异常图中负密度异常带关系密切。而181-360阶卫重分层面异常图则对盆地内生油、储油的坳陷、隆起等构造有较9  相似文献   

13.
重力勘探是普查油气盆地常用的方法。利用重力研究岩石圈构造时,卫星重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不但与自由空气重力异常相似。能直接反应岩石圈物质的积聚或亏损。可以获得较深处物质产生的重力场,还可以利用对重力场的分解处理,突出分层深度的异常特征,用以分析研究不同深度物质对重力场的贡献。根据对卫星重力异常的解释,可以将新疆地区岩石圈分成3层。最上层是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巨层。它的特点主要是四盆(伊宁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三山(阿尔泰山、天山和阿尔金山)的特殊景观。中间层是海相古生代盆山构造巨层。它是在印支-燕山期.强烈的挤压褶皱使地壳发生规律的平行线状排列盆山构造。最下层是低密度块体基底层。新疆地区岩石圈三明治构造的形成是因为在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的俯冲作用下.对古生代末已拼合成大陆的新疆地区进行改造,西天山的婆罗科努山、察布查尔山、阿拉沟山、额尔宾山、霍拉山等山系横向隆升。它们和南天山山脉一起。将新疆地区分割而成。从这项研究中得到启示,西部寻找油气资源不应局限于新生代盆地,而要考虑深部构造对地表出露盆山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重磁场特征与基底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塔里木盆地的布格重力与航磁资料,通过不同高度的解析延拓、不同方向水平梯度计算,分析了盆地内部与盆地边缘重磁场特征的差异,并反演计算了基底起伏与莫霍面深度。结果显示:盆地内部重磁异常变化相对平缓,盆地边缘变化剧烈;莫霍面形态中部上隆,盆地南北边缘分别向南、北加深;盆地边缘的前陆盆地表现为基底深凹;盆地边缘断裂特征与内部有所不同,边缘断裂基本平行于盆地边界,规模大,延伸长。反映了刚性的塔里木岩石圈在印藏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下发生挠曲与整体变形,盆地边缘发育大型断裂系统,使应变能主要在周边变形最强烈的区域释放,形成了盆地周边比盆地内部活动强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南海中央海盆条带状磁异常特征与海底扩张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在我国南海中央海盆中分布着大范围的规律性很强的条带状磁异常(近50万km2)。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与解释,认为这是我国疆界内存在的由中央扩张脊型海底扩张产生的磁条带地层的反映,是洋壳增生的一个实例。它发生在新生代第三纪中晚期,距今32.3Ma~1.7Ma,具有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底扩张型特点。对国内外地学界有争议的南中国海的形成与演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南海深部地质构造、地壳结构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position of lithospheric magnetic anomalies, detected in total magnetic intensity and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e magnetic field, has been determined for Siberia using data from the CHAMP satellite.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ique for the satellite data processing and the ways of recognition of regional lithospheric magnetic anomalies from satellite-measured values of the total geomagnetic field, which are obtained from several sources (external and internal with respect to the Earth’s surface). Maps of magnetic-field anomalies of different scal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for several regions of Siberia depending on the method of areal averaging. The possible geologic and physical nature of the magnetic anomal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deep-seated crustal structures are considered. Prelimin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gnetic-field maps shows that the anomalie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present-day large geologic and geophysical elements of the basement. The features of the lithospheric magnetic field, as a parameter reflecting the present position of tectonic structures and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can be used for their contouring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methods.  相似文献   

17.
南薇西盆地重磁场特征及油气资源远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南薇西盆地及邻区的重、磁力异常特征分析与综合反演,文章对该区油气有利远景区进行了预测。南薇西盆地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以高重高磁特征为主,火山活动强烈。中部坳陷、南部隆起及南部坳陷的北部表现为整体低重、低磁背景上的局部团块状高重、高磁异常,为火山岩与碳酸盐台地的综合反映。南薇西盆地新生界厚度呈北东向条带状薄厚相间的特征,南部坳陷新生界厚度最大,中部坳陷次之。盆地北部处于莫霍面隆起区,而南部莫霍面相对较深,为减薄型陆壳的特征。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居里面整体较浅,可能与南海扩张引起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减薄、地幔物质上侵有关。中部坳陷和南部隆起的居里面明显浅于南部坳陷,表明中部坳陷和南部隆起的热活动强于南部坳陷。重磁场特征及其反演结果与石油地质特征表明,南薇西盆地的中部坳陷、南部隆起及其西南盆地外围的区域应为盆地最好的油气远景区,其次为南部坳陷,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油气潜力不大。在油气远景区内,局部团块状、等轴状的重力高异常区部分可能为碳酸盐台地,生物礁较为发育,应为未来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岩石圈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廷栋 《地学前缘》2010,17(3):1-13
中国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构造十分复杂,并具有若干明显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西厚东薄、南厚北薄,青藏高原地壳平均厚度为60~65 km,最厚达80 km;东部地区一般为30~35 km,南中国海中央海盆平均只有5 km;中国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476 km,大大超过全球地壳392 km的平均厚度。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亦呈西厚东薄、南厚北薄的变化趋势,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65 km,塔里木盆地中东部、帕米尔与昌都地区岩石圈厚度可达180~200 km。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包括边缘海为岩石圈减薄区,厚度为50~85 km。西部岩石圈、软流圈“层状结构”明显,反映了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环境;东部岩石圈、软流圈呈“块状镶嵌结构”,岩石圈薄,软流圈厚,反映了地壳拉张、软流圈物质上涌的特点,并在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85~250 km深处形成一巨型低速异常体。中国东部上、下地壳及地壳、岩石圈地幔之间普遍存在“上老下新”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球物理场的各种成果资料,与地质、地震资料相结合,对江汉-洞庭盆地的地壳及岩石圈中下层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例如,根据WDM-89地球重力场模型位系数所计算的高阶窗卫星重力异常,不仅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岩石圈的构造特征,且与该地区中强地震的分布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