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庆武  王玥  艾明耀  王少华 《测绘科学》2016,41(10):187-190
针对地理国情监测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要大批跨学科门类、跨学科专业、开放型创新人才的现状,该文面向地理国情监测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教学体系,以开源软件教学为例,对地理国情监测专业课程开放式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案例设计,表明该文提出的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开放教学体系具有操作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地理调查与地理国情监测来源于第一手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实践技能培养十分重要。本文对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地理调查与编码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以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为导向,对地理调查与编码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案进行了设计,应用于武汉大学第一届地理国情监测专业课程集中实习。实习过程和学生实践成果表明,地理调查与编码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合理,对于系统培养学生地理调查实践能力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依据地理国情监测新型专业的特点,结合“时空数据库”的教学与实践,针对地理国情监测专业的专业规划和培养目标,对“时空数据库”课程的目标、特点、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进行了探讨和论述,为时空数据库课程建设和内容的优化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承担着面向测绘地理信息升级转型的创新人才培养重任,其来自于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但又需要面向新任务和新需求,高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列专业,培养适应动态测绘服务的地理国情监测创新人才。本文在对地理国情监测任务、任务和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的地理国情监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建设的思路,为具有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列专业的高校开设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保障地理国情监测顺利、有序、规范地开展,促进监测成果在各级政府与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的广泛应用和服务,迫切需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标准化工作。通过对国外地理国情监测相关标准的情况进行梳理,并从已有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各专业部门专题信息调查/监测标准两方面对国内地理国情监测相关标准进行分析,为今后的地理国情监测标准化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吴见  周亮广 《测绘通报》2016,(8):139-142
当前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就业面窄、与社会经济发展逐步脱轨,地理国情监测的出现为地理科学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传统地理科学专业与地理国情监测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地理国情监测人才的基本思路,尝试构建了传统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国情监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理国情监测是获取国情国力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地理国情监测的实施将为生态河南建设提供动态、实时的自然、人文要素信息,林业、水资源监测信息以及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以及环保基础设施信息。本文着重研究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体系、生态省建设中的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体系、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措施,并结合河南省地理国情监测试点项目对生态河南建设中的地理国情监测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江平  潘励  单杰 《测绘通报》2013,(10):125-128
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作为一个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都没有现成的可以直接使用,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地理国情监测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与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9.
测绘发展战略研究和测绘发展"十二五"规划均提出了地理国情监测的发展方向,本文全面总结了地理信息资源、对地观测体系、测绘人才队伍等方面地理国情监测能力的建设进展,以及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有关情况,分析了地理国情监测的地区差异,对做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传统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实践能力弱、就业范围窄、学无所用等。结合当前学科发展趋势,对传统地理科学专业进行改造,以滁州学院为例,在充分分析总结地科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该专业应紧紧抓住地理国情监测这一契机确定专业改革方向,并对改革的可行性与发展目标进行了详细论述和讨论,认为以地理国情监测为契机改造地理科学专业是可行的。可为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向地理国情监测方向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