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天津纬度站于1962、1963年继续用180毫米天顶仪进行纬度变化的观测。两年来,在506个晴夜中共得7076个纬度值。本文列出了对这些观测结果的初步整理分析,给出了所用星对的赤纬改正、纬度的月平均值、津站二年间的纬度变化及周年非极性变化。对观测结果的精度作了初步的估计,并给出了用奥尔洛夫法计算的地极坐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天津、北京、上海和武汉四个台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纬度变化中的周年Z项,分析了十几年中周年Z项的变化规律和稳定情况,并利用这些资料计算了主章动项、半年章动项和周年章动项的振幅,以期在提高地极坐标精度方面以及理论方面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推导了在用卯酉—子午交替观测绝对测定的方位差和瞬时纬度值中,纬度近周日变化项影响的表达式。在方位差测定值中,有与这种变化幅度等量级的影响,而在瞬时纬度测定值中,其影响超过观测平均时刻的这种变化的量值,以致可以从这种观测本身测定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1935.0—1941.0年的五个纬度台站:水泽、基塔布、卡尔洛福特、盖切尔斯堡和乌基阿的纬度观测资料,得到1)星表的系统误差将在纬度变化中引入虚假成分和影响纬度变化中的周年和半年周期成分;2)用新的星表系统重新推算纬度变化,求得张德勒周期平均为414日,振幅为0″.074;周年周期平均为362日,振幅为0″.140;3)在分析纬度观测结果时受到对各台站不一样的地方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测定方法的绝对性以及观测误差来源及其消除方面,对绝对测定观测点纬度的卯酉——子午交替观测方法和传统子午观测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在原理上卯酉——子午交替观测法测定的纬度值是绝对的,而传统的拱极星上、下中天法不是真正绝对的;前者的误差来源比后者少,容易消除,从而能取得更精确的纬度采用值。  相似文献   

6.
尤建圻 《天文学进展》1999,17(4):299-308
近年来Yohkon,SOHO和Ulysses等飞船的上天大大提高了日冕观测的范围和精度。如SOHO上的LASCO使日冕可观测范围扩展到1.1-30R并有分光能力;Ulysses则可以取得黄道面外各纬度处的太阳风实地观测数据。这些资料为日冕物态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Yohkoh的软X射线观测发现了大尺度冕环重联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瞬时极坐标的确定,六十年来均依靠纬度变化的研究来进行.众所周知,利用纬度变化观测订定 x、y,当任意两台站经度差为90°时,对这一工作最为有利.近十年来天文测时工作有重大的进展,表现在照相天顶筒、超人差棱镜等高仪的出现,它们可以同时而且等精度地测定续度和时刻(经度);原子钟、石英钟以及附属的记录设备已能把任意两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在利用卯酉圈观测方法绝对测定观测点瞬时纬度的过程中,仪器定向误差、周日光行差和大气折射的高次项对所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仪器定向误差的高次项影响在可观测天顶距范围内都是比较大的,必须在结果中加以改正。而周日光行差和大气折射的影响一般不大,在精度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
上海天文台Ⅱ型光电等高仪从70年代开始进行时间、纬度及等高星表的观测。观测精度在BIH系统和FK5系统中均获得好评。但是,其自动化程度和极限星等(6.5mag)较低,削弱了它在星表等工作中的应用。为此,我们对它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用一台IBM-PC微机,通过步进电机及同步测角器控制望远镜自动定位,自动跟踪。采用光子计数方法记录恒星过等高圈的时刻。观测结果直接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天津纬度站用国际纬度纲要所观测的结果,并对平纬的变化、闭合差,以及周日纬度变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緯度工作     
本文叙述纬度工作在纬度观测、极移推算、恒星赤纬和其他分析与研究等四方面的各种成果与近年概况。在这一基础上对我国今后研究提出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1970—1980年间的纬度观测资料,统一使用IAU1964系统天文常数,按直角坐标法计算全部星对的视赤纬,用统一的公式进行了全部观测结果的归算处理。本文给出全部星对的赤纬及自行改正以及纬度观测结果的每组月平均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利用武昌时辰站1975—1980年六年纬度观测资料,分析了Z项对地极坐标的影响,提出今后计算地极坐标时,应尽量采用靠近观测年份的Z项表达式。并对相应于t_(23)及t_(12)时间求得的地极坐标进行了比较,认为今后在处理长期资料时,采用中间内插(即t_(12))计算地极坐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天津纬度站于1958年夏安装了一架口径180毫米,焦距2340毫米的目视天顶仪.仪器位于北纬39°8′纬线上.1959年1月开始了正式的纬度观测.三年内,在702个晴夜中共得10203个纬度值.本文利用这些观测,定出了所用星对的赤纬改正,求出津站三年间的纬度变化以及周年非极性变化,并利用纬度变化结果按奥洛夫法对地极坐标作出了试算结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Lambert方程和空间几何知识,给出了适用于空间监视电子篱笆设备稀疏观测资料轨道确定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目标的模拟试验表明,该方法确定的初始轨道能使轨道改进收敛,定轨精度优于100米,证明该方法适用于电子篱笆对绝大部分空间目标观测数据的轨道确定.最后讨论了篱笆布站纬度对定轨应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津站天顶仪测得的1971—1980年纬度变化结果,分析了纬度的长期变化、非极性变化,估计了纬度变化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本发表了在重新归算国际时间局(BIH)1962-1982年间地球自转参数(ERP)时所得的五天一值的纬度公共Z项序列(1962年1月5日--1981年12月31日)。该公共Z项序列的精度显优于以同类结果。  相似文献   

18.
多站联合星地时间同步及预报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电双向法通过上行与下行观测量比对实现星载钟与地面站时间同步,比对过程中消除或削弱了绝大多数的公共误差项,因此时间比对精度高。卫星不可视时该方法不能实施,此时卫星钟预报精度只能依赖卫星钟自身的物理性能,不可视弧长越长卫星钟预报精度衰减越快。为了削弱因卫星不可视带来的精度损失,多站联合星地时间同步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给出了多站联合星地时间同步的基本原理、推导了时间比对模型,并利用COMPASS实测数据分析了多站联合时间同步及预报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多站联合观测有效延长了卫星的可视弧长,为提升卫星钟预报精度提供了数据基础。由于观测设备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各站得到的星地钟差结果可能存在跳变,影响卫星钟预报精度。因此系统性偏差成为制约多站联合星地时间同步性能的关键性因素,系统性偏差的精确标定能确保多站联合星地时间同步及预报精度的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说明Okuda用以确定地方非极项的方法是不佳的。这方法既不能正确地求出地方项,也不能提高极坐标的精度。最后对Okuda方法的统计性质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继文章(Ⅰ)(绝对测定方位角)之后,叙述了用一颗恒星通过卯酉圈的观测记录时刻和中天时的天顶距测定值,,绝对确定度盘赤道点(或观测点的纬度值)的方法,并与传统的拱极星上、下中天观测方法作了比较。文章还就卯酉圈观测测定子午环绝对参数方法实施的可能性和适用的纬度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