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开发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土地开发整理系统可以有效规避实际管理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土地重复开发、重复占补等问题。结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地理信息服务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系统的思路。这种思路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提供的地理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提供的API进行快捷开发。实践表明,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开发整理系统的开放性,降低系统与数据的耦合度,并实现国土业务各部门之间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2.
根据省、市、县3级联动建设用地监管和市(县)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探讨市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相关技术问题,设计了莆田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系统的开发方式和功能结构,并对系统的实现和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基于X-Bridge的土地整理项日审批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背景,接着对系统采用的X-Bridge平台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基于X-Bridge平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审批平台的实现原理、技术方法和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审批平台是整个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最后对平台成果进行了小结,证明了该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及待完善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重点分析了实现市县级天地图电子地图关键要点,详细介绍了电子地图技术路线,说明了从数据整理、电子地图制作、数据脱密到瓦片生产的一系列实现方法,为其他市县级天地图电子地图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重点分析了实现市县级天地图电子地图关键要点,详细介绍了电子地图技术路线,说明了从数据整理、电子地图制作、数据脱密到瓦片生产的一系列实现方法,为其他市县级天地图电子地图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地位和现状,回顾了“十五”期间我国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做出的巨大的成绩,展望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土地整理工作上的投入力度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地整理工作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信息化是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为了保证国家每年投资数十亿资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审查到实施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迫切要求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3S技术等先进手段加强项目的全程管理。接着,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功能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进行开发,并对一些子系统的功能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系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投入土地整理资金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为了使国家对土地整理的巨额投资落到实处,土地整理项目的监管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土地整理监管业务需求以及高分辨率遥感监测的特点,采用三层式设计了土地整理遥感监测系统,即应用层、系统功能层和数据服务层。根据土地整理遥感监测的特点,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文件、娩示、土地整理工程信息提取、土地整理评价、工具箱等功能模块。并基于TITANImage6.0开发平台,用Visualc++.net搭建了系统主体框架和实现了系统的大部分功能模块。下一步将对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报备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标志着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统计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随着系统采集的项目数据不断增加,及时对统计数据做统计分析成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统计分析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指数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全面掌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规律、预测发展趋势,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政策、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分析指标体系,及时对上报数据进行实时动态分析,为管理部门决策和研究机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情报》2008,(9):I0001-I0001
近年来,河北省饶阳县国土资源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狠抓土地开发整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02年以来,饶阳县国土资源局共开发整理复垦土地46210亩,新增耕地7446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县实现了耕地“占一补一”、“占补平衡”。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土地开发整理被老百姓称为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相似文献   

10.
土地开发整理需要测绘的支撑,测绘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工作。本文介绍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分析了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阶段的作用以及测绘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测绘需注意的问题,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市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正逐步推进,从三无状态(设备、人员、资金)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以下简称OA)。但总体上市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人员现状令人堪忧。为此,本文以遵义市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现状为例,提出了改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耕地保护监管系统方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福建省耕地保护监管系统的初步设想。监管系统建设将以全省政务网络资源为载体,以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影像等数据库为基础,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土地"批、供、用、补"等业务的网络审批主流程,形成耕地保护中上下联动的网络化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以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监测数据为数据源的耕地资源信息实时监测和信息分析体系,最终建成覆盖福建省耕地保护业务的监管信息系统,拓宽畅通土地信息监察渠道,切实有效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3.
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在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意义,研究了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以及建设后的运行、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阶段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存有的大量分散资料,提出了建立县级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县域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意义,阐述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并开发了相应的组件运行于系统,同时分析了该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从土地执法监察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了基于"一张图"平台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系统建设方案,设计了土地执法监察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并进一步给出了土地执法监察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的技术方法。该系统方案的应用将有利于快速、准确地监控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强化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监控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国土部门执法监察工作效率和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特性的分析和抽取,本文提出了建立“外部交换平台”的核心技术, 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外部交换平台的逻辑架构基础上,阐述了三级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证了基于外部交换技术的网络化管理审批模式实现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7.
市级国土资源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俊  杨憬 《北京测绘》2010,(2):47-49,31
根据我国市级国土资源管理的业务特点,总结了市级国土资源管理中决策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GIS技术发展以及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趋势,提出市级国土资源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实现思路,同时,以柳州市国土资源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实践为例,介绍了系统的实现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基于VB MO的沿河县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系统设计要点和系统功能特点,并对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说明。系统以沿河县资源环境数据数学模型为核心,应用数据库技术、基于VB开发平台和MapObject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村一级管理分析系统和土地图斑类别、面积查询分析系统,实现了资源环境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分析、决策的一体化平台。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海量数据需要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网络化管理的需要,为满足省市县农经业务的互联互通,文中研究基于政务云平台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基于矢量栅格一体化切片的农经权地图服务框架,实现省市县地块与权属成果的集成展现、快速检索;采用多种地图渲染方式,实现多样化的地类显示,提供多入口多渠道的"以人查地,以地查人"的查询方式实现调查成果的综合展示;基于政务云业务权限控制策略,建立省、市、县三级农经权业务监管体系。系统通过在浙江省12个试点县市的试运行,能满足集成展现地块及业务成果、快速检索农经权属信息、高效办理日常业务的需求,实现省、市、县成果管理及业务办理的互联互通,为农经权业务管理提供高效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20.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划定“三区三线”是编制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本文以霞浦县为例,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利用GIS技术手段,开展陆海全覆盖“三区三线”的划定。把陆海统筹作为重要原则,通过霞浦县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的实践研究,总结问题与不足,为沿海地区开展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