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地热资源较早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每年实际直接利用地热资源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地热资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能具有清洁、环保、就地取用等优势。目前地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的比例还不足0.5%,浙江省得天独厚的经济社会环境、区位优势,为地热勘查和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于缓解我国乃至我省能源紧张的形势,实现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多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通过区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抽水试验、地热地质钻探等资料及以往地热地质研究成果,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热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将其分为层状、带状热储类型进行了地热资源量计算,从地热资源勘察、开发、利用条件和地热资源开发前景方面入手,结合区内交通、经济发展等社会环境,对半岛蓝色经济区地热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区划,提出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地热能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对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海南州境内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发展前景广阔,现就共和县恰卜恰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一  相似文献   

4.
正地热资源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可再生能源,其功能多,用途广,有着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地热在中国已被广泛接受。地热资源储量登记直接关系到地热资源的后续合理开发利用。本文结合浙江省近几年储量评审备案和登记工作的实际,就地热资源储量(地热流体可开采量)登记工作中碰到的地热资源储量分类问题进行探讨。一、地热资源储量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比较地热储量是指在当前经济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地热资源是宝贵的矿产资源,是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之一,是国土资源部负责审批登记、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34个重要矿种之一(授权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证)。管理好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应该从全省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高度,从能源结构的多样化,合理、有效、永续利用地热资源的角度,加强对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自1998年我市开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来,地热资源在温泉旅游、棚室种植、城市供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地热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利用粗放、污染环境、方式单一i违法违规等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情况不容乐观。为全面呈现全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分析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所在,按照《大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实行周五调研日制度的通知》要求,大庆市国土资源局开展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专题调研,形成此调研成果。  相似文献   

7.
东营市地热资源丰富,近年地热资源开采量增加非常迅速。主要开采层位为东营组热储和馆陶组热储,其开发利用方向主要以供暖、洗浴为主。由于综合利用技术不完善,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合理开采及尾水的任意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该文根据当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梯级开发模式,改善了尾水排放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并对东营市地热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媒体广场     
《国土资源》2016,(12):60-61
正//我国地热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近日,"第24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2016年中国地热国际论坛"在京召开。据透露,我国已建立较完善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地热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将从12%提高到15%,地热资源是增量主力。京津冀地区将成"十三五"我国发展地热的主阵地。(人民日报)//多项农地改革试点进入总结阶段2017年,多项涉及农村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9.
德州市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德州市地热资源属低温温热型地热资源,地下热水主要赋存于新近系和古近系层状砂砾岩孔隙一裂隙中。德州地热自1997年开始开发利用,近年来发展很快,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已成为德州市地质环境保护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德州市地热地质条件以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对地热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以资源与环境保护为本,加强地热资源开发管理,优化地热资源开发配置。进行人工回灌试验。建立地热资源监测系统和地热开发、利用、管理科学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热资源是集热、水、矿为一体的新型能源,具有污染小、易开发、投资小和环保的特点。在鲁西北平原区地热井多集中分布在城区内,且同一地区地热井的取水区段基本一致,开发利用方式单一,没有较为完善的回灌措施,且尾水处理工艺简陋甚至直接排放,造成了地热资源开采区及排放流经区域水土污染,该文在对区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浅层及深层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地热资源丰富,在开封、周口、舞阳、济源、南阳盆地以及濮阳凹陷、汤阴地堑有望找到很好的热储层。现已开发的热储层为埋深800~1300m的第三系中细砂层,水温40~50℃,水质优良。如果加深钻井深度至2000m,则有望找到70℃以上的高温地热水,届时省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将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供热采暖水平。文中对河南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作一简要介绍,并对如何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和资源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查明区域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鲁西地区地埋管地源热泵和地下水地源热泵两种方式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按不同类别,将鲁西地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等3个区。该项目对制定长远能源区划,指导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促进鲁西地区新兴接替能源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菏泽地区地处鲁西南黄泛平原,中低温地热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目前菏泽地热的开发利用正处于起步阶段,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以奥陶纪热储层地热水为主。该文对奥陶系地热单井产能测试和开采权益保护范围进行了描述,对区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地热资源规范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砂岩热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山东省砂岩热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及清洁能源应用需求,提出了地热供暖、梯级利用、多级取热、尾水回灌为适合山东省砂岩热储地热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及采灌均衡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以此模式建立的山东省首个砂岩热储地热回灌示范工程——德州市水文家园,示范效果良好,促进了山东省鲁北地区地热供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共赢。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期间涞水县重点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能源型经济是最有力的支撑。国家5A级旅游区——野三坡风景区,开发利用新能源备受关注,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受到地质学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实现供热制冷,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大力发展浅层地热能产业,对促进地热资源合理利用,促进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诸城市在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地热资源主要是以流体的方式为载体,主要用于发电、供暖、温泉洗浴、保健医疗、种植、养殖等产业。地热水作为“热、矿、水”三位一体的资源,属清洁能源和保健资源,具有用途广泛、无污染、节省其它资源、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等优点。所以说,地热资源是一个宝贵的地下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据中国能源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数字,目前我国已发现地热点3200多处,打成地热井2000多眼。其中北京、天津、西安、西藏、云南等地区发展迅速。天津市近年投入4亿元用于发展地热产业,2…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地热资源主要是以流体的方式为载体,主要用于发电、供暖、温泉洗浴、保健医疗、种植、养殖等产业.地热水作为"热、矿、水"三位一体的资源,属清洁能源和保健资源,具有用途广泛、无污染、节省其它资源、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等优点.所以说,地热资源是一个宝贵的地下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8月30日上午,位于洛阳市新区伊洛路北侧、龙门高铁站附近的棕榈泉小区ZLQ1号地热井探采结合项目,举行成果交接仪式,这标志着洛阳新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型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绿色新型能源之一。为改善洛阳市能源结构,增加能源供给,优化人居环境,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许可证,矿区面积54.67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0.
在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南京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当前地热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就地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如何加强对地热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