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寒潮活动对下游爆发性气旋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淑清  高守亭 《气象学报》1993,51(3):304-314
本文研究了东亚寒潮过程与下游爆发性气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一个强寒潮过程及随后在西北太平洋上爆发性气旋生成的个例分析发现,寒潮过程相伴随的大环流调整给下游气旋猛烈发展提供了极好的背景条件。当超长波槽与长波槽耦合加深时,槽前气旋迅速发展。大槽的加深使高空急流不断加速,大风区向低层扩展。出口区的次级环流也随着急流的加强而加强,它促使北侧低层气旋发展。对93次爆发性气旋作统计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绝大多数过程皆伴有上游的强冷高压活动。高压中心越强相应的爆发气旋也越强,甚至可以发生连续的爆发。绝大多数爆发性气旋发生在超长波槽前,强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向极侧。  相似文献   

2.
当气旋波经过异常的海表温度区域时,海表温度的变化能引起这些季节气旋生成的变化。这种影响在秋季从堪察加以南向东直到阿拉斯加湾经常发生。当海表温度比正常情况暖时,在气候学上气旋波的频率可能增加,从白令海和阿拉斯加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和海表温度比正常情况低时相比,这时有较大的绝热加热,垂直不稳定度增加,凝结潜:热也增加了。在  相似文献   

3.
陈秋士 《气象学报》1980,38(1):1-15
图3.2.1—3.2.5表示了地形对长波和超长波移动和发展影响的一般规律。如以地形脊对东移西风冷槽的影响为例,当地形相当涡度和扰动涡度的振辐比a_m/a_(20)较小时,在它越过地形脊时,首先流场槽减弱而温度槽加强,减弱的流场槽以较快的速度移动,而温度槽则相对减慢,越过地形脊后,流场槽又重新增强。 我们根据地形的影响,初步讨论了一锢囚气旋在向风坡填塞,在背风坡又重新产生的物理过程。超长波的斜压不稳定的不能发展,是由于温度场东进和流场西退造成的。根据地形脊对超长波脊移动的影响,可以推测,在两个地形超长波脊之间的地区,最有利于超长波脊的不稳定发展。阻塞脊出现频数的地理分布的观测结果和理论推测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韩春深 《气象》1993,19(7):27-30
对9216号热带风暴在9月1日02时中心分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东南低空急流使热带风暴倒槽区的气旋性环流加强,以及低涡的吸引合并,是产生新中心的原因。青岛产生大暴雨的条件,是充沛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和长波槽东移影响。  相似文献   

5.
应用实时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10月30—11月1日发生在吉林省东南地区的一次暴雪过程。研究表明:(1)中高空有长波槽伴随强冷中心剧烈发展东移和南下为这次东北暴雪提供了促使水汽相变的冷空气源,副高的“挡板”作用为冷空气的积聚创造力条件;地面北上气旋和气旋前部的倒槽是这次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2)北上地面倒槽暖湿气流携带来自东海表大洋两个源地的充沛水汽经西南急流输送到东北地区,在暴雪区强烈辐合,为此次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3)高低空的有利配合,为降雪强度的增强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王为德 《气象》1981,7(7):38-41
一、概述 各种天气情况都是大气运动的产物。大气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长波槽脊、锋面气旋、飑线、龙卷风等等,每一种形式都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根据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大小,可将大气的各种运动形式分为四类: (1) 行星尺度:包括全球规模的大气环流、高  相似文献   

7.
南海季风槽影响下热带气旋暴雨增幅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卢山  吴乃庚  薛登智 《气象》2008,34(6):53-59
使用NASA的热带测雨卫星TRMM资料、常规气象观测降水资料、NCAR/NCEP-2再分析资料及NCEP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资料,分析研究南海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华南而导致热带气旋暴雨强烈增幅的事实,并根据观测事实提出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华南的定义.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导致热带气旋降水强烈增幅的天气现象发生在盛夏季节;(2)环流背景表现为副热带高压带状西伸,稳定控制华中一带;同时,西南季风活跃,南海季风槽位于南海北部之时;(3)热带气旋登陆后的填塞消亡时间因为季风槽的伴随而大大延长,热带气旋云系有再生、加强和扩展现象;(4)伴随登陆的季风槽对热带气旋暴雨无论是空间,时间,还是强度上均有强烈增幅作用,热带气旋暴雨在季风槽南侧延伸,尺度可达1500~2500km.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华南西部热带气旋槽暴雨的天气学特征以及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做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和其他低值系统共生的华南西部热带气旋槽是形成热带气旋槽重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机制的天气事实,并对其结构特征作了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这将对华南西部热带气旋槽暴雨特征的认识和预报业务工作的改进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通过近几年对山东半岛有重大影响的几次热带气旋在北上过程中对山东半岛地区带来的强降水和大风的个例分析与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登陆北上后在渤海湾入海的台风能给山东半岛带来大风和强降水;南方的台风倒槽与北部西风槽的共同影响,对远距离山东半岛地区降水影响较大,降水强度对台风倒槽与西风槽的结合点非常敏感;登陆转向类台风对山东降水和大风都有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其移动路径受高空副热带高压和北部西风槽的引导作用较大,故其路径的一点偏差都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吕克利 《大气科学》1986,10(3):327-331
利用WKB近似讨论大地形对切变基流上Rossby波稳定性的影响.北半球东西走向地形有利导式长波槽辐合能量于地形北坡附近,对曳式长波槽有使能量从地形南坡区域辐散的趋势.南半球地形的影响正好相反.散度顶有利于导式长波槽在东西风带过渡区域的能量辐射,有利于曳式长波槽能量在这里辐合.  相似文献   

11.
11月北半球500hPa平均留的特征是:格陵兰附近为强的负距平区,斯堪的那维亚半岛附近为强的正距平区,这个强正距平整月维持并在中旬以后距平幅度和范围同时增大。另外,从里海到巴尔喀什湖附近为负距平区,日本周围、阿拉斯加湾附近也都有正距平区,尤其是阿拉斯加湾附近的正距平已持续了3个月以上。1西伯利亚中部至日本西部多雨从西伯利亚中部至日本西部降水偏多,例如北京月降水量达到43mm,是常年的6.4倍。而且,上旬受热带气旋影响的中国南端出现了多于常年的降水。2亚洲南部高温东南n及印度西#匕部等地继上月之后很多地区气温依然…  相似文献   

12.
登陆热带气旋长久维持与迅速消亡的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61,自引:9,他引:61  
李英  陈联寿  王继志 《气象学报》2004,62(2):167-179
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 ,对登陆后长久维持热带气旋 (LTC)和迅速消亡热带气旋 (STC)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研究表明 :(1)LTC登陆后 ,在一个长波槽前有向偏北移动靠近中纬度斜压锋区的趋势 ,而STC登陆后 ,无长波槽靠近 ,并远离中纬度斜压锋区 ;(2 )LTC登陆后 ,仍与一支低空急流水汽输送通道连结 ,而STC登陆后很快与这支水汽通道分离 ;(3)LTC登陆后逐渐变性 ,获取斜压能量 ,其环境风垂直切变增强 ,Δζ2 0 0 -850负值增大 ,而STC登陆后没有这样的特征 ;(4 )LTC登陆后 ,其高层与中纬度急流靠近 ,增强了其向东北方向的高空流出气流 ,而STC不存在这样一支流出气流 ;(5 )LTC登陆后 ,摩擦使其能量耗损 ,但从中高层环境中获得了能量 ,而STC登陆后 ,有同样的能耗却无明显的环境能量补给。因此 ,当一个热带气旋登陆后 ,从其移动趋势、与水汽通道的连结、与斜压锋区的关系和高空流出气流等特征 ,可以初步判断其是长久维持还是迅速衰减。  相似文献   

13.
魏红  韦志刚  刘慧  李振朝  王超 《高原气象》2012,31(1):102-112
利用1958—2008年全球逐日2.5°×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谐波分析方法对我国北方地区春、夏季平均长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春季平均长波主要表现为亚洲北部从咸海到日本存在一个完整的长波:巴尔喀什湖到我国罗布泊地区以长波脊活动为主,我国东北地区以长波槽活动为主,长波槽、脊的强度均呈增强趋势;夏季平均长波主要表现为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及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长波脊、槽、脊分布,蒙古国到我国北部地区多为长波槽活动,近51年来长波槽存在减弱趋势。(2)春季平均长波的距平变化主要表现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与其上游和下游邻近地区存在反相关关系;夏季平均长波距平变化和春季相比有所东移,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距平变化与其上游和下游地区存在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韩荣青  李维京  董敏 《气象学报》2006,64(2):149-163
用时空滤波和Morlet小波方法,分析了1958—2000年夏季东亚(20°—45°N,110°—135°E)不同纬带(由南到北分为4个区域)的降水分别与太平洋同一纬带上大气30—60 d振荡(ISO)沿纬圈传播的关系及其成因机制。发现太平洋上经向风ISO向西传播的强或弱,是东亚夏季风区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必要条件。对逐年夏季的分析表明,无论当年东亚夏季风强与否,在所划分的几个东亚季风区所有涝的年份里,太平洋同一纬带上大气ISO向西传播都明显较强,而在这些区域绝大多数旱的年份里,相应的ISO向西传播明显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经向风ISO的纬向传播对应着大气经向型环流系统的移动,向西传影响东亚夏季风区降水的ISO有来自低纬中东太平洋东风流中的低频气旋(如副热带东风带中ISO的演变);也有来自中高纬度阿拉斯加湾及鄂霍次克海一带低频低压(如洋中槽)和高压(如阻塞高压和东北太平洋高压)的向南向西频散。因此东亚夏季旱涝不但与热带季风有关,而且与中东太平洋副热带东风系统中ISO的向西传播、中高纬度长波调整时低频扰动向西南经北太平洋副热带的传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春末夏初,当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环流形势,演变成为某种特定的类型时,常常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一次较大的降水过程。因此,寻找表征上述地区环流形势演变的工具,对中期降水预报是有帮助的。章淹用波谱分析方法计算出的超长波和长波合成波形势图,比通常的天气图简明清晰,大型环流相当光滑。相对于气旋、反气旋等短波系统来说,槽脊的波长与振幅比较大,而位置、强度的逐日变化比较小,环流形势的演变相对稳定。毕慕莹将500毫巴上实际大气的波动分解为超长波及长波,用超长波、长波的时间分布图,更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0-2016年常规观测、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对影响东北的北上温带气旋暴雪进行了统计研究。根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低涡型、浅槽型和深槽型暴雪,并对这三种类型暴雪的气旋路径、强度变化、降水分布、水汽输送和热动力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气旋路径为东北路,浅槽型暴雪气旋路径偏东,各类暴雪的气旋强度变化和降水分布因路径不同而有所差异;降雪最强时,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700和850 hPa都有低涡,浅槽型暴雪700 hPa为低槽。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中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与低层低涡气旋性闭合环流引起的辐合密切相关。浅槽型暴雪的水汽辐合源于槽前辐合;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发生在假相当位温暖舌中,浅槽型暴雪发生在较平直的假相当位温场中,深槽型和浅槽型暴雪的锋区要强于低涡型暴雪。降雪最强时,低涡型暴雪有1支高空急流,深槽型暴雪有2支高空急流,浅槽型暴雪高空急流有1支或2支。三类暴雪中心都位于北支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或南支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的位置。综合统计结果提出影响东北的北上温带气旋暴雪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7.
陶祖钰  谢安 《气象》1980,6(4):8-10
本文对1973年4月30日长江中下游倒槽静止锋上产生的一个气旋进行动力学分析,寻找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这次气旋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29日20时以前为酝酿阶段,倒槽逐渐发展并在槽中形成静止锋;29日20时—30日08时为气旋发生阶段,形成有冷暖锋结构的闭合低压;30日08—20时为维持阶段,气旋向东北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30日20时—5月1日08时为发展阶段,气旋显著加深。图1为气旋在倒槽中形成时的地面形势及其以后的动态。  相似文献   

18.
北上台风对黑龙江省气候背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产生于海上台风(热带气旋)北上影响黑龙江省的个例,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其移动路径、大气环流背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能够北上影响到黑龙江省的台风移动路径受到副高体的控制北上,绝大多数的必经之路是勃海湾到朝鲜半岛。不同的月份,由于副高体位置及强度不同,移动路径也不同,得出7月路径比8月路径总体略偏西。7月影响台风直接北上居多,8月影响台风北上与西风带低压系统合并居多。有台风影响的月平均环流,欧亚区中高纬为两槽一脊,乌拉尔山东侧及阿拉斯加各有一个槽。  相似文献   

19.
刘珊  傅刚 《山东气象》2016,36(3):8-12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 Analysis)格点资料和CIMSS(Cooperative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Studies)提供的红外云图,对2014年3月25—28日发生在大西洋上的一个爆发性气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气旋的移动路径和中心气压的变化,并对其演变过程中的天气形势和爆发过程中的气旋中心特征进行了分析。该爆发性气旋在2014年3月25日受美国东南部上空的槽影响而生成,之后两天在北美洲东部沿岸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快速发展,于28日在加拿大东南部的海面上空衰亡。分析发现,气旋中心气压降低率不断升高的过程中,气旋西部一直有相当强的冷平流输送,同时相对湿度较大,较强的潜热加热、高位涡能量下传可能是气旋发生爆发性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广西9607号热带气旋槽强降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兴国 《广西气象》1996,17(4):17-19
对9607号热带气旋槽强降雨的特征分析表明,发育完整的热带气旋槽及该热带气旋减弱后的高空低涡西移入桂,是形成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基础;而与热带气旋槽伴生的桂西低压和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是形成这次强降水增幅和异常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