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极磷虾年龄鉴定研究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松  王荣 《南极研究》1995,7(2):59-62
本文对国际上有关南极磷虾的寿命和年龄鉴定研究的现状,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各种不同的磷虾年龄鉴定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极磷虾蜕壳前后甲壳和残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对南极磷虾富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资料 ,本文还对南极磷虾的富氟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磷虾蜕壳后的残壳对氟具有二次吸收的功能和作用 ,其对氟的富集存在着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机理。氟的积聚不仅来自海水 ,且主要是以离子交换吸附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3.
南极磷虾的生长与复眼晶椎数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松  王荣 《南极研究》1995,7(4):1-6
本文从自然种群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内活体培养两个方面对南极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与磷虾体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复眼中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4.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5,7(4):4-9
本文从自然种群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内活体培养两个方面对南极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中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晶椎数目(NOCC)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NOCC=463.62e0.0484BL(r=0.9642,n=273)。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身体出现负生长时,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保持不变,即晶椎数目不受负生长的影响。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的比率可作为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南极磷虾是否存在负生长的一种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3年2—3月南极普里兹湾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样品的复眼直径和体长数据,使用Normsep方法对大磷虾种群年龄结构组成进行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复眼直径和体长数据分离出的大磷虾年龄组均为1+—4+龄,群体年龄以2+龄为主;复眼直径的分离效果优于体长,其结果更为可靠;1+—3+龄磷虾复眼直径平均值分布范围为1.21—1.40 mm、1.59—1.76 mm和1.93—2.08 mm,4+龄复眼直径约为2.23 mm;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普里兹湾附近海域大磷虾各年龄组的平均体长分布变化不大,表明大磷虾种群体长特征稳定,其资源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6.
夏季南大洋南极大磷虾种群分布、结构及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南极夏季高速采集器和IKMT网走航采样样品,结合同步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水平分布、生长状况及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南极大磷虾在威德尔海域丰度高于普里兹湾海域,两个海域的磷虾丰度都低于历史同期。从两个年度南极考察的整个调查海区来看,南极大磷虾处于正常生长状态,但也存在个别生长状况较差站位,推测与海冰回退时间较晚或叶绿素浓度较低有关。利用高速采集器采集的大磷虾样品,在海冰边缘区域站位,未成体磷虾占有很大比例;而在海冰已经消退较长时间的海域,成体磷虾占比例较大,这反映了大磷虾未成体与成体不同的分布特征。南极大磷虾在不同海域种群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种群补充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2002年1月份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三条断面(68.5°E、70.5°E和73°E)用IKMT网采集的幼体后期南极磷虾(E.superba)的水平分布和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南极磷虾主要位于64°S以南的海域,64°S以北磷虾数量很少。南极磷虾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8.85 ind.1 000 m-3和24.16 g.1 000 m-3,丰度和生物量最高的4个站位均位于深海区。调查海域内南极磷虾的体长范围在30—53 mm之间(N=1 758),平均体长为38.45±3.68 mm(SD)。南极磷虾的雌性比例接近1∶1,雌体占47.6%(次成体31.9%;成体5.7%),雄体占46.6%(次成体42.7%;成体3.9%),未成体占5.8%。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存在地域差异,调查海域西部未成体比例较高、雄体发育状态较低,而东部情况相反;70.5°E和73°E的站位磷虾种群结构存在纬度差异,高纬度区域磷虾体长较短,雌雄比例较高;低纬度区域体长较长,雌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8.
对2002年1月份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三条断面(68.5°E、70.5°E和73°E)用IKMT网采集的幼体后期南极磷虾(E.superba)的水平分布和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南极磷虾主要位于64°S以南的海域,64°S以北磷虾数量很少.南极磷虾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8.85 ind·1 000 m-3和24.16 g...  相似文献   

9.
南极大磷虾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用途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松  严小军 《极地研究》2001,13(3):213-216
南极磷虾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和潜在的渔业价值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如何综合利用南极磷虾、开发其药用价值、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对目前国际上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6,8(1):4-11
本文对南极磷虾复眼的直径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直径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的直径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眼径(ED)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ED=0.5898e0.0282BL(r=0.9613,n=2419);雄虾的眼径与体长之间的关系为:ED=0.544e0.0309BL(r=0.9622,n=1920)。在相同体长的情况下,雄性磷虾的复眼直径比雌虾的大。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出现负生长时,复眼直径保持不变,即眼径不受负生长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负生长),雌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BL/ED)平均为21.32±0.04(n=1347),雄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0.68±0.07(n=748),未成体虾的体长与复眼直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1.54±0.06(n=1072)。利用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可以准确地将在实验室内活体培养后已存在负生长的磷虾与其它处于正常状态的磷虾分开。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也可以作为磷虾种群是否存在负生长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60'×30'精细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种群捕捞群体年龄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0年度,南极磷虾体长范围为33.2—69.0 mm,平均体长为51.8 mm,优势体长组为52—60 mm(52.3%),另在44—48 mm有一个次峰区;2010/2011年度,体长范围为22.9—59.3 mm,平均体长为44.5 mm,优势体长组为42—50 mm(56.8%);2011/2012年度,体长范围为18.5—59.4 mm,平均体长为41.7 mm,优势体长组为36—46 mm(67.3%)。三个年度间南极磷虾体长频次分布呈显著性差异(p0.001),且不具相似性(PSI=41.25—73.42)。2009/2010—2011/2012年度各旬别磷虾体长组可分成3个组,其中2011年2月上旬和2012年3月中旬可划分为一组,2010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以及2011年2月中旬可归为一组,这几个体长组均呈双峰分布,其他的体长组划归为一组。1+和2+龄虾大多出现在离南奥克尼群岛最近的水域,而离南奥克尼群岛较远的单元中则多为4+龄以上的磷虾个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984/85年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带回的燐虾样品,采用氟试剂比色法,分析研究了南极大燐虾(Eunhausia Superba)的氟含量,结果表明:南极大燐虾含有很高的氟.虾壳含氟量最高,平均为4303mg/kgF;其次是头胸部,为1890mg/kaF;整体含氟量为1191mg/kgF;肌肉中最低,为370mg/kgF.雄性燐虾与雌性燐虾对氟的吸收和需求不同.冰冻贮存的大燐虾氟含量超出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的二十多倍.新鲜脱壳虾肉氟含量只有60mg/kgF,是冰冻贮存燐虾肌肉氟含量的16%左右.富集氟是各种燐虾特有的生理功能,不仅南极燐虾有,其它海区的燐虾也有.  相似文献   

13.
应用动物实验模型,通过喂食Wistar大鼠南极磷虾,并设置对照组和相同氟剂量的氟化钠组,来评估、比较磷虾中氟的毒性。染毒结束取大鼠组织,进行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观察切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磷虾组、氟化钠组大鼠体重及脏器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大鼠肝脏、肾脏、脾脏、脑组织未出现病变,磷虾组大鼠这四种组织均表现出少量病变,氟化钠组大鼠这四种组织的病变更加显著,反映了磷虾氟的毒性确实相对较低;对照组、磷虾组、氟化钠组的睾丸组织也没有发现病变。这些结果表明尽管南极磷虾氟的毒性较氟化钠低,但直接大量食用南极磷虾仍会对大鼠的软组织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南极磷虾在开发作为食物时需要进行脱壳等脱氟处理。  相似文献   

14.
普里兹湾邻近海域大磷虾的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 1 989/ 1 990和 1 990 / 1 991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所获取的拖网样品 ,对大磷虾 (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体长频数分布表明 ,种群中主要包括4个年龄组 ,即 1 + 、2 + 、3 + 、和 4+ 龄。 5 + 和 5龄以上的高龄组所含比重很小 (<3 %)。雌性临产个体 (3 DF)的体长频数分布表明 ,大磷虾的初次性成熟年龄为 3龄。生殖群体也以 3 +龄为主 ,4+龄次之。种群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普里兹湾以北海域是典型的双态分布 ,1 + 龄占有相当大比重 ;测区东西两侧以成体虾为主 ,极少有 1 + 龄虾。种群组成的年际变化也是明显的 ,特别表现在补充群体 (1 + 龄 )的强度上  相似文献   

15.
刘会莲  孙松  吉鹏 《极地研究》2001,13(4):231-244
1999 2 0 0 0年的南极夏季 ,在普里兹湾地区进行了南极磷虾 (Euphausiasuperba)的现场采样。采样站位共 1 5个 ,分布在由近岸到深海的三条经向断面上。采样中在 1 4个站位都有南极磷虾出现 ,但大多数站位磷虾的密度都很低。样品的组成主要是幼体后期的南极磷虾。整个调查海区南极磷虾的平均数值密度和重量密度分别为 1 6 .1 7尾 1 0 0 0m3 和 1 2 .0 2g 1 0 0 0m3 。在调查区域内除密度最大的站位在深海区外 ,其他密度较大的站位主要分布于陆坡区 ,而在陆架区的唯一的站位没有发现南极磷虾。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表明 ,陆坡区南极磷虾的生长状态好于深海区 ,但就整个调查海区来说 ,南极磷虾处于正常生长状态。对调查期间普里兹湾的环境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中三个磷虾密度较大的站位 (Ⅱ - 3 ,Ⅲ - 6 ,Ⅳ - 8)的分布似乎与 75m深处的冷水团及 2 5m深处的叶绿素低值中心和叶绿素高值中心的交汇区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刘会莲  孙松  吉鹏 《极地研究》2002,13(2):117-128
Antarctic krill (Euphausia superb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rydz Bay region during the austral summer of 1999/2000. The sample - collection was made at 15 sites in 3 longitudinal transects. Although krill were encountered at 14 sites, the abundance was comparatively low in general.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krill population was of post -larval stages. The mean numerical and weight density of krill integrated for all sampling stations in the survey area were 16. 17 ind. 1000 m -3and 12.02 g 1000 m -3 , respectively. In the survey area, stations with larger krill density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slope zone, except that the largest sample was collected in the open sea zone. No krill occurred in the only station of the shelf zone during our investigation. Krill collected from the slope zone were under better growth condition than those from the open sea zone, but when the survey area is considered as a whole, the growth condition is normal. The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fa  相似文献   

17.
南极磷虾的区域特色、资源保有量优势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它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南极磷虾商业化开发战略是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特色为战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支撑,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基于中国海洋开发的战略环境,结合南极磷虾资源特色,评估其战略能力,确立发展目标为形成并完善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的产业体系,确立发展战略重点为跟踪南极磷虾资源养护管理措施变化和开发利用政策、中国南极磷虾产业发展模式及风险评估、中国发展南极磷虾产业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机制、中国发展南极磷虾产业的政策措施与保障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南极磷虾渔业近况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周边海域蕴藏着丰富的南极磷虾资源,其开发潜力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为此,本研究基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统计数据分析了近几年南极磷虾渔业国家发展状况,并研究了南极磷虾渔业捕捞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发现:(1)受捕捞技术及装备的限制,南极磷虾传统渔业国家——波兰、日本及乌克兰等正逐渐淡出开发行列;(2)随着挪威、中国及智利等新兴国家的加入,南极磷虾入渔船舶和渔业产量呈上升趋势;(3)南极磷虾全年均有生产,其中3—9月份渔获产量占总产量的70%—90%;(4)受综合环境因素和新的渔业管理措施影响,CCAMLR 48.1、48.2和48.3小区渔获产量年间波动变大,渔场选择难度增大;(5)传统的大规模科学调查模式已不适应该资源变化与渔业管理的要求,科学性渔业调查将成为今后南极磷虾资源调查与评估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