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及各速报台站目前速报震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利用1984、1985两年速报震级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观测台网确定震级的精度及各速报台相对全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的偏差,同时也统计分析了全国地震台网相对地球物理所临时报告和美国地质调查所震中初定报告(PDE)的震级的偏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兰州台数字记录速报震级偏差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震级是大震速报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震级偏差的大小直接影响资料的使用及台站的速报质量。本文根据兰州地震台测震数字化记录3年的资料,对此期间所发生的158例中强地震的震级进行统计,与《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提供的标准震级进行对比,对其偏差形成的几种因素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校正值,有利于提高兰州台速报地震震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使用P波快速测定国家台网大震标准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国家台网速报面波震级测定时间偏长和中深源地震震级速报有一定偏差的问题,采用IASPEI推荐的宽频带体波震级mB及宽频带P波矩震级MWP对2009—2013年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的大震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经过转换成MW后的mB和MWP震级来说,其结果均与我国速报地震发布的震级M有一定的偏差,一般表现为偏小。其中,对于6.0—6.9级地震,mB偏差相对较小,但离散度相对较大(整体偏差要比平均偏差大不少);对于7.0—7.9级地震,MWP偏差相对较小;而对于8.0级以上地震,由于震级饱和等原因,mB偏差较大,但MWP偏差相对较小,一般主要表现为偏小。总体来说,MW(MWP)的稳定性要比MW(mB)更好一些(线性回归的相关系数更大,标准误差更小)。对于综合mB和MWP震级来说,由于采取分段平均的方法,结果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较大地震仍以偏小为主,如果在综合震级MP上加0.2,则可以得出与M震级较为接近的结果。通过MW(mB)、MW(MWP)、MP(M)、M与MW(GCMT)的对比,可以验证综合标准震级MP(M)和国家台网速报震级M具备一定的可信度,而MP(M)可作为P波快速测定的震级,所以用MP(M)作为大震速报初报震级,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选用了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仪器 DK- 1中长周期记录仪记录到的 1990年 1月~ 1999年 3月的大震速报地震共 5 44个 ,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纂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给出的震级比较 ,对兰州地震台 DK- 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 (Ms)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 DK- 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Ms)偏差与震中距离、震中区域及地震大小有关。给出了不同震中距离、不同震级范围及不同地区发生地震的面波震级台基校正值 ,供在今后的速报工作中参考使用 ,将有助于提高兰州台大震速报的震级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嘉峪关地震台测震数字化记录近3年的资料,对此期间所发生的206例中强地震的震级进行统计,与《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提供的标准震级进行对比,对其偏差形成的几种因素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校正值,有利于提高嘉峪关地震台地震分析及速报质量。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对震级二维空间的校正方法,对北京地震台1989~2001年的大震速报地震做了分析。由于全国各地震速报台均为DK—1仪器,故仪器的幅频特性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了我台速报震级在不同的震中距和不同的震中方位上存在明显的系统偏差,对我台的震级校正具有实质的作用。本次分析以《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的最终数据为准,利用四层地球模型下的震中距和震中方位角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每个地震的震中距和方位角,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选用福建地震台网“十五”观测系统运行以来记录的ML≥1.0地震资料,对测定的速度震级和仿真震级进行了震级偏差统计分析,初步得出两种震级偏差值及相关系数,并分析了震级差异形成原因,为福建地震台网震级的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尹志文  李英 《高原地震》2000,12(1):63-67
选用了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仪器DK-1中长周期记录仪记录到的1990年1月~1999年3月的大震速报地震共544个,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纂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给出的震级比较,对兰州地震台DK-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Ms)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DK-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Ms)偏差与震中距离、城中区域及地震大小有关。给出了不同震中距离、不同震级范围及不同地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震速报台网与世界台网震级存在较大的偏差,而763面波震级与世界台网比较一致的事实,提出了将763面波震级用于大震速报的建议及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成都台数字地震仪测定震级偏差分析与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成都台测定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SN)发布的MS震级的偏差,分析了仿真SK、仿真763与(CSN)震级的偏差程度,并给出了校正值。通过分析,得出了仿真763的面波震级MS7的偏差远远小于仿真SK的MS结论,因此,在速报中,应尽量使用MS7面波震级,有利于提高速报震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从震级偏差看震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震级为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由于测定震级普遍存在偏差等问题,测定震级的稳定性问题一直令人关注。该文就震级偏差的起因进行了讨论,认为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震级本身问题和地球内部结构的各向异性导致地震波能量记录失真。  相似文献   

12.
青海数字测震台网速报震级与量规函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至2012年青海测震台网速报地震震级重新量取,从震级偏差频次分布、量规函数、对单台震级的影响上作了定量统计和分析,给出了量规函数校正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兰州遥测台网Dk—1仪记录到的地震,对其测定的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存在的偏差进行统计计算。结果发现,该仪器记录的近震级(ML)系统偏高,西藏地区的面波震级(Ms)偏低,国内其它地区及国外地震的面波震级(Ms)基本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给出校正值,利用校正值对上例地震重新计算,偏差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实际观测表明,用现行短周期仪器起算函数R1测算的近震震级ML在近距离地段数值偏低,在远距离地段偏高,随震中距出现系统偏差。本文以里克特(1935)零震级地震定义为震级水平控制原则,应用了辽,吉,黑,冀四省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制定出东北地区近震震级起算函数系统。  相似文献   

15.
河南数字测震台网仿真前后震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数字测震台网2012年1月—2013年4月记录到的80个地震事件,在震级方面分别做了仿真前和仿真后的对比分析,给出其偏差。结果表明:仿真后的震级多数大于仿真前的震级,但震级差均在0.3级以内。对于速报时可不采用仿真震级。但对于编目和研究人员可采用仿真震级。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4—2018年内蒙古及邻省数字地震台网108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的事件波形数据,分别采用快速测定速报震级方法和常规速报震级测定方法对85例有效速报地震进行分析,测定两种方法的震级偏差,给出震级校正值,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快速测定法的结果与常规速报震级方法测定结果相比整体偏小,震级差绝对值介于0~0.5之间,平均震级差为0.25,对不同震级差频度分布进行高斯分布函数拟合,震级差分布符合高斯正态分布;(2)分别测算两种方法量取振幅测定震级的时间,快速测定法用时为常规速报震级方法的3/5,平均节约时间90 s左右,减少速报报出时间;(3)对于地震震级偏小并且垂直分量的S波发育不完全的地震事件,不建议采用快速测定速报震级方法测定震级;(4)采用校正后的震级测定结果,精度有所提高,减小了震级偏差对地震速报的影响,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地震台网速报的处理要求,可以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地震台网测得的面波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使用了一个新的量规函数σ300(Δ),它是基于面波传播理论,考虑了面波的几何扩散、非弹性吸收、频散衰减以及面波优势周期随震中距的变化导出的,取全球平均Q=300。在震中距Δ=20°-160°的范围内与IASPEI推荐的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σIASPEI(Δ)一致,又推广了σIASPEI(Δ)的震中距使用范围,从1.0°-179°,以及可使用的面波周期范围(7.5-30s),因此它更适合我国由中周期宽频带SK仪组成的台网情况。若采用此量规函数σ300(Δ)和进行方位角改正,则可使我国台网测出的Ms与国际地震中心(ISC)测出的一致,震级误差降到0.19级,此误差与苏联台网的误差一样。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北地区尾波震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才中 《地震》1994,(3):29-38
本文用东北地区的大量地震资料导出了地震尾波最大地动双振幅A随P波初动起算持续时间t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19.
震级—破裂长度关系与断层破裂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工程地震的进展之一是对所论地区作概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1968年,Cornell首先对地震危险性分析作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点源模型”。70年代,洪华生(A.H-S)等提出断层破裂模型。该模型假设,断层破裂长度仅由震级决定,场地烈度由场地到断层破裂区的最短距离决定。由于断层破裂模型的广泛使用,震级-破裂长度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危险性分析工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乌兰浩特地震台、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的震级精度,基于面波震级公式和残差统计方法,分别计算乌兰浩特台、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之间的偏差,分析产生震级偏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乌兰浩特台、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测定的面波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发布震级的偏差平均值分别为0.19、0.17;震级偏差总体呈现随震级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震级偏差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大,而乌兰浩特台则先增大后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