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海洋平台上存在着大量的风险源,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火灾、爆炸事故不仅会破坏海洋平台的结构承载能力,而且还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严重的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环境污染.采用海洋平台定量风险分析方法,通过DNV风险评估软件,以事件发生的概率、造成的后果两方面为依据,利用事件树方法对影响海洋平台火灾、爆炸风险的因素(油气泄漏概率、不同泄漏方式和人员位置与风险源距离)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对如何降低风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建立海上油气设施的风险分析系统时,对由台风引发的极端海况造成的结构失效进行风险评估是1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建立实用可靠的风险评价方法,本文使用基于重点抽样法的随机模拟技术,对渤海海域CB12-C井组平台结构进行了全概率法失效概率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平台结构的风险评价。该方法是1种适用于固定式海洋平台的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平台结构风险分析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极大提高了定量风险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冯岩  余建星 《海洋工程》2023,41(4):12-21
针对半潜式平台安装作业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风险多态性和模糊性问题,构建了一种多态模糊贝叶斯网络风险分析模型。根据行业规范推荐标准定义语言性评价模糊集,描述根节点的事故状态发生概率,克服了传统方法中确定性概率难以获取的困难。利用相似性聚合法结合置信度指标融合专家意见,引入改进的去模糊化转换方法,提高了专家知识经验转化为定量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双向推理和敏感性分析技术,实现了工程作业全过程的风险评估。通过对陵水17-2项目半潜平台整体吊装过程进行风险分析,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半潜平台安装作业风险管理与防控策略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海洋内波发生的诊断及预测,因其生成机制的复杂性和实际观测资料的缺乏而被海洋学界公认为一个难题。为此,提出了一个基于模糊逻辑思想的内波发生概率诊断与预测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建立了内波发生概率预测模型。从实际海洋水文资料中提取出影响内波发生的8个海洋环境因子作为模型的输入,内波发生概率作为模型的输出。最后将预测模型在西北太平洋不同海域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为海洋工程和舰船航行中规避和防范内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桩在竖向荷载和横向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的计算模型,给出了单桩承载能力的概率分析以及不同支承条件对海洋平台结构体系承载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具有结构-桩-土相互作用的海洋平台结构体系承载能力的概率特性和在极端荷载作用下海洋平台结构体系的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桩支承海洋平台结构体系的承载能力,结构-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偏差影响取决于土性的离散度。  相似文献   

6.
李晓冬  唐文勇 《海洋工程》2017,35(1):147-156
海洋平台的结构设计中主要考虑海洋环境和工作荷载作用,但近年来事故荷载的影响日益引起设计者关注。在此背景下,以固定式导管架平台结构为目标,综述当前针对事故荷载的风险设计方法的应用现状。首先论述在事故极限状态设计中应用风险分析的必要性;随后综述通用规范,如NORSOK、DNV、API等规范系列中对风险分析方法的使用现状,包括风险决策的不同层次、安全标准的各类形式,重在分析各类规范相关规定的异同,探讨各类方法的适用性;最后结合我国现状,论述若针对事故荷载编制基于风险方法的设计规范,目前尚存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海洋平台结构系统的疲劳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合运用概率统计学理论、结构的疲劳损伤机理和失效树理论,提出了可通用于各类海洋平台结构系统疲劳可靠性评价的误差截断分析法,通过海洋平台实例验证了方法的通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海洋导管架平台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渤海湾的两座典型海洋导管架平台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线性逐步破坏分析方法,提出了在环境荷载作用下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抗震可靠性的分析方法,并计算了相应的可靠度.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本例的海洋导管架平台的抗震可靠度较大,即失效概率很小,而且该分析方法是一种较为简单、实用和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徐彻  杨飏 《海洋工程》2014,32(1):117-124
海洋平台长期暴露在海洋环境当中,因此复杂的海上环境载荷以及爆炸、火灾等偶然载荷作用会对平台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安全储备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对结构的安全性进行量化评价。对现阶段结构安全储备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海洋平台结构安全性的定量分析提供思路,从而能够更合理地提高海洋平台结构的安全储备。首先概述了海洋平台方面安全储备的发展过程。综述了结构安全储备方面的相关概念、分类方式、评价标准以及相关的安全储备性能指标。从确定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概率的研究方法两方面,对海洋平台安全储备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和总结,并分别列举了构件层次的安全储备和与海洋平台结构相关的RSR和CMR等安全储备指标及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海洋平台结构安全储备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黄维平  刘超 《海洋工程》2012,30(3):125-130
基于渤海和南海的海洋平台设计环境条件,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近海极端海洋环境条件的发生规律及其对海洋平台疲劳设计条件的冲击。采用Miner’s线性累积疲劳损伤准则和疲劳可靠性理论,研究了极端海况引起的疲劳损伤对海洋平台疲劳寿命的影响,提出了考虑极端海洋环境条件的海洋平台疲劳设计方法。研究表明,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换带来的极端气象条件频发,导致海洋工程结构经历传统意义上的多年一遇海洋环境条件的概率大大增加,使得现行的海洋平台疲劳设计条件偏离了实际的海洋环境条件。数值算例表明,极端海况引起的疲劳损伤在总的疲劳损伤的比例大大增加,甚至成为疲劳损伤的主要部分。因此,这些极端海况引起的疲劳损伤对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不容忽略,考虑极端海洋环境条件的海洋平台疲劳设计符合近年来的灾害性海况频发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海洋石油平台溢油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层次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我国钻井平台及生产平台的溢油风险因子,初步建立了该类设施的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级模型对目标设施的溢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利用该评价方法对渤海某一钻井平台进行溢油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该平台溢油风险等级较低,风险因子中海区环境及平台疲劳老化程度的风险相对突出。该评价方法可及时判断目标设施的溢油风险等级,为减少、预防各类平台溢油事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海洋平台磁流变阻尼器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有效地减小海洋平台动力响应,采用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磁流变阻尼器对海洋平台的振动进行控制.以海洋平台位移响应误差和误差变化为输入变量,以最优控制力为输出变量,优化设计出模糊控制器.考虑实际磁流变阻尼器输出控制力上限存在限制,采用半主动控制算法计算接近于最优控制力的半主动控制力.以一固定式海洋平台为算例研究磁流变阻尼器的振动控制效果及其模糊性,仿真结果表明模糊磁流变控制器对于平台的振动可以实现非常有效的控制,且控制效果对结构阻尼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具有较好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3.
平台消防系统可靠与否直接影响到平台及平台操作人员的安全。文章在采用故障树方法对平台消防系统发生失效的路径及可能性进行分析。针对有些事件的发生频率极小但危险性极大的问题,引入危险度的概念,对可靠性进行量化,即计算产生概率,同时提出了计算模糊事件概率期望值的方法。为有效评估油气生产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功能服务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落物撞击作用下海底管道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平台吊机起吊货物频繁,落物事故偶有发生,对平台附近的海底管道造成危害。在DNV推荐方法的基础上,改进了碰撞概率的计算方法。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以及失效概率理论编制Matlab程序,充分考虑各因素不确定性基础上,对落物撞击作用下海底管道进行了风险评估及敏感性分析。为减少落物对海底管线的损伤,及如何配置合理的防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海底管道出露悬空环境风险的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管道是海洋油气输送的主要方式,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海上油气田的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质量。本文先以海底管道出露悬空作为故障树的顶事件,分析出海洋环境中各项基本事件,构建针对海洋环境的海底管道故障树模型;再以灰色模糊识别为理论基础,量化对海底管道安全有影响的海洋环境因素,并以层次分析法对每个风险因素进行分级赋权,确定评价指标范围和权重,进而构建海洋环境条件的海底管道风险评价体系。利用该体系对平湖油气田海底管道4个区段进行环境风险评价,避免了将整段管道一同评价导致的信息均等化,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风险等级高的区段的情况;评价结果与管道2014~2016年现场检测数据对比,两者均显示P2分区中海底管道的风险等级较高,说明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以南海某平台组块海上拖航作业为例,阐述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针对海上拖航过程提出一套具体、实用的风险辨识、事故树建立以及建立风险控制措施的方案;同时给出一种将风险因素定性计算予以量化的方法,即风险值计算方法,并且针对海油工程确定风险值标准.  相似文献   

17.
海洋平台结构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为结构系统可靠性方法与结构损伤冗余设计的一个合理延伸与综合,结构风险评估与决策技术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新方法。本文讨论了海洋平台结构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涉及了结构风险评估的几个基本方面,为进一步进行详细研究确立了一条主线。本文还对导管架式平台的结构风险评估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The fatigue assessment plays an increasing role for the offshore structural safety. Many fatigue assessment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is purpose. Among those methods, the time domain method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accurate method but less adopted in practice due to time consum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time domain method, an innovative block partition and equivalence method of the wave scatter diagram is developed for offshore structural fatigue assessment. After the wave scatter diagram is partitioned into several blocks, the newly developed method, involves determination of the equivalent wave height, wave period and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the representative sea states based on modified energy equivalent principle. The equivalent wave period of the representative sea state is calculated via the spectral moment formula in which the equivalent spectral moments of zero and second order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weighted averaging principle. Combining with the determined wave period, the equivalent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can be determined by reversing the wave spectrum integral formula, where the equivalent wave energy of a divided block of the wave scatter diagram is modified by introducing a factor to compensate the effect of low- and high-amplitude cycles fatigue damage. The equivalent occurrence probability is equal to the summation of the original sea states’ occurrence probability within the divided block. The developed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 of preserving the stocha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ort term sea states within the divided block during determining the representative sea state.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ly developed method has no limitation on block partition and can be applied on different offshore structure. Two structural models, a fixed mono-pile platform and a floating semi-submersible platform, are demonstrated in the numerical exampl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ewly developed method is robust, computationally affordable, and accurate within engineering expect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